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北市公園游覽系列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北市中山區的花博公園,共區分爲三個園區如下:圓山園區,美術園區,新生園區。三個鄰近而分離的園區各具有不同的游覽性質,圓山園區適合辦理各種活動如燈會,花展等,且附有各種餐飲設施。而美術園區除了較多展覽館之外,也有較多的兒童游樂設施,尤其最近又增加了許多新穎的互動性設施。新生園區則是以花草樹木造景生態爲主,再加上散居整個園區的公共藝術雕塑作品。

新生園區又名中山4號公園或新生公園,規劃為歐式花園公園,主要用途與設施係作為平面式草花展示區、花圃、陽光草坪、迷宮、溫水游泳池。由於被劃為花博園區,目前公園劃為花博公園的一部分,主要做為花博林下庭園花海區、迷宮花園、怡情園使用。除了花園及雕塑之外,園區内還有不定時開放的展覽館爲天使生活館,典藏植物園,及夢想館。位置在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105號。

文章標籤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8和平紀念碑園區

228公園38-紀念碑1.jpg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過去在清治時期,除了光緒14年(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南側水池)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未有太多開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臺北新公園起建於明治32年(1899年),直到明治41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臺灣總督府於大正2年(1913年)執行「市區改正」,拆除臺北大天后宮,並在臺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於大正4年(1915年)完工。在昭和10年(1935年)底舉辦的臺灣博覽會當中,新公園亦為主要會場之一。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於民國34年(1945年)接管臺灣,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台透過廣播向民眾,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在將近五十年後成為公園改名的緣由。民國85年(1996年)2月28日,適逢豎立於新公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於歷史上的意涵,在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主導下,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並於隔年在公園內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園區内的公共藝術作品及陳列位置

青年之泉水幕噴泉---入口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青年公園目前是台北市面積第四大的公園,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西側,東臨國興路、西瀕青年路、南靠水源路、北向青年路,面積為24.44公頃,附近圍繞國宅及軍宅,是台北市國宅密集地。目前沒有捷運可達,交通較爲不便,但地下停車場可容較多車位,而且新捷運綫正在施工。

青年公園原為日治時期的日軍古亭莊練兵場。1914年(大正3年)3月21日,日軍飛行員野島銀藏在台北廳古亭莊練兵場(今青年公園)駕駛美製螺旋槳複葉式飛機「隼號」表演飛行,被視為台灣航空之嚆矢。此外也曾用作賽馬場地。後改為機場,並與北端台北松山機場相對而稱為台北南機場。1953年(民國42年),台北鄉村俱樂部與中華民國國防部合作,成立台北高爾夫球俱樂部。1974年(民國63年)3月29日,行政院指示由台北市政府接管球場,改建為青年公園;1974年10月正式接管,1977年(民國66年)9月施建完工。青年公園於2001年(民國91年)11月改建並整修,青年公園花鐘於2011年(民國100年)3月24日整修。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在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64巷口,一個小型的城市社區公園,這一帶社區爲早期的小型茶葉加工區,以及後期的紐扣產品家庭製造工廠。臺北市政府就以這兩種地區特色爲標的,完成了整個公園的佈置規劃,包括新奇的紐扣形狀兒童游戲設施,以及公園紅磚步道上的制茶流程教育,很值得前往游覽觀賞。

公園石碑及旁邊的紐扣造型座椅

文章標籤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