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沽拉尊者 //  羅怙羅尊者

尊者16-9.jpg     尊者16-10.jpg  

注荼半托迦尊者 //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

尊者16-11.jpg     尊者16-12.jpg  

十六尊者之九──巴沽拉尊者Arhat Bakula

  在北方俱盧洲﹐住著尊者巴沽拉﹐九百阿羅漢伴隨著他﹐尊者手捧貓鼬。向尊者致敬﹗

  巴沽拉尊者的標誌貓鼬的含義如下述﹕

  每個觸摸或看見過尊者貓鼬的信徒都將獲得五欲之樂、持守“六度”、了悟萬物皆空之理、對所有眾生產生無限的慈悲心。簡要來說﹐學識是從透悟佛法所具備的內外兩個必需條件中得來的。那些希望獲得豐富常識的人﹐如果信仰尊者和他的標誌物﹐並予以祈禱﹐就會達到目的。

  巴沽拉尊者的生平

  在釋迦牟尼佛出生前的七十年﹐巴沽拉尊者出生在室羅伐釋底城一個婆羅門家庭﹐當時起名叫蓋保。長大以後﹐受到了婆羅門家族的傳統教育﹐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的父親死後﹐蓋保成了一名流浪漢。

  有一天﹐蓋保來到了距室羅伐悉底城六十四巴尺﹐藏語稱為洛瑪巾(具慧)和格瓦頗章(淨善宮)的肖巴爾嘎劄地方。在肖巴爾嘎劄的頓日山﹐蓋保開始實修苦行。吃的是山林中的樹葉和野果﹐穿的是樹皮。蓋保住在那兒一百七十五年﹐終日靜修﹐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身體安恙﹐毫無病患。由於他只用樹皮作衣衫﹐人們就稱他“巴沽拉”(巴沽拉是一種樹的名稱)。

  此後的一天﹐在洛瑪巾的富樓那兄弟用檀旃木建了一座房子﹐希望祈請釋迦牟尼佛前來﹐於是就奉獻了供品﹐燃燒了供香。釋迦牟尼佛知道了這一切﹐以神變力從空中飛來。經過頓日山時﹐苦行僧巴沽拉看到了有一行人在天空飛行﹐他就知道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心中充滿了無限的信仰。巴沽拉恐怕如果自己不往山下走的話就趕不上佛陀了﹐於是他就從他站的山頂上跳了下來。就在那一剎那﹐洞悉一切的佛陀﹐以神變力救了巴沽拉聖者。然後﹐佛陀針對巴沽拉尊者的意樂與根基而說法﹐使巴沽拉獲得了不還果﹐即巴沽拉不再受輪回之苦。巴沽拉還祈求佛陀剃度他出家。釋迦牟尼說﹕“過來﹗”巴沽拉根據佛陀諦語之力成了一名比丘。此後﹐巴沽拉潛心鑽研佛陀的教法﹐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釋迦牟尼評價巴沽拉說﹕“我的比丘巴沽拉﹐是以無限的信仰出離輪回的第一人。”

  尊者巴沽拉由於前世的善業﹐解脫了所有的身體病痛。有時﹐他還回憶追想前世生活的情景﹐並講給聚集在瑪法木聖湖畔的僧人。他告訴他們﹐他過去曾是一個專賣供香的小販﹐一次他奉獻給毗婆佛的弟子一些治病的藥物。巴沽拉回憶說﹐另有一次﹐他作為施主邀請一此僧人消夏休養﹐給他們每人供奉了含有藥物成份的阿如獲至寶日果(一種像楊梅的水果)。由於上世所做的這些善業﹐使巴沽拉今世的身體十分強健。巴沽拉尊者說﹐無論如何微小的善業都會帶來很大的業果。尊者告訴僧眾說在無數的輪迴中﹐他一直是轉生於善趣。在此生皈依了釋迦牟尼佛﹐經過佛陀的說法﹐僅僅三天﹐他就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度過一百六十年之後﹐他自已將不患任何疾病。

  以上內容巴沽拉尊者是以詩體的方式敘述的。

  巴沽拉尊者的德行為後世的信徒樹立了這樣一個榜樣﹕說明放棄塵世生活,成為一個無家的流浪僧人的方式是值得稱讚的。巴沽拉尊者告誡那些希望脫離輪回之苦的人們﹐祗有尊循釋迦牟尼佛指引的佛法之路才能得到解脫﹐這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此外﹐還使我們認識到善惡業報的法則。

  巴沽拉尊者完成了救渡眾生的任務之後﹐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旨意﹐沒有離開今世間﹐和九百個阿羅漢住在俱盧洲嘎山上的波載岩窟。

 

 

十六尊者之十──羅怙羅尊者Arhart Rahula

    在唐古特青藍洲﹐住著尊者羅怙羅﹐他身邊伴隨著一千一百名羅漢﹐尊者手持王冠。向尊者致敬﹗

  羅怙羅尊者手中所持的王冠最初是尊者為了使眾神皈依佛法﹐到三十三天化緣時得到的。尊者到三十三天講法之後﹐天神及其子女獲得了從輪回解脫的成就。為了答謝尊者。眾神脫下戴在頭上的王冠作為禮物送給他。尊者收下了這些禮物﹐進行了加持﹐使之變成一頂王冠作為自己的標誌。

  每位戴過或者看見過王冠的信徒都將受到尊者的加持﹐使其能去除內心的欲念﹔理解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一切﹔受到所有佛和菩薩的佑護。王冠還具有其他的法力。據說祈禱羅怙羅尊者的人﹐還會受到護法神的保護。

