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尋找新店百景的資料,才發現原來新店還有自清朝留下來的古厝群,不過這些古厝在政府與財團的聯手操作下,又免不了被拆除的命運。即使是民間社團的積極抗爭,還不是落得以卵擊石的下場。説是要建設捷運工程及車輛維修機場,偏偏放著廣大的河濱公園空地不用,就是要奪取靠近市區的這塊土地,以後隱藏的開發利益肥厚可期啊。再感嘆也沒用,還是在全部消失以前,趕緊來一趟古厝探訪之旅吧。
先由新店中正路加油站旁的新生路75巷小路進入,這一帶已經是被捷運工地給佔領了,續行首先到達被遷移過來的斯馨祠,然後依照下面的順序及路旁的門號標示,就能完成所有僅存古厝的憑吊之行。
民生路122號路旁斯馨祠---民生路126號明記堂---民生路196號高記堂---民生路262號三落厝(廣文堂)---民生路358/362號古厝群---從民生路底左轉中央七街到中央路---中央路176巷28號「月記居」---中央路78巷52號十德遺風(林厝)。

斯馨祠
「斯馨」為河洛音「思鄉」所轉化而來,表達出自中國來台的台灣先民對於故鄉的懷念。建於1779年(清乾隆44), 現祠旁仍立有斯馨碑, 石碑上記載, 當時有信士83人, 集資98元3錢興建之.1959年的八七水災, 斯馨祠被倒下的大榕樹壓倒因之傾斜, 災後曾簡單的整修. 1993年10月重新修建, 改建成約七尺高的官廟. 斯馨祠現貌為高271公分, 寬206公分之現代化土地廟. 現存之香爐以及土地公, 土地婆兩尊神像均為建廟之初來自福建, 與斯馨碑同為極具價值的文物.廟旁墻上有各古厝建築的圖片及景點説明,可以先作一下功課。

14張-1    

明記堂
目前居住在十四張地區的劉氏族人,大多都為劉秉盛的三子-劉金士派下的子孫為主,其中劉金士的長子劉丹夫的次子劉祖境派下的六房(又稱劉六成)-博、厚、高、明、悠、久記,也分別在十四張地區都各自擁有其祖厝,但到2012年為止,目前僅剩下「明記」與「高記」的古厝還有所保留,其餘的「博記」、「久記」、「悠記」、「厚記」都已不存。明記堂,這是目前六記中,保存算是最完整的古厝之一,其興建時間已不可考,推測應是在清領時代末期及日據時代初期所建(1907年之前),然而明記在1924年的大洪水中也曾遭到沖毀,因此現在的明記古厝整體為水災後所重建,因此僅只有位在明記外面的門樓為建造之初的古物。大門上所掛的匾額為「黎閣留輝」,此意是為了紀念唐朝的劉氏祖先劉向「燃黎夜讀」的傳說,鼓勵族人效法劉向的讀書精神,發奮向上而題。

14張-2.JPG  

高記堂
高記的興建的確切時間(不可考),因較明記晚,而又被稱為新厝,興建者為劉祖境派下的劉宗鎤所建,當時高記也曾毀於1924年的大水中而重建。在災後原只蓋正身,後因人口增多而在加蓋左右護龍成為完整的三合院,由於高記在設計之時是仿造明記堂的建築模式,因此其外觀與明記極為相似。大門上的匾額,掛著「彭城衍派」,其意指自己祖先是來自於何方。在高記古厝的對面,可看見一排排的刺竹林。這片刺竹林是早期高記族人為了防範盜匪而種。在從明記往高記的這條路上,處處可以見到許多早期用來於農業灌溉的圳道,隨著十四張農業的沒落,這些圳道也已轉變為水溝了。

14張-3.JPG  

文記堂三落厝(廣文堂)
此古厝建於清光緒12年(1886年),為劉氏族人劉廷藩所建。現在的三落大厝在1912年的大水中曾被沖毀,因此現今的三落大厝是隔年所重建的。在重建之時,因只興建了兩落而非三落,但儘管如此,當地人還是習慣將之稱為三落厝。現今的三落厝因屋頂漏水及即將被拆除等因素而在屋頂上蓋上了鐵皮,而使得三落厝的屋頂已無法被看到。由劉中士派下的子孫-劉寶夫出生的劉廷藩與劉廷玉兩兄弟,可說是劉氏族人中最為德高望重之人,劉廷藩在日據時代(明治30年,1897年)曾任大坪林庄的庄長,且於隔年捐贈土地興建新店公學校,為日人極度禮遇的劉氏族人;而劉廷玉自1884年參加清法戰爭開始,為國家、社會、鄉里不斷地付出成為劉家興起的關鍵人物。在大門外的草叢中,這個看似不起眼擺著魚箱的水泥座,為當年劉氏族人插著代表家族旗幟的地方。而在旗幟座旁邊,還有一個大水缸。這座水缸已具有百年的歷史。

