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觀音

法像: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列有一尊北齊石刻送子觀音,此觀音作躺臥狀,懷中有諸小兒。故宮博物院 也有收藏明代的送子觀音圖,可見得白衣觀音賜子圖早在明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了。送子觀音的題材,大致均畫一大士,或坐或立懷中抱一小兒,不過送子觀音圖在早期多稱之為“觀音賜子圖”。西方國家有鸛鳥送子的傳說,中國則是有麒麟送子的信仰。麒麟是傳說中的一種瑞獸。麒為雄,麟為雌,麋身,馬足,牛尾,一角,角端有肉。《漢書 •武帝紀》注說:“狼頭,一角,黃色,圓蹄.”麒麟送子的傳說,與孔子出生的傳說有關。說孔子是王侯的種子,故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拾遺記》)。人們以麒麟喻仁厚賢德和富有文采的子孫,後來轉化為可送子嗣的吉祥靈獸。

    〝麒麟送子〞亦是舊時張貼於洞房的婚俗喜畫。麒麟像鹿一樣有孳茸報春的本領,所謂「陽氣動、萬物滋」。據此可見,〝麒麟送子〞實為〝送滋〞,給人們報春。春來了,萬物才開始復甦,帶來生機,帶來子孫的繁盛。

 

願力:

    送子觀音又稱白衣送子觀音,不在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內。送子觀音是由中國民間創造出來的觀音菩薩的化身。表示觀音菩薩能滿足眾生的各種美好願望,保佑眾生求子得子,心想事成。《普門品》有記載:「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質德本,眾人愛敬」。這是佛經中關於觀音能滿眾生求子之願望最明確的記載,所以送子觀音的造像因而產生甚至流傳至今。

    送子觀音圖,不只是求子作用而以,據說家裡孩子不乖,在家中掛幅送子觀音圖,這樣,孩子也會變得比較乖巧呢。

 

小故事:

1.觀音慈林集載,宋,翟楫,京師人,居浙江湖州泗安鎮,五十無子,繪觀音像虔禱,其妻方娠,夢白衣婦人,以盤送一兒,姿甚清秀,欲抱取之,一牛橫隔其中,竟不可得,既生男,彌月不育,又加虔禱,有聞其夢者,告楫曰:子嗜牛肉,豈為是歟,楫悚然,遂誓舉家不復食,仍夢前婦人送兒至,果生男。

 

2.相傳,塞外民族性喜舞蹈,每有節慶或外賓來時,一定是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送子觀音本是一名舞藝超群的牧羊女子,有一回族裡戰爭得勝,族長設宴款待勇士,令她獻舞助興。其時牧羊女已懷有身孕,但唯恐得罪族長,只得赴宴。誰知一舞方罷,勇士們一時興起,強拉牧羊女共舞。在混亂的過程中,牧羊女失去了她的孩子,就這樣,深受打擊的牧羊女一病不起。

  牧羊女死後,成為冥間鬼王的妻子。為了彌補生前喪子的悲痛,牧羊女竟生下五百個孩子。縱使如此,仍然無法化解她生前喪子之痛。於是,每到了夜晚,她便化身猙獰的鬼母,去殺害人類的嬰兒。於是,人間悲聲四起,哭兒啼女。

  在一天夜裡,鬼母自人間歸來,發現自己五百個孩子,竟少了一個。驚慌的鬼母,上天下地,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大哭了起來。這時,佛祖出現了,原來佛祖為了超度她,便將她的孩子藏了起來。佛祖對她說:「鬼后啊!妳有五百個孩子,失去一個已如此悲慟,而世間的人只有幾個孩子,失去了一個,他們又當如何?」

  鬼母一聽,怔了一下,想起之前諸般行為,方知自己罪孽深重,一瞬間,可怖的鬼臉,化為慈容。為了贖罪,她將自己的孩子送往人間,從此,世人多了送子的觀音。上列故事乃民間傳說。

 

