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為清朝康熙年間,只有臺廈巡道高拱乾所修的《台灣府志》中,(約1694年)提及台灣八景,後來才發現乾隆年間又有巡府-錢琦在臺陽八景(約1752年)一詩,也對農家與打獵等生活做了註腳,由此顯示出八景是一個概念,是一種將景色作為繪畫與詩作題材的一種作法,也是文人到某處旅行的記錄方式。
《台灣府志》首度提及台灣八景,分別是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東澳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台觀海。清代的台灣八景主要顯現了當時安平一帶的風貌。
至於定於清乾隆前期的八景是:香洋春耨、赤嵌夕照、雁門煙雨、鹿耳春帆、鯤身集網、金群曉霞、鯽潭霽月、旗尾秋收。
原有詩詞如下:
鹿耳連帆盪碧空,鯤身集網水瀜瀜。鯽潭霽月風清麗,雁塞煙霏氣鬱蔥。
赤崁高淩夕照紫,金雞搖映曉霞紅。香洋春耨關成後,旗尾秋蒐入望雄。
鹿耳連帆:鹿耳門即是台南安平,當年來往臺灣福建的帆船皆是由此地出入。
鯤身集網:鯤身是指台南早期七鯤身,當年漁民近海捕魚之處。
赤崁高淩:赤崁是指台南安平,可在岸邊高處看夕陽。(那時候還沒有荷蘭建赤坎樓吧)
金雞搖映:金雞是指基隆,可在附近山上觀看日出。
雁塞煙霏:雁塞是指台南內門鄉(現為高雄縣)。
草山月世界308高地位於左鎮鄉草山村與高雄內門鄉交界地帶,海拔308公尺,可遠眺草山月世界及嘉南平原。目前此地為月世界附近的特殊景觀區,猜想古時候可能是有溫泉煙霧迷漫,而且當地地勢較高飛雁難行。
鯽潭霽月:位於台南永康。
永康區位於昔日台江內海,故潭、橋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鯽魚潭」,位於前清永康上中裏、廣儲西裏、長興裏三裏,即今永康﹝北緣﹞、西勢、北灣、大灣、西灣、南灣、崑山﹝東邊﹞、網寮、復國、建國﹝西邊﹞、四分子,及仁德太子裏﹝南緣﹞之間,南北長、東西窄,狀似布袋,有10餘裏大(此潭在上古時為大灣海峽,後因地盤上升而成瀉湖,再逐漸演變成潭),此潭在今日永康區之境內,名稱有三:一稱鯽魚潭,以湖中盛產鯽魚(鯉魚)得名。一稱東湖,以位在府城東方得名。一稱龍潭,為堪輿家所稱府城地龍所在,又為夏旱禱雨處得名。潭水終年不枯竭,是永康境內重要的灌溉水源,潭水四時不竭,最宜霽月,與關廟「大潭」同為昔日台邑八景之一,稱為「鯽潭霽月」或「龍潭夜月」。
香洋春耨:香洋是台南關廟古名。
關廟大潭埤公園位於鄉內東南郊松腳村,早在明鄭時已開築,昔名弼衣潭、白衣潭,為早年關廟地段肥沃之源,大潭埤曾以其充沛之水源,使香洋(關廟古名)一帶,成為全省最早的春耕之地,故「香洋春耨」乃古人描寫大潭埤春耕之秀麗風光, 曾被列入台灣府治八大景之一,但隨著山坡地濫墾濫葬及民國三十八年將軍人公墓設置於此,終讓美景黯然失色。
近年在鄉民取得共識,鄉公所推動軍人公墓遷離後,改建為大潭埤公園,大量移入老樹,使大潭埤重現生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首屆「關廟鳳梨節」在大潭埤公園落成時登場,揭開大潭埤古塘新生的里程碑,也使得台南到旗山唯一的「山水型景點」重綻風華。
旗尾秋蒐:旗尾位於高雄旗山腳下。
旗尾山山形成三角形,恰似清朝之三角旗(蛟龍旗),故稱旗尾山,古代又作「旂尾山」。地屬鳳山縣港西裏,不過隔著淡水溪對岸即為台灣縣境,乾隆中葉旗尾山的景色,所謂「旗尾秋蒐」,列為「台灣縣」「台陽八景」之一。日治時代昭和二年台日社主辦台灣風景投票,票選台灣「八景十二勝」,以鼓山、旗山街區、楠梓仙溪、旗尾山等合稱為「旗山景色」者,經票選當選為台灣十二勝之一。另一方面並開闢步道,山頂建造旗尾山祠。光復後民國七十年代山上整建登山步道,山頂建有狀似臺北中正紀念堂二十五分之一縮小版之涼亭。
旗尾:雍正末年於旗尾山南麓閩籍部落形成,位居山尾,命名為旗尾莊。秋蒐相對於春耨應該是秋天稻田榖子成熟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