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托迦尊者 //  那迦希尊者

尊者16-13.jpg     尊者16-14.jpg  

蘇頻陀尊者 //  阿秘特尊

尊者16-15.jpg     尊者16-16.jpg  

十六尊者之十三──半托迦尊者Arhat Panthaka

    在三十三天﹐住著尊者半托迦﹐九百名阿羅漢伴隨著他﹐尊者左手持經書﹐右手做說法手印。向尊者致敬﹗

  半托迦尊者的標誌﹐左手所持經書和右手說法手印意思是實現釋迦牟尼的教法﹐喚起慈悲心﹐向眾生傳播佛法。

  據說凡見﹑觸或者了知其義理的俱信者都能夠獲得基於各種學術之上的自信力﹔還可以獲得透悟佛法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照亮愚癡造成的黑暗,幫助信徒消除惡業,還能為信徒提供修習佛法的機會,提供信奉和實踐大乘教法的機緣。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信徒還可以從尊者左手所持的經書獲得其餘加持。

  對於那些見﹑觸或者觀想尊者右手說法手印的信徒﹐能增長智慧、有緣聽佛講述三皈依之深義,賦於正見破除邪見,有看見佛的機緣,在學法過程中有上師指引。信眾還可以獲得如下的智慧﹕他們可以觀見由意識到瞬息萬變的外物實質上是空無的﹑無益的﹐由此而生厭離之心。同時心中湧起下斷絕塵緣出家為僧的願望﹐而且這個願望可以毫無阻礙地實現。所有希望將自己的一生獻於佛法的學習﹑實踐和觀修“三寶”的人﹐祗要誠信半托迦尊者﹐向尊者祈禱﹐就會實現他們的願望。

  半托迦尊者的生平

  半托迦尊者出生於古印度室羅伐悉底城一婆羅門家庭。婆羅門夫婦先前的孩子剛一出生都死去了。當婆羅門的妻子再次懷孕的時候﹐一想到腹中的嬰兒大概和她以前生的幾個孩子一樣要面臨厄運﹐她心中就充滿了痛楚。一位老婦人看到她悲痛的樣子就問她為什麼哭泣﹐婆羅門妻子向老婦人敘述緣由。老婦人聽了以後告訴她說﹐當孩子即將出生時﹐派人去叫她﹐說她有辦法救這個孩子的性命。

  當婆羅門妻子要生孩子的時候﹐她馬上派人去請那位老婦人。來了以後﹐老婦為了驅除引起孩子的病患﹐把孩子用白布包好﹐在嘴裡放上酥油﹐讓一位年輕的女僕抱著他到一處人馬繁雜的十字路口去。並告訴女僕﹐路上碰見僧人要表示敬意﹐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如果這個孩子還活著﹐就把他抱回家來﹔如果孩子死了﹐就把他丟棄掉。

  於是﹐這個女僕把嬰兒抱到十字路口。向過往的僧人和婆羅門表示了敬意﹐他們依次為這個孩子祝福﹐祝願他日後長壽﹐了卻他父母的心願。然後﹐女僕又把嬰孩抱到靠近釋迦牟尼所居叢林旁的一條路上。恰在此時﹐佛陀走了過來﹐女僕便向他表示了敬意﹐佛陀釋迦牟尼也為孩子祝福﹕“祝願這個孩子長壽﹐願他實現父母的心願﹗”

  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嬰兒還活著﹐女僕就把他抱回家去。孩子的父母見孩子平安無事﹐心裡非常高興。

  孩子長大以後﹐接受傳統的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成為一名教授上百名婆羅六弟子的教師和學者。

  此後的一天﹐半托迦正在靠近陀林的一棵樹下教授婆羅門弟子﹐釋迦牟尼佛的兩個弟子舍利子和目犍連正好從庫薩拉返回室羅伐悉底。當地的很多人都前看望他們。半托迦問那些人幹什麼去﹐回答說要去拜訪佛陀的“二勝”弟子。半托迦說﹕