3.古時的洛水河寬浪急,渡船常有災難發生。有一回觀音大士路過這兒,親眼目睹一場舟覆人翻的慘劇,頓起慈心,決意在洛水之上為人們築橋,乃霎時變成一位船姑,在洛水上替人划船擺渡掙錢。於是,洛水上有美貌船娘的消息傳了開去,吸引了王孫公子前來擺闊氣,他們爭先恐後地向觀音投擲銀錠卻都落在小船裏,沾不上觀音的身體。正巧呂洞賓經過,他一眼看出真相,有心同觀音菩薩開個玩笑,便慫恿一個賣湯圓的年青人試試運氣,那人本來就仰慕船娘貌美,於是鼓足勇氣,用他僅有的一枚銅錢,向小船上的俏人兒擲去,就在小後生投擲的瞬間,呂洞賓馬上吹口仙氣,銅錢正打中觀音的手。觀音察覺已被人慧眼識破,但菩薩也得守信用,只好把滿船元寶托人造橋,再帶上那位名叫韋馱(音"")的年青人回普陀山 去,安置在蓮花寶座的對面,做一對永不拜堂的望門親。

    其後呂洞賓知道這個過程之後,又跑到普陀山 來,他擠到韋馱菩薩的面前問:"喂,還記得我這個大媒人嗎?"韋馱一看,忙連連點頭。呂洞賓又嬉皮笑臉地說:"你老婆何時請我吃紅蛋呀?"觀音聽見了他的話,又好氣又好笑地說:"只要你日夜向我磕頭頌經,我包你老婆請你吃紅蛋!"這話讓一個燒香的善信聽見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結果許多希求生孩子的人都來向觀音祈願,還繪成"送子觀音圖"祝禱。

 

鰲頭觀音

法像:

     據末學研究觀音法相的經驗,發現鰲頭觀音是近代的產品!鰲魚是龍頭魚身的造形,鰲是龍生九子其中之ㄧ,也是中國傳統瑞獸之ㄧ。

    《漢書》注:「魚龍者,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乃入殿前激水,化為比目魚,跳躍激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意思是,魚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起初嬉戲於皇宮庭院的一邊;後來進入宮殿前,噴激出一些水來,變化成了比目魚,跳躍著激揚起了水波,形成了雲霧,遮蔽了陽光。最後,竟然化成了身長八丈的黃龍,離開水面,在庭院裡遨遊嬉戲,身上鱗片被日光照得炫耀亮麗。

   龍頭魚身的鰲魚也稱鼇龍,是傳說中的『鯉魚跳躍過龍門化成龍』。龍門是黃河的天險之一,《水經注》載:「鯉魚三月上渡龍門,得渡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假若黃河中的鯉魚能躍過「龍門」,便能幻化成龍。但黃河水流湍急,鯉魚必雖逆流而上,加上「龍門」口浪急?湧;因此鯉魚唯有竭盡全力飛身跳過,可惜只有極少極少數能躍過「龍門」。跳得過當然成龍,過不了的只能依舊為魚,所以有李白與韓荊州書的一句諺語:「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之說。鰲魚就是已躍過了「龍門」的鯉魚,正開始蛻化為龍,但尚未成龍的形狀;魚頭已經鰲化了,意義已登另一新境界,輝煌燦爛的新開始。所以從前科舉考試能名列前茅得到功名者,就有所謂「獨佔鰲頭」的說法。因此如果在家內擺放一對「鰲魚」作為案頭裝飾,就意味著有鎮宅消災,招貴人,富貴有餘及事業學業大願成就,踏進人生輝煌新階段的多層吉祥意義。《太平御覽》鱗介龍:〈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巨靈跡猶存,去長安九百里,水懸船而行,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即為龍,故云曝鰓龍門,垂耳轅下。』比喻困頓,引伸為落第者。這句話我不喜歡太失志了,我比較喜歡的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我個人覺得這句話較勵志,讓人有向上爬的動力。

    鰲魚亦即龍魚,乃龍之另一變化。最早見於古籍「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上,外形龍首魚身兼擁龍的莊嚴強壯及魚的靈活性。龍有雨師及水神的神性,而化成鰲魚後最好吞食火舌。因此,中國傳統的木建築特別是廟堂多喜在屋頂兩端安放鰲魚塑像,用意是取其防火消災,守護居庭。

    也有一說魁星爺生前滿腹經綸,每試必高中,但因長相奇醜,主考官在面試時,恐遭致議論,皆不予錄取,經過多次打擊、挫折、最後悲憤投水自殺,幸被鰲魚所救,將他載往天庭受玉帝敕封為「文魁星」,成為讀書人之守護神。民間雕塑魁星爺神像時便根據此典故,塑造麻臉,跛足,足踏鰲魚的魁星爺造型,而所謂「獨佔鰲頭」之語亦本土之於此。

