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區臺北藝術大學當然應該與板橋區臺灣藝術大學相同,校園内各處都會有各種特色的雕塑藝術作品陳列,而這裏校方網站又很體貼的在地圖上清楚標示出它們的位置,此行應該是輕鬆愉快的瀏覽。結果發現還是太樂觀了一點,很多作品都已經更換或移除,結果還是在這個山區校園上下跑得氣喘如牛的,花了兩天功夫才算是勉强完成此舉。建議後繼者要記得關渡捷運站搭公車在荒山劇場站下車,然後陸續經過地圖上的ABCD區,一路下坡游覽下來,最後從校門入口處,輕鬆走回捷運站。
A區荒山及929劇場區域
作品名稱:車亭,停
作者: 黃珮玲2008
作品地點: 公車站牌---荒山劇場
作品説明:(無)
關渡親山步道導覽牌
作品名稱:甜蜜家庭
作者: 蔡根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左側
作品説明:
早期照相技術並不普及,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到照相館去拍全家福,照相館的攝影棚有中許多現成的佈景供客人選擇,可以身處在高雄與台北動物園裡和動物合照。藝術家用此概念為出發點,房子的輪廓有取景框的效果,觀賞者可以坐在裡面配合擺設地點後方的景色拍照,是一件與人互動的作品,需要觀賞者坐在作品中拍照,才算是一件完整作品。
作品名稱:奔放青春‧乘載蘭花飛翔
作者: 陳愷璜2005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左側
作品説明:(本件已經移除)
作品名稱:椅子
作者: 張乃文2002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左側
作品説明:
有沖積扇的沙發椅。
作品名稱:后土
作者: 黎志文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左側
作品説明:
此作品採用三種不同類型的岩石作組合。右邊為風景石,此乃自然風化所形成,似山的造型、似水的流動,展現自然的魔幻力。左邊房屋是土地公廟,藉此呼應著民間人心對土地的仰賴及感謝。「山川」、「神明」,藝術家以此作品向大地致上崇高的敬意。
作品名稱:森之靈
作者: 張子隆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左側
作品説明:
在尚未整修的荒山,有很多在此遊蕩的流浪貓,像是這片山林的精靈守護者,藝術家以此發想,
利用貓的意象做出此件作品表達對於山林、土地、生靈之敬意。
作品名稱:憾
作者: 蔡芷芬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右側
作品説明:(無)
作品名稱:個體
作者: 余宗杰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右側
作品説明:
「個」是零度的單位,是除了它自身之外,與外部其他區隔的單位。相對於外部其他的存在,他呈現的是獨自的存在感。而「體」是一種存在於空間中的量感。體有溫度,可以冰冷,也可以具有熱量。在時間中我以鑿石的頻率感受自己;作品不與外在空間嵌合,使用自己的能量向內聚合,成形為體。所以體的形成並非外力所致,而是從內自生,他呈現出一種內聚的力量,因為內聚,所以成「體」。
體呈現內聚的力量,與外部空間保持一種距離,形成「個‧體」。「個‧體」獨自存在於生活空間中,在他與空間360度的關係間,保持一種並非貼近,亦不疏離的距離。宛若物理磁場中若即若離的吸斥狀態,一種有必要的距離關係。在體的形成過程中,我隱去可能的符號干擾,在視覺的最末稍直接呈現出「個‧體」,然而「體」是什麼?是寧靜、祥和、傲然?或是無言、寂寞、孤獨?
作品名稱:對話
作者: 張家駒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右側
作品説明:
對話意味著存在的聯結和對應關係。此件作品在形式上雖由二個不等分的形體所構成,但應被視為缺一不可的結構。整件作品分為二段之構想,可依地形、空間或特殊情境之需求而予以建構不同設置方式。作品本身並沒有絕對的意義,透過詮釋才能獲得潛藏的價值。
作品名稱:相映
作者: 鄭梃甄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右側
作品説明:
手就全身比例而言雖然很小,卻為活動比例最頻繁的部位。依照體性感覺的比例圖來看,手與臉的五官的分佈神經在體內所佔比例最高,所以放大的手的造形讓人感到熟悉與親近。
當手無限的放大時,容易產生與超自然連結的心理作用。雖然巨大的手與生活上的認知產生距離,但作為平時表達情感的熟悉感卻又使人不由自主地引發身體接觸的欲望。作品造形強調相對性的動態與重量感,以邀請觀者坐入作品中。人們在大手上觸摸、攀爬或坐臥,兩隻手成為對話與情感互動的平台,作品也有了互動性的觀看方式。
作品名稱:絕色
作者: 王耀俊2003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右側
作品説明:
開啟神秘的土壤運動,藉由石材的質樸特性,將落葉歸根的自然現象,以葉形的肥厚化效果來強調一種生命的能量形式。
作品名稱:供春III 6/6
作者: 李光裕1998
作品地點: 荒山雕塑公園右側
作品説明:
在佛教的觀點,「心」是藝術作品的作者,一切藝術世界皆由心造,即使「心」具有創造諸物之潛能,卻沒有一點實有的自性。它的創造潛能,存在於「本質無自性」而「現象緣起性」的同體無別,互為雙運。
藝術家的作品「手」系列,就是這種心得的產物,不同的手即不同的化。,這些不同的幻影即是我的生活寫真。凝視各種不同的作品,寧靜迴盪在腦海裡,像似在點暗中升起明光,對於一個似懂非的我來說,在漫長的創作日子裡,不需要証人,一切要自己內証,心靈要成長,最可靠的是自己。
作品名稱:文化鄉愁
作者: 王耀俊2003
作品地點: 游泳館左側
作品説明:
以葉形作為候車亭造形元素,在鋼板上鏤刻紋飾來增加視覺穿透趣味。造形的美感呼應著環境的視覺特質,並意圖彰顯某種深刻的文化語境。
作品名稱:圓轉
作者: 陳右昇
作品地點: 公車站牌 游泳池(游泳館左側)
作品説明:
運用工業化生產的現成物件,構建出一可因風力轉向之造形結構。
作品名稱:下雨
作者: 黎志文2008
作品地點: 操場旁
作品説明:(無)
作品名稱:雲舞
作者: 黎志文1998
作品地點: 929劇場左側
作品説明:(無)
作品名稱:一個人
作者: 張乃文1996
作品地點: 929劇場左側
作品説明:(原作品已移除,更換爲黎志文作品的山水系列之一,其他兩件在圖書館前及鷺鷥草原上)岩石的造型皆為自然成形。將岩石重新解構,藉由切割、鑿空製造出新的空間,其後再拼製原形,產生視覺上的流動感及穿透力。樓梯造型,象徵向上攀升,走入自然接觸自然,達到超脫人與自然的更高層次 。自然的岩石輪廓,與人工作製成的垂直平行切割面,呈現自然與人為共存的衝突對比。藝術家擅於用岩石來創作,喜歡將石雕作品擺放在自然中與環境並存。
山水圖案門欄
運動場旁花臺
929劇場
游泳池場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