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賽夏族矮靈祭: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農曆1015日前後

相傳在古代賽夏族和矮人大隘族毗鄰而居,矮人傳授賽夏人農耕的知識,給他們種子,並且教導他們祭祀儀禮和歌舞,所以賽夏人將其視為恩人;每當有祭典節慶之時,就請矮人前來飲酒作樂。有一次豐收祭之夜,矮人調戲賽夏少女,賽夏族人憤怒之餘,於是設計將所有矮人殺死。沒想到,往後年年歉收、災害頻繁,賽夏人認為這是矮靈作祟,於是將原來的豐年祭改為「矮靈祭」,祈求矮靈不再降禍於賽夏族人。時間訂在每年農曆1015日前後,由於祭司朱姓大宗住在「南賽夏」的苗栗縣南庄鄉,因此由南庄起祭,隔天,新竹縣五峰鄉的「北賽夏」續祭,祭期同為三天。在日據時期,改為二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每到祭典之日,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敬的心來參與祭典。

祭典過程主要分為三大部份:迎靈、娛靈和逐靈。

1)迎靈:矮靈祭第一天清晨,由主祭率族人面向東方唱招請之歌,迎接矮人前來,婦女並樁米以祈求豐收。當天日落月昇之際,由主祭領隊,以歌舞迎請矮人前來。祭典中,大家手拉手、肩並肩、氣氛非常嚴肅莊敬,不可隨便說話,以免招致不幸。

2)娛靈:第二天晚上開始,以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

3)逐靈:在第三天晚上開始逐靈歌舞,歌舞至第四天清晨送走矮靈。

第四天清晨,有塗泥、跳摘芒草、毀榛木架等一連串的儀式展開。塗泥有避邪的作用,跳抓芒草代表當年的福氣,毀榛木架有驅走矮靈之意。儀式結束後各家族互相慰勞、飲酒、吃糯米糕。所有祭儀結束後的隔天,大隘的賽夏族人還必須到矮靈居住的山洞對岸河邊餞送矮靈。族人在河邊獻祭,烤肉、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肅穆哀泣大異其趣。至此整個矮靈祭才算真正結束。

原祭-1.jpg   

2.麻斯巴絡祭---賽夏族---家族性質---日期不定

賽夏族一項相當特殊的生命禮俗,是指一生中最慎重的一次回娘家,向娘家報告嫁出去的女兒終於建立了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的禮俗。嫁出去的女兒,平常當然也可以回娘家,但大多沒有特別的儀式,但麻斯巴絡卻是必須待女兒和女婿的事業有成,且已生兒育女,並且計畫不在生育之後,才特別舉行的生命禮俗。舉行麻斯巴絡之前,女婿及女兒必須先向娘家預告時間,待娘家同意後,通知親朋好友屆時前來,女婿必須帶領全家,並且準備酒、豬及山產、麻糬…等,這些東西最主要是用來祭祀娘家的祖靈,稟告祖靈出嫁的女兒已有幸福的家庭,祭典完後當然是分贈給所有前來參與的親朋好友。透過麻斯巴絡,出嫁的女兒可以再一次感謝祖靈的庇祐,女婿們也可以藉此機會,一一認識娘家所有的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新生的一代,在這個歡樂的場合中,也可以一一認識娘家的長輩及兄弟姊妹,增加彼此的情誼。

 

3.栗(小米)收穫祭(豐年祭)---魯凱族---八月中旬

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的魯凱族,在每年八月左右,舉行收穫祭,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收穫祭裡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是烤小米餅的活動,族人將小米麵糰帶至特定地點 ( 通常都在村外野地 ) ,以石板舖地,燒熱後將小米麵糰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葉,再壓止石板,待三十分鐘左右,將石板,葉子拿開,看小米餅烤出來的現象作為今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例如,烤得太乾,今年可能雨水較少,烤得溫潤,表示今年的雨水豐沛。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是一種宗教行為。在以前,收穫祭長達七~十五天,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傳統宗教的烤小米餅儀式只有少數部落仍然保存,大多數的部落已改為歌舞比賽等聯歡、康樂性的活動。除了霧台鄉外,台東縣卑南鄉大南社的魯凱人,在每年的國曆七、八月間,也會在大南國小舉行盛大的豐年祭典。