 

願力:

   《普門品》有記載:「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因東海鰲魚有害,海邊的居民不能安居樂業,觀世音菩薩就化身為漁人在粵海之濱。結那不空釣絹索,萬法紫金明光鉤,鉤取海中一怪物,替這裏的百姓除害,以救眾生,於是就有了鰲頭觀音的法相。觀世音菩薩腳踩鼇魚,飄浮佇立海上,拯救海難求助者。

    此外,〝魁星踢斗獨占鰲頭〞!這是道教信仰中,魁星爺手持文昌筆與墨盤,單腳立於鰲魚頭上的造型,也喻意著狀元及第、功名成就的象徵,鰲頭觀音也可以說是龍頭觀音,與道教魁星爺信仰〝獨占鰲頭〞像的混合體作品。鰲魚是龍頭魚身的造形,也是主旨讀書與考運的守護神。

 

小故事:

傳說菩薩雲遊到粵海之濱,見此地蠻夷雜處,風俗遠非蘇杭等地可此,故塵劫也較為深重。蠻煙嵐嶂,固然毒厲,最近海中還出了一件怪物,為民間大害。觀世音菩薩暗想,雖然塵劫已註定了,顛撲不開,但是方便處總要給他們些方便,見那海中怪物,於是便化身為一個漁人,來到海濱,結那寶索金鉤預備擒那怪物。

那海中怪物似魚非魚,似龜非龜,頭生得龍頭相仿,卻沒有鬚。身上披著一重堅厚的甲殼,與龜相似,身體的高度,卻較龜要加上兩倍。頭頸完全像龜,尾巴卻像大魚,也生著四腳,趾間厚皮相連,用為划水之具,通體深褐,略現金色光彩,體長一丈六七尺左右,形狀極為怕人。此物平常匿居水底,覓食時,就出水面,如同一隻小船一般,行動極快。最奇怪的是此物不僅能在水中活動,一般的也能上岸遊行,憑著牠一副鋒利的牙齒,和堅厚的皮和甲殼,甚麼都不怕。牠最喜歡的食品,就是豬羊牛犬之類,尤其喜歡吃人,力大無窮,海船如遇見牠,無論船身多少大,只消牠用背一掀,不是打個老大窟窿下沉,就是翻身打滾,絕無倖免。上岸時,農家最大的水牛,被他一口咬住,拖著就走,其餘畜類遇到牠時,絕無幸還。

粵海邊本來沒有此怪物,在前一年的夏季,牠不知從何處闖進粵海,在起初還不過為害漁船海舶,大家已經受了牠的大累,行商視為畏途,漁戶絕了生計,於是近海漁戶商議捕捉之法,屢次用大網滾鉤去與他火併,非但不能將怪物捕獲,並且死傷累累。這一來反激怒了那怪物,牠本來只在水中猖獗,並不上岸為害,一火併之後,牠索性闖到陸上來橫行了,見了人畜,恣意拖了果腹。有時深夜沖破了牆垣,到屋中去捕人充飢,村人雖用火筒鳥槍去打牠,牠也不會損傷。附近村落的百姓,禁不得此物的相擾,都遷到內地居住,再也沒法奈何牠。

幸好菩薩慈悲,知道了金鰲在此為害,為民除害。當下菩薩就在海濱找了一座空屋存身,去找了十萬八千根天蠶之絲,結成了一條絹索。又取寶瓶中的楊柳枝,削成九個倒刺鉤兒,貫在絹索的一端。然後取海濱的沙土,堆捏成一個人形,九個倒刺鉤兒,就深深的埋在泥人腹內。菩薩做這件東西,倒也費了不少時日。附近百姓有幾個膽大的人,時常到海濱探看,見了菩薩如此舉動,不免動問。菩薩便將捕捉金鰲的話告訴他們,大家聽了都有點兒不信,以為那火槍都不怕的怪物,難道這幾件些微之物,就可制得下牠?又爭著訊問,菩薩道:「天下之物都有克制,你們不瞧那巨大的象,卻怕老鼠;巴山的蛇卻怕蜈蚣。這正可見不在乎物的大小。」