  “這兩個人放棄她們高貴的種姓﹐成了喬達摩(釋迦牟尼別名)的弟子﹐去拜訪他們﹐有這個必要嗎﹖”

  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已皈依了佛法。他對半托迦說﹕

  “先生﹐您不能那麼說。‘二勝’是兩位大聖者﹐如果您得到他們的教法指導﹐一定會即刻心生信仰。”

  半托迦想了想學生所說話﹐覺得還是有必要去探個虛實﹐就決定在課後找個時間去一趟。正好他的弟子都出外尋找合適的木材作祭祀儀式中的供品﹐給了他一個機會﹐半托迦就起身去拜訪舍利子和目犍連。當他走近叢林門口時﹐看見門口走過一位比丘。半托迦請比丘為他講述佛陀釋迦牟尼的教法。比丘答應了﹐為他講授了業力之法。因時間緊迫﹐半托迦對比丘說﹕

  “現在沒有時間再談了﹐我還有事要做﹐況且我也不能打擾您﹐所以不得不和您告別﹐會再抽時間來的。”

  在另一次課餘時間﹐半托迦又來到叢林﹐碰到了上次為他講授十二緣起支和如何從輪回之苦中解脫的那位比丘。半托迦心生信仰﹐向比丘表達了希望出家為僧的願望。又補充說﹐像他這樣有名望的人﹐到時候最好秘密地出家為僧。於是﹐比丘將他帶到一個隱秘的處所﹐進地了出家儀式。

  在半托迦成為比丘以後﹐他必須選擇比丘完成的兩門課程之一。一是學習佛法﹐一是在斷除塵念之後修習佛法。半托迦同時去完成這兩種課程。白天﹐他學習佛陀的教法﹐獲得了基於智慧的自信力﹔夜晚﹐他實踐教法﹐迅速獲得了阿羅漢果。半托迦心想﹕

  “我已經獲得了聖者位﹐現在我必須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去﹐向他表示敬意。”

  於是﹐半托迦和他的弟子前往室羅伐悉底﹐向佛陀表示了誠敬和信心。

  為了報答釋迦牟尼佛﹐半托迦尊者用最適合個人的方式使很多人皈依了佛法﹐使自己的弟子也皈依了佛法﹐並將他們剃度出家。

  半托迦尊者的居地

  半托迦尊者在三十三天的居地據說是三十三天神送給他的禮物。當時﹐半托迦遵照佛陀釋迦牟尼的指示﹐為了在三十三天傳播佛法﹐來到須彌山頂為眾神說法。為了感謝半托迦﹐天神送給他一塊居地作為禮物這個居處稱作“花蕊”﹐其淵源要追溯到天與非天交戰的時代﹐天與非天作戰的結果是天取得了勝利。眾天神認為他們之所以取勝是因為眾賢聖之人相助。為了表示感謝﹐眾神就將最美的居處獻給賢聖大德。他們在三十三天達那都城的北面一個有許多美錄去處的隱秘之地變出一座美麗的岩宮﹐即“花蕊宮”﹐把它作為禮物獻給了諸賢聖。

  另據文獻記載﹐半托迦尊者的居地是持雙山(梵音譯逾健達羅山﹐為七金山第一重山﹐是出現日月的山頂﹐有一雙岩石如車軛﹐故名。亦稱持軛山)。這可能是尊者曾在持雙山居住過一段時間。

  根據釋迦牟尼的意旨﹐半托迦尊者沒有離開人世間。他和九百名阿羅漢一起住在三十三天﹐護持和傳播佛陀的教法。

 

 