  羅怙羅尊者的生平

  羅怙羅為釋迦牟尼佛尚未出家前所生。其時﹐釋迦牟尼佛與其妻嬪妃住在王宮﹐妻子叫紮增瑪﹐是釋迦氏族的拉 那帕 君巾(守護宅院者)之女。釋迦王子二十九歲之時﹐在 九月十五日 吉日的晚上﹐決定離開王宮過無家無業的苦行僧生活。當他作出這項決定時﹐也知道會有人指責他拋棄了妻子紮增瑪和嬪妃﹐還會有人把他當成缺乏正視生活勇氣的人。所有這些想法將會導致惡業。釋迦王子還認識到﹐如果他生一個兒子﹐由於羅怙羅前世祈禱所積善業﹐孩子將周身發出佛法之光。於是﹐釋迦王子將妻子紮增瑪擁入懷中﹐與之共寢﹐恰在此時﹐羅怙羅前世為神的壽數已盡﹐便進入紮增瑪的子宮而使之懷孕以後﹐釋迦王子從塵世的羈絆中解脫了﹐離開王宮﹐成為一名無家無室的流浪苦行僧﹐在尼連禪河畔苦修。

  當紮增瑪知道釋迦王子丟棄了她和其他的妻妾消息時﹐極度的悲傷使得跳進火堆中尋求自焚。但多虧她腹內孩子的神力才絲毫沒有被火燒傷。

  釋迦王子悉達多出家為僧的六年時間內﹐紮增瑪一直艱難地度日。但儘管生活很艱苦﹐紮增瑪卻照顧好自己腹中的孩子不受傷害。同時﹐悉達多的父親淨飯王恐怕有關悉達多的消息會刺激兒媳﹐影響她的身體﹐給她增加憂傷﹐於是就頒發了一道命令﹐有紮增瑪在場時﹐不准任何人提起悉達多的名字。當悉達多結束了苦行生活﹐從往正道修行時﹐紮增瑪非常高興﹐一掃悉達多出家以後的愁容﹐吃了一頓豐盛的飯菜﹐精神狀態也隨之改觀。與此同時﹐她腹內的孩子長眠一段時間後﹐也開始逐漸長大。

  四月十五吉日﹐恰好月食﹐年紀三十六歲的悉達多王子證得成佛。也就在同一天﹐紮增瑪在迦毗羅地方生下一個男嬰﹐取名羅怙羅。名字中的羅怙是指一種能引起日月食的魔。羅怙羅在母親腹中整整懷了六年。

  為了慶祝孫子出生﹐淨飯王興行盛大的宴會。但是﹐淨飯王和其他的人都猜想這孩子的父親不是悉達多而是其他的人﹐因為悉達多王子離開王宮已經六年了。紮增瑪聽到這些議論﹐心中十分悲傷。她走到過去與悉達多五子娛樂的水池邊﹐拿起王子以前練舉重的石柱﹐把剛出生的嬰兒放在上面。為了使眾人相信這個孩子是悉達多所生﹐紮增瑪作了祈禱﹐祈禱眾人能確信這孩子是悉達多之子。她祈禱說﹐如果孩子確為悉達多之子﹐那麼這塊石柱放入水中就會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孩子不是悉達多之子﹐那麼這塊石柱和石柱上的孩子都沉入水底。

  一番祈禱之後﹐紮增瑪把上面放有孩子的石柱放進水池中。祗見石柱非但沒有沉入水中﹐反而隨小漂流到水池的對岸。紮增瑪又說﹐如果孩子是悉達多之子﹐那麼﹐石柱上的孩子還會漂到她這邊來﹐而且確信帶著孩子的石柱漂到這邊來時﹐在她身邊還要停下來。所有在場的人目睹了這奇跡都十分地高興和驚訝。然後﹐人們把羅怙羅從水池中抱出﹐放到她母親的懷裡。

  此後﹐紮增瑪的孩子得到了精心地照顧。待孩子六歲那年﹐淨飯王請求釋迦牟尼佛到迦毗羅來看看他們母子﹐釋迦牟尼佛來了之後﹐羅怙羅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父親。釋迦牟尼佛只在家跟父親呆了一天﹐吃了一頓午飯。在另一天﹐釋迦牟尼佛又去看他的妻妾﹐之所以這樣做﹐因為他知道羅怙羅已經六歲﹐是到皈依佛法的時候了。此時﹐還要去澄清外人對紮增瑪的謠言。那些妻妾們想利用釋迦牟尼來看她們的機會讓他還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們給羅怙羅一塊糖果﹐讓羅怙羅送給他的父親﹐目的是以此來誘使釋迦牟尼佛迴心轉意。釋迦牟尼知道了她們的計謀﹐將自己顯現為五百個相同的身形。儘管如此﹐羅怙羅還是從眾多的化身中找出了父親的真身﹐把糖果送給他。釋迦牟尼佛收下了兒子送來的糖果﹐又回送給兒子吃了下去。

  釋迦牟尼佛臨行前進行了一次祈禱答謝眾人。當他要走時﹐羅怙羅要隨父親而去﹐家裡的人沒阻止他。後來, 大弟子夏仁布遵釋迦牟尼之命導引羅怙羅出家。

    有一次﹐當釋迦牟尼去參觀王宮時﹐紮增瑪想出了一個讓佛陀留在王宮的計謀﹐她和悉達多王子的其他妻妾如護魔女﹑香麝女及其六萬隨從施展出各種妖媚之態引誘釋迦牟尼佛。她們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身上灑了香水﹐用種方法施展魅力。但是﹐佛陀平息了他們的欲念。結果,除了紮增瑪一人還繼續深深地迷戀著釋迦牟尼佛以外﹐其餘的妻妾則遵循佛法﹐進入了五道的見道。

  經此一事﹐紮增瑪還不死心﹐她又想用給佛陀奉獻美食的辦法讓其迴心轉意。於是﹐紮增瑪親身準備了很多的美味食品。但釋迦牟尼不為所動﹐使得紮增瑪讓釋迦牟尼還俗的計謀又一次落空了。