菩薩做好那幾件東西之後,等了數日,一天傍晚時候,那金鰲螫伏海底,連日捕捉魚蝦充飢,吃得怪膩煩的,到海面上望望,又不見有船舶經過。一想,還是到陸地上去尋找,或者有些人畜可得。牠便湧著波浪,一直向海濱而來。那時恰有百十人聚在海濱與菩薩講話,一聽那波浪的聲音不對,都嚷道:「怪物來了!」果見波掀浪湧,壁立數仞。菩薩便右手持了絹索的一端,左手提著泥人,約退大眾,自己迎將上去。金鰲到了近岸之處,便冒出水面,一見了菩薩又沉下水去。只聽得一陣呼呼吸水之聲,水面上就現出大大的漩渦來,牠吸足了一口水,重又冒出水面,昂著頭伸著脖子,只見一道水,如遊龍一般向菩薩射過來。菩薩兀立不動,那股水打在身上,水花四散飛濺,如同頓時下起一陣大雨,濺得那般看的人,都淋漓盡致。大家在此時,一個個都替菩薩擔心,看了那副安閒鎮靜的樣子,又知有十分把握,急欲看他捕捉。金鰲噴那股水,足足有一袋旱煙功夫,方才射完。牠見一股水沒有將菩薩打倒,也似十分驚異,接著忿怒起來,大叫一聲,張牙舞爪,一直撲奔菩薩而來。菩薩等牠到得切近,喝道:「孽畜!休得無理,連我也認不得起來!如今卻賞你一個人吃。」說罷把手中泥人迎頭摔去,那金鰲一見有人吃,便張開血盆大口,拍的一聲,囫圃吞下,接著還想來奔菩薩?不料那泥人一入腹中,立刻融化開了,絹索上九個倒刺楊枝鉤兒,勾在牠一顆心的四周,攏得緊緊的,無從擺脫。牠撲上去時,只見菩薩將手中絹索,輕輕一扯,金鰲卻殺豬般的狂叫起來,不住的在沙灘上打滾,失卻了威猛態度。菩薩道:「孽畜在人間已久,不知殘害了幾許生靈,照理應受天誅,如今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好懺除夙孽,你願也不願。」說著放鬆了手中絹索,那金鰲畢竟有些通靈,聽了此話,便伏在沙灘之上,眼望著菩薩,一動也不敢動,好像表示同意一般。

那金鰲被菩薩的楊枝鉤捧住了心,自然不能發威了。菩薩收了金鰲,向眾人作別道:「我替你們將此物捕了,你們儘可重歸故土,安居樂業。如今我要回南海而去,不能在此久留,傳語世人多行善事,少種惡因,虔誠信佛,自有你們的好處。」說著便跳上金鰲之背,現出本來面目。只見那隻金鰲發開四足,轉身入海,浮在水面,一路南去。眾人到此,方恍然大悟,知是觀世音菩薩示現,都倒身下拜,謝了除怪之恩。移去的百姓,卻又搬回來,重理舊時生計。因感菩薩大恩,就併湊了金資,建造了一座觀音禪院,塑起菩薩踏鰲的法相,虔誠供養。話說那隻金鰲,當菩薩回到南海普陀落迦山,便將金鰲放入白蓮池中,教牠悔過修心。

觀世音菩薩的法像,其間男女身都有,故現在各處廟宇中所供的觀世音菩薩,法像也各各不同,這一尊法相,人家都稱為鰲頭觀音,寺院中往往塑在三世諸佛的後壁。

 

南海觀音

法像:

    中國古代帝王大多建都北方,故將其所臨之海稱「北海」,京都以南之海稱「南海」,因古佛之聖地一說位在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普陀落迦山(簡稱普陀山 )故名,中國人亦稱其為「南海觀世音」。

    觀音是佛教裡的大菩薩,可是在佛典裡觀音也沒有一個具體、真實的身世。關於祂的來歷,諸經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在過去無量劫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來」《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稱菩薩是轉輪聖王無諍念的大太子,祂與其弟尼摩共同發願修行,修成正果後,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二脅侍。另有一說:祂是蓮花化生的,所以有「蓮花之王」的稱號。有的說觀音是公元前6世紀時古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大菩薩,如此等等。對以上說法,用佛教「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觀點來看都是可信的,因為觀音久遠以前便已成佛,他為度眾生而活動於三界,隨類化現,自然要現不同身份,有不同身世。但是符合現在菩薩身份的身世則只有一種,那就是釋迦佛門下的觀音菩薩。

