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的1950年代,而“剝皮寮”的地名由來有爭議,其來源有二說,根據《臺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制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但根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臺灣清治時期,而臺灣日治時期實行“市區改正”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拉直,自臺灣清領時期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臺灣民主國,1895年(清光緒21年)5月27日發起臺灣仕紳遊行的起點。
我來這裏前後參觀了兩次,現在整體已經區分爲兩部分,歷史街區與鄉土教育中心。前者缺乏文物又似乎沒有組織管理,比不上後者有市政府團隊在用心經營,而且加强了與學生兒童的互動安排,優勝劣敗可想而知.建議家長或學校多安排學生來此課外教學增長見識。

右側爲艋舺船的模型

 臺北鄉土-1.jpg

艋舺地區介紹

臺北鄉土-2.jpg

剝皮寮的典故來源

臺北鄉土-3.jpg

右側爲各種早期圍墻的作法(竹子,土角,紅磚)

臺北鄉土-4.jpg

老人的生活良伴(泡茶與收音機)

臺北鄉土-5.jpg

懷古三輪車

臺北鄉土-6.jpg

 

這裏有一間房子是章太炎故居(可惜沒有文物)臺北鄉土-7.jpg

祭孔八佾舞的説明

臺北鄉土-8.jpg

八佾舞儀式的全程錄影

臺北鄉土-9.jpg

文魁科舉的説明

臺北鄉土-10.jpg

來個狀元游街吧

臺北鄉土-11.jpg

進士第的各種身份配備

臺北鄉土-12.jpg

一間間小而精緻的展覽室

臺北鄉土-13.jpg

過去小學的教室一覽(抽屜裏面還擺了許多當年的玩具)

臺北鄉土-14.jpg

懷念的布袋戲臺

臺北鄉土-15.jpg

右側爲老松國小教室,左側可見章太炎大師的篆文書寫。(可惜沒有文字説明,難窺其奧妙。)

臺北鄉土-16.jpg

 

各種草藥樣品及説明(配合萬華古代的青草街市)

 

 

臺北鄉土-17.jpg

中藥鋪及其工具展示

臺北鄉土-18.jpg

介紹清朝來臺行醫的外國人(南部馬雅各,中部蘭大衛,北部馬偕)

臺北鄉土-19.jpg

早期在此地行醫的呂阿昌醫師

臺北鄉土-20.jpg

利用三位醫師的對話,瞭解當初三人來臺行醫的甘苦及成就。(非常有趣)

臺北鄉土-21.jpg

蘭大衛及馬雅各的故事介紹

臺北鄉土-22.jpg

馬偕的故事介紹

臺北鄉土-2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