  目此﹐紮增瑪徹底放棄了讓丈夫迴心轉意的念頭。在極度的失望下﹐她從一間屋子的屋頂上跳了下來以求一死﹐但神通廣大的釋迦牟尼佛救了她。此後﹐佛陀覺得是到妻子紮增瑪皈依的時候了﹐就針對她的意樂與根基為她講說法。這樣﹐紮增瑪理解了“四聖諦”﹐而獲得了預流果。在此後的日子裡﹐她又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釋迦牟尼說她是“極度克制獲得解脫的女徒第一人”。紮增瑪的兒子羅怙羅學習了小乘和大乘的教法﹐也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問佛陀﹐羅怙羅為什麼在他母親肚子裡懷了六年。釋迦牟尼解釋說這是羅怙羅產世的業力所致。羅怙羅前世為希比國王時﹐曾把一位聖者監禁了六天。

  一次﹐羅怙羅回憶起自己前世的情景﹐對聚集在瑪法木聖湖畔的弟子說﹕“很早以前﹐在我做米提裡國王的時候﹐一位大德聖者向我走來﹐對我說他因盜竊而獲罪﹐祈求我給予適當的處罰﹐我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但是聖者一再地祈求處罰﹐他說他對所作的事非常後悔﹐如果不予懲罰﹐他的心靈就不會得到平衡於是﹐我就把尊者放在一個叢林裡監禁了六天。這件事雖不是因我憤怒而囚禁尊者﹐但還是造下了惡業。作為報應﹐我在八大熱地獄中的一地獄度過了六十年。也因此惡業﹐使我在母親腹中懷了六年。”如此說法之後﹐羅怙羅尊者強調﹐沒有任何人能脫逃前世業力的報應。在阿難陀之前﹐羅怙羅尊者作了三年釋迦牟尼的個人侍衛。

  當釋迦牟尼即將圓寂之時﹐他來到雙名叢林﹐即上茅城(拘屍那城)或稱蓋吉城。羅怙羅尊者不忍心眼看著釋迦牟尼圓寂﹐於是他就出門往東北方來到聶巴卡巴佛面前﹐顯得異常悲痛。聶巴卡巴佛對他說﹐不要悲傷﹐應該到釋迦牟尼佛身邊去。又說﹕“所有的佛都要圓寂﹐這是很自然的事。在釋迦牟尼即將圓寂之時﹐你確實應該在你父親身邊。否則﹐你以後會後悔終生。”羅怙羅回答說﹕“在我不忍心聽到他圓寂消息的情況下﹐如何能眼看著他圓寂呢﹖”

  於是﹐羅怙羅來到臺本佛面前﹐悲哭號啕。臺本佛對他說﹕“不要悲傷﹐過去佛﹑現世佛和未來佛都要圓寂。釋迦牟尼佛和其他的佛都已經進入沒有悲苦的極樂世界﹐你也要努力修習以求得成佛。你﹐釋迦牟尼之子﹐應該到他那兒去。釋迦牟尼佛也很想見到你。”臺本佛如此勸說之後﹐羅怙羅回答說﹕“我不忍心聽到別人說釋迦牟尼佛圓寂。從明天起﹐我們就看不見曾為我等僧侶說法﹑光照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了。”臺本佛又對羅怙羅說﹕“記住我的話﹗去到釋迦牟尼面前去吧﹗”羅怙羅沒有聽臺本佛的勸告。但在剎那間他卻被外力送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羅怙羅極度悲傷﹐放聲大哭起來。釋迦牟尼佛說﹕“羅怙羅﹐你不要哭﹐不要悲傷﹗到這邊來﹗要知道﹐所有的聚合之物最終都要離散﹐各自東西。我與你是父子﹐假如你證得成佛﹐那麼﹐你將不會再託生為他人之子。要記住多做有益於眾生有情的善事﹐不要做任何危害眾生有情的惡行。”羅怙羅又祈求佛陀再多駐世﹐佛陀說﹕“記住﹗萬物皆不是永恆的﹐瞬息萬變﹐連佛也是如此。認識了真諦﹐就不必憂鬱和悲傷﹐從世間萬物中解脫﹐不必依戀。斬斷世間雜念﹐從中尋求解脫之路。這就是我送給你的臨終遺言。”

  此後﹐釋迦牟尼佛又指示羅怙羅以及其他十五位尊者就留在此世間護衛他的教法﹐並以各種方式佑護﹑救度所有眾生有情。十六尊者都答應了。

  羅怙羅和阿難陀比其他的尊者更加悲傷﹐因為 釋迦牟尼給予了他們更多地恩惠。

  佛陀對近前比丘陀泥律陀﹑羌姆普康保﹑須菩提﹑不空王﹑純陀﹑文殊﹑羅漢迦旃延﹑梵波提﹑難陀﹑促西傑﹑從弟阿難及其他一方從眾說﹕“把你們的右手伸給我﹗”眾比丘把手都伸了出來﹐釋迦牟尼佛用左手握住一萬比丘的手﹔用右手扶著羅怙羅和阿難陀﹐對眾比丘和尊者說﹕“我要將阿難陀和羅怙羅委託給你們。”

  正在此時﹐空中忽然傳來一陣悲聲。原來是那些看到羅怙羅無限悲哀的五百比丘因極度悲傷而示寂了。此刻﹐住在各處聖地的五百佛也以右手向釋迦牟尼表示敬意。釋迦牟尼佛拉起阿難和羅怙羅以及其他尊者的手﹐將他們託付與五百佛。並對五百佛說﹕“羅怙羅﹐我的兒子﹔阿難陀﹐我的侍者。我把他倆託付給你們。”