霧台鄉的聯合豐年祭在霧台國小舉行,祭場上搭有幾間茅草棚,一座鞦韆架和畫著百步蛇的祭台。豐年祭的第一項儀式─「引靈報信」,祭告魯凱神「庫茂索」。之後,進行「生命占卜祭」,主要是用經過祭儀的小米餅來占卜未來部落的禍福和命運。在占卜祭進行烤餅的過程中,各部落的男人輪流表演「勇士舞」;之後,進行「刺福球」比賽。

午後,「保佑靈魂祭」、「男人祈福祭」接著登場。男人祈福祭進行時,部落中的婦女都要迴避,並以盪鞦韆為樂。「灑聖水祭」是豐年祭所有祭儀的結束,灑聖水是謝神的表示,接受聖水洗禮象徵族人已是充滿智慧、健康而無罪的人,未來的日子可以在神的助佑下,活得更平安、更有價值。接受聖水洗禮後,所有的禁忌消除,新的一年也將重新開始。

 原祭-3.jpg  

4.買沙呼魯祭---魯凱族---家族性質---/四月份

魯凱族的十三歲少女到結婚前,皆要進入女青年會接受買沙呼魯年祭,學習「敬老、尊賢、互助、合作、團結、忍耐、服從、勇敢、勤奮」等傳統美德,具有魯凱族少女於成長過程實際融入生活體會,感受傳統禮俗內在的精神意義。 早再三、四月間,每期小米作物成長到最後一天除草前,女青年會相互召喚加入買沙呼魯消息,少女即開始打理自身寢具到女團長家裡,二十人以二十天為活動期,期間以互助合作方式輪班。部落族人也相當期待這些少女的加入,為小米做最後一天除草工作,以迎接小米開花結果,所以買沙呼魯又稱除草祭。 祭典在部落巫師祈求祖靈保佑活動平安、五穀豐收的祈福儀式後展開。女青年在工作中除了飲水以外,不得吃中餐或任何食物,午休後還得檢查唾液有無偷偷進食,因為如果偷吃東西會遭到終身難過的責罰。 工作中大家對唱童謠和情歌,不論耕地多大,當天一定將工作做完。工作結束後,男青年會所即派出勇士敵人,搖晃臀鈴迎接女青年繞跑部落,告知族人女青年們已經完工了。晚上,男女青年則聚集在女團長家裡,一起圍爐跳舞高歌。在除草的最後一天,青年們也藉機物色對象,互訴情懷。 買沙呼魯祭結束,也象徵著可以追求異性的開始。男青年會結伴至女青年家門口,用歌聲傳達愛意。如女方中意,接受檳榔就可以談論婚事了,這也是買沙呼魯祭另一人情趣味。

 

