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門品》當中有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種化身,他可以化身為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視為財神)、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及非人等身、執金剛神身等等,因應眾生的需求而現身說法。

三十三觀音爲楊柳觀音, 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馬郎婦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淨觀音,阿耨觀音,阿摩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照觀音,魚籃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

 

1.楊柳觀音

觀音1.jpg  

法像:

楊柳觀音是以手執楊柳枝為其特徵的觀音像。民間流行的楊枝觀音像,一般作手持淨瓶、楊枝。楊柳觀音又稱聖觀音,又稱楊枝觀音,因手執楊枝替人消除病災而得名,故又稱藥王觀音。

願力:

據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講,西域習俗,每日以楊枝細條剔齒,熟嚼枝頭以淨牙,稱齒木。當地有這樣的禮節,向貴客贈齒木及淨水,以表示祝人健康及懇請之意。另外,古代印度,人們認為楊枝可以消災袪病。身患種種疾病者,應手執楊柳枝誦念真言。古人心目中的柳枝是可以除邪驅惡,佛教傳入後,楊柳就成為聖物。觀音菩薩一手持楊柳枝,一手托甘露淨瓶,「楊枝淨水,遍灑三千」,一掃人間煩惱垢濁,普渡眾生,所以,楊枝觀音的出現應當與此有關。此外楊柳枝是非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以楊柳喻佛法的興旺發展,右手持楊柳枝,以楊柳枝替人消弭病災,誓言拔濟眾生病苦,是三十三觀音菩薩的首尊,佛身。

小故事:

    楊柳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也是觀音菩薩第一次顯化之身。一日,觀音菩薩來到中州地區,欲度化太室山之百姓。當夜,現出莊嚴寶像托夢給當地居民,說道:「近日觀音菩薩要經過此地,點化有緣人,拯救苦厄,能不能遇到,就看誠心與否。」

   第二天,百姓相見時紛紛談論夜裡做的夢,發現大家夢見的都一樣時,無不感到驚奇,並懷著希望等待菩薩降臨。其實菩薩化身為討飯老婦在這裡已好多天了,此時這地區正天旱無雨,田中禾苗就快要枯死,城裡的人們都很恐慌,見著這位老婦來要飯,都說眼看自己就要沒飯吃了,哪有東西再給討飯的吃。

    老婦乞討了多天,竟沒要到一點東西,不禁嘆道:「唉!水旱雖是天災,到底也還是由人自找,當官的少做壞事,百姓尊天敬地、多行善事、戒除爭鬥、皈依佛門,上天怎會降災呢?我這可憐的老婆子,到此地求化數十人家,也求不到一粒米,可見這裡的人全無向善之心,這樣還能不遭災嗎?」

   此時,有位老人名叫劉世顯,聽到這老婦的感嘆,覺得這老婦說的有理,不覺心頭一振,心想莫非這老婦是菩薩的化身。於是向前和老婦說道:「老人家,您說的很有道理,若依您所言,此地人心不向善,故招來天災,要是大家都改過自新,是不是還能得救?」觀音菩薩化身的老婦答道:「天心最為仁慈,只要肯誠心悔改,上天不會不容的,眼前的災難怎會不可救呢?」

    劉世顯一聽此言,斷定此老婦是觀音菩薩,倒地就拜,說「菩薩在上,多承菩薩顯化指示,願菩薩大發慈悲廣施法力,普降甘霖,救得本地的旱災,弟子自當建立佛寺,供養菩薩,同皈佛門。」觀音菩薩聽了他的話,很高興,便對劉世顯說道:「難得你有心,能這樣至誠無私,只是此地貪官當權,百姓冥頑不靈,應讓他們眼見為實較好。午時三刻,我將在太室山顯化,施法降雨,以解此地旱情,請你告訴附近百姓,到時觀看,讓他們親眼目睹佛法無邊,以堅定他們的信心,你再善言勸導,就容易感化了。」