十六尊者之十四──那迦希尊者Arhat Nagasena

   在翁羊山上﹐居住著尊者那迦希﹐他身邊有一千二百名阿羅漢圍繞﹐尊者手持法缽和禪杖。向尊者致敬﹗

  那迦希尊者的兩種標誌﹕法缽和禪杖﹐據說是尊者為居住在四天王天裡的眾神和其他善相護漢神﹑龍傳法時所得。尊者傳法之後﹐所有的神﹑龍都心生信仰﹐向尊者供奉很多的供品。此外﹐他們還供養尊者財寶任意取用的如意寶瓶。尊者收下了這些寶瓶﹐進行加持後將眾多寶瓶變成一隻法器作為標誌。無論任何人﹐凡是見﹑觸或者觀想寶瓶﹐都可以獲得息滅身心苦厄的加持。

  禪杖是嚴守戒律的僧人所用的器具。禪杖的聲響(即禪杖上的錫環的撞擊聲)可以把人們從愚癡中喚醒﹐誰聽到這根禪杖的聲音將醫治心靈的頑疾﹐從種種苦難中解脫﹐從愚癡引起的痛苦中解脫﹐並可產生對“三寶”的穩固信心。此外﹐還能獲得其他種種加持與成就。

  那迦希尊者的生平

  那迦希尊者出生在北印度色瑪地方一王室家庭。他長大以後﹐必將承襲王位。但是這位王子明白國王這個位置必然與戰爭﹑稅收﹑制訂法律等一系列的世間暴力及瑣事相聯。於是﹐王子放棄了繼承王位的權力﹐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償還他過去所做的惡業﹐請求佛陀導引他佛陀導引他出家為僧。釋迦牟尼佛微笑答應了那迦希提出的要求﹐為他剃度。這樣﹐王子就出家成了僧人。有一些文獻記載了釋迦牟尼佛五十五歲時剃度那迦希的情形。

  那迦希成為僧人之後﹐深入全面地學習“三藏”﹐迅速獲得了阿羅漢位。釋迦牟尼佛稱讚他為“斷絕塵緣的弟子中最好的一位”。為了報答釋迦牟尼佛﹐尊者希望以他的能力所及做一些使佛陀最為欣慰的事﹐也就是傳播佛陀的教法﹐幫助他人。於是﹐尊者來到四天王天﹐即六欲天第一重天。那迦希來到此層天后﹐向天神講授了佛法﹐眾天神聆聽了佛法﹐從而信奉佛法﹑皈依“三寶”。

  那迦希尊者的功勳為後世樹立了這樣一個典範﹕他向我們展示了財寶﹑榮華和權力以及作為王子的榮耀都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它們蘊含了極大的危險。這猶如在毒蛇鼓漲的蛇頭陰影下小憩﹐或者用舌頭去舔抹在劍刃上的蜂蜜﹐充滿了危險。

  尊者告誡我們﹐一個人過去無論犯了多大的罪孽﹐祗要皈依“三寶”﹐懺悔過失併力求補過﹐就可以驅除罪愆﹑淨化靈魂。

  通過上述的方法和其他善業功德﹐尊者引導眾多弟子走上了至善之路。

  那迦希尊者的居地

  尊者的居地翁羊山據說是王舍城的主山。翁羊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在這裡住過的一位聖賢。當時﹐這位聖賢得到梵天神的幫助﹐找到了一處靜修地。靜修地是一座山﹐山上有一塊寬闊的﹑非常平坦的山坡地﹐故稱“翁羊”(藏語音譯﹐意思是“寬廣的平面”)。另有一份文獻說那迦希尊者的居地是在白頂山。這到底是翁羊山的異名﹐還是另一座山名﹐不得其詳。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意旨﹐那迦希沒有離開人世間。他和一千二百名阿羅漢一起住在翁羊山﹐護持和傳播佛陀的教法。

 

 

十六尊者之十五──蘇頻陀尊者Arhat Gopaka

在比呼拉山﹐住著尊者蘇頻陀﹐他身邊伴隨著一千四百名阿羅漢﹐尊者雙手持經書。向尊者致敬﹗

  蘇頻陀尊者的標誌是拿在手裡的經書。經書的意思是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旨意傳播他的教法﹐以各種方法矢志不移地幫助別人﹐對別人要有慈悲之心﹐幫助別人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給他們講說佛法。當講述“三藏”時﹐經書所代表的就是蘇頻陀尊者對此的權威闡述。

