簡介:198271日,國立藝術學院奉准成立,暫借臺北市國際青年活動中心辦學。19854月,全校暫遷蘆洲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19909月,關渡校區工程次第完成,19917月下旬正式遷校,校址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嗣於200181日,本校更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成立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及文化資源五學院。

北藝-0.jpg   

北藝大十二景

鷺鷥草原,藝術大道,水舞台,人文廣場,鐘樓,陽關大道,一心路森林步道,929劇場,觀海平台,雕塑公園,荒山劇場,公共藝術網。

 

鷺鷥草原

沿著陽關大道進入綠草如茵的大草原,這裡是白鷺鷥落腳的最愛,也是北藝大美麗校園風光的開始。校門口22棵鳳凰樹及22盞照明燈,是學校建校22週年的紀念。每年到了鳳凰花開季節,染成一片澄紅的樹梢,風情萬千,伴隨綠繡眼及白鷺鷥的身影,是多麼動人的一幕場景。鷺鷥草原上放牧的一大一小水牛,漫步草原上,緩緩的在吃草,白鷺鷥駐足牛背上,如此真樸自然的畫面,讓人遺忘了城市的喧囂。而兩隻水牛,牠們是北藝大的校牛,2005年亞太傳統藝術節裡,印裔藝術家山卓斯坎(S. Chandrasekan)以牛隻為創作媒材,發表作品《滴血的曼陀羅》,引起熱烈的迴響。兩頭水牛於焉留宿校園中,世代交替,成為北藝大師生們生活的共同記憶。

北藝-1.jpg   

 

藝術大道

2004年關渡花藝節,一條長長的白色絹布在一條長長的大道上展開,500多位小朋友就趴在地上作畫,花劃綠綠的色彩,對映熱熱鬧鬧人群,形成一種特殊的另類藝術景觀。而這條長長的大道,就是北藝大孕育出無數年輕優秀藝術家最重要的—藝術大道。藝術大道是貫穿戲劇系、音樂系及舞蹈系的一條大路,其間還有戲劇廳及音樂廳,所有藝術事件都可以在這條路上發生。路旁的行道樹很整齊地一字排開,隨著四季的更迭,由綠到黃,再片片落下,展現不同的姿色。兩旁的綿密樟樹,蟬聲不絕於耳,縱使在炙夏裡,也絲毫不覺得艷陽高掛,或徐行、或小憩,隨時都可以欣賞到各系的風采。有時看到舞蹈系學生像娉婷的天鵝般經過,有時是戲劇系學生喃喃自語背誦劇本,有時是不經意從窗口傳來的悠揚琴聲,令人心曠神怡。

北藝-2.jpg   

 

水舞台

位於活動中心外荷花池畔的水舞台,是南北管演出的最佳場地,在山風、綠草、古風、樂音間,呈現了東西並置的藝術風貌。除了運用實木搭建舞台外,更利用了上百個酒甕於廊道內進行裝置,使其成為一發光的光廊,深具古樸風格。而以相思樹實木雕出的招牌,則由美術系李義弘老師親筆揮毫,美研所學生親手打造。光廊裡的酒甕來自台灣菸酒公司樹林酒廠,當時酒廠因應都市計畫進行遷廠,於是600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酒甕,在美術系張子隆老師的設計下,悄妙地變成了發光的裝置藝術。往荷花池的通道中,穿過酒甕,還有用南方松設置牆面與天花的廊道,引人思古幽情。華燈初上時,燈光從廊道中天花板灑落的流暢線條,每個半圓形狀的光束,令人彷彿置身動態電影院,隨時間與季節的遞嬗,欣賞著不斷輪迴上演的四季最佳劇情片。

北藝-3.jpg   

 

人文廣場

從北藝大行政大樓正對面出發,穿過陽關大道就到了這片全校師生最熟悉的人文廣場。它有階梯式的露天表演舞台(也可變成觀眾席),表演舞台1,512平方公尺。不但坐擁全台最美的關渡平原景觀,常常還可瞧見老師與學生們的藝術創作,也有許多的藝術表演在此開眼。每年的關渡藝術節,全校師生齊聚於人文廣場,以500名師生佩戴著頭花、手拉著手,跳著原住民的祈福舞蹈來為這個重要的藝術節慶揭開序幕,至今人文廣場已儼然成為北藝大的精神所在。而北藝大每年的畢業團體照也取景於此,人文廣場一直是北藝大重要指標性的代表場所、精神所在。