   於是,劉世顯便將遇見菩薩的事告訴眾人,並告知菩薩要在明日午時三刻顯化寶像,施法降雨。眾人聽了莫不喜出望外,等著看菩薩顯靈。是日午時三刻,只見太室山頂悠悠升起一片白雲,忽然白雲中間拉開一條線,觀音菩薩於雲頂現出了丈六金身,手中捧著羊脂白玉淨瓶,瓶中有甘露,插著柳枝,赤著雙足。忽見觀音菩薩手執柳枝,蘸著甘露,向四方有田禾處一陣揮灑,霎時天空雲氣四合,雷聲滾滾,大雨如注,菩薩此時方悠然隱去。

    後來,人們才知道,在雷雨中,貪官奸商被雷電擊倒在雨中。從此這一方百姓虔誠信佛,並募資在菩薩顯身處建立一寺廟,廟中塑觀音大士像,因顯化時手執柳枝,所以世人稱此次顯化的菩薩為「楊柳觀音」。這也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眾生如做錯了什麼事,只要誠心改過,就會得到菩薩的原諒與仁愛。

    還有一則故事是,觀音曾化作一位山區老人,在山東登州府,用赤檉楊柳救治了小兒瘟疫,保住了不少小兒的性命。大家為感念觀音之大德,便將赤檉楊柳改名為觀音柳,以志不忘。這一則故事詳細記在於延命觀音小故事中。

 

2.龍頭觀音

觀音2.jpg  

法像:

   乘坐龍頭之上的觀音龍是獸中之王,譬喻觀音威德力。也有的法相是右手持楊柳,左手持淨瓶作瀉水狀,呈雲中乘龍之像,故又稱「乘龍觀音」。然而,佛教之龍在具象上又無異於中國民間傳說之龍,所以稱龍頭觀音。現代也有一新名稱騎龍觀音。

願力:

   據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龍王攝屬於畜生趣,乃愚癡、瞋恚之人所受之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瞋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毘謀林婆、迦羅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婆羅門之故,常受熱沙之苦,以惡心起惡雲雨,令一切五穀皆悉弊惡。

    在古代佛教的石像和繪畫中,亦常有行法龍王之像。又《佛光大辭典》釋"水天 " 云:梵名 Varuna。音譯作…… 縛樓那、婆樓那、伐樓拿。觀音所踏的龍頭像,當有源於對佛教的行法雨龍。乘雲中之龍,以龍譬喻觀音之威德,是三十三身觀音中的天龍身。

    按龍在梵語中稱 「那伽」,長身無足,又譯 「龍象」,形容諸阿羅漢中修行最勇猛的。因為在水中龍力最大,在陸上象力最強,所以以此為喻觀音威力。龍在中國古代神話的出現,由來已久。《禮記》載有 「麟、鳳、龜、龍」四靈之說,《左傳》記有 「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說文》說龍 「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是謂龍乃神物。《韓非子》中的「飛龍乘雲」,《易經》中的 「雲從龍」、」召雲者龍」,都說明龍具降雨功能。這與《華嚴經》說: 「有無量諸大龍王,即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龍王等,莫不勤力興雲佈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如出一轍。觀音與龍的因緣,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釋迦指定普陀山 為觀音道場,對觀音說:「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巖,是汝去處。吾代乎地龍化一座蓮臺,渡洋而去」。這可能是龍作為觀音坐騎的緣起。 據此,龍頭觀音所乘之龍,當是佛教所謂護法神龍之屬,或謂天龍。

   古印度的說法,相信觀世音菩薩,是水神之神濕婆神演進而成,語波濕水神阿難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油水神演生的。觀音乘在龍神上的法像,是承襲太古時代的思想。

 

小故事:

   相傳東海有一種頭像龍身像龜的怪物經常危害人間。觀音菩薩知道後,大發慈悲之心,決定為民除害,便來到東海將怪物降伏,並躍上龍頭怪物的背上現出寶相。於是,從此過上了太平日子的百姓便塑了一尊腳踏龍頭怪物的觀音菩薩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法力無邊,樂於為民除害,保佑眾生安居樂業。這故是有點像是鰲頭觀音的故事,可以互相看一下。

 

3.持經觀音

觀音3.jpg  

法像:

