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林簡介

新店溪右岸的大坪林地區,早期因為地勢平坦、森林密布,所以將這塊土地稱為大坪林。1764年清乾隆年間,新店大坪林五莊成立,下設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寶斗厝等五聚落。十四張早期為新店大坪林五莊之一,現今已成為新店區的一個老地名。大坪林五庒墾戶蕭妙興等人,于1760年打通大坪林引水隧道,引入新店溪水灌溉,促進地區農業的發展。

16.光明街

日治至光復後,因萬新鐵路車站與公路車站設此而繁榮。雖因1965年廢綫而沒落,21世紀又因大碧潭商圈形成而活絡。傳統街屋與現代商店並存,很值得一游。

新店100-16.jpg   

17.小獅山---中興路登山口

新店有兩座獅頭山,其中一座獅頭山位於碧潭旁,山界稱他為小獅山。小獅山與士林芝山岩是少數自清朝、日治時期受保護的山區,所以高大的樹木隨處可見,依然保有原始森林的風貌與寧靜。走在獅頭山步道上,可以觀察到沿路常出現矗立的厚層砂岩和佈滿苔蘚的巨岩。獅頭山是由五座山起伏組列而成,其中有三個山峰連嶺,每一山峰皆設置一觀景涼亭供遊客休憩。

新店100-17.jpg   

18.廣明禪寺---新店區中興路168

寺廟建於獅頭山山腰,前為街市,背有山崖,由寺中遠眺,風景絕佳。本寺是由當代佛教高僧廣欽法師於1948年所創,建廟之初廟宇十分簡陋,經過廟方數十年整修,而有現今的規模。他曾在寺廟後方開山紀念堂的山壁鑿洞修行。1951年于右後方大石壁上,彫刻阿彌陀佛大石像,佛高二丈一尺,開創臺灣彫刻佛像先例。

新店100-18.jpg   

19.新店市文史館---新店區北新路一段92

隸屬於新店圖書館的「新店文史館」位於馬公公園內,120坪的展示空間除了有展示前人生活物件與大新店地區發展之文史資料的常設展場,另每半年會有更換主題的特展展場。館內所收藏的文獻、文物多為清朝、日治、民國時代先民所使用之古物。目前館藏品樣經統計有六百二十多件,靜態展是以「圖像」作為展示主體;在動態展示方面,分成清代、日據時代、光復初期、現代新店及未來新店,同時分別設置有「竹蛇籠區」、「水車區」、「電話機構展市區」、「建築設計展市區」等七大展示區域。

新店100-19.JPG   

20.中華路楓香大道---新店區中華路

中華路全長才六百公尺,自1970年起兩側人行道遍植上百株的楓香,因此被命名為楓香大道,夏季艷陽高照時,高聳的楓香將茂密的枝葉伸展開來,只有些許的太陽能夠直射路面,行人與機車騎士在中華路上行走,就好像撐著巨大的陽傘般舒適。

新店100-20.JPG   

21.瑠公公園---新店區中華路與北新路夾角區域

市區内閙中取靜的公園,就在楓香大道旁可以順游,由於未加以美化或建設,感覺不太有特色,不過倒是賞鳥的好地方。

新店100-21.JPG   

22.明德公園---新店區明德路上溝渠旁(七張捷運站北新路出口對面)

瑠公圳水道由北新路227號旁流經地面,穿過仁愛社區,博愛街,在明德路附近,配合建設形成有老樹,花草,紅橋的休閒公園。這一段水道是瑠公圳水道僅存的小小部分,雖然已經是小排水溝,仍然值得一游感受。

新店100-22.JPG   

23.咸亨宮---新店區自由街2

歷史的咸亨宮是十二張地區的土地公廟,廟址當時為一小土墩,旁有一棵高大的九芎樹與水池。水池即使遇到乾旱仍湧泉不斷,莊內人稱為「水蛙穴」(就是現在廟後的魚池)。當年有幾位莊稼人家於此放牛時,無意間發現一塊長形石塊,像極了一尊土地公,於是就在九芎樹下築一小石屋,安置其內並加以膜拜,稱為「咸亨祠」;也叫做九芎樹腳土地公。1827年首次改建,以後陸續多次改建成現有規模,有每三年一次的土地公生繞境活動。

新店100-23.JPG   

24.小碧潭捷運站

車站離地面16公尺,為臺北捷運路綫最高的車站。車站屋頂為鋼搆雙弧綫造,銀灰色金屬板,以天窗增加明亮,廣場鋪設木板,深具觀光價值。

新店100-24.JPG   

25.親情河濱公園---新店區110縣道碧潭大橋下新店溪畔

園區佔地寬廣,有翠綠草坪、河濱自行車道、木球場、槌球場及觀景步道等設施,在水岸綠地賞景小憩,放空心靈,可讓忙碌的生活獲得片刻舒緩,有時還可見到棲息覓食的白鷺鷥,更令人感覺愜意,亦可與鄰近的碧潭風景區併為一日遊。河濱公園是水岸遊憩區,提供多功能的運動場所,傍晚時分和家人朋友在綠草如茵的河岸遊戲、漫步、運動、放風箏,或是閒坐吹風,都是不錯的選擇。廣闊的水岸休閒綠帶,精緻的造景與雕塑,不僅提供喜愛親水的民眾絕佳去處,也讓人欣賞到河川之美。