5.搭巴嘎饒望祭(黑米祭)--- 西魯凱族

林鄉多納村的西魯凱族人,在每年的小米收穫祭之後,會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搭巴嘎饒望祭,也就是俗稱的黑米祭。搭嘎饒望祭典的由來,相傳是古早時代,魯凱族的婦女為了要到田裡去種黑小米,只得把孩子放在田邊,任其哭泣,根本無暇照顧,婦女們只要聽得到孩子的哭聲,就知道孩子還在,反而更放心的賣力工作。有一次有位婦人的孩子哭得非常傷心,快到中午時,孩子的哭聲卻突然停止了,婦人趕緊去找孩子,卻發現孩子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石頭,遍尋不著後,只得傷心地回到部落,把發生的事情告訴大家,族人協助尋找也沒有結果,大家都認為孩子再也找不到了,沒想到夜半婦女夢見來自Pelepeleengane告訴她說深潭的水神不忍婦女忙著耕種,還要照顧孩子,因此幫她把孩子帶走,待長大後再送回來,但婦女要種更多的黑米,用來祭祀水神。婦女醒來告訴大家,村人半信半疑,但也只得忙著多種黑米,沒想到那年田收成之後,黑米曝曬完畢,多出來的黑米竟然就不見了,此後每年都一樣,直至十幾年後,孩子果然長成英俊挺拔的勇士,回到村中幫助族人做更多的事。 從最早期感謝水神協助婦女照顧孩子,慢慢地衍化成為感謝神靈庇祐作物可避免蟲害及惡靈詛咒,更進一步確保作物豐收的祭典。早已變成死人的的歡慶祭典,族人若有人要結婚,也都會併在一起舉行,同時接受祖靈的祝福。

原祭-5.jpg   

6.鋤(除)草祭(婦女鋤草祭)---卑南族

每年的四月份為卑南族的「婦女鋤草祭」,這一天清晨還沒亮,負責敲鐘的婦女或是少女會趕緊拿著鐘邊繞著村子跑邊敲著鐘,目的要是要部落的婦女們快快起床,因為田裡的雜草已經長得很高了,所以我們快點準備要去田裡鋤草,順便看看我們種的小米有沒有被小鳥給吃掉。

「小米」為原住民的主食之一,因此鋤草祭的祭典對卑南族部落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祭典,不管是年輕的少女或是年長的耆老,在鋤草祭這天都會一同來參加這個活動。在田裡邊鋤草邊唱著傳統歌謠,藉著唱歌忘記那鋤草過程中的辛苦,田裡的鋤草活動結束後,婦女們會到部落最年長的耆老家杵去年的小米,而部落的青年則是會到山上採集荖藤在部落裡等待婦女們的到來,接著將採來的荖藤贈送給婦女們並且慰勞辛苦整天的婦女們,婦女們為了表示謝意所以婦女們會帶著由青年從山上採下的荖藤繞部落並且歡呼。

最後大家手牽著手圍著火堆唱歌跳舞,不論你從哪裡來不論你是什麼族群,來到下賓朗部落與我們一起手牽著手唱歌跳舞,將煩惱拋在腦後盡情的和我們的婦女歡樂慶祝,而辛苦整天的婦女鋤草祭就此告一個段落,在這次婦女鋤草祭的活動中,部落的長老告訴我們,這個荖藤就像是部落的文化一樣我們要一直將它傳承下去,絕對不能讓它斷掉,這番話讓我們年輕的族人聽了內心充滿感動,若是現在不好好學習,那將來這個族群就會消失在這個社會上了。

原祭-6.jpg   

7.海祭---卑南族---七月份

海祭的由來有一傳說,而海祭則有飲水思源及祈求來年有大豐收的意涵… 據說卑南族部落原先並沒有小米這種農作物,是卑南族祖先馬拉少(Temalasaw)為了尋找可當主食的作物,前往蘭嶼島所覓得的。馬拉少在蘭嶼期間,與當地人代班(Tayban)結婚,不久便發現了小米,但當地青年不允許島上的任何種子被帶出島外。馬拉少與代班想盡各種方法要將小米的種子帶出蘭嶼島,雖經多次的失敗,終究不放棄,最後終於將小米的種子帶回卑南族部落。 此外,代班的哥哥也隨他們一同回到卑南族部落居住。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代班的哥哥非但無法忘懷家鄉的種種,反而思鄉之情日益加深,便決定返回蘭嶼島。代班的哥哥在臨行之前,請求馬拉少與代班再每年小米收割祭之時,做好小米酒,並到海邊煮小米飯給他。從此之後,每年到了小米收割後,馬拉少與代班,一定會帶著小米酒,到海邊煮小米飯,向蘭嶼的方向遙祭代班的哥哥。祭典介紹: 由於小米收割的季節是在七月份,所以祭祀祖先的海祭便安排在七月份,至於確定的日期,則由部落的長老們商議後決定。在海祭當天的上午,祭司先帶著小米及檳榔,到祖靈屋祭拜,告知祖先們村內將有一場祭儀活動。之後男性族人便一邊祭拜唸禱文,一邊往海邊前進。到了海邊,青年們搭建祭台及煮小米飯,祭司們則準備祭品。準備妥當後,祭司朝向蘭嶼的方向唸祭文,長老將檳榔向蘭嶼的方向排列獻祭,而參加祭儀的青年,則每人拿一粒小米飯及小米酒,向蘭嶼的方向灑三次,以表獻祭。結束之後,須以跑步返回部落。此時,在部落中的婦女們早已將食物準備好,讓大家享用午餐,之後,則安排唱歌、摔角…等比賽活動。