  五百位佛對羅怙羅和阿難陀說﹕“你們不僅完成了幫助眾生的使命﹐還要以自身的言行幫助眾生從煩惱中解脫。”

  阿難陀和羅怙羅彎膝跪了下來﹐祈求五百佛使釋迦牟尼佛留在世間。 五百佛安慰他們說﹕“如此的悲痛是可以想像的﹐但是你們不要悲傷。如果你們二人到我等佛的聖地叢林﹐我們將伸手給你們指明路徑﹔然而﹐如果你們繼續留在這兒﹐那麼﹐我們將出現在你們面前﹐為你們說法。不要悲傷﹗”如此說了之後﹐五百佛又向佛陀致意。

  羅怙羅尊者的居地

  羅怙羅尊者的居地唐古特青藍洲據說是在南瞻洲的北面。護光佛在世期間﹐有一座成千上萬戶人家的城市成了廢墟。城中央一座用五種寶石建成的宮殿﹐逐漸深入水中。後來﹐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期間﹐又從廢墟遺址上重新出現了一座繁榮的城市﹐並由魔王統治。羅怙羅尊者為這些荒蠻之人說法﹐使得眾人對尊者心生信仰﹐於是就把重新修復的用五種寶石所建的宮殿送給尊者作為尊者的居地。尊者接受了他們的意旨﹐羅怙羅尊者沒有離開人世間﹐他和一千一百位阿羅漢住在青藍洲護法﹐傳播佛陀的教法。

 

 

十六尊者之十一 ──注荼半托迦尊者Arhat Chudapanthaka

    在靈鷲山上﹐住著尊者注荼半托迦﹐他身邊有一千六百阿羅漢圍繞﹐尊者手作禪定手印。  向尊者致敬﹗

  注荼半托迦尊者雙手作禪定手印。這個手印的含義是說信奉佛法的人,都應從無常世界上的各種虛華的外在中解脫。佛徒應該遵奉一心修習佛法﹐最終獲得從輪回之苦中解脫的成就。

  注荼半托迦尊者還有很多的神通和恩德﹐其中一部分如下述。據說眾生無論處於任何的境況﹐例如眾生處在色欲之火﹑敵恨之火和愚癡之火中﹔處在欲害他人的念頭中、處在惡緣時、處在深受煩惱和痛苦折磨時、處在思想波動煩亂時、處在外道迫害時、以及產生誤見的時候,祗要尊者示現﹐必可獲得佑護而安然無恙。注荼半托迦尊者還能加持眾生調伏外在的痛苦與傷害。

  注荼半托迦尊者的生平

  注荼半托迦出生在古印度室羅伐悉底城一個婆羅門家庭。這家的妻子生有很多孩子﹐但祗有一個孩子活了下來。當婆羅門的妻子又一次懷孕時﹐她決定再次聽從一個老婦人給她的勸告。在上一次。婆羅門妻子生孩子的時候﹐她聽從了老婦人的指導﹐孩子才活下來了。那孩子就是後來的半托迦尊者。這次生產時﹐婆羅門的妻子仍按老婦人說的﹐給剛出生的孩子包上白布﹐嘴裡放上融化的奶油﹔由一位少女將孩子抱到行人稠密的十字路口﹐經過僧人和婆羅門面前進要跪拜在地。又對抱孩子的少女說﹐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這嬰兒還活著﹐就把他帶回家來﹔如果孩子死了﹐就把他丟棄。

  沒想到那位抱孩子的少女非常懶﹐她沒有走到人稠密的十字路口﹐而是來到了一條小路﹐那條路上既看不見僧人也看不見婆羅門。就在此時﹐時時刻刻都在廣濟眾生﹐為救濟眾生而創造機緣的釋迦牟尼佛專程來到這條路上。少女看見了僧人﹐就按主人以前吩咐的話給佛陀行了禮。釋迦牟民佛祝福這個孩子說﹕“願這個孩子長壽﹗願這個孩子完成父母修法的意願。”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這個孩子仍然活著﹐於是﹐少女就把他抱回家去。後來給孩子命名為注荼半托迦。

  孩子長大後﹐卻顯得非常遲鈍。當有人給他教“悉達摩”的發音時﹐就是學不會。給他教“悉達”時忘了後邊的“摩”﹔教“摩”時﹐忘前邊的“悉達”。他的老師對注荼半托迦的父母說﹐他寧願去教很多其他的婆羅門人家的孩子﹐也不願把時間花在這一個學生身上。

  此後﹐注荼半托迦的父母把兩個孩子送到一位吠陀教師那裡。在那兒﹐老師又教他念“奧瑪普”幾個字母﹐但也學不會﹐教師非常惱火﹐對他的父母說﹕“你的那一個兒子半托迦﹐學什麼都非常快。但這個孩子學什麼都學不進去﹐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因為注荼半托智力遲鈍﹐又因為他是少女抱到小路上活下來的﹐所以注荼半托迦又稱“拉群巴”(小路)。

  有一天﹐兩個孩子的父親病危在床﹐他對兒子半托迦說﹐不要為他的死難過﹐要好好照顧弟弟。說完後就去世了。

  後來﹐哥哥半托迦斷絕塵緣成了僧人﹐弟弟的生計就艱難起來。

  一天﹐聖者半托迦和其他的人結伴到室羅伐悉底城去朝拜釋迦牟尼佛。一大群人趕去看望半托迦一行。注荼半托迦心想﹕“如果這些人前去的話﹐我也隨他們去吧。”於是也就進入人群中﹐恰好被哥哥半托迦看見﹐半托迦問注荼半托迦道﹕“你現在以什麼為生呢﹖”

  注荼半托迦回答﹕“無以為生﹐生活異常艱難。”