新店100-25.JPG   

26.十四張田園風光---中央路與民生路一帶

這一帶為清朝早期的開墾地區,留存下來許多的鄉村聚落,古厝,廟宇,田園設施。但即將因捷運的地域建設而遭毀棄。建議順游中央路17628號的「月記居」,民生路362號古厝群,及斯馨祠。(請參考本人文章---新店十四張的古厝探訪之旅)

新店100-26.jpg   

27.三落厝(廣文宅/文記堂)---民生路262

此古厝建於清光緒12(1886),為劉氏族人劉廷藩所建。現在的三落大厝在1912年的大水中曾被沖毀,因此現今的三落大厝是隔年所重建的。在重建之時,因只興建了兩落而非三落,但儘管如此,當地人還是習慣將之稱為三落厝。由劉中士派下的子孫-劉寶夫出生的劉廷藩與劉廷玉兩兄弟,可說是劉氏族人中最為德高望重之人,劉廷藩在日據時代曾任大坪林庄的庄長,且於隔年捐贈土地興建新店公學校,為日人極度禮遇的劉氏族人。在大門外的草叢中,這個看似不起眼擺著魚箱的水泥座,為當年劉氏族人插著代表家族旗幟的地方。而在旗幟座旁邊,還有一個大水缸。這座水缸已具有百年的歷史。

新店100-27.JPG   

28.十德遺風(林厝)---中央路7852

林家四房中的「十德遺風」,為林氏古厝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厝,院落格局完整,凸顯傳統民居風味濃厚,為十四張地區十分凸顯的建築。四房古厝的大門匾額為「十德遺風」,為古厝名,為當年(1938)改建時所題。

新店100-28.JPG   

29.明記堂---民生路126

目前居住在十四張地區的劉氏族人,大多都為劉秉盛的三子-劉金士派下的子孫為主,其中劉金士的長子劉丹夫的次子劉祖境派下的六房(又稱劉六成)-博、厚、高、明、悠、久記,也分別在十四張地區都各自擁有其祖厝,但到2012年為止,目前僅剩下「明記」與「高記」的古厝還有所保留,其餘的「博記」、「久記」、「悠記」、「厚記」都已不存。明記堂,這是目前六記中,保存算是最完整的古厝之一,其興建時間已不可考,推測應是在清領時代末期及日據時代初期所建(1907年之前),然而明記在1924年的大洪水中也曾遭到沖毀,因此現在的明記古厝整體為水災後所重建,因此僅只有位在明記外面的門樓為建造之初的古物。大門上所掛的匾額為「黎閣留輝」,此意是為了紀念唐朝的劉氏祖先劉向「燃黎夜讀」的傳說,鼓勵族人效法劉向的讀書精神,發奮向上而題。

新店100-29.JPG   

30.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復興路131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位於台灣新北市新店區,過去常被稱為景美看守所、警總看守所,原為戒嚴時期的警總軍法處和國防部軍法局所在地,過去曾是當時羈押並審理犯罪軍人、一般重刑犯和政治犯的重地。

新店100-30.JPG   

31.泰山巖祖師廟---寶慶街32552

原為神壇的祖師廟,是新莊泰山巖祖師廟顯應祖師的分身,屢傳神蹟香火鼎旺。傳言有兄弟為土地買賣打官司,一方尋求祖師協助,許願捐地建廟,結果官司轉敗為勝,1981年新廟落成。

新店100-31.JPG   

32.董公廟---中興路3324

爲傳統的廟宇建築,1959年改建,主祀董真人(老祖)。神桌上的老祖為早年開鸞者跨海來台,帶在身邊祈求平安。傳説老祖治病靈驗,信者為求治病刮空神像木頭内層。

新店100-32.JPG   

33.聖三堂---寶安街26

田耕莘樞機主教於1962年在大坪林成立聖言會所屬本堂,後由萬德華神父著手蓋堂,於1964年落成啟用。教堂設計者為德國籍的聖言會士林慎白神父,係專業建築師,亦設計新莊輔仁大學。教堂流線外型,狀似從以十字架為頂之小塔,將大型魚網拋向深處。祭壇為一艘漁船,以位在聖體櫃上方十字架上的耶穌當作舵手,象徵捕魚的教會,祭壇後面左邊牆上為拖網與魚群。

新店100-33.JPG   

34.平安齋廟---寶橋路1401

似乎找不到這個廟宇的相關資料。建于1983年(民72年)主祀孚佑帝君。

新店100-34.JPG   

35.福壽宮---寶橋路266號(寶斗厝福壽宮)

該宮建於清嘉慶 12年(1807),名為新店市寶橋福壽宮。昔日景美溪渡船頭(今寶橋景美溪河畔)船隻出入頻繁,商賈往來、行號林立,於是庄內眾人合力用四塊石板建立一間簡陋的小土地公祠,隨將土地公金身入火奉安供信眾膜拜。日大正 14年(19252月,土地管理人林金生結合地方熱心人士,將簡陋的原廟整建完成。民囯以後陸續多次改建,廟中重要文物為日大正12年(1923)的重修捐獻碑。

新店100-3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