  據說任何見、觸到經書的人都將獲得尊者佑助﹐加持獲得五明的知識,賜與克服人間苦難的見識和勇氣,使之成為一名教法的向導﹔並成為具有高深智慧的賢哲,成為佛的心子等等殊勝的利益。

  蘇頻陀尊者的生平

  古印度洛瑪巾地方有一戶叫甲蓋吉阿恰巾的人家邀請釋迦牟尼佛前去說法。佛陀開示之後使很多人皈依的佛門。洛瑪巾地方還有一富戶﹐他和一位與自己種姓相同的女子結婚﹐與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佛陀赴請後不久﹐富戶的妻子懷孕了﹐足月後生上一個兒子。可是剛生下的嬰兒全身瘡疤﹐從瘡疤口上流出很多的膿血﹐散發出一種惡臭。見此情景﹐夫婦倆非常害怕。富戶利用自己的身份和錢財﹐請了很多的醫生和術士﹐想方設法為兒子治病﹐並請人精心護理病兒。但由於此嬰的瘡病乃前世業報,雖然富戶當盡一切家財﹐終究無法有任何起色。

  這個孩子的身體總是用布包嚴﹐以便不讓人見到他身上的瘡疤﹐因而起名叫“蘇頻陀”(意思是“隱形”)。

  有一天﹐蘇頻陀的一些朋友來訪﹐這些朋友和蘇頻陀年紀相仿﹐經常到室羅伐悉底城。他們對蘇頻陀的父親說﹐室羅伐悉底地方有很多的名醫和珍貴的藥材﹐如果把蘇頻陀送到那裡﹐就有可能治好他的病。蘇頻陀的父親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派了一些年輕人帶上充足的吃用盤纏和僕從,與蘇頻陀一道前往。到了室羅伐悉底之後﹐雖然有種種的便利條件﹐做了盡可能做的努力﹐還是未能治好蘇頻陀的病。

  此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蘇頻陀來到了陀林﹐在那兒看見至善至美的完人釋迦牟尼佛。他心中很是驚奇﹐就給佛陀行躬禮表示敬意。釋迦牟尼佛透徹瞭解蘇頻陀身心所遭受的痛苦﹐就針對他的意樂與根基為彼開示。講法之後﹐蘇頻陀即刻了知了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短暫﹐於佛座下出家且迅速獲得了阿羅漢果位。蘇頻陀的朋友們也聆聽了佛法﹐棄絕塵緣而出家,獲得了透曉一切知識的成就,

  一次﹐比丘弟子請示佛陀有關蘇頻陀尊者的事情﹐詢問遭受了如此綿延不斷的痛苦﹐而且渾身惡臭﹐無法見人的蘇頻陀﹐為何獲得了如上的智慧﹐斷欲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位。

  釋迦牟尼佛解說道﹕“諸比丘!此乃蘇頻陀於前世積累的業力﹐在今世業果成熟﹐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土﹑水﹑火﹑風不能使這些業果成熟﹐祗有那些具有形體和心智﹐形成‘五蘊’的眾生有情才能使業果瓜熟蒂落。讓我們來看蘇頻陀過去某一世的情形﹐便會對業力之法有更深的理解。

  某一世,在波羅奈有位蘇頻陀商人﹐與另一位商人互有仇恨。蘇頻陀給當地國王送了很多禮物﹐贏得了國王的寵倖。他在國王面前說那位商人犯有罪行﹐請求國一允許他對其予以嚴懲﹐國王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蘇頻陀派人將對方鞭笞得血流滿地﹐還指使人把毒藥粉末灑在對方流血的傷口處﹐讓他遭受更大的痛苦。商人全身潰爛﹐流出了膿水。商人的朋友知道了這個悲慘的消息﹐都趕來安慰他。照顧看護他。