原祭-7.jpg   

8.收穫祭---卑南族下賓朗部落---七月份

傳統的收穫祭的活動已無法得知原貌,而下賓朗部落的族人們為了傳承部落文化,依舊在每年的七月份中選一天來舉行收穫節活動,至於確切的時間與活動的內容,則是經由族人們共同開會決定。 儘管每年的活動稍有不同,但於清晨時,由祭司到部落入口與集會前進行祭拜祖先的儀式,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緊接在祭祖儀式之後,則是安排各種的文化傳承活動,包括杵米、做小米糕與小米酒、編花環、刺繡等學習課程,由長者教導搭建上山打獵時用的臨時避難小屋,安排馬拉松等各項的競賽活動,以及族人們一同唱歌、跳舞的晚會活動…等。

原祭-8.jpg   

9.卑南族跨年祭:臺東縣臺東市、卑南鄉---國曆1224日~次年11

年祭是目前卑南族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茲說明如下:

報佳音:Halavaka是猴祭的前奏,於國曆1224日晚上舉行,少年們必須光著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挨家挨戶「報佳音」驅除不淨,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猴祭:主要目的在藉著殺猴以訓練少年們的膽識。儀式中必須吟唱猴祭的歌曲,再集體刺猴,然後隆重進行拋猴的儀式;年長的少年並依序用竹棍鞭打年少者的臀部,稱為「打猴屁」。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

狩獵祭:豐年祭之前,成年男性必須上山狩獵,期間大約在國曆1227日至30日。在出發前,部落長老替準備升上成年的最年長的少年組穿圍藍布短裙,為其完成晉階儀式。政府實施禁獵後,幾乎以捕捉山鼠為主;閒暇時,老人們教導青壯年吟唱古歌、教導古訓,目的在訓練進入成年階級的青年服從和敬老。

凱旋祭:早期男人出外打獵,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能夠安全回來,是很值得慶祝的。因此,成年男性上山狩獵期間,女性則在部落裡準備花環、食物、釀酒,搭建凱旋門,於國曆1230日,熱烈歡迎男人狩獵凱旋歸來。長老們穿越竹子編製成的凱旋門,象徵過去一年的厄運已經結束。婦女們忙著幫凱旋的親人脫下打獵服,換上傳統服裝,帶上花環,準備參加豐年祭。

部落豐年祭:在狩獵隊伍回來之後便陸續展開,在會所廣場前舉行,大家圍著營火共舞,跳傳統年祭的舞蹈。檳榔、米酒中混合著歌聲舞蹈,非常熱鬧。建和部落有一項特有的盪鞦韆慶祝儀式。

聯合豐年祭:卑南族最盛大的聯合豐年祭在元旦舉行,集合南王、寶桑、知本、建和、初鹿、檳榔、泰安、利嘉等八社部落聯合舉辦,活動內容包括表演傳統舞蹈、技藝等,是全卑南族人共聚之日。

