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八景,是在19278月,由台灣日日新報舉辦透過民眾投票方式,選出「台灣八景十二勝」,另加「二別格」。《臺灣日日新報》是當時臺灣北部第一大報,發行量近萬份)。於是臺灣八景便由清治時期的“官訂”,變成日治時期的“民選”。

 

 

臺灣八景---基隆旭岡    淡水    八仙山    日月潭    阿里山    壽山    鵝鑾鼻    太魯閣峽。 

 

() 基隆旭岡

 

旭岡即今旭丘山,為清末大沙灣炮臺灣所在。除“旭岡觀日”外,基隆其他山海勝景亦頗可觀,邑紳許梓桑曾選出基隆八景:雞山驟雨、獅嶺匝雲、魴頂瀑布、鱟魚凝煙、仙洞聽濤、社寮曉日、海門澄清、代峰聳翠。

 

  旭岡(旭丘)是現今基隆市中正公園的舊名(日文:旭ヶ丘,asahi-ga-oka),位在基隆市區東北側,基隆港東岸的山丘上,是基隆市最重要的公眾開放空間,也是基隆代表性景點之一。旭岡日治時代開始闢建,除了公園設施之外,許多機關學校也位在園內。公園佔地寬廣遼闊,各設施依山而建,園內環境幽靜,風景宜人,也是基隆市民平日休閒去處。

 

古圖

lan8-2a.jpg   

 

現景(日景及夜景)

lan8-2b.jpg     

 

lan8-2c.jpg   

 

 

 

 

() 淡水

 

  淡水位於台灣西北隅的淡水河口,舊稱「滬尾」,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發祥地,也是進入北台灣的鎖鑰,緊扼住淡水河口的要衝,兼具河港與軍事的優越地理位置,是早期大陸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登陸地點,也是貿易進出口的轉運站。曾經成為各國兵家之地。而三民街以西的區域,是淡水人口中的「洋樓區」,型塑出淡水迥異於其他鄉鎮的發展風貌,有「東方拿波里」之稱。

小鎮燈火、下弦之月、飄搖風帆,加上粼粼波光,淡水風光,其實何止於此!紅毛古城、炮臺遺址、洋樓教堂、海濱浴場等等,也都是淡水名列八景不可或缺的名勝和古跡。

 

古圖

 lan8-2d.jpg    

 

現景

lan8-2e.jpg   

 

 

 

(三)八仙山

 

八仙山因標高按時完成八千日尺,原擬名“八千山”,後以較典雅的“八仙山”名之﹔此山與阿里山、太平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其林場鐵路橫過合歡山支脈最高峰白姑大山南腰。詩人張李德和有詩:“虛無縹渺現雄姿,歷險方驚造化奇﹔聞說八仙曾奕此,我來空賦憶仙詩。”

  八仙山位於台中縣的和平鄉,為中央山脈中的一系,可眺望玉山、能高山與奇萊山等等高聳壯觀的山巒,山群高度分佈在海拔7501100公尺間,以穀關東南方約六公里的佳保台為中心點,十文溪與佳保台溪台灣兩大泉為其左右,目前規劃為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廣大翠綠的森林是八仙山最珍貴的資源,是台灣中部最原始自然的遊樂區。

 

古圖

lan8-2f.jpg   

 

現景

lan8-2g.jpg   

 

 

 

(四)日月潭

 

日月潭的湖光山色,早已驚服了文人墨客善感的心﹔遠從清代起,便流傳著所謂“日月潭八景”的形容,包括:潭中浮嶼、潭口九曲、萬點漁火、獨木番舟、水社朝霞、荷葉重錢、(“重錢”指菱角)、番家杵聲、山水拱秀等。

 

  日月潭為台灣第一大湖泊,以不規則的菱形的日潭與其西細長弧形之月潭構成,故得名。日月潭與魚池、頭社、埔裏等地舊稱「水沙連」。邵族自古便聚居於此,清嘉慶、道光年間,大批漢人與平埔族群陸續入移墾殖,形成水沙連地區多種族的人文特色。

