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經營報表是屬於計劃性質的報表,而財務報表是屬於成果性質的報表,那麼成本分析表則可說是執行性質的報表。也就是說,經營報表的資料是每月的目標,而財務報表則顯示最後成果,成本分析表則是用以找出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作為往後改善的依據。能不能夠活用成本分析表,是代表一個公司經營者有無確實掌握整體績效及盈虧改善的能力。

 

成本分析表的重點在於將每月份的所有營業額,依照客戶訂單數量金額分別列出後,再依其生產時所需分擔的所有相關費用,以檢討每批訂單的盈虧狀況。這一部份的作業是屬於成本會計的管理專案,但是其資料正確性,在工廠方面則有賴於生產單位,針對每批量生產所花費的人力或設備使用率統計資料,再加上管理者的合理調整費用分攤。如果只是銷售為主的貿易性質公司,則是有賴於業務單位,針對每個業務人員在每個個別訂單上所花費的時間作資料統計。

 

先舉一個以人力裝配生產的工廠為例,觀念上只有生產線的直接員工,真正對產品的產出有直接關係,其他的非生產人員,甚至包括生產管理人員,並不能直接增加生產量。假設直接員工100人,每人每個月的上班時間約為200小時,全廠生產力合計兩萬小時,工廠的所有費用除了直接材物料以外,必須依靠這些工時的產出完全分擔。根據生產單位提供的日報表,將每批訂單的生產工時予以累計後,核算其所應該分攤的費用,再加上該批的直接材物料費用,就是所謂的生產成本了。也唯有低於售價的生產成本,才能為公司帶來該有的利潤。

 

對於經營者而言,成本分析表的意義不僅在於對現有訂單所需生產成本的檢討,而是在於對本廠整體生產力的掌握,也就是每個工時所需分攤整體費用的數額,以及每個生產機型所需花費的人力或設備工時,如此才能強化報價接單的能力。報價上只要將預估的材料費用加上工時生產費用,及合理標準利潤即可。為了爭取更大的訂單,原則上必須降低報價,但是又不能因而產生虧損,此時就必須做整體的衡量。即使是預備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工時生產費用,來獲取適當的利潤,但是擴大規模並不見得會增加市場需求量。除了材料降價的考量外,能否以局部流程外包或部份訂單轉包作業提升現有產能,也是可降低生產費用的可行方式。

 

這邊也需要強調一下,工廠的生產力如果是受限於機器設備的產能,那麼生產工時就必須以機器的生產工時,為實體計算標準。如果因產品特性差異,人力與設備兩者皆有其主導性,也可將所有工廠費用依年度計畫的任務特性予以比例分攤,再視成果作合理調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