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單位篇
名稱: 抽絲剝繭、和平訊息
作者: 達達美術研究開發有限公司2007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公園路15號/臺北市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
説明:
「抽絲剝繭、和平信息」--此創作以警徽的元素為主要靈感來源,飛翔的和平鴿,關注著每一個角落,並傳達良善與希望的訊息。
名稱: 青天之翼
作者: 郭清治2003
設置地點: 台北市泉州街40號/二分局泉州派出所(中華路2段、泉州街口)
説明:
以警消之共同標誌「鴿子」為作品創作的精神意象,轉化為展翼飛翔的雙翅,更代表追求自由幸福的希望。並以波浪般的流動線條表現水泉意象,意喻「水」為消防的基礎。
名稱: 原東門游泳池顏水龍先生浮雕(創作於1969)
作者: 顏水龍/1969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1段1號/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
説明:
前輩畫家顏水龍先生(1903-1997),台南縣下營鄉人,終其一生以藝術創作和美化鄉土而努力,投入工藝開發推廣,主張『用即是美』的生活美學,為今日臺灣工藝及工業設計界的先驅,所留下的壁畫創作,無論質或量迄今無人能及。 修復計畫說明: 本案所提出修復浮雕的作品係顏水龍大師的創作,原矗立於本案舊址東門游泳池之建築牆面,由於此藝術品經各單位大力主張應予保留,並經文化局要求予以整片保留之因素下,因此於新建中正市民運動中心工程時,邀請學者專家及各單位歷經多次會議研討確定後,由三州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將本作品於93年10月4日先行將顏水龍先生浮雕作品移至適當位置安置,並加設門型架及安裝監測設備確保作品於暫置期間之安全穩定,隨著工程進展至結構體工程完成後,於95年1月25日再次將浮雕作品遷回至新大樓之外牆安置,將舊藝術與新建築成功結合,讓此浮雕藝術永續傳承,保留原有地方之人文特色,更將喚醒老一輩人兒時的回憶。
名稱: 健康之道
作者: 郭清治2005
設置地點: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說明:
主構採高聳的花崗石架構,呼應建築色調,部分材質為鏡面不繡鋼,藉其鏡面特性,映射週遭景色於作品中,已表現人與自然的合諧共生。整體造型充分展現作品的生活化與可親性,更傳達濃郁的人文氣息,表現健康合諧的社會。
名稱: 生命之光
作者: 江賢二2009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50號/交通部入口廣場
説明:
江賢二畫作總以線條及色彩的抽象語彙營造神秘且千變萬化的畫面空間,藉此描述抽象世界的深度及藝術家的心靈界面。在此次作品中藝術家將其畫作以玻璃材質呈現,將玻璃吹、捏、塑、彩繪成各式各樣的造形及質感,最後,再以不同厚度大小的塊狀或盒狀組合而成。背後的光源透過玻璃的透明質感,呈現出畫面中如光、如火之能量,並讓在此梯間駐足的觀眾,乘流光、策飛影,感受到由色彩、律動及光影構成的生命之光。
名稱: 資訊變換時光流轉
作者: 宮島達男2009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50號/交通部入口門廳
説明:
宮島達男常利用LED(發光二極體)、霓虹、數位計數器等素材構想其作品。這些高科技的作品,將時間的感受化為身體性與生命觀的表現力量。宮島達男運用1-9 的數碼為創作元素,藍色數碼從9 數回1,紅色數碼從1 升至9,紅藍變化數碼在大廳中對照輝映,象徵生命的無常性、流動性及連結性。
名稱: 春風化雨
作者: 原形場域有限公司陳姿文 、 楊德義2009
設置地點: 濟南路一段71號/成功高級中學綜合大樓南向與東向2-4樓建築外牆立面
説明:
「春風化雨」涵意為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用以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育;以及學子如沐春風,意氣風發,作品藉以讚頌作育英才的老師,也闡述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如沐春風的莘莘學子,施與受兩方的優異表現,為台灣不斷持續的發光。作品形式是利用自然中光的元素,與每一個不同角度的鋁管所構成的有機畫面,畫面會隨著欣賞者移動的不同視點而出現連續的光影變化,視覺效果猶如陣陣綿綿春雨。 單純的元件,巨幅的畫面,無窮的變化,是低限藝術,卻是藝術無限,以此簡練而柔美的作品來表達春風化雨,如沐春風。
名稱: 榮耀的天空
作者: 郭清治 Kuo Chin-chih
