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區樂善寺---桃園市龜山區樂善街206巷72號---主祀神明觀世音菩薩---1794年設立---特色為極少數可由祭拜大衆爺的古廟發展爲三層樓建築的大廟。
本寺現址桃園縣龜山鄉樂善村樂善街206巷72號,位坐觀音山來龍坪頂台地,北鄰台北縣界,面向峰巒蒼翠的中央山脈,盤踞山崗,與國立中正體育館遙相對峙,視野絕佳。寺內殿堂巍峨,寺前廣場開闊,周圍綠意環抱,梵唄悠揚,可以清雜念,慮俗塵,宛若仙境。
本寺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名為「大坪頂大眾廟」係地方先賢善士爲安息義塚魂魄,募捐興築而成,主祀大眾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先賢張克隆捐獻水浘一帶土地四十餘甲,供作義塚及廟產,其積善修德奠定本寺發展根基。道光二年(1822年)因建廟以久,樑柱日腐,丹青剝落。經先賢蔡延源倡導發起募捐遷建坐北向南。道光十七年(1837)年先賢鄧日暖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奉觀世音聖像一尊來台供於廟中主位,大眾爺外再添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為副神並改廟名為「樂善寺」。由鄧日暖出任廟祝,掌理廟務宣揚佛法。三位先賢善士祿位供奉於寺內,永表尊崇。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招募信徒組織成立管理委員會,並重建廟宇。民國八十四年興建莊嚴雄偉氣勢磅礴之凌霄寶殿,至此廟殿巍然。寺廟前有廣場,寺廟旁的花園花草樹木蒼翠,閒步其間心曠神怡讓人領略到寺廟的莊嚴。
可在本寺廟網站取得更多資料:http://www.lssih.org.tw/home.asp
前殿的廟宇建築依然維持古色
前殿為三殿式入口
内殿為三殿式組合
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側為善財童子與龍女。
右殿供奉地藏王菩薩
左殿供奉関聖帝君
内殿兩側有十八羅漢的山居塑像
前殿外側的公園旁有大型玉觀音塑像
還有天良亭的公禁石碑,確認早期捐贈土地建廟事宜。
後殿一樓的正殿主祀大衆爺公
一樓右殿供奉注生娘娘,左右兩側為懷抱嬰兒的婆姐。
左殿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兩側為護法千里眼及順風耳。
一樓太歲殿只供奉六丁六甲令牌
左殿供奉福德正神
樂善寺開基祖牌位及歷史沿革
二樓正殿主祀玉皇上帝
二樓右殿供奉三清道祖
二樓左殿供奉三官大帝(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
二樓右偏殿供奉南斗星君
二樓左偏殿供奉北斗星君
三樓正殿主祀釋迦摩尼佛
三樓右殿供奉藥師佛
三樓左殿供奉阿彌陀佛
三樓右偏殿供奉文殊菩薩
三樓左偏殿供奉普賢菩薩
雄壯的三層樓後殿建築
廟前的精美牌樓
牌樓旁有戲臺建築
從停車場仰望牌樓及兩隻金獅
滴水觀音池
廟宇周圍還有許多菩薩及尊者的塑像
廟旁的休閑公園
公園内有二層樓的觀景涼亭
廟宇歷史沿革1790年建廟
觀音送子石雕像
觀音救難石雕像
謝將軍及武器架
笵將軍及武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