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迎神廟會活動少不了要有舞龍舞獅的節目,不過可能是舞龍的道具較為麻煩,而且操作人數需要較多,不容易展現個人技巧或是夥伴默契,似乎只能偶爾出現在特定的過年節日。傳統的獅陣大都由武術館組成,若是一般社團也都要聘請武師來教拳腳功夫,目的是藉以鍛煉成員的身體。你知道嗎?舞獅的種類據我所知有臺灣的北部獅,南部獅,客仔獅,以及廣東醒獅,大陸北方獅。一般而言在獅頭裝飾,獅嘴形狀,舞獅動作上都有很大差異,就看你能否內行看門道,而不只是看熱鬧了。 

臺灣的獅陣大概以新竹為界分「北部獅」與「南部獅」,以及客家莊特有的「客仔獅」。外來的獅陣則有常見的廣東「醒獅」,以及較少見的大陸「北方獅」或稱北京獅。

lion-1.jpg 

 

台灣北部獅的嘴巴可以啟閉自如,下軋以竹篢製成,所以又叫「篢仔獅」,表演時采高姿勢舞法主要內容有十八節依序是:獅獅、獅咬蚤、睡獅、獅翻身、踏八卦、獅過橋、宰獅、救獅、桌頂功夫、桌頂探井、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青、獅接體、拜廟、四門到底等項目。

lion-2.jpg     

 

臺灣客仔獅的獅頭以木板做成,形狀像個四方形的木盒,所以被稱為「盒仔獅」。表演時用三七鼓樂章,保留了中州古調風格,獅子不易舞弄,舞者必須單手提獅頭,另一隻手托著獅嘴,是一種高難度的舞獅。

lion-3.jpg   

 

臺灣南部獅因為嘴巴不能活動,所以又稱為「合嘴獅」,由於獅頭形狀像莊稼人家裝雞用的籠子,也叫做「籠子獅」。表演時以低姿態方式為主,常見的內容有:人請金、獅掃金、獅咬蚤、探門聯、獅入門、獅看門、探獅、迷獅、踏七星及退出門等。臺灣南部由於宋江陣很多,宋江陣也大部分都有獅陣,稱為「宋江獅」

lion-4.jpg   

 

廣東的醒獅嘴巴圓弧形,且眼睛較大,外形最為可愛。其表演以特技見長,如踩梅花樁、過獨木橋、過三山......,其中最主要的表演是「采青」,分「高青」與「地青」兩種。「高青」有擎天柱、上碟、上膊等三種方式。「擎天柱」是攀著柱子爬上采青。「上碟」是迭羅漢式大約是下面十人,正中間四人,而獅子爬登其上采青。「上膊」是踩在肩胛上采青。「地青」又有許多種:水青、酒青、盤青、八卦青、七星伴月青、毒蛇青、橋頭青、蟹青..,.,.等。

lion-5.jpg   

 

台語把「舞獅」稱為「弄獅」,「弄」字有兩種意思,一是「舞弄」獅子,另一個意思是「戲弄」獅子。既要戲弄獅子,自然要安排另一個角色,他就是「獅俑」,也稱為獅鬼、獅嫻、或笑佛、和尚、獅子。獅俑極可能是古代「儺」的遺緒。這是因為舞獅成為臺灣民俗遊藝後,為了增加趣味性所設計出來的角色,既是逗趣性質,獅俑的形貌就變化出許多花樣,有帶「頭面」者,也有不化裝者,純粹以滑稽的動作取勝。弄獅可以說是是臺灣獨有的民俗特色。

lion-6.jpg   

 

至於舞獅的由來,在此列舉以下數則有關今日舞獅誕生的傳說:

(一)乾隆說:

舞獅以清乾隆皇帝時代為最盛時期,清朝初期乾隆皇帝游憩于江南地方的某晚,在歸德府城過了一夜,就在該地,乾隆皇帝夢見枕畔出現色彩鮮活的五色聖獸,驕憨作態而後離去。夢醒後乾隆皇帝立即返回都城,召集宮中名將集于一堂,將夢中所見聖獸的姿態描繪使依而塑造,而於其中裝入兩名舞者使之舞蹈,是為舞獅的肇始。酷愛舞獅的乾隆皇帝,為了提高軍中的士氣,在練習武術之餘也使之日日訓練舞獅。據說在朝廷祭典時也有以大規模的獅子舞來慶祝。此種最初僅限於宮廷之內的舞獅表演,也因這些將兵的轉屬中國各地而傳給地方軍人,而終於流傳於民間。此為乾隆由來說。

  

(二)年獸說:

流傳於廣東的武術館有關舞獅由來的傳說,據說距三百年前,在某個小村落裏,每年除夕時會出現一隻獨眼額頭上有一隻角的巨頭怪獸,發出「年年」的聲音,如疾風般地來去,人人稱之為年獸,年獸唯不加害於人,但因掃食農田而困擾農民,於是農民們便用竹子做出個獸頭來,塗上色彩,再加上三角型的布作獸身,當中潛入兩個人,該年的除夕,年獸再度出現時,農民們敲擊鍋爐等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使獸身舞蹈了起來,據說大吃一驚的年獸逃入山中從此再也不見蹤影了。農民們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便於每年除夕到正月之間舞動獸身成為送舊年迎新年的風俗,而且因獅子是吉祥的動物所以把這個獸頭命名為「瑞獅」,此為廣東舞獅的起源流傳之說。

 

(三)佛山說:

據說在廣東省佛山地方的某個小村落內,有兇惡獰猛的獅子侵襲傷及山裏工作的村民。村裏的武藝師傅聽到此事之後,為了該村安全而與獅子一決勝敗。但是與獅子大戰三次卻都不決勝負。並且悟及以個人之力無法得勝時,武藝師傅便教導村民人們武術拳法,而終於以全體之力量制服了獅子。村民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便依著獅子與武術家格鬥的模樣舞蹈,於是便成了今日廣傳於中國各地的舞獅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