原祭-9.jpg   

10.發祥地祭祖活動---知本卑南族

「陸發安」位於太麻里鄉三和村西旁,是卡地布始祖登陸發詳的地方,為感念始祖及歷代祖先之恩澤,每年3月至陸發安發祥地舉行祭祖暨歌舞追思活動。在四月三日上午十點之前,每戶至少派遣一人至發祥地清理環境,接著遊記司長帶領女巫師以傳統祭儀向歷代祖先祭祀祝禱,在由婦女一一項祠堂祭拜,最後便由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帶領全體族人獻禮及鞠躬,使完成整個祭祖活動。

 

11.小米收穫祭---知本卑南族

為卡地布最盛大的祭典,每年711日至717日辦理,除依傳統進行青年體能訓練、晉級儀式及歡樂歌舞外,並同時舉辦生活文化產業有關活動。小米收割後,必須經過祭司長的祈福才能運回村內,這才揭開收穫祭的序幕。每年的七月十一日青年進駐巴拉冠,十二日豎立精神圖騰及除舊佈新,十三為守齋日,只能喝水不能進食,並且要通過喝辣椒水、唇塗大蒜汁的試煉,十四日的時候,全體青年要跑向陸發安並折返,下午舉辦摔角比賽,晚上男女則演練傳統歌舞。十五日中午時辦理開幕儀式,來賓與族人享用原住民風味佳餚,下午二時開始以勇士精神舞做遊街表演,十六日亦相同。在十七日晚上的時候如果有晉級儀式,晉級成員必須接受以竹棍鞭打屁股的嚴苛伺候,全體族人歡唱古老歌謠,並搗米製作年糕,通宵達旦至十八日的清晨,在吃完早餐後,祭司長走向曠野及溪流向祖靈祭禱,並通報小米收穫祭圓滿結束。

原祭-10.jpg   

12.霧社泰雅族文化祭:南投縣仁愛鄉---年底開始,主軸活動在次年國曆三月舉行

泰雅族縱橫於中央山脈,是古代北台灣山區最強悍的原住民族,也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族中最古老且分布最廣的族群。泰雅族見長於精美的編織技術、獨特的紋面藝術,其社會組織及崇敬祖靈亦為特殊。然而台灣原住民各大族群中,傳統祭典流失最快的莫過於泰雅族了。因此南投縣政府特別籌劃了霧社泰雅族文化祭,以保存泰雅族珍貴的傳統祭儀。

泰雅族文化祭結合了開墾祭、除草祭、播種祭、收割祭、除草祭、新殼入倉祭、敵首祭、開倉嚐新祭以及豊年祭。除了傳統的歲時祭典,還可欣賞到泰雅族獨特的歌舞表演,這種不僅可以促進觀光產業,同時也讓泰雅族傳統文化得以世代流傳的活動,意義深遠而彌足珍貴。

播種祭:清早就需起床蒸祭獻用的小米糕,家中的火種不可熄滅,祭典時,以此火種點燃火把,連同小米糕、少許酒、小米重數穗及小鋤頭,由兩個祭司帶往耕作地。先到其中一名祭司的耕作地,用小鋤頭鏟方尺之地,舉行播種儀式,而後向祖靈祈求所播下的小米穗能全部發芽,祈祝後,撕裂小米糕一半,置於祭田中央,傾酒其上,所剩小米糕、酒,由兩祭司在祭田旁分食。在這之後,在赴另一位祭司的耕作地,舉行同一儀節。收割祭:小米成熟後,決定收割的當日,每一家先到田裡割取數穗小米回家,一穗掛樹上,一穗種在田野,等收割完畢後,再掛一穗於倉庫的屋頂上。在祭祀日當日的清晨,族人選定兩人召喚祖靈,祈求好運,等到儀式結束後,族人即離開現場,不得回頭看。狩獵祭:出社狩獵時,出發前先差遣二人在路上觀察鳥的飛行方向,來決定是否出獵。人山打獵時,到了目的地,首先搭設獵舍,夜宿於此,隔日才開始狩獵。