北藝-4.jpg   

 

鐘樓

早在關渡校區興建時,建築師李祖原即為北藝大設計了鐘樓和鼓樓,有暮鼓晨鐘的寓意。200512月北藝大釋惠敏教授捐贈了一座校鐘,並且舉辦了隆重的啟用典禮。從20062月開始,每天由學校的警衛人員於早上8點半、中午12點半、下午5點敲鐘,共三次;每次三響,共9響。勉勵年輕學子,學問猶如煉丹,每天9次提煉,99功成,定將凡愚返智慧。同時,隨著沉穩遼亮的鐘聲,讓大家感受到敲鐘人員寒暑風雨、鐘鳴不已盡忠職守的責任感。這座校鐘重達550公斤,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為此還特別重新設計鐘架。而美術學院林章湖教授鐘聲遠的草書、由黎志文教授協助刻置成碑,鑲崁於鐘樓壁上。希望隨著嘹遠的鐘聲,鼓勵師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並祝福校園安長治、畢業生志向高

北藝-5.jpg   

 

陽關大道

北藝大座落於台北縣市交界地帶的關渡平原坡地上,校園內的建物及空間順應著坡地起伏配置,以院落的方式呈現。校舍主要配置於陽關大道兩側,由校門口入門後,沿著這條12米寬的大道,緩坡而上,兩旁建物的天際線順應著地形的走向,出現不同層次的變化感,讓校園增添了許多的趣味性。散步在陽關大道,目光不由自主的被兩旁廣場上、各個角落裡的裝置藝術所吸引。有在小客車上加了眼簾的燈罩,與充滿活潑動感獸腳的《帶祿獸》、用漂流木簡單而自然的線條所勾勒的一群《白鷺鷥》、童真可愛的《ponny小馬》、呈現境外想像空間的《境花幻影》、以各種不同的中國與西洋樂器為題材所做成音樂廳入口裝置意象的《迴旋曲》、《內在的火焰》則用紅花搭配著綠葉,是以金屬製作而成的數位雕塑,宛如都市叢林的紅綠燈。還有用鮮豔色彩的花朵以及搶眼的金色車身,來強化飆車的疾速與狂熱的《花式飆車》…等,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們帶給大家驚喜的巧思與創作。而地面上用白色線條畫出的同心園、四方格及波浪狀條文,常引來遊客的駐足及好奇的詢問。原來,這是藝術家眼中的另類道路減速標線呢!

北藝-6.jpg   

 

一心路森林步道

北藝大之美,要用走的才知道!隱身於校園內的自然步道,讓人享受到自然的質樸與幽靜。不但是健康休閒、哲思散步的首選,其實也是蘊含多樣動植物生態的最佳觀察點。從忠義捷運站前站出口右轉中央路,走到一心路左轉過馬路往上走,就是甜蜜小徑,也是通往北藝大的後山捷徑。從出站後步行即可到達美術系館後方,短短十餘分鐘,沿路盡是滿眼的綠意及原生植物景觀,兩旁榕樹綠蔭蓊鬱,光透過葉隙點點灑落地面,令人忍不住仰首深呼系;一個轉彎之後,高大的姑婆芋及各種蕨類各領風騷,時見粉蝶嬉戲期間,再往前行進,即進入黑森林的次生林區。這是鳥類最佳的棲息場所,終年綠意盎然,而學校的紅磚灰牆也隱約可見,過了黑森林之後,美術系館就到了。有了完美的植物生態,當然少不了關渡獨有的鳥類生態,除了鳴唱聲大的白頭翁、五色鳥、小彎嘴畫眉外,還有山紅頭、黑枕藍鶲常出現。清晨時,還可以看見大冠鷲以優美的線條,悠遊在藍天及關渡平原碧綠的草原上呢!

