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道教神明裏面,最特殊的就是城隍爺了。首先,他是介於陰陽之間的人物,大概可以算是位階最低的神明,可是主管的卻是一個完整的衙門,裏面的職司官員還真不少,而他的職位似乎也不是長久性的,民間經常傳出有他升官或調職的説法,也因而不論是都府州縣的城隍爺,似乎都沒有像其他神明有其固定的姓氏與來歷的傳説。
在民智未開的古時候,城隍爺在每一個地方,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概從三國時代以前開始,各個地方就有城隍廟的建立,舉凡地方官員新上任,一定得先到當地的城隍廟去參謁祭拜,然後才可以開始辦公 ;而民間若有什麼不公平的冤情,地方官無法解決的,也會進城到城隍廟來申訴城隍爺神明代為解決。
城隍爺封號的由來
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京師城隍(王爵,福明靈王)
都城隍(公爵,明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若屬於無城池的街道、行政區,而欲奉祀守護本地的神祇,則不稱城隍,改稱「境主尊神」,或稱爲境主公。但管轄範圍仍遠大於一般的土地公,也仍然有其相同的編制部屬。此外還有民間各地自行奉祀的城隍,當然就沒有官方的受封,像是霞海城隍原本是清朝福建省泉州同安縣霞城(下店鄉)海邊的臨海門廟。
城隍爺的部屬
城隍爺既然是幽冥界的地方官,當然會有許多的部門或者幕僚,來協助城隍爺處理各項事務,這些幕僚部屬就成了城隍廟裡不可或缺的配祀神明。除了常見的文武判官、差役家將之外,廿四司也是城隍爺重要的文官部門。依照各地城隍廟規模的大小,所設的名稱與人數都不盡相同,從六司、八司,十二司、直到廿四司算是較為完整的組織結構了。
基隆城隍廟的八司
基隆城隍廟的六將
城隍爺家屬的由來
城隍爺原本是單身。到元朝時代,文宗皇帝因為體恤城隍爺孤獨寂寞,就下令配祀夫人,於是開始了城隍夫人的奉祀。城隍夫人是城隍爺的配偶,也就是民間所稱的配偶神。一般大廟可以配祀於城隍廟的後殿(若無後殿,有些亦配祀在城隍爺身旁,有時是小小一尊,若不特別詢問或觀察是看不到的)。在一般人的想法裡,神明和人們的生活是一模一樣的,也有所謂的感情生活和家庭生活。既然出現了城隍夫人,當然會生下了兒子娶了媳婦,結果是一家人熱鬧的被安置在神明的左右兩側或廟宇的後殿,一家人團聚,神明也就不會孤單寂寞。因此很多的城隍廟在後殿或廂房裡就會奉祀城隍夫人及城隍爺的少爺,甚至媳婦。
城隍夫人的地位相當等於王妃,所以在祂身旁也會有兩名宮女隨侍,但也有是大媳婦及二媳婦,甚至是大二女兒的説法,反正沒有標示就隨信徒個人注解了。以新竹城隍廟為例,後殿除主祀的城隍夫人及配祀的大二公子外,另配祀有註生娘娘及婆姐,一般至後殿祈求應先跟城隍夫人稟明所為何事後,再至註生娘娘處祈求。有時遇到困難等亦可祈求城隍夫人作主或協助處裡。另外也給大二少爺另外安排了工作,就是在城隍爺出巡之前,先出發巡視一番。
大二太子
城隍夫人及三個女兒?
***本部落格不作商業用途,内容文章及圖檔可能有部分取自網路,如果有侵權或誤謬行爲發生,請來函通知處理或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