  半托迦又問﹕“你想出家為僧嗎﹖”

  “像我這樣的愚笨之人﹐還能出家為僧﹖”注荼半托迦驚奇地問。

  半托迦對注荼半托迦說﹕“習學佛法不分高低種姓﹑貴賤和智力高下﹐最重要的是遵循佛陀教義﹐並付諸實踐。如果你真心誠意地想成為僧人﹐那麼你就能做到。”

  注荼半托迦回答說﹕“那太好了﹐我真是想出家為僧。”於是﹐應注荼半托迦的請求﹐半托迦導引弟弟入了佛門﹐又教給他如何尊奉佛門戒律。到了一定的年齡﹐注荼半托迦成了一名比丘。

  此後﹐半托迦教給注荼半托迦如下一段經文﹕

  不做身之惡業﹑語之惡業和意之惡業﹔通曉萬物皆幻變之理﹑尋求解脫﹔時刻警覺﹐不使意念失控﹔不要沾染導致你苦難的因緣。

  可是過去了三個月﹐雖然半托迦努力幫助他記憶﹐但如同強按牛頭不吃草﹐注荼半托迦還是沒有學會這段經文。

  夏日靜修後的一天﹐半托迦帶著他的弟子中最愚笨的一位﹐也就是弟弟注荼半托迦﹐來到六群比丘處﹐一個叫鄔難陀的僧人面前。但後來鄔難陀卻又請他回到哥哥半托迦這邊﹐半托迦心裡思慮應該善言相勸或者斥罵責難。這樣﹐半托迦擰著弟弟的脖子﹐把他拖到陀林的外邊﹐說﹕“你是如此愚笨﹐這樣怎麼可能成為個僧人﹐走吧﹗”

  注荼半托迦傷心地想道﹕“現在我既不是一個僧人﹐也不是一個婆羅門子﹗”於是坐在那兒哭了起來。

  其時﹐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知道該是他出面的時候了。於是﹐佛陀走到注荼半托迦跟前說﹕“注荼半托迦﹐你為什麼哭呢﹖”

  “我的修法導師責罵了我。”注荼半托迦回答。

  釋迦牟尼佛對他說﹕“得到聖賢的責罵比得到凡人的讚揚要好得多。”如此解說之後﹐佛陀告訴注荼半托迦﹐要他去找自己的侍從阿難陀﹐讓阿難陀教化他。

  可是﹐事實也證明阿難陀同樣難以完成這個任務。他對釋迦牟尼佛說﹕“上師﹐我侍奉您﹐遵循您的教法﹐並為眾人導示佛法之路﹐但我教化不了注荼半托迦。”

  此後﹐佛陀自己向注荼半托迦說法﹐教給他兩條戒語﹕“從塵世解脫﹐從汙濁不純之中解脫﹗”但注荼半托迦甚至連這兩條戒語都記不住。

  釋迦牟尼知道﹐注荼半托迦之所以如此愚笨﹐是因為前世所作惡業的報應﹐所以應該首先除掉這些業果﹐習學佛法才能奏效。釋迦牟尼佛問注荼半托迦道﹕“注荼半托迦﹐你能洗一下眾比丘穿髒的鞋嗎﹖”

    注荼半托迦回答﹕“我能洗。”

  佛陀對他說﹕“那麼你去洗一下比丘的拖鞋和布鞋。”然後﹐佛陀吩咐眾比丘把自己的鞋交給注荼半托迦去洗﹐並且告訴他們在注荼半托迦洗鞋時﹐每位比丘教他背誦那兩條戒語。眾比丘依佛陀所說面行事。

  後來﹐當注荼半托迦熟練地記住兩條戒語時﹐釋迦牟尼佛說﹕“現在﹐你不必去洗鞋了﹐去打掃寺院殿堂﹐一邊打掃一邊默念這兩條戒語。”

  打掃寺廟的活兒是沒有盡頭的﹐但注荼半托迦幹得非常勤快﹐毫無怨言。依靠佛陀的恩澤﹐有一天﹐他一再重復著“從塵世中解脫﹐從汙濁不純之中解脫”中﹐開始能思維這條戒語了。他思慮著佛陀講的是內在的不潔還是外在的不潔﹐且漸能回憶起以前哥哥教給他的一段經文。透悟了這些經文的深意之後﹐注荼半托迦獲得了聖道。最後又獲得了阿羅漢位。

  愚鈍之人注荼半托迦成為僧人的事跡廣為傳播﹐家喻戶曉。一些外道徒指責說﹕“喬達摩(外道徒稱釋迦牟尼)的教法據說是十分的深奧。可是﹐像注荼半托迦之類的愚人也能在他手下成為僧人。那麼﹐他的教法有何深奧難解之處﹖”

  釋迦牟尼佛為了反駿外道徒的誹謗﹐也為了證明注荼半托迦的才能﹐告訴阿難陀指定注荼半托迦為兩名比丘尼的學法導師。阿難陀即按釋迦牟尼所言指定注荼半托迦為比丘的導師。注荼半托迦自己也知道佛陀為什麼任命的原因﹐就接受了任命。當兩名比丘來到陀林詢問誰是他們的學法導師時﹐回答說“半托迦”。她們問是不是說半托迦尊者﹐回答讓兩位比丘尼大吃一驚﹕“導師是注荼半托迦。”她們非常生氣﹐倆人談論說﹕“他們對待我們這樣無禮﹐就因為我們是女子﹗像注荼半托迦這樣的人﹐三個月也學不會一段經文﹐怎麼來指導我們﹖況且我們已經掌握了佛陀的教法。不過且慢﹐我們先去看看他如何反應。”