設置地點: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建國高級中學教學綜合大樓圍塑之區域
説明:
『榮耀的天空』是以建中人的傳統和榮耀,作為創作主軸。通過建築樑柱搭建的造型體,寓意紅樓的歷史風華,並傳達青年學子經過建國中學的洗禮而成長蛻變,穿過榮耀之門,迎接璀璨的天空,建構屬於自己的嶄新城堡。作品以多媒材表現不同領域的蓬勃發展,更以人型符號傳達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堅毅的側臉線條傳達奮戰不懈的「駝客精神」,更像徵建中學子的光明未來。
名稱: 起飛
作者: 高田悟2009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50號/交通部入口廣場
説明:
藝術家高田悟這件作品是一迴旋而昇的軌道造型,由多根鋼索連結到聳入天際的柱子上,其金屬表面的細緻處理呈現工藝的材質美感。高田悟慣用軌道、滑輪等交通相關形象的元素,與環境景觀結合後,轉化為詩意優美的作品。在此,多束鋼索的連結象徵各單位緊密合作,形成交通事業無限暢通的支柱。作品聳立於交通部大樓入口,為大樓塑造機構地標,代表交通事業在連結、起飛、順暢的形象。而其雕塑的造形線條,也隨著行走或行車時移動的視線產生動態變化,創造了公共藝術在街廓間獨特的城市美感經驗。
名稱: 自然‧物‧語 -- 自然之舞
作者: 不詳
設置地點: 台北市和平西路2段100號/大門右側壁面
説明:
作品呈現文化的豐富性,也帶出台灣這塊土地多元物種的特性,運用幾何、自然有機造型,交織出豐富的生命力。藍色造型代表著「水」資源,「綠」色是山林保護的意象,紫色及其他顏色則代表豐富的生態,如保育類物種--藍腹鷴、寬尾鳳蝶、陸封鮭魚......等,這些美麗的物種,抽象融合成一個自然、活潑的作品,像是飛翔的鳥,也像是翩然飛舞的蝴蝶。
名稱: 自然‧物‧語 -- 時間之書
作者: 不詳
設置地點: 台北市和平西路2段100號 -- 一樓大廳處之牆面
説明:
農委會合署機關辦公大樓所位於植物園文化層這片土地上,因興建工程發現了史前的遺址,讓我們了解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於是在一層一層的土壤中,慢慢解析一頁頁的文化,在一片一片的殘片中,看到生活的真實,考古的「界牆」,成為了通往過去記憶的牆,歷史的牆,它像是一本書等待我們去閱讀,去翻開一頁頁豐富的故事。
名稱: 自然‧物‧語 -- 森之舞
作者: 不詳
設置地點: 台北市和平西路100號/大樓靠近和平西路二段側面之通道區域
説明:
以不鏽鋼管表面烤漆製作而成,黃色簍空造型的葉子在充滿植栽的綠色環境中,有點亮環境氛圍,並增添觀者視覺上愉悅感的效果,紫色的枝幹,視覺上則以一種藝術的妝點作為創作的基調,優雅而神祕。作品「森之舞」透過和諧的置入方式,在空間中增添人們對自然的美好想像,藝術、人文、自然有了對話,生命因此而更豐富了。
名稱: 南山晨曦
作者: 楊英風1986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臺北工藝設計分館
説明:(參見説明牌)
名稱: 飛龍
作者: 楊英風1962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臺北工藝設計分館
説明:(參見説明牌)
名稱: 你在這裡
作者: 鄭亦欣 、 羅伯‧梵爾夫2003
設置地點: 台北市愛國西路一號臺北市大/綜合教學大樓一樓半開放空間
説明:
「船」象徵著知識和智慧、人生方向以及領導力,要獲得這些能力必須透過誠如航行般的學習探索過程。
名稱: 門
作者: 蔡根 、 劉中興2003
設置地點: 台北市愛國西路一號臺北市大/公園路對外入口
説明:
從區域動線與功能結構出發,透過身體走入作品,製造顯性的精神通道。 以門的概念,通道的實質型態,使對象以身體走入作品,並在面對作品時能從不同面向的關照活動,透過一種外、內、外的身體介入,經由天候與時間,得到身體與空間劇場化的互動關係。此外在與內在世界之間的「身體」,使公共藝術不僅從功能性徹底強化本質,更以巨大的結構及不同時間的光影、對象的身體識點間製造出實質的貫穿與互動,共同形成作品的主題。
名稱: 山水
作者: 黎志文2004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1段233號/台灣高等法院
説明:
以不同顏色與肌理之石材,塑造出台灣本島之形象集旗山嶽魏峨、地靈人傑之意象。以黑白分明之造型來比喻司法之公正嚴明;以紅黑相間的曲線來表現充滿活力之生命。
名稱: 見證
作者: 黃銘哲2004
設置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1段233號/台灣高等法院
説明:
前後立體呈像的同心圓猶如「天廳之眼」,俯視大地與往來人群;並結合左右兩側轉化的雙耳造型,象徵司法端正視聽、明辨是非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