  被打的那位商人後來棄絕塵緣﹐出家成了一名僧人。他沒有上師的指引﹐獨自修習﹐成了一名獨覺佛。

  此後﹐這位獨覺考慮到以前傷害他的商人蘇頻陀因為惡行將導致惡業﹐決定到他那裡去﹐希望對方能夠悔改懺悔。為了幫助蘇頻陀﹐獨覺佛決定出現在他面前。於是﹐獨覺佛在空中飛行並展示了諸多神通。蘇頻陀商人和普通眾生一樣﹐見此情景內心充滿敬畏之情﹐從而心生信仰。他跪倒在獨覺佛面前﹐懺悔他過去的對獨覺佛的冒犯所造成的惡業﹐祈請得到佛的寬恕。然後﹐蘇頻陀商人向獨覺佛貢獻食品﹑飲料﹑衣物等等作為供品﹐並且進行了誠心懺悔的祈禱。那位惡劣的蘇頻陀商人就是今世的蘇頻陀尊者。因為他用鞭子打別人造下惡業﹐所以蘇頻陀自商人之後的五百次轉生中都無一例外地斃於鞭笞之下。即使到了這一世﹐因為所造的惡業﹐還是遭受了皮肉之苦。

  後來﹐當護光佛在世期間﹐蘇頻陀和他的朋友們皈依了佛門。由於他屬守戒律﹐所以在今世獲得了阿果漢果位。

  請謹記在心﹗因果的業力之是堅固而無情的。”

  釋迦牟尼佛最後這樣說。

  從蘇頻陀尊者的經歷我們可以知道業力報應﹔還可以發現無論從永久或短暫兩方面來看﹐佛陀的教法都是完美無缺的。

  蘇頻陀尊者的居地

  蘇頻陀尊者據說是住在比呼拉一個叫住生獅洞的岩窟內。另一份文獻說尊者的居地是日沃帕吉阿丹山。這可能是比呼拉山的另一種叫法﹔或者是尊者曾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

  根據釋迦牟尼的旨意﹐蘇頻陀尊者沒有離開人世間﹐和一千四百名阿羅漢伴從一起住在比呼拉山﹐護持和傳播佛陀的教法。

 

 

十六尊者之十六──阿秘特尊者Arhat Abheda

        在岡底斯雪山之上﹐住著尊者阿秘特﹐他身邊伴隨著一千名阿羅漢﹐尊者雙手持菩提佛塔。向尊者致敬﹗

  阿秘特尊者的標誌菩提佛塔﹐據說是尊者到須彌山北面的羅剎居地去時由釋迦牟尼佛贈給他的。佛陀賜與菩提佛塔的目的是幫助阿秘特進入羅剎境時禳除羅剎的魔力﹐調服羅剎。尊者到羅剎境後﹐為眾羅剎說法﹐使得眾羅剎及其子女從輪回之苦中解脫。

  據說任何看見﹑觸摸到或者觀想菩提佛塔的人都會滿足自己的意願。俱信者可以獲得“三學”成就﹔可以獲得吉運﹑善德和幸福﹔清除由於罪孽所積的惡業。除以上所說的之外﹐還可以從阿秘特尊者處獲得加持。

  阿秘特尊者的生平

  阿秘特尊者出生在古印度王舍城一富裕而具有很高聲望﹐屬於帕薩家族的婆羅門家庭。他的父親叫比黎達蘇旺﹐娶同一種姓的女子為妻。一日﹐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非常的漂亮﹐見到孩子的人沒有不誇讚孩子漂亮的。因而取名叫蘇秘特(意思是“無比的”)。孩子出生時舉行了盛大的謝神儀式﹐為窮眾發放了佈施﹐每個參加儀式的人都得到了一份。