  於是﹐兩位比丘尼來到注荼半托迦面前﹐在他腳前行跪拜禮﹐並致問候。然後﹐她們要求導師為她們說法﹐舉行每半月一次的頌戒懺悔。注荼半托迦給了他們完滿的答復。兩位比丘尼回到夏靜修室後﹐多少有些驚奇﹕“注荼半托迦起碼已經知道如何回答問題了。”

  其他的比丘尼很想知道誰是自己的導師﹐就問先來的兩位比丘尼。當她們聽說是注荼半托迦之後﹐大吃一驚﹐說﹕“怎麼能以如此態度來蔑視我們比丘尼呢﹗我們可不能有這樣一個沒有學識的人作導師﹗”

  十二比丘尼中一些調皮的比丘尼﹐匆匆忙忙的為她們的導師造了一座很高的法座﹐但法座四周沒有設置任何可供攀登的階梯﹔另外一此比丘尼則對室羅伐悉底城裡的人說﹕“明天﹐我們的大導師將為我們說法。”

  她們還四處遊說﹐如果人們錯過了這次聽導師說法的機會﹐他們將長期在輪回之中掙紮。這樣就招引很多的的人。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出於好奇﹐還有一部分是為了聆聽佛法。

  第二天清晨﹐注荼半托迦先出門化緣﹐然後做默禱和靜修﹐做完之後和他的隨從一道前住比丘尼的夏季靜修地。當站在靜修地的一些人認出注荼半托迦後﹐竊笑著說﹕“瞧﹐這就是比丘尼的導師注荼半托迦﹐三個月記不信一段經文的傻蛋﹗這些比丘尼騙了我們﹐這們傻僧也沒有能力講法﹐我們走吧﹗”

  但另有一些人心想﹕“讓我們稍等一會。”他們就站在那裡。

  當注荼半托迦看到高聳的法座時﹐心下思忖﹔這是為了表示對我的尊敬而建的高法座還是惡作劇呢﹖最後他明白這是惡作劇。因此﹐他以神通伸長了他的手﹐如同象的鼻子一樣﹐把法座往下一壓﹐平穩地坐了上去。

  注荼半托迦從在法座上禪定半刻﹐然後從法座上起身﹐從人們的眼前消失了。他從四個方向顯示了四種殊勝的神通﹐使座下眾徒驚訝不已。注荼半托迦回到法座上之後﹐對比丘尼說﹕“眾姐妹﹐我想用七天七夜的時間給大家講解我花了三個月才記住的那段經文的奧意。”

  注荼半托迦給比丘尼詳細地講解了那段經文的深意。講到一半的時候﹐所有的聽眾都獲得了各自相應的成就﹐更有少部分比丘尼內心湧起菩提心的大願。

  增長眾比丘尼對佛法的精進與信心之後﹐注荼半托迦回到了陀林。有一些比丘認為注荼半托迦也許把跟隨的弟子都丟掉了。注荼半托迦將自己給比丘尼講法的過程和種種奇妙之事給比丘們細細講述了一遍﹐大家才疑忌全消。

  釋迦牟尼佛把注荼半托迦說成是“改變他人觀念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

  另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他的隨從離開陀林,到位於王舍城的竹林園叢林去,有一位名叫耆婆的醫生邀請佛及弟子前去進午宴﹐但是不邀請注荼半托迦。第二天﹐當佛陀及其弟子坐下共進午宴時﹐釋迦牟尼佛吩咐阿難陀給注荼半托迦留下一個位置。此後﹐佛陀就一直坐在那兒﹐滴水不進﹐也不招呼眾人開飯。耆婆詢問其故﹐釋迦牟佛說﹕“注荼半托迦不在這兒﹐齋僧是不完美的。”

  耆婆回答說﹕“我沒有邀請他來赴宴﹗”

  釋迦牟尼佛回答說﹕“你既然邀請了我等所有僧人﹐注荼半托迦是我的弟子﹐為什麼不請﹖快派人去請他﹗”

  耆婆雖然不情願﹐但又不能拒絕﹐心裡想﹕“我派人去請他﹐但不能給他很高的禮遇。”於是﹐他派人一名使者去叫注荼半托迦。

  當耆婆的使者到竹林園叢林時﹐注荼半托迦作一千二百五十個化身﹐叢林間到處都是注荼半托迦的化身﹐這些化身的面貌與出席午宴的僧眾十分相似。使者喊了幾聲注荼半托迦的名字﹐那一千二百五十個化身一齊答應。由於認不出自己要邀請的是哪個人﹐耆婆的使者祗好返回了。此後﹐釋迦牟尼佛對派去的使者說﹐這回你要真誠地去邀請注荼半托迦。使者第二次去了之後﹐果然邀請到了注荼半托迦﹐並一道前來赴宴。

  耆婆給注荼半托迦送上食品時﹐沒有表示敬意。注荼半托迦又以神通將自己的手臂如同象鼻一樣伸長﹐抓起釋迦牟尼佛用的飯缽﹐吃掉了裡面的食物。耆婆醫生看到了這一切大為驚異,連忙向注荼半托迦尊懺悔。

  經過這事件﹐注荼半托迦﹐這位偉大的通曉佛陀教法的尊者終於名聲大振。

  通過注荼半托迦的一生德行﹐可以使後世僧人明白﹐雖然起初智力遲鈍﹐祗要心生信仰和忠誠﹐通過不懈地努力﹐最終也能獲得阿羅漢果位。注荼半托迦為比丘尼說法﹐以及後來為眾生示現神變等等﹐目的是為了給仍在無明暗境之人導示方向。