14張-4.JPG  

358/362號古厝群
十四張的陳氏先祖為陳暢,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現今約位在中央路176巷左邊到民生路362號附近的古厝群,都為陳暢的後代所有。陳家原為十四張劉家的世代佃農,後因在戰後國民政府實施了耕者有其田之後,而躍身為地主。原本的陳氏祖厝為茅草屋,因其位置鄰近新店溪而常遭遇水患,現今的陳家祖厝的規模為1924年後的大水災所重建(民生路362號)。位在陳氏祖厝旁的古厝也同為陳氏族人所有(民生路358號),屋主為陳錫堯,其建築外觀採用閩式傳統的一條龍式建築,在當年這座古厝也曾飽受水災破壞之苦,因此使用了許多得從對岸尖山運來的石板條加以固定。大門上的匾額名為「德興煥彩」,其名字取自於位在台北市大同區的陳德星堂之名(與大同的陳氏族人同宗)。

14張-5.JPG  

月記居
為陳暢次子陳振寧派下的陳和尚於日本昭和9年(1934年)所建所建,人稱頂厝。當時因為了遠離較靠近新店溪的民生路及祖厝的人口日漸增多等因素而選擇在此興建。大門上的匾額為當時古厝落成時所提,上面還留下落款時的年份甲戌年。甲戌年即為日本昭和9年。

14張-6.JPG  

十德遺風(林厝)
此地區為林氏家族的居住地。林氏家族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當時是先到台南(五世林順德),是後來才北移至大坪林的十四張地區,為典型的二次移民,移居至十四張的林氏先祖為六世祖林文固,共生四子-章桃、章永、章趙、章燕等四房。派下的子孫成家之後,就在祖厝附近分蓋房舍居住。林家人也與陳家人一樣,為劉家的世代佃農,後也是因耕者有其田而受惠。
林家四房(林章燕)的「十德遺風」,為林氏古厝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厝,院落格局完整,凸顯傳統民居風味濃厚,為十四張地區十分凸顯的建築。四房古厝的大門匾額為「十德遺風」,為古厝名,為當年(1938年)改建時所題。旁邊有林家大房的林章桃的房舍為祖厝,其大門上的匾額為「支派永茂」,為日本昭和14年(1939年)所題。祖厝附近的二房(林章永),名為「聚興居」(中央路78巷36號),期興建時間已不可考,目前的外觀為日本昭和8年(1933年)所重修。林家三房的古厝也位再其附近,現今的樣貌為1924年所重修。

14張-7.JPG  

其他已慘遭拆除部分如下:(政府説是會蓋一個十四張歷史公園,來收容這些被拆的古厝群啦。)
民生路75巷利記公厝,民生路86巷店仔街,民生路86巷劉氏宗祠,溪園路聚落(溪邊寮)。

附記:參考http://blog.yam.com/catshih/article/54716770
  大坪林十四張聚落的範圍,約位在現今新店區的中央、中山、和平等里,東至中正路、中央路,西至新店溪,南至新店溪,北至民生路86巷。有關於自福建移民至台灣的漢人對於十四張開發的入墾時間,其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從大坪林當時各庄(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及寶斗厝聚落)領導人所簽訂的<水路車路合約>中(為開鑿瑠公圳,各庄所組成的金合興號),可以看出,簡書、朱舉、吳德昌、陳朝誇為當時十四張地區的開墾大戶。到了十八世紀末時(約清光緒年間),原在七張庄開墾的劉氏家族之劉秉盛,因開發七張有成,而開始逐步往十四張及二十張拓墾,成為十四張地區主要的開墾大戶,目前留存在十四張地區的許多百年古厝,如:劉氏宗祠、利記公厝、劉六成-明記、高記及三落厝,均為劉氏家族所有,而至於分布在劉氏家族古厝周圍的林厝、陳厝及連厝等則為劉氏家族世代的佃農,後因國民政府實施的土地改革政策-耕者有其田(詳見土地改革紀念館篇),而促使原本的這些佃農也躍升成為地主。除了古厝群之外,位在當時交易市街-店仔街的街中心的斯馨祠土地公廟,也同為十四張地區在開墾之初所興建。
  到了戰後(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治台時期,新店區因鄰近首都台北市,而促使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眷(1949年後)、北上的求職者及公務員的居住地,這使得新店的開發開始加速,原來均屬於農業村落的七張、十二張、二十張及寶斗厝,紛紛由處處為農田轉變成高樓大廈林立的商業住宅區(1965年後,隨著萬新鐵路的拆除,而開始全面的迅速發展),但此時的十四張依然被政府列為農業保留區,而不准開發,但人口、當地某些居民的期待及不斷地都市化等壓力,似乎在無形之中,一直在企圖動搖十四張身為農業保留區的地位。當2004年時,隨著時任台北縣(新北市的前身)長周錫瑋的建設環狀線捷運之決定,終究促使十四張走向了被開發的一途,但儘管如此,十四張農業保留區仍還是勉強維持原樣。然而到了2010年底隨著新上任的新北市長朱立倫因強打三環三線為主要政見,而讓十四張於2011年開始被強制開發,這使得原已佇立在十四張地區200多年的古厝群、土地公廟及農田等,全部都變得岌岌可危或是被予以拆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