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2:北門廣場---找到臺北車站南一門出口,跟隨人群跨越斑馬綫,沿著忠孝西路繼續右行,一路走到北門城就是了,現在這裏加上小綠地造景,就稱爲北門廣場。

先看一下維基資料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高架橋,同時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塑造北門有如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使其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北門廣場融合了許多設計元素,包含了日治時期的鐵路、三線路等,還重現了清代古城牆的位置及推砌手法,並栽種了古代當地的樹種(清代之樟樹、楓香、素馨花;日治時期之茄苳)。廣場上總共設有十一面的解說牌,介紹北門從古至今的歷史、以及附近的古蹟景點等。

先讀讀臺北城北門的介紹牌 

北門廣場1-北門介紹牌.jpg

新闢建完成的北門廣場

北門廣場2-地名石碑.jpg

從正面(鄉下人進城就是這樣)欣賞這個百餘年歷史的城門

北門廣場3-北門城.jpg

這個清代的城門很難得經過那麽多朝代(包括兩黨輪替)還能保存,上面光緒壬午年爲西元1884.

北門廣場4-承恩門1882.jpg

開始訴説臺北建城的歷史了

北門廣場5-建城沿革.jpg

建築城墻的長條石料

北門廣場6-建城的石料.jpg

建築用的木料吧,搞忘了它的用途。

北門廣場7-建城的木料.jpg

從采石場開始的運輸流程

北門廣場8-運石過程説明.jpg

連長條石材的工法都有説明

北門廣場9-建築工法説明.jpg

城門建築都要考慮風水格局,難怪百年不倒,戰火不傷。

北門廣場10-風水格局説明.jpg

打造工人的生動塑像,旁邊的植物還得努力生長幾十年,才能讓廣場成爲園林。

北門廣場11-打造工人塑像.jpg

清代康熙及乾隆朝的臺灣地圖,這裏衹有選擇展示臺北這一帶。

北門廣場12-清代的臺灣輿圖.jpg

現在是熱鬧車陣旁的休閑綠地

北門廣場13-休閑公園.jpg

臺北城的範圍説明,右上方又被扶輪社插上一脚,擺了個扶輪社30周年紀念碑。(果然是財大氣粗)

北門廣場14-扶輪社30周年紀念碑.jpg

和北門城相對的這棟日式公廳建築,也是市定古蹟,1930年完工。

北門廣場15-古跡建築.jpg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