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十二勝〉組詩收入王養源《夢寄樓詩集》。原有七絕十二首,作於1945年後,描寫臺東縣十二處山海勝景。台東十二勝:
卑南覽古、太武望洋、知本滌泉、紅頭垂釣、綠島飛帆、關山夕照、鯉魚秋色、猿嶺長橋、新港漁歌、加路旋汐、水母觀洞、都巒疊翠。
卑南覽古---卑南文化公園(卑南遺址)
成立於民國79年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公園,並在鄰近的康樂車站南側,興建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保存國家級文化資產。遺址範圍廣達10萬平方公尺,為迄今台灣考古史上,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類遺址。文化公園座落於卑南山丘陵下的河階地,佔地十八公頃,緊鄰的月形石柱區是國家一級古蹟。
此是南端舊臂喉、海多礁石阻行舟。山開驛路思袁吏、溪闢沙涯誌鹿洲。
褌不遺留龍擺尾、梁無脫卸鳳搖頭。夜郎自許王為大、人世衣冠笑沐猴。(王少滄)
太武望洋---大武國家森林步道
步道全長約一點三公里的大武國家森林步道是一條適合全家大小前來踏青的親民森林步道。坡度平緩,可讓人悠閒地漫步其中,豐富的生態資源,引領著人們一一探訪,走在舊枕木鋪設而成的步道上,不經意地便看到觀景亭等完善設備,從觀景亭上可看見遼闊的景色。
知本滌泉---知本溫泉
知本溫泉是台灣知名溫泉風景區之一,也是台東市近郊【距離二十公里】的旅遊勝地,到台東旅遊者多喜投宿於此,享受溫泉沐浴之樂。 知本溫泉位處知本溪谷,早年在河床上即有溫泉汨汨冒出,水質屬鹼性碳酸泉,清澈無色,水溫高達百度以上,因此泉口常見煙霧嬝繞,由於此地溫泉水質特佳,日據時代喜歡溫泉的日本人,便在這裡興建賓館和澡堂,如知本大飯店即為一例。
紅頭垂釣---紅頭嶼,孤懸島外距臺東海峽四十九哩,與鵝鑾鼻側照。阿眉族原始生活之習俗,男女袒裸盱睢,以小工藝品、漁業為生,邊沿有礁岩幽谷,「蝴蝶蘭」、「金線蓮」盤生蔥郁,雲根穿石,為考古探奧之孤島,今改為蘭嶼。
舟游化外水為鄉,入暮雲蒸赤道涼。海日半奩山掛笠,一竿獨據太平洋。(紅頭垂釣)
綠島飛帆---綠島又名火燒島產梅花鹿。在臺東之東海中,海程約六十公哩。天氣朗晴,望之若海市蜃樓,出入於雲霞之間。抗戰時盟機與帆影掩映,分路爆炸,是有名爭霸太平洋一大戰場。
浩蕩驚濤走浪花,海天殘夢日西斜。太平洋外孤帆影,橫剪瓜皮補斷霞。(綠島飛帆)
關山夕照---關山
關山位於恆春半島西南方,以前名稱「高山巖」由於地勢高亢,展望視野極佳,由上往下俯瞰整個紅紫坑海岸線,景觀甚佳,美景盡收眼底。夕陽緩降,海面泛著亮麗金光,襯托珊瑚礁及瓊麻景觀,別具蒼涼之美,「關山夕照」之名不脛而走,而曾為南台灣八景之一。
鯉魚秋色---鯉魚山公園
鯉魚山是一座落在台東市內的小丘,海拔高約七十五公尺,距火車站、文化中心、體育場僅有數百公尺之遙,早年是台東市頗具知名度的風景點,目前則是台東市民主要休閒運動的場所,雖然觀光旅遊的地位已被其他風景區取代,公園內陳列的老火車頭、龍鳳佛堂及佛堂內陳列的鯉角山遺址文物─石棺、化石等,仍頗值得前往參觀憶往。
猿嶺長橋---民國49年 台東大橋併加路蘭猴子山(117M),以前被選為台東十景之一,名『猿嶺長橋』。
新港漁歌---成功漁港
成功漁港又稱新港漁港,位於台東縣成功鎮,屬於二級漁港也是東部最大漁港。面臨太平洋,同時又有黑潮暖流經過,因此水產資源相當豐富。主要的魚類產量為鰹魚、旗魚、鬼頭刀、鮪魚、柴魚等。
加路旋汐---加路蘭灣
加路蘭灣望轉遙,瀠洄春信晚來潮。早知誤嫁瞿塘賈,弄得儂心怨暮朝。(加路漩汐)