原祭-12.jpg   

13.祖靈祭 ma hou---烏來泰雅族---七月

()祭型:全部落為男性群體。早期祭祖祭女性是不能參與的。

()地點:早期因為部落遷移頻繁,且無固定的墓地,因而選擇某一小路徑旁行。近來聚落定居,公墓已定後,均固定在公墓地祭之。

()祭時:農曆七月半破曉清早時刻。

()祭品:酒、小米糕、農作物、果實、魚類等,但是唯有山豬醃肉,不能作為祭品。

第一種祭式:定點集合前往墓地,行走中,頭目自己高喊一段祭文「祖先們!祖先們!‧‧。今日是子民們以虔誠的心情來會祭您們,願祖靈能嘉納呼喊,並真誠的敬邀所有祖靈們會聚,分享惠賜的祭品‧‧‧。」

此段主祭的頭目會持續唸二次至三次。因為這樣祖先的靈魂才能接納子民的誠意而來。 第二種祭式: 行至墓地,各家便各自先行到親人的墓地行祭,之後再會合家族,由家族的長老行家祭。其祭文各家族雖然有些不同,但內容大致略同:「祖先們,我們帶來此一年間耕作的農作物,家族中的每一成員均依祖先的訓旨(gaga)行事,並努力的耕作,我們做子民的,期待在您們庇佑下,明年此時此刻,再供祭物及喜悅。」

此祭主要意義,似乎在告知祖靈部落及家族一年來的生活情況,並承諾遵守祖訓的傳統文化及gaga,以及期許祖靈給予族群的祥和與健康,是部落族群的福氣。

祭祖或任何的祭祀的活動,女性是不能參與的,這是泰雅族人的一種傳統習俗。至於原因為何,由於這樣的習俗由來已久,現在部落裡的長者亦沒人能說清楚。從泰雅族的傳統社會制度而言,泰雅族群並非完全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從部落中仍有入贅的婚姻現象,便可瞭解泰雅族婦女仍有其主導的地方。

在泰雅族的傳統習俗裡,任何祭儀中,山豬都不能作為祭品。據泰雅族人的傳說,在祖先陰間的生活中,山豬是他們的獵狗,用山豬當作祭品,表示不給祖先們飼狗,這樣做是會觸怒祖靈的。

原祭-13.jpg   

14.阿美族豐年祭:花蓮縣、台東縣---國曆78月間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居住於台灣東部,北達花蓮的奇萊草原,南至屏東的恆春半島,主要屬於花蓮、台東和屏東三縣。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典型的母系社會,採行招贅婚制度,女性在親族社會中有絕對優勢的地位。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的重要生計。

阿美族的傳統祭典很多,但以一年一度的豐年祭規模最大,這是族人為了歡慶小米豐收、祭祀神靈祖先所舉行的祭典,並負有教育男子成年、傳承薪火的慎重意義;部份部落並藉著遞送檳榔、「牽手禮」等活動,撮合適婚男女。從前阿美族人的主食是小米,祭典的時機也配合小米的收成;如今則改以稻米的收割季節,台東地區約在七月份,花蓮地區則多在八月舉行。

每個部落舉辦的豐年祭各有特色,短則一天,長則七天,是外人認識阿美文化的窗口。歌舞活動是豐年祭重要的一環,豐年祭歌舞分為男性專屬、女性專屬及男女合舞,各運用在不同場合;其中年輕男子擔綱的「勇士舞」,是以大幅度肢體擺盪,表現出齊一的戰鬥性,非常具有震撼性。

完整的豐年祭包含「迎靈」、「宴靈」和「送靈」三個階段,先由全村男子共舞「迎靈」,之後「宴靈」和「送靈」時才加入婦女的歌舞。

原祭-14.jpg   

15.吉安阿美族成年祭:花蓮縣吉安鄉---國曆8月,每八年一次

阿美族的男孩成長到十二、三歲左右時,就開始進入年齡階層,擔任最下層的巴卡隆愛(少年階層),須接受三年嚴格的訓練才能成年,由長老持竹棍鞭打屁股,象徵已經成年。成年後即稱卡巴哈(青年階層),可以開始談戀愛、論婚嫁。

