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臺灣發展觀光旅遊之際,有網友希望我能多介紹臺灣的風景。臺灣從清朝開始就已經連續四次評選了所謂臺灣八景。清朝時期是官方選定的,日治時期是1927年由報紙發動民間投票評選的,以後民國時期的省政府在1953年也指定了新臺灣八景,一直到2005年再由交通部觀光局重新經民間票選出臺灣八景。

清朝時期的台灣八景

一六九六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付刊,由高拱乾所纂寫的《台灣府志》。首次選出的臺灣八景如下:安平晚渡  沙鯤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東溟曉日  西嶼落霞  斐亭聽濤  澄台觀海。

《台灣府志》所選定的“台灣八景”,屬於本島勝景有七處,外島則僅只一處,即澎湖的“西嶼落霞”﹔而七處島內勝景,除了令人存疑的北部“雞籠積雪”外,其他六景全落在“台灣縣”(屬今台南)上,甚至其中斐亭聽濤及澄台觀海兩景,居然是位於台灣府城(今台南市)台廈道衙署後院,為高拱乾所建。如此八景的格局,無疑顯得偏狹,自然無法道盡台灣明麗宜人的山水風光。

安平晚渡

  清代八景的『安平晚渡』,所指的就是現今的安平港。傍晚時分,大大小小的船隻點著燈火行於安平港間,在港內的海面形成點點燈火的壯闊景象,因而成為著名的景點之一。

  而隨著時代變遷,或許已經很難在看到漁火點點的景象,但在黃昏時刻,安平港依然有其獨特的夕色。

  風撼長竿捲大旗,安平渡口夕陽時。  參差颿影輕鷗泛,砰湃濤聲鐵馬馳。

  收網漁郎還隱隱,招人舟子故遲遲。  醉翁矯首籌同濟,燈火連村盡繫思。

              余文儀《安平晚渡》

古圖

lan8-1a.jpg     

 

現景

lan8-1b.jpg   

 

沙鯤漁火

  「沙鯤」是指過去在鳳山縣境內,台江內海上的七個海上沙洲,分別稱為「一鯤鯓」至「七鯤鯓」,即今台南市安平區與南區的海岸地帶。「鯤鯓」為臺江內海中的沙洲,一鯤鯓即今日臺南市安平古聚落;二鯤鯓即今億載金城;三鯤鯓就是現在的億載金城南邊對岸處、四鯤鯓就是現在的下鯤鯓、五鯤鯓就是現在的台南市喜樹、七鯤鯓就是現在的台南市灣裡。

  臺灣縣誌中也有提到:「鯤身嶼,在邑西南海中,脈自東南海中,西轉下海,聯結七嶼,相距各裏許,接續不斷,勢若貫珠。自南以北,而終於安平鎮,與南北汕,參差斜對,為邑之關鎮。地皆沙士,風濤鼓盪,不崩不蝕。多產林茶,桄榔,望之鬱然蒼翠,泉尤甘美。一鯤身地最廣,即安平鎮紅毛舊城在焉,今水師營駐於此,有居民街市。二鯤身至七鯤身,居者多漁戶,每斜陽曬網笭箵,家家煙月蒼茫,漁燈明滅,佳景如披圖畫。」

  而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已經看不到過往的漁火情景,但各個鯤鯓仍擁有各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

 

  海岸沙如雪,漁燈夜若星。  依稀明月浦,隱月白蘋汀。

  鮫室寒猶織,龍宮照欲醒。  得魚烹醉後,何處曉峰青。

          高拱乾《沙鯤漁火》

古圖

lan8-1c.jpg   

 

現景

lan8-1d.jpg   

 

鹿耳春潮

  鹿耳春潮的其中的鹿耳二字即指今日的鹿耳門,位於昔日台灣縣境,今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一帶。鹿耳門因地理形勢險要,自古即為臺灣的門戶,鄭成功開臺後,更以鹿耳門取代大港,成為臺江的咽喉。

  「鹿耳春潮」是指每年春、夏季節更換之際,台江內海之水與大洋之水於鹿耳門交會時、激蕩所發出之音韻,其中尤以晨曦、落日時分最美。

  鹿門春暖水湯湯,天為東寧鎖一方。  震耳雷轟潮過午,排山浪湧雪明洋。

  煙堤搖曳舟千個,沙港參差鹿幾行。  聞道錢鏐能射卻,慚無半策展臺疆。

              張琮《鹿耳春潮》

古圖

lan8-1e.jpg   

 

