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1976年珍貴的相片展示出從五堵車站跨越基隆河,一直到友蚋礦坑地區的沿途風光,熟悉這個地區的居民應該可以從相片中,回憶過去的生活片段,也許也能發現自己就是相片的主角。原始網頁 http://www.kurogane-rail.jp/jinsha/cjs-idx.html
以下爲網頁原文資料經過中文翻譯結果:
從台北車站起第五個車站是五堵站。這個站現在沒有什麼特色,與一般的小站沒有什麼差別,是一個大部分快車都不停車的小站。可是二十幾年以前,這個車站比現在大很多,因為附近有基隆煤礦專用鐵路與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到達,車站裡有許多裝載煤炭的設備。以前台灣各地有這種稱為"台車"的人推輕便軌道,是最簡便的交通工具。可是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繁榮昌盛,所以現在的五堵車站附近已經幾乎找不到有當時印象中的鐵路設備了。
1976年時,台灣鐵路還沒有電氣化,行駛的都是柴油機車或者柴油客車和蒸汽機車。五堵車站除了旅客運輸以外,還須處理整車的煤炭貨車。所以車站內很寬。
1976年11月 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終點(五堵車站附近)
很可惜我沒有更多關於這條鐵路和台灣人推輕便軌道的資料。在訪問這裡以前,我雖然已經看過"煙集團"出版的〈鐵道讚歌〉,著作中有五堵附近的地圖。但是該書中並沒有介紹這條人推輕便軌道,所以預先並未獲得與此一鐵路有關的知識。
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終點(五堵車站附近)
人推輕便軌道的鐵軌渡過了基隆河來到五堵車站的旁邊。本來人推輕便軌道就沒有明確的車站或者月台。照片中的建物是蓄煤場。
渡過基隆河到以後人推輕便軌道的鐵軌分歧左右。於此將煤炭用傳送帶從人推輕便軌道的台車轉載至鐵路局的貨車。
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基隆河的鐵路吊橋)
當時五堵的基隆河上有三條吊橋,分別是基隆煤礦的纜索貨車專用軌道吊橋、行人走的吊橋、以及這條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的吊橋,當時還沒有供汽車渡河的公路橋。
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吊橋
這吊橋的纜索很細,感覺非常地不穩定。現在這些吊橋都拆掉了,只留存兩岸吊纜索的支柱。現存的公路橋上汽車川流不息。
渡過基隆河以後,有一個天橋。那橋的下面裡有和車站相似的熱鬧地方。除了煤炭以外,還有許多乘客和貨物,這裡應該就是終點。鐵路除了主線以外,還有幾條側線,和幾部停放在道路上的台車。
此段路線為靠右行走,但是這行走的區間卻是靠左行走。因此左邊的軌道應該是本線,右邊則是側線。路線旁邊放置著貨物和台車車輛,真是個熱鬧的地方。
鐵路上停放著煤炭搬運台車,一個女孩子在台車中玩耍。因為這貨車沒有連結器,所以應該也是人推的吧!? 旁邊有一位挑掃帚的人。我想這種反映出當時時代背景的挑夫販子,現在已經都沒有了吧!
這條鐵路上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隧道,在僅僅挖開岩石的簡單隧道內沒有電燈,推車的人只依靠從隧道外面射進來的光線前進。雖然隧道內部只有單線,但是隧道中間地點設有車輛交換設備。可惜隧道內不能拍攝照片。上圖是隧道的出口外面的景象。
這條路線的大部分都是複線,車輛右邊行走。一般而言台灣的鐵路從日本時代以來都靠左邊行走。這條人推輕便軌道的行走方向和一般公路相同,都
是靠右通行。
大部分人推輕便軌道的鐵軌都是很細的輕軌,但是仍有少部分與一般蒸汽機車使用相似的較重軌道(好像是17公斤/公尺的鐵軌)。
圖中右側是基隆煤礦專用鐵路的路線,左側則是友蚋煤礦人推輕便軌道。這兩條軌道並非完全平行,有部份平行卻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馬路上已有自行車、三輪馬達車、還有水牛拉的貨物車在行走, 此時人推輕便軌道已經不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了。
這軌道的路上常常有幾個用途不明的橫渡線。但是轉轍器是固定式,沒有可動部分。需要分歧的時候,就要推車的人自己操作以決定要進入的方向。
常看見照片中牆上這樣的政治標語,現在已經幾乎一點也找不到了。我們外國人對此留下了很深刻的奇特時代印象。
此一區間是單線,因為鐵路上經常有人和車在行走,所以沒有長滿雜草。前方許多人聚在一起,堵在路線上,但是因為人推軌道的車輛速度不快,
不容易發生事故,可以順利地通過。
雖然是簡單的輕便鐵路,但是有個區間的複線軌道很類似工廠的專用鐵路。路線會在房子之間通過,令人有如此的感覺和印象。
鐵軌隨著辛苦克服大自然的地形通過了屋簷下,在沒有多餘空地的情況下,台車的軌道只有成為單線。因此有些區間坡度很大。總之,對人推的台車而言,只要是一點點的坡度也會很辛苦。
台車路線漸漸地進入山地中,鐵路的兩邊是茂密的亞熱帶植物。我遵守了不要進入的警告,因為在叢生的植物中棲息著一種叫"百步蛇"的毒蛇。如果被這蛇咬著,不用走一百步就會喪命。
在路上發現一座結構很簡單的小鐵橋,木造的橋腳上只配置鐵軌成為鐵橋。為了有足夠的強度,只好採用軌重較重的鐵軌。請注意鐵橋上鐵軌比其他部分的鐵軌粗很多。
有時後會有幾部台車相隔不遠地走著。最後那部台車的後上方是基隆煤礦鐵路的路線。兩條鐵路在這裡交會成直角。
台車上裝載著各種各樣貨物或旅客。大部分推車的是女性,但是有少部份是男性。台車可以坐四名旅客。下坡的時候推車的人也要站上車以便用木棍剎車。
從中間地點以後軌道變成單線,坡度更陡。裝載貨物很重的時候一個人推不動,需要兩個人。我覺得推台車真是辛苦的工作。
台車車輛的構造都很像。四個角落站著扶手。中間放著箱子。這箱子並未固定,可以拆卸,能夠收藏包裏,也能夠當作凳子。
照片中放置著幾輛台車,好像是車輛基地,還是養路段的養路維修車輛。我覺得這種搭設簡單的天棚倒像是自行車停車棚。
商店的屋簷下也有台車車輛的停放處。這裡的台車維修得很好。
途中有一個雜貨商店。這個商店的前面好像是車站。有很多的人在這裡上下車。附近有台車車輛停放的場所。鐵路在這裡分成兩股,但是我不清楚鐵路延伸的情況。
鐵軌曾延伸到深山,這裡還只是鐵路的半途。但是我因為時間不夠,到這裡只好折返。聽說鐵路會通到煤礦的礦坑口。
人推的鐵路是很原始的,雖然現代鐵路有高速與運輸量大的優點,但總是缺少了一種溫暖的滋味。當然推車真是辛苦的工作,天氣不好下雨或冷天尤其難過。可是我還一直留著有推車人與旅客之間愉快對話的印象。真可惜我對台車軌道的制度、組織方面的知識一點也沒有獲得,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