北藝-7.jpg   

 

929劇場

929劇場為一座露天劇場,表演舞台205平方公尺,並順應天然坡勢建造出階梯式的觀眾席,不定期舉辦各類展演活動,使校園內處處充滿藝術生機,而災看地景就此成為新的文化地標。原先929劇場是校園網球場的位址,2002年納莉風災使得北藝大林進游泳館的後山山坡有一場驚天動地的山坡坍滑,震驚了台北市的天空。兩年後,北藝大把危機變成轉機,除了進行此片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外,更利用此天然坡勢,創造全國第一個歐式露天表演劇場。古希臘劇場的設計,多依照自然地勢和山型來興建,好讓觀眾席排列成階梯狀,從下而上綿延78層樓高,劇場即在天地俯仰間。而圓形的表演舞台則設置在低漥處的中央,以類似伸展舞台的效果,拉近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形成壯觀視野的劇場新美地。

北藝-8.jpg   

 

觀海平台

荒山劇場旁的校地邊界,原本有一片落差極大無法利用的土坡,經過美術系張子隆老師規劃設計,就像施了魔法般,神奇地變成擁覽淡水河口的最佳景點,而遠處的漁人碼頭似乎就在不遠處。觀海平台是用玄武岩作為基座立柱,巧妙地矗立在南方松做成的景觀台面上,結合週遭景觀氣勢與地形變化而成。清晨時分,漫步在相思樹林與綠草間,森林芬多精與清涼微風迎面吹來,站在平台上,淺嘗一口清新的空氣,令人清爽無遺;黃昏夕照之際,步上平台,眺望著淡水出海口的晚霞、落日、漁火,晚風徐徐,人生最大享受莫過於此。

北藝-9.jpg   

 

雕塑公園

從北藝大的任何一條步道出發,前往荒山劇場的路上,一定會發現相思林間的雕塑公園,這是北藝大師生精心打造的藝術空間,草地上隨意放置了多座本校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從雕塑公園可遠眺淡水河及觀音山,是山與海的對話,也是自然與藝術的交會共鳴。公園裡,深綠的草地上,放置著饒富禪意的石雕作品,讓人得以靜下心思,有了人生更多的體悟。信步而下,關渡平原的寬闊美景,不可言喻。若是趁著晚霞餘暉到此,更是令人心神蕩漾,美不勝收。等到華燈初上,徐徐晚風吹來,大度路上的閃閃車流、遠山的浮光燈影,雕塑公園搖身一變為關渡賞夜景的另一絕選。

北藝-10.jpg   

 

荒山劇場

荒山劇場座落於山野之間,隨著雲影天光之變化,風景各有不同,使得表演者、觀眾與自然環境共構為天人合一之境。北藝大後山原是一片荒蕪的山林,前後可脁望淡水河出海口及觀音山。荒山劇場是劇場設計系楊其文老師所規劃,於2000年設立,為一座露天表演劇場,舞台面積198平方公尺,是國內首見的森林環境劇場。大自然界的草木、土石、大地和穹蒼,或四季時序的變化、日夜天光和星雲的流轉,都成為戶外戲劇演出的巨大環境之靈。

北藝-11.jpg   

 

公共藝術網

本校是孕育我國藝術人才重要學府,對師生而言,所謂藝術教育不僅止於知識上的追求累積,更必須身體力行親自體驗,因此教學上首重表演、創作的實踐──由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們從事展演創作,在自由開放與互動學習的環境下發揮最佳學習成效。故校園空間即以發揮和「人」之間的關係來規劃,在藝術校園裡、在劇場空間中隨處可見薪火相傳的師徒間頻繁的互動與交流,展現本校獨特的藝術教育理念。因此,校園公共藝術設置理念,以結合課程實務教學、契合本校環境總體規劃、考量藝術品與環境融合性,形塑校園生活地標、提供教職員生、畢業校友、藝術家與社區民眾交流互動、與藝術家一起創造校園生活共同記憶為設置目標,進而達成藝術大學對於公共藝術教育之藝術家養成與民眾推廣的責任。而公共藝術數位化工作目標則是為建置一數位化資料庫資訊整合平台,整合平台可作為資料上傳/下載,整理,保存與展示之基本功能。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公共藝術專屬網站除紀錄各項公共藝術設置過程,提供師生校友及大眾了解進程之外,網站的設置提供一個彙整歷年來本校師生在公共藝術領域展現之平台,以期建立更多元而彈性的資訊交流與學習管道。各單位和使用者可運用網路作為溝通介面、必要時可透過共用介面提供各行政、教學單位之相關軟體平台分享取用。

北藝-12.jpg   

 

http://1www.tnua.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1 北藝大十二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