現景

lan8-1f.jpg   

 

雞籠積雪

  雞籠位於昔日諸羅縣境,即今日之基隆。而雞籠積雪所指的地點有寒冬可能下雪的七星山與大屯山,以及雪機會極小的雞籠山(今臺北縣基隆山)、大雞籠嶼(今基隆市和平島)、彰化等不同說法,亦有人認為此乃文人想像而無實景。

  而在唐贊袞所撰寫的《臺陽見聞錄》中則有提到:雞籠山在基隆廳治。臺地氣候,南北迥殊。北境冬寒,與內地無大異。茲山為北境盡處,山大而高,下逼巨海,名為大雞籠。至冬常有積雪,臺人取以列郡治八景焉。因此對於真實的地點,仍無確切的說法。

古圖

lan8-1g.jpg   

 

現景

lan8-1h.jpg   

 

東溟曉日

  根據文獻記載,「東溟曉日」一景與「雞籠積雪」同樣位在諸羅縣;「東溟」一詞指的是某一東方大海,但從景點的名稱中,我們完全無法得知觀看此景的確切地點,因此有學者認為,「東溟曉日」此一風景的設置,可能只是文人為了與「西嶼落霞」對仗而想像出來的。

 

  尾閭東洩浩無邊,初旭俄將黑霧穿。  幾度欲升猶半隱,須臾一躍似空懸。

  潛銷蜃氣金光燦,倒射鯨波血色鮮。  自是中天多瑞彩,蟄龍寧敢抱珠眠。

              莊年《東溟曉日》

古圖

lan8-1j.jpg   

 

現景

lan8-1k.jpg   

 

西嶼落霞

  「西嶼落霞」中的「西嶼」指的是澎湖最西邊的大島「西嶼」,古稱「漁翁島」,若當時的人們從廈門東渡來台,必定會經過「西嶼」。當時澎湖有36島,水中有著參錯的巨大礁石,因此行經澎湖,不可往北行,因為容易觸礁,所以往來船隻皆從西嶼入澎湖,來台船隻若遇北風阻行,通常也會選擇西嶼做為暫時停泊的地方。「西嶼落霞」在詩人筆下,呈現出繽紛的顏色與璀璨的光芒,例如乾隆年間來台的詩人章甫,見到西嶼落霞的美景,寫下了:「五色文章天上降,九光錦繡水中鋪。」的華麗詩句。

  夕陽搖曳紫金沙,西嶼含霞景色奢。  彷彿濃林成火樹,依稀清澗鬥龍蛇。

  光拖陌上如橫錦,影射天邊似散花。  遙望飛鴉疑杜宇,頓教萬物盡生華。

              張宏《西嶼落霞》

古圖

lan8-1m.jpg   

 

現景

lan8-1n.jpg   

 

斐亭聽濤

  斐亭位於昔日台灣府城(今台南市)台廈道衙署後院,為高拱乾所建。當時臺廈道衙署附近除了市集與擾攘的人群外,見不著什麼山光美景,因此高拱乾於衙署後造了一個小亭子,並以竹子環繞之,因此命名為「斐亭」。而斐亭的現址據查位在臺南的永福國小內。

 

  洪濤聲繞斐亭幽,坐聽能消萬種愁。  獨怪夜深人靜後,松風怒吼亂清秋。

           劉廷璧《斐亭聽濤》

 

  華亭藻梲接詞場,碧水長流遍海疆。  滾滾波濤聲不息,斐然有緒煥文章。

           王善宗《斐亭聽濤》

古圖(已無現景)

lan8-1p.jpg   

 

澄台觀海

  澄台和斐亭一樣,位於昔日台灣府城(今台南市)台廈道衙署後院內,為高拱乾所建。高拱乾建「澄臺」,自然有著附庸風雅的意味在,因為臺榭的建造,可以讓文人「舒嘯消憂、書雲攬物」,澄臺位於斐亭之右,登臺可觀海。而澄台的現址據查位在臺南的永福國小內。

  海上層臺俯四隅,縱觀觀止百川輸。  波光耀日連天有,蜃氣成樓到地無。

  潑眼昔曾吞夢澤,盪胸今更挹冰壺。  微軀薄宦重洋隔,欲叩君恩仗吸呼。

             張琮《澄臺觀海》

古圖(已無現景)

lan8-1q.jpg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