  日治時期,日人為了興建發電廠,引濁水溪的上游溪水注入日月潭,將水位提高,而成今之泱泱大湖;當時為了興建電廠所修築的道路,使日月潭一帶的交通大為便捷,連帶促成了日月潭觀光的蓬勃以及鄰近地區的發展。台灣光復後,日月潭附近的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與文武廟等陸續興建或整修完成,吸引更多的遊客前往觀光旅遊,使日月潭地區從邵族原住民開墾生活之地、水力發電重鎮,成為遠近馳名的觀光旅遊勝地。

 

古圖

lan8-2h.jpg   

 

現景(湖景及岸景)

 lan8-2j.jpg  

 

 lan8-2k.jpg  

 

 

 

(五)阿里山

 

  阿里山在嘉義縣東北,屬玉山山脈支脈,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塔山海拔2600多米,靠台灣最高峰玉山,是原住民鄒族(早期稱曹族)的居住地和狩獵區。

 

  阿里山空間距離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層一層盤旋至山頂的鐵路,長達七十二公里,沿途穿月熱、亞熱、溫、寒四帶迥異的森林區,景觀豐富。其中森林、雲海和日出,被譽稱為阿里山三大奇觀。這裡所產的是世界罕見的高級建築木材,如臺灣杉、鐵杉、紅繪、扁柏和小姬松,則被稱為阿里山特產「五木」。

 

阿里山原是千古以來斧斤不入之地,日據時期,日人因覬覦其森林資源加以開發,始漸成觀光勝地﹔而阿里山五奇──登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晚霞,也成了觀光客遊覽時必看的勝景。

 

古圖

lan8-2m.jpg   

 

現景(雪景及雲景)

lan8-2n.jpg   

 

lan8-2p.jpg   

 

 

 

(六)壽山

 

壽山,海拔僅三百多公尺,矗立於高雄港口,登山可俯瞰高雄全市﹔山巔有臺灣獼猴憩息,賴雨岩有《壽山觀海》之詩:“振衣絕頂興悠哉,帆影波光眼底來﹔偶聽猿聲喧洞窟,忽看蜃氣幻樓臺。”

 

  壽山(舊名打狗山、埋金山、麒麟山、柴山)位在高雄市區的西邊,是一珊瑚礁質的丘陵地,濱臨台灣海峽,南北長約六公里,東西平均寬約二公里,最高峰海拔標高 356m,是高雄市諸山的主峰,縱貫鼓山全區,西臨大海,與旗後山對峙,形勢險要,為高雄市西面的天然屏障,也是高雄的象徵。

  壽山擁有一片美麗的山林,自古即為藝術創作的好題材,其不但林相優美,更得天獨厚的擁有一項自然珍藏「野生台灣獼猴」,是高雄市內最易親近又具豐富自然資源的聖山。為早期平埔族打狗社區原住地。山上有萬壽山公園、忠烈祠、動物園、千光寺、法興寺、元亨寺等觀光點,其中的石灰岩洞區更可見石筍、石柱等鐘乳石結晶等稀有自然景觀。萬壽山公

園即壽山公園,其間草木青翠,環山道路四通八達,從山頂可遠眺高雄港埠、欣賞西子灣落日及高雄市的夜景。

 

古圖

 lan8-2q.jpg  

 

現景(日景及夜景)

lan8-2r.jpg   

 

lan8-2s.jpg   

 

 

 

(七)鵝鑾鼻

 

鵝蠻鼻在恒春城以南十九公里,為中央山脈盡處的臺地,一面背山,三面濱海,燈塔矗立在“臺灣尾”,直聳雲霄。日本人尾崎白水有詩詠贊:“絕南一角屹燈檯,落日登臨海色開﹔奇勝如斯今始見,激濤高蹴九天來。”

 

  鵝鑾鼻公園位於中央山脈盡處臺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望,「鵝鑾」是排灣族語「帆」的譯音,因附近之香蕉灣有石似帆船,遂以之取名,加以該地形如突鼻,故稱「鵝鑾鼻」。鵝鑾鼻公園佔地59公頃,因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而園內豐富的動植物是本區的特色之一,每年九月紅尾伯勞鳥群飛過境,場面壯觀,常吸引大批愛鳥人士前來欣賞。