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典,目前僅花蓮東昌部落每七年舉行一次這項傳統活動。阿美族成年祭過程可概略分成四部份:

1.巴卡沙歐(Pakasaw):訓練的養成教育。

2.馬愣愣(Malengleng):長距離越野賽跑的體能考驗。

3.馬拉利契特(Malalikit):成年慶功舞祭。

4.馬利卡埔(Malikap):獨木舟下水儀式。

在獨木舟下水典禮之前,阿美族的青年男女有一項充滿人情味的浪漫習俗。參加下水禮的青年先在長棚內集合,他們的女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一個個手提豐盛的午餐盛裝赴會,男方須趨前迎接,然後手牽手接受長老的祝福。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接觸」,生澀靦腆的表情令人莞爾。

原祭-15.jpg   

16.吉安阿美族海祭:花蓮縣吉安鄉---國曆6月第二個星期日

阿美族的「海祭」又稱「捕魚祭」,是僅次於豐年祭的年度盛典。根據阿美族的習俗,常在婚喪喜慶之後舉行捕魚活動,傳統的豐年祭也常以捕魚活動作為開始和結束。阿美族人藉捕魚一事,教導後輩了解及尊重自然,建立長幼生活經驗的傳承,男子也從中強化自己對家族的責任。

傳統的捕魚祭是在每年國曆6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吉安鄉東昌部落的阿美族青年在花蓮溪出海口搭起帳篷,並且撿拾附近大石塊製作祭台,祭司謹慎地將各式祭品及漁網擺放在祭台上,口中念著祝禱之詞,向海神祭拜,祈求祖先庇佑捕魚活動進行順利,以及來年部落作物豐收。

祭司完成「海祭」儀式後,各階層幹部接受長老訓令,開始整理裝備,各自尋覓漁撈場,在海濱活動三天二夜,禁止女性進入營地。這段期間嚴禁吃「外食」,完全就地取材,主要目的在訓練青年野外求生之能力。到了第三天,部落中婦女才能前往活動地點30公尺外的接待亭送禮物或食物。

原祭-16.jpg   

17.馬里古拉艾文化節---阿美族

以傳統舞蹈及歌謠之展現以振興原住民固有優良文化,結合民間、部落之力量共同推動原住民文化活動,以活絡原住民民俗文化藝術活。並發揚阿美族之傳統文化並傳予阿美族下一代子孫及傳續阿美族傳統敬老精神,以保留阿美族善良風俗。

 

18.達悟族收穫祭:臺東縣蘭嶼鄉---國曆6

達悟族收穫祭(Apyavehan)是個感恩的黃道吉日,過去訂在農曆51日舉行。此時期是水芋、甘藷、小米等農作物及瓜果、飛魚的豐收期,已往蘭嶼的達悟族人都會以家族成員為單位,各自舉行小型的收穫祭,演出傳統的Mivaci(搗小米),藉以感謝祖靈的庇佑,並祈求上蒼來年再賜予豐收。

現在小型的收穫祭已不再舉行,取而代之的是全村性的大型收穫祭。祭期由原來的一週濃縮成一至二天,並演變成表演性質,以歌舞場面貫穿整個祭典,包括難得一見的搗米舞、耕作舞、禮帽舞、頭髮舞和勇士舞。

搗米舞是收穫祭最主要的表演項目,先由老、壯、青三代分別手持木杵,邊吟唱邊舞蹈,以不同的隊形樁小米、吸氣、挺胸、舉杵、擊樁,然後三代集合演出,場面浩大,並蘊含族人薪火相傳的意思。 耕作舞和禮帽舞由年長和年輕婦女分別演出。前者描述在田野間幫忙農作的情形,表現出達悟族婦女的勤奮美德;後者則流露出達悟族婦女賢淑與端莊的一面。而頭髮舞更可讓人欣賞到達悟族婦女的優雅與美麗,她們同時拋灑頭髮,就像一波波黑色的浪潮在澎湃。 勇士舞由村中精壯擔綱演出,節奏韻律一致,歌聲豪邁奔放,舞蹈生動粗獷,充滿原始的生命躍動,也為收穫祭掀起壓軸的高潮。