    作為釋尊的弟子,觀音菩薩還有其專門的弘法道場。《華嚴經•入法界品》對觀音道場有一段生動而詳細的描述:「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此去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於彼山,處處尋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芬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觀音道場名叫補怛洛迦。補怛洛迦是梵語Potalaka的譯音,又作「普陀洛迦」、「布達拉」,意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我國高僧玄奘,西藏優婆塞(居士)寂光、月宮等人先後遊歷過此山。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裡還對此山的地形特點作了詳細的描述。據奘師記錄,它的位置在今印度提納弗利縣境內,位於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東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即北緯8.43度,東經77.22度的位置。觀音道場的位置雖然確定了,但昔時佛教的盛觀已不復存在。普陀山 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合稱四大佛山,也是四大菩薩觀世音、文殊、普賢和地藏的四大道場。

 

願力:

    普陀山 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嶙峋,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磊磊,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相傳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即能見得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普門品有記載:「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朝音,勝彼是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腦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小故事:

    中國的普陀山 所以成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乃是據《普陀山 誌》所記載

    五代後梁貞明二年(西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到一尊莊嚴殊勝的觀音像,心慕不已,於是便不問自取,希望能將聖像請回日本供養。不料在他回航,船經過普陀山 附近時,海中忽然湧出無數鐵蓮花,阻去了船的去路。這情況持續了三日三夜,慧諤只得誠心祝禱:「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祝禱完畢,船突然就可以航行了,一直航到潮音洞的旁邊,就此停了下來。慧諤心知此為聖意,於是便捧著觀音像離舟登岸,準備在此奉像供養。

    當地的居民聽到慧諤說明來意,都大受感動;後來更有一位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能供像安居。後來因為這段因緣,便將其命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 的開山始祖。故事到這裡是不是跟持蓮觀音的小故事很像。

    南宋嘉定七年(西元1214年),宋寧宗御賜普陀山 寶陀觀音寺「圓通寶殿」匾額,並指定普陀山 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

    當香山被確認是朝聖中心—普陀時,南海觀音就像妙善公主一樣,開始以完全女性的身分出現,《西遊記》裡就將觀音稱為「南海觀音」。普陀山 曾長期受到忽略,直到十六世紀,在明萬曆皇帝與其母李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成為一個主要的朝聖中心。《南海觀音全傳》是由《香山寶卷》改寫而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文獻,因為它不僅使南海觀音的新身分普及化,也提高了普陀的名聲,它明顯地把香山與普陀確認為同一個地方。在妙善的地獄之行後,釋迦牟尼告訴她到香山去修行,更指示妙善,香山位於越國(可能與吳越國有關)另一邊的南海之中。它是一座古廟,從前的仙人隱匿於此(根據《普陀山 志》,這可能是漢代梅福進行煉金術的梅福庵),釋迦牟尼更指示她要在普陀岩上修行。(《南海觀音全傳》)。十七、十八世紀時,這座島在康熙、雍正、乾隆朝內繼續秉承皇恩,因此在那幾個世紀中,南海觀音也超越了其他的形象,這樣的情況實非偶然。

  普陀的重建歸功於地方官員與有能力的寺院住持的密切合作,為了要使普陀山 的聲望更加普及,可能與新圖像的創作一樣,這時也出現了新的寶卷,而新寶卷的流行也代表普陀的新知名度。

    明、清兩代,普陀山 觀音道場名聲日盛,朝拜者絡繹不絕。此山有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處茅蓬,極盛時期常住僧尼三四千人,其中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寺最為有名,號稱「普陀三大寺」,是清初建築群的典型代表。日本、朝鮮與東南亞的佛教徒,往往不畏驚濤險浪,遠涉重洋,千里跋涉,來此朝拜觀音菩薩。

    此外,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菩薩的說法,結合菩薩在浙江定海縣東舟山群島的諸多感應事蹟,認定這裡就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 。沿襲下來,普陀山 便成了信眾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