  孩子長大以後﹐性情謙和﹐招人喜愛﹐對眾生有著無比的慈悲心﹐並成了一位通曉吠陀經典和各科知識的學者。

  有一天﹐阿秘特碰到了釋迦牟尼佛﹐出於敬仰﹐他請求佛陀導引他進入佛門。釋迦牟尼隨即剃度他出家﹐使阿秘特成了一名僧人。阿秘特悉心鑽研﹐修習“三藏”﹐即生獲得了阿羅漢位。

  具有無比慈悲心的阿秘特尊者用超乎我們想像的諸多奇技和多種適宜的方法使他的弟子皈依佛法。釋迦牟尼佛讚揚他說﹕“阿秘特是我的弟子中慈悲最大的。”

  此後的一天﹐阿秘特看見自己的外甥學習外道經典﹐就對他姐夫說﹕“我的外甥學的是什麼經典﹖”

  姐夫回答﹕“一些外道經文。”

  阿秘特尊者說﹕“從暫前的角度來看﹐外道的經典難以掌握﹔若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這些經典沒有永久的價值。他甚至不能使眾生擺脫輪回。相反﹐佛陀的經典對初學者也是至善完美的﹐對他們來說進一上學地研習佛法就為獲得成佛的成就奠定了基礎。你為什麼不讓孩子學習佛陀的教法﹖”

  姐夫回答道﹕“可是有誰能教他們學習佛法呢﹖”

  聽了姐夫的這番話﹐阿秘特尊者建議說由他來教外甥學法。此後﹐姐夫便給孩子穿上很好的衣服﹑戴上裝飾﹐每天派僕人送孩子到竹林精舍去聽阿秘特尊者說法。

  恰在此時﹐一些強盜發現一個裝飾華麗的孩子每天往來於竹林精舍﹐就決定進行搶劫。他們認為﹕“如果我們劫持了這個孩子及其僕從﹐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和阿秘特在一起﹐而阿秘特又會認為孩子是在家中沒來。我們就可在這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這些強盜隱藏在竹林精舍和王舍城之間的路上等待那個孩子到來。當阿秘特的外甥一行過來後﹐這幫強盜就劫持了他﹐但是孩子的僕人卻逃脫了﹐他對孩子的父親說﹕“主人﹐您的兒子讓強盜給劫持了。趕快把他救回來吧﹗”於是﹐孩子的父親來到法地的國王影堅王面前﹐告訴了他兒子被劫持的事﹐祈求國王想辦法救孩子出來。國王召來自己的兒子阿闍世﹐要他立即出發﹐要麼找回被劫持的孩子﹔要麼將強盜逮捕歸案。但是﹐王子阿闍世因為嫉忌孩子的父親﹐就故意拖延時間﹐不馬上出發。

   與此同時﹐阿秘特尊者的信徒﹑眾善神告知阿秘特﹐說他的外甥被綁架要趕緊去救他。阿秘特聽到消息後﹐決定採取行動。他想﹐從目前來看﹐由於父親和兒子的 分離﹐他們會感到極度痛苦。從長遠來看﹐這次事件還會給那些信仰外道的人提供一個譏笑佛教徒的口實。信徒由此心生恐懼﹐誰還敢到竹林園來﹖

  “我必須以神變力救出他﹗”阿秘特尊者這樣想。

  於是﹐尊者以神變力將自己隱藏在盜賊即將劫持孩子竄逃使用的一隻小船內﹐並施用法力使船紋絲不動。這些盜賊在小船邊上看見了尊者,他們問尊者為什麼跟他們為難﹐向他們挑戰。尊者回答說﹕“我是因為你們的惡行才向你們挑戰的。如果不是我今天施用法力救出這個孩子﹐那麼你們的罪惡企圖就會得逞。你們難道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惡嗎﹖”