  燈塔興建的導因是美國商船羅發號沉船事件,因此英美要求建塔。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特聘英國技師於此興建燈塔,初建時經常遭受當地原住民侵擾,故塔基築有炮臺,圍牆上開鑿槍眼,牆外四週並挖設壕溝,建成後曾派武裝士兵守衛,是世上少見之武裝燈塔。

  嗣因臺灣割讓日本,清軍撤離時曾把燈塔炸燬,後於光緒24年重建,二次大戰時因地理形勢重要而屢被轟炸,光復後依原貌修復迄今。塔高21.4公尺,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每30 秒旋轉一周,見距20海浬,為環台燈塔中最雄偉的一座,並有「東亞之光」的榮稱,已被列為史蹟保存區。

 

古圖

lan8-2t.jpg   

 

現景

lan8-2u.jpg   

 

 

 

(八)太魯閣峽

 

太魯閣峽被選列為臺灣八景之冠﹔一九三七年更被指定為“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峭壁危崖、峽谷清流、鬱鬱林木的勝景,是得其黎溪(今立霧溪)大峽谷的總稱。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東部花蓮、台中、南投三縣交界、園區內除了有壯麗的大理岩峽谷景觀,還有著名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合歡山與奇萊連峰等山嶽,沿著中橫公路由太魯閣口到三千公尺的高山,可以觀察到低、中、高海拔等豐富的動植物景觀。

  高山峽穀是使太魯閣國家公園名聞於世的地景,也是孕育園區內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的重要因數。境內高山聳立,地勢由西側的脊樑山脈向東漸傾。園區一半的面積是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名列「台灣百嶽」就有二十七座之多。太魯閣國家公園涵蓋了劇烈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的變質岩區,區內岩層走向大致成東北往西南向,園內高山突兀,峽穀深邃,奇景美不勝收,極具特色之處。

 

古圖

lan8-2v.jpg   

 

現景

lan8-2w.jpg     

 

 

 

二別格

“臺灣八景”之前,又另立兩個所謂的“別格”,宛如“聖地”,即:

 

別格一:“神域”臺灣神社

臺灣神社坐落在臺北市北方劍潭山半腰,俯瞰基隆河﹔起造於一八九九年四月,一九零一年十月完工﹔占地廣達八萬坪。神社奉禮日本神祗和乙未侵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靈位,是日據時期全台最宏偉華麗的神社。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已拆毀,並改建為圓山大飯店。

 

古圖

 lan8-2x.jpg  

 

 現景(日景及夜景)----圓山大飯店

yuanshan-1

 

 yuanshan-2  

 

 

別格二:“靈峰”新高山(玉山)

“五嶽遊歸不看山,莫將斯語藐臺灣﹔諸羅自有新高在,仰止雖殷未易攀。”嘉義詩人余塘(號蓮坊)的此一詩作,似可做為新高山(玉山)偉峻雄奇的佐證﹔而“高不可攀”也正是新高山被日本人“神格”化,成為八景之外“靈山”的主因。新高山是日本領台後,發現的“第一高山”,也是臺灣的聖山,特立一方,自有意義。

 

古圖

lan8-2y.jpg   

 

現景

lan8-2z.jpg   

 

 

 

十二勝

臺灣山川名勝,只擇十地,難免遺珠,於是“二別格”、“八景”之餘,再添“十二勝”,共襄盛事:草山(陽明山)  烏來  大溪  角板山  五指山  次高山(雪山)  八卦山  霧社  北港  虎頭埤  獅頭山  旗山。

 

“十二勝”之說,另有版本:草山包含“北投”﹔次高山易成“太平山”﹔鳥來代以“新店”﹔北港則由“太裏簡”替取。臺灣是山明水秀之鄉,海角山陬,幽谷潺溪,爺矚俯映,無不令人驚奇讚歎,絕難僅以“八景十二勝”道盡!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