  通過注荼半托迦的例子﹐人們可以逐步認識到業力因緣是如何的微妙﹑深奧。業力的報應是確定無疑的。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正確地認識自心﹐就可以掀開蒙在心中愚魯遲鈍的紗幕。這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別人﹑甚至就是釋迦牟尼佛也不能幫助你做這件事。同時﹐通過導師的指引﹐了知一個人不能只滿足於對佛陀教義的初淺認識而不求精進。祗有在導師的指導下﹐才有可能盡力地擺脫煩惱。此外﹐如果一個人要走上解脫之路而成佛,就應先從行善捨惡開始。

  後世的僧人從注荼半托迦的德行中﹐還可以明白﹐如果一個人的行動堅定不移地遵循佛陀的教法﹐當然這些行動並不僅僅限於掃掃廟宇﹐他將會獲得善業﹐蕩滌煩惱﹐從而有助於他從輪回之中解脫﹐注荼半托迦尊者展示了很多的善業成就﹐並且用適合每個人的方法使眾人皈依佛法。

  注荼半托迦尊者的居地

  注荼半托迦尊者的居地靈鷲山是一處聖跡﹐釋迦牟尼佛曾在此講授《般若波羅蜜多經》。在每月特定的吉日﹐靈鷲便飛抵山敬獻供品﹐進行祈禱。

  遵照釋迦牟尼的意旨﹐注荼半托迦和一千六百名阿羅漢留在靈鷲山﹐護持傳播佛陀的教法。

 

 

十六尊者之十二──賓度羅跋羅墮尊者Arhat Pindola Bharadhvaja

    在東方勝身洲﹐住著尊者賓度羅跋羅墮﹐他身邊伴隨著一千位阿羅漢﹐尊者手持經書和法缽。向尊者致敬﹗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手中所持的經書和法缽據說是處於惡趣的眾生獻與尊者的禮物。當時﹐尊者為了幫助沒有機緣聆聽和實踐佛陀教法的惡趣眾生﹐為他們說法。說法之後﹐惡趣眾生向尊者奉獻了這兩件禮物。處於惡趣的眾生看到或者觸摸到經書或法缽都將得到多方的援助。舉例來說﹐由於邪念而墜入惡趣的人﹐看到或觸摸尊者的兩件標誌﹐將會減緩所受的痛苦。聾啞人﹑盲人﹑精神失常的人﹐或者持誤見的人﹐經書和法缽將幫助他們恢復感官﹑神智的正常﹐並可信奉佛法﹑棄除誤見。他們還可獲得智慧和兩種榮辱感﹕榮辱感一是來自害怕公眾責難的心理﹐一是來自自我內心的反省和唯恐受到自身譴責的心理。以上是賓羅跋羅墮尊者授與眾生的恩惠中的一部分。

  信徒看見尊者持法的手作禪定手印時﹐將獲得如下的幫助﹕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諸多淵博學術的知識。

  法缽就像一件大如意寶或者是寶瓶﹐所有看見它的人都能從法缽處滿足他們的各種願望。法缽可以幫助人們獲得“七聖寶”的助益和獲得幸福。

  對賓度羅跋羅墮靜心祈禱﹑誠心供奉﹐還可獲得如下的恩惠﹕棄除疾病﹑痛苦﹔免除國王的懲罰﹔防止盜賊的襲擾﹔增加體力和腦力﹔減免貧窮的苦惱。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的生平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出生在王舍城國師的家中。當時賓度羅跋羅墮的至親雖然不是國王﹐但實際統治了一塊地方。

  後來﹐當賓度羅跋羅墮長大之後遇到了釋迦牟尼佛﹐心生信仰。他發現自己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決意從這種無聊的生活中解脫。賓度羅跋羅墮由釋迦牟尼佛親自剃度出家﹐此後又獲得了阿羅漢位。

  釋迦牟尼佛把賓度羅跋羅墮比作是“大獅子吼”﹐意思是說賓度羅跋羅墮是他所教授的弟子中最有權勢的﹐也是最自負不凡的。

  由於賓度羅跋羅墮嚴格遵守十二苦行修習﹐特別是他每日只依靠外出化緣所得為生﹐因而被稱為“賓度羅跋羅墮”(“賓度羅”是家族名﹔“跋羅墮”即藏語“索略來”﹐意思是“收取施捨之人”)。

  為了感謝釋迦牟尼佛﹐賓度羅跋羅墮對佛陀至誠敬信、依教奉行﹐並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大濟眾生﹑救助眾生的事業中去﹐他設法要知道誰將是他第一個剃度出家的人。最後他發現閃毗地方的大部分人都準備皈依佛法。於是﹐當釋迦牟尼佛來到室伐悉底進行第二十八次夏季靜修時﹐賓度羅跋羅墮也離開王舍城到閃毗﹐住在屬於一個名叫當列日和塘巾的大戶人家的叢林中。不久﹐閃毗的人都聽說賓度羅跋羅墮放棄了國師的家產﹐成為苦行僧。由於賓度羅跋羅墮名氣很大﹐有很多人前呼後擁地前來看他。當這群人走到賓度羅跋羅墮的面前時﹐都跪倒在地﹐祈求聖者為他們說法。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意樂和根基而說法﹐並使其中大部分人皈依了佛法。他的弟子在聽了他講法之後﹐都獲得了不同的成就﹐並在閃毗地方的一部分聽眾心中播下了善業的種子。此外﹐尊者的弟子也經常聚集在一起聽尊者說法。

  有一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帕薩的國王鄔陀夷要和他的朝廷眾臣出外打獵﹐恰好與尊者講法的時間一致。鄔陀夷國王問眾人上哪裡去了﹐回答說他們到國師的兒子﹑賓度羅跋羅墮尊者那裡去了。並說尊者放棄了塵世的享受﹐不願繼承官位、放棄家產出家﹐走上了善業的道路。還告訴國王﹐尊者就住在閃毗的當列日叢林。