  這樣說了之後﹐盜賊馬上放了劫持的孩子﹐祈求尊者放他們回去﹐尊者答應了。隨後﹐為了讓孩子的父母放心﹐尊者派人把孩子送回家去。

  在孩子回家路上﹐碰到了正要領丘出發營救他們的王子阿闍世問孩子要到哪裡去﹐回答說他是被強盜劫持的孩子﹐已被阿秘特尊者救出﹐現在正要往竹林園方向去聽了這番話﹐阿闍世心中充滿了對尊者的欽佩﹐對尊者的神變法力無比折服。他說﹕“我們和這樣一位佑助眾生的尊者同住在一塊土地上﹐是如何的幸運啊﹗”大家興高采烈﹐結伴回到了家中。

  另有一次﹐當影堅王看見尊者在修繕自己居住的廟宇﹐就問他﹕“尊者﹐你怎麼親自動手修繕廟宇﹖”

  阿秘特尊者回答﹕“假如我等出家的僧人不作自己的事情﹐有誰替我們作呢﹖”

  國王說要為他派一些個人來幫忙﹐尊者拒絕了。他說﹕“我自己早以棄絕了僕從的侍奉﹐怎麼能再一次接受呢﹖”

  此後﹐國王要為僧眾配備一些僕從﹐阿秘特尊者要他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應許後﹐才可以這樣做。佛陀答應了影堅王的請求﹐於是阿秘特就留下了國王派來的僕從。

  這樣﹐侍奉國王的僕從和侍奉僧眾的僕從就逐漸分開了。人們將此事告辭佛陀﹐釋迦牟尼允許僧眾的僕從在王舍城和竹林精舍之間以聽力可及的距離為度﹐建造僧人居處。國王的大臣將此事告示于全體國民。於是﹐這些僧僕都在特定的地點建造居處﹐並住在那兒。

  一天夜裡﹐有一隊強盜要去搶劫僧僕的居室。阿秘特尊者的信徒﹐善相護法神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尊者。

  尊者想﹕“如果這些僧僕被搶劫﹐不僅使他們遭受失去財產的痛苦﹐那些外道徒也會幸災樂禍﹔佛弟子看到這個情景﹐也會失去信心。”如 此考慮之後﹐尊者決定阻止盜賊搶竊﹐他用法力變出了一道很厚的圍牆﹐圍住了僧僕的住處。當那些強盜試圖把搶來的東西拿出去時﹐就是找不到出去的通路。可是 ﹐強盜們發現﹐如果把偷的東西放下﹐那麼﹐擋在他們面前的牆就消失了﹐人也可以脫身。他們帶著贓物逃離七次都失敗了。強盜們認為這道牆壁一定是佑護僧僕的 聖賢大德所加持的。大家商議﹐決定還是丟下贓物隻身逃走。

  僧僕們知道盜竊之事的經過後﹐發現他們丟失的物品都堆放在一處。大家非常高興﹐各自領回了失物。後來﹐他們得知是由於阿秘特尊者的加持﹐心中充滿了對尊者的感激之情。從此﹐尊者的名聲也傳遍了印度六大國的每一個角落。如上所述﹐尊者用不可思議的神變法力幫助了眾僧僕。

  阿秘特尊者的一生向我們表明﹕對於佛陀的教法來說﹐一個人的出生和種姓等級是無關緊要的﹐最重要的是實踐佛陀的教法。阿秘特尊者強調﹐慈悲心﹑同情心是進入佛法大門的鑰匙。因此﹐尊者告誡他的弟子要盡力幫助所有眾生。

  阿秘特尊者的居地

  阿秘特尊者的居地岡底斯山﹐據說是在仁沃崗中的香跋拉山附近﹐位於印度的北訓﹐為“二十四境”之一。人們傳說尊者就住在此山一個叫做“大寶生處”的山洞裡。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意旨﹐阿秘特尊者沒有離開人世間﹐他和一千名阿羅漢一起住在岡底斯山﹐護持和傳播佛陀的教法。

 

http://tw.myblog.yahoo.com/namkhainyingpo-rinpoche/profile 文章資料來源

http://www.nanputuo.com/nptlib/ 圖片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