原祭-18.jpg   

19.達悟族船祭(新船下水祭):臺東縣蘭嶼鄉---國曆6

居住在四周環海的達悟族,漁船是他們賴以維生的重要工具,也是最主要的財富;為了祈求新船下水之後,能夠航行平安、漁獲豐收,新船下水前所舉行的「船祭」,是達悟人一項隆重而神聖的祭典。其中,船體最大的十人大船下水典禮更加隆重而繁複;從籌備到結束,往往要數月之久。建造船隻需花費大筆的材料費和雕刻工錢,而祭典時分贈親友的芋頭和禮肉更是所費不貲,如此龐大的造船費用,對經濟狀況並不富裕的達悟人形成沈重的負擔。因此,近年來製造大船的族人已逐漸稀少。 達悟漁船分成大船、小船兩種。這些船隻的舷側兩邊,有施以雕刻和未施雕刻者兩種,施以雕刻的船叫ipanitika,竣工後必須舉行盛大的下水典禮,即為「船祭」;未施以雕刻的船叫ipiroaun,造好後可不必舉行下水典禮。

達悟人在商定造船大計之後,便開始養豬、開墾新芋田,以備將來新船下水典禮之用。接著,大家上山分頭尋找適合造船的樹木,依序伐取船尾、船首和船底龍骨,再以此為基礎,繼續伐取各層船舷的木板,由下層而上,逐一用木拴拼裝起來,拼好雛形的船,須再經過細部修整和雕刻、彩繪,才能成為正式的漁船。

達悟漁船的下水典禮,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籌辦禮芋、圈檻養豬、邀請賀客、賀客道賀、殺牲除毛、分贈禮肉,以及最後的下水儀式,也是活動的最高潮:

1.全體船員盛裝,分坐在船上的座位,船長捉一隻雞置於船尾魚艙內,向船靈祈禱全體船員平安健康,出海捕很多的魚。

2.船長帶領船員坐在船上唱和。詞意是:我們辛苦的砍伐木材,並協力將船造好,希望所有船員平安健康,出海捕很多的魚。

3.船長在船上揮舞長刀,驅走惡靈,船員面露猙獰,雙手抱拳用力抖動,大聲嘶吼助陣。

4.男性族人以同樣動作從四方列隊前來助陣。

5.族人拍打船身,再合力抬起,向上拋擲數次。之後,在眾人的簇擁下,將船抬向海邊,沿途不斷作猙獰狀,驅趕惡靈。

6.船下海繞巡一周後,返回岸邊。

7.船在岸邊就定位後,安置船飾、舵和槳,取一隻魚置於船上,象徵吉利豐收。

8.將船尾魚艙中的雞取出,宰殺後火烤去毛,清洗乾淨置於地上供奉船靈,祝禱將來出海平安,捕很多的魚。至此,船祭儀式全部結束。

原祭-19.jpg   

20.飛魚祭/飛魚終食祭---達悟族

達悟族和飛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年3~7月間飛魚會隨著黑潮而來,帶給蘭嶼達悟族人莫大的豐收。因此,達悟族人相信飛魚是神的賜予,格外珍惜這項天然資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規律和禁忌,也隨著飛魚洄游的生態來明訂。

「飛魚祭」是一種獵魚的儀式,約在每年農曆23月間舉行,為期近4個月。整個活動為分為祈豐魚祭、招魚祭、飛魚收藏祭等階段。祭典時,達悟族男子會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飛魚豐收。(女性禁止入場參與)

飛魚終食祭則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原祭-20.jpg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