  國王想起他以前曾經聽說過這個人﹐不由對他產生了興趣﹐也想去看望一下尊者﹐以表示自己的敬意﹐於是前往賓度跋羅墮尊者處。

  當國王到當日叢林時﹐賓度羅跋羅墮尊者正坐在那裡。他即沒有出來迎接國王﹐也沒有在國王到他身邊時從法座上起身問好﹐這使得鄔陀夷國王很不高興。在向尊者施常禮表示敬意之後﹐國王就離去了。當他走到叢林之外﹐又和他的大臣去打獵﹐並向他們敘述了這次會見的經過。眾臣竭力勸慰國王﹐說尊者沒有冒犯國王的意思﹐這種勸慰使得國王更加生氣。

  國王從獵場返回的路上﹐決定再拜訪一次這位尊者。他事先決定﹐如果這尊者再對他無禮﹐就砍掉他的頭。

  當賓度羅跋羅墮尊者聽說國王要第二次拜訪的消息時﹐覺察到了國王的意圖。所以﹐當國王進來時﹐尊者停止禪靜﹐向前走了六步歡迎國王。頓時﹐國王身上發出的耀眼光芒突然消失﹔國王面前的大地裂開了一道大縫。國王見狀驚恐萬分﹐驚覺尊者的殊勝。他向尊者懺悔了自己原先的罪惡企圖﹐跪倒在其腳下﹐祈求饒恕。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對國王說﹕

  “我可以饒恕你的邪惡意念﹐但你必須學會克制和忍耐。”

  鄔陀夷國王害怕自己的惡業危及生命和國土的昌盛﹐詢問尊者有無危險。尊者回答說﹕

  “不必害怕﹗但是為了償還我起身前行六步迎接你所造成的惡業﹐你的國力將會衰退六個月﹐待六個月之後才能恢復。假如你去除對我的狂傲和罪衍﹐你就不會被大地的裂縫吞噬﹐你身上放出的光芒將會重新出現。”

  自此﹐鄔陀夷國王心中充滿了無限的信仰﹐他身上失去的光芒也重新出現了﹐國王面前的地縫也合攏了。這一事件很快地傳播開去﹐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知道這件事的人都在心中生起對佛法的信仰﹐力求輪回之苦中解脫。

  此後的一天﹐鄔陀夷國王又去打獵。他被一隻獵物所吸引﹐一直追蹤而去﹐把隨行而來的大臣和僕人都甩掉了。慌亂之中突然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四周被野獸包圍﹐他又不知道該往何處逃生﹐於是心慌意亂。國王的臣僕沒有找到國王﹐祗好返回宮中去了。

  國王在荒僻野地困了六個月之後﹐當地的牧人們才知道這個人就是國王﹐他們問國王從什麼地方來﹐怎麼來到了這個地方。國王向他們講述事情的經過。牧人們說﹕“真是幸運﹗我們送你回王宮去。”於是﹐眾牧人導引著國王向閃毗方向走去。

  途中﹐他們碰到國王的首席大臣(日貝穆增之子)和眾臣正在尋找國王。眾臣找到了丟失已久的國王非常高興。國王向他們詳盡地講述了在六個月期間發生的種種事情。首席大臣說這正是賓度羅跋羅墮尊者預言的應驗。在返回王宮之前﹐鄔陀夷國王首先去向尊者表示敬意。在尊者居處﹐國王向尊者及其弟子表示了七天的敬意﹐並為每人敬獻了一套華衣作為禮物﹑並祈求他們為自己祈禱、導示方向。

  後來﹐當釋迦牟尼佛來到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的居處當列日叢林時﹐國王鄔陀夷作施主﹐為釋迦牟尼佛及其眷屬從眾供奉衣物﹑食品﹐安排住宿﹐並且悉心照顧﹐一直供養了一個冬天。他還給佛陀奉獻了一件珍貴的絲衣﹐為他的每個弟子供奉了兩套衣衫。

  為了聆聽佛法﹐為了表示對尊者的敬意﹐鄔陀夷國王經常去拜訪賓度羅跋羅墮尊者。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的一生及其德行向後世人示現﹕一個人無論是出生在高貴的種姓之家﹑富豪之門﹐或者說是出生在父輩高官厚祿的家庭﹐這些都是無用的﹐因為轉瞬即失的奢華毫無意義。因此﹐一個人應該徹底棄塵世的享受﹐出家為僧﹐聞、思、修佛法﹔一個人應該去除頭腦中的雜念﹐集中精力﹐持之以恆地禪靜于佛法﹔僧人不應該和塵世間住戶有過多的交往,受親眷朋友的讚譽也無意義﹐反而易生無謂的情慾﹔僧人應該遵守十二苦行﹐以每天化緣所得為生。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的居地

  尊者的居地是東方勝身洲(佛教宇宙觀所說四大洲之一﹐位於東方)。勝有洲有一座山叫拉聶日山﹐山中經常有仙人出入(仙人生處)。山的中央有一座奇妙的岩窟﹐叫生靜洞。據說那裡曾經住過當地一位富有的國王。國王死了之後﹐他手臂上的肌肉被運到此洞中﹐因而得此山名。“拉聶日”的意思是“手臂肉山”。這座山後來成為眾仙人的居地﹐據說山上的岩窟因一菩薩在其中祈禱而得名。無論任何人在洞中靜修﹐都能完全主定﹐因而把此洞稱為“生靜洞”。

  另一份文獻說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的居地是在西方牛貨洲。這也許是說尊者曾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

  根據釋迦牟尼臨終之前的遺言﹐賓度羅跋羅墮尊者沒有離開人世間﹐他和一千名阿羅一起護持傳播佛陀的教法。

 

http://tw.myblog.yahoo.com/namkhainyingpo-rinpoche/profile 文章資料來源

http://www.nanputuo.com/nptlib/ 圖片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