   持經觀音又稱讀經觀音,坐於岩石上,右手持經卷。持經觀音手持經卷,,閉目而坐,持經觀音菩薩,捧經端坐蓮池,“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臺上笑人忙”,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成了人們最大的希望與救星。慈悲為懷,救世為旨。其形容儀範體現出觀音菩薩的清淨端莊、慈悲的道德風範。

   海南三亞的國內最大的南海觀音三面雕塑中,其中一面就是持經觀音形象。持經觀音是身聞之身的現世。身聞在梵語中稱為“久拉維卡”,意義是聆聽佛的聲音的人。說的是聽了佛的話而感悟的人。

 

願力:

     因手持經卷之故,稱為持經觀音。相當於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載:「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之觀音化身。此係因聲聞乃聽聞如來之說法而得道者,「聲聞」是指聞佛聲教,悟出四聖諦理,斷三界見思惑,進入涅槃的聲聞僧,經典又代表著智慧的象徵,此觀音因手持或閱讀經卷而得名。故以手持經卷表示說法。是三十三身觀音中的聲聞身。

    經的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為「契經」,就是在上能契合諸佛所說之真理,在下能契合眾生的根機,所以叫做「契經」。同時,經還有貫穿與攝持的兩種意思,貫穿是說如來說法的意思本來是一貫的;攝持是說如來普遍攝化眾生而沒有遺漏。還有如來所說教,是亙古今而不易的,所以名之為「經」。經,又作常也,凡常道、常法皆曰經。然持經,即有暗示世人依循常道之意,不可背天而行,必須按上天所賦之常德自性而行,否則咎由自取,經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世人當慎之。

 

小故事:

   持經觀音之由來源自於唐朝末期戰亂頻傳,蘇杭一帶百姓惶惶不安,臨安縣錢鏐為人正直心善,忠肝義膽,眼見這混亂世道,意欲起兵保東南一域,但缺乏糧械,又怕落個犯上作亂的罪名,心生憂慮,遲疑不決。某夜,他忽夢觀音對他說:「錢鏐,你莫要躊躇,你既有保障東南一帶,救民於水火之心,這就是一片難得的善念。天祐善人,會保你百戰百勝」。

    在夢中,錢鏐也把自己的擔憂告訴了菩薩,觀音說:「你不要顧慮,不必畏縮,你須知道,為人要千臂千眼,才能做得千秋大業。你勿須遲疑,儘管放心做去,東南無數生靈惟繫爾身。你起兵成功以後,望爾皈依佛門,能慈悲為懷,利益更多眾生。果能如此,你可在二十年後到天竺山來找我」。錢鏐醒來,信心百倍,很快組成了一支大軍,所向披靡,屢建奇功,東南半壁固若金湯,百姓安居樂業。錢鏐也由蘇州太守晉升於吳越王。

   前段這小故事跟威德觀音的小故事一樣,現在後段接續持經觀音的小故事。

     二十年後,錢鏐照約定到天竺山尋訪觀音菩薩。途中遇見一位坐於岩上正持經閱讀的僧人,錢鏐以為此僧人是觀音化身,便上前跪拜並告之原因。那僧人急忙放下手中經卷扶起錢鏐,恭敬還禮,說道:「大王,我不是菩薩,吾乃貧僧一空,昨行山過路,遇見觀音即坐此白岩上持經閱讀,我上前禮拜。祂附囑我在這裡恭候大王,並讓我傳言:「大王已功成名就,廣受百姓愛戴,如能藉由大王的威德力來宣揚佛法,收效必大,望大王能在這方面多積功德。

    一空僧人又言:「現在還不到大王皈依的時候,祂暫不收留你,待將來機緣到時,菩薩自然就會來渡你」。錢鏐一聽,尤感觀音關愛點撥之恩,並發願在此山賜建一座讀經庵,誠請一空僧人來主持。幾個月後,佛庵落成,庵內塑造了一尊莊嚴的觀音菩薩,其造型為趺坐看經的法相。據說那法相座下之石雕蓮台,就是用菩薩坐過的那塊白岩石雕成的,當時人稱 「持經觀音」,亦稱 「讀經觀音」。

http://blog.xuite.net/cocobookstory/cocobookstory/468906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