卑南大溪上流東北,猿子山、都蠻山、都曆山擁抱成灣。當海潮漲落、夕陽西照,男女采灑沙金、牽結魚網,合繪一幅臺東港「儂采沙金兒弄潮」之新圖案。加路蘭遊憩區有一大片寬廣的草坪、休憩涼亭、解說站以及觀景台,區內也有不少由漂流木所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
加路蘭灣望轉遙,瀠洄春信晚來潮。早知誤嫁瞿塘賈,弄得儂心怨暮朝。(加路漩汐)
水母觀洞---長濱的八仙洞靈巖寺内(三間村水母丁)
長濱的八仙洞以擁有獨特的海蝕洞景觀和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著稱,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八仙洞位於台東的海岸山脈中段,靈巖寺則位在八仙洞風景區之內,整座寺廟包括有龍舌洞、雲岩洞、觀音洞、地藏洞。
都巒疊翠---都蘭山
都蘭山被稱為台東縣「縣山」,面臨廣闊無際的太平洋,背倚海岸山脈,由板塊運動擠壓而成,屬年輕的脈層,地質活動頻繁,外觀高聳挺拔,直入雲霄,海拔為1190公尺,終年氣候變化萬千。登上山頂後,綠島、蘭嶼,池上以南之台東縱谷、台東平原、泰源盆地等全都盡收眼底,是台東登山望遠的好去處!
台東十景為1960年台東文獻會公開遴選結果:
鯉山秋色,知本溫泉,高台茶園,池上垂綸,水往上流,靈巖八洞,陶源洞天,猿嶺長橋,卑南夫妻樹,(?)。
但是根據臺東縣志(林麗華)卻有不同版本:
鯉山秋色、猿嶺長橋、知本溫泉、桃源洞天、三仙雲臺、靈巖八洞、關山飛雪、池上垂綸、紅葉溪聲、龍門翠谷。
桃源洞天---即小馬隧道原名泰源隧道
台東縣內建於日據時期留存至今的隧道。日昭和4年(西元1929年),小馬地區的阿美族人在海岸山脈開闢水圳道,引馬武窟溪水,灌溉小馬地區的農田,水圳以暗渠貫穿馬沙林尼山,後來日人為改善進入泰源幽谷的交通,由台灣總督府發動族人義務勞動,將暗渠打通為2.5米寬、長度約300公尺的隧道,可單向通行汽車;暗渠則在隧道之下。
三仙雲臺
三仙臺位於成功北方約3公里處,位於11號省道111k處,是由珊瑚礁海岸與離岸小島所構成的。因島上有三塊巨石,民間穿鑿附會傳說八仙過海時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曾登臨此處而賦予此地浪漫的地名。三仙臺島北端的濱臺上有許多大規模的壺穴,其中最大者直徑達5公尺,深4公尺,規模之大為臺灣地區所僅見。
池上垂綸---池上大坡池
日據時期,大坡池湖面遠較今日廣闊,面積達53公頃,湖沼內魚、鰻、蝦豐富,荷花、菱角遍生,附近不少住戶以捕魚為業,波光粼粼、寒煙澹澹的湖面,常見一葉扁舟漁翁撒網之詩般畫面;岸邊則不乏執竿靜坐之釣客。此外湖區水鳥甚多,且為台灣水雉最大棲息地之一,民國49年(1960年)評選台東十景,「池上垂綸」亦名列其中,惜好景難久,因湖沼已進入濕生演替後期。
紅葉溪聲---紅葉村
紅葉谷周圍的山山嶺嶺長滿了青楓和翠竹,綠水如帶繞碧山,組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當深秋季節,遠山近嶺以及公路兩旁的紅葉與翠竹掩映於雲水之際,風過樹梢,沙沙作響,和那蜿蜒的紅葉溪潺潺流水兩相伴奏,似鳴琴、如彈箏,真是別有一番韻味。“紅葉溪聲”被列為台東十勝之一。
龍門翠谷---好像與紅葉翠谷是相同地區的兩种景色。反而是另外的高台茶園給遺漏了。
高台茶園---即鹿野高台觀光茶園區。位於台東縣鹿野鄉的福鹿山休閒農莊內,由於休閒農莊周圍盡是疊疊起伏棋盤狀的農田,因此有著極為遼闊的視野。
http://blog.udn.com/mmty1223/6599426
http://192.192.13.178:8088/html_show.php?sn=677&open_sn=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