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高雄縣紀念建築或象徵空間

  高雄縣目前有二級古蹟一處,三級古蹟七處,共計八處;除了萬山岩雕﹑及二處陵墓外,其餘大多為建築物類型。

 

(1)鳳山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初年,舊名觀音寺,為清代五座取名「龍山寺」的廟宇之一。嘉慶﹑道光﹑同治年間﹑日據時期及民國四十七年均曾大修過。現已整修完竣。

  鳳山龍山寺為高雄縣境內唯一的二級古蹟,自乾隆開廟以來便香火鼎盛,為鳳山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龍山寺位於草店尾街(今三民路)及下橫街(今中山路)交點之丁字路口,位置相當顯著,賦有明顯的地標功能。

龍山.jpg  

 

(2)鳳儀書院

  鳳遺書院為於鳳山市鳳岡裡城隍廟旁,係清嘉慶十九年由歲貢生張延欽所建,原祀文昌﹑奎星﹑倉聖等神位於其中,設試桌為生童肆業之所,歲科童試亦於此地舉行,光緒十七年曾由舉人盧德祥重修,為當時鳳山縣重要的書院。

  鳳儀書院佔地約為7,900平方公尺,土地所有權屬於國有財產局,但多年來此地一直被占為民房未加以整頓,目前約有三十多戶違建在此居住,古蹟破壞情況相當嚴重。

鳳儀.jpg  

 

(3)鳳山縣城殘跡

  鳳山縣城殘蹟被指定的部份包括東便門﹑平成砲臺﹑訓風砲臺﹑澄瀾砲臺四處,均為清代鳳山縣城的建築殘蹟。鳳山縣治於乾隆五十三年由左營移至鳳山時,利用刺竹圍成藩籬,以為城垣防匪之用。到了嘉慶九年,由知縣吳兆麟倡建四門,分成六座。其中大東門謂「朝陽門」,小東門稱「同儀門」,又稱「東便門」。今天鳳山市三民裡三民路的東便門,便是當時小東門的遺跡,同時也是清代鳳山新城唯一的遺跡。其次,東便門外尚有一座四孔三墩造型的東福橋,為目前台灣僅存的清代中國式橋樑。

 平成.jpg

 

(4)瀰濃莊敬字亭

  敬字亭(亦名惜字亭﹑聖蹟亭﹑敬聖亭﹑字紙亭),為受到傳統儒家尊重字紙的觀念,特別建造供焚化並存放紙灰之用。傳統敬字亭之興建大約可分為以下幾類:附建於書院旁﹑由地方居民合建於聚落之中﹑附建於廟宇旁﹑以及部份民宅(大多為富賈巨族)所自建,瀰濃莊敬字亭即屬於由地方居民所合建的類型。目前高雄縣境內僅存鳳山鳳儀書院聖蹟亭及瀰濃莊敬字亭二座。

  瀰濃莊敬字亭最早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由仕紳梁啟旺發起瀰濃莊人合建。在清嘉慶末年第一次修造,清光緒十五年(1889)第二次修造,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軍與六堆部落交戰,敬字亭因戰事遭到部份毀壞,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第三次修造迄今。

敬字.jpg

  

(5)美濃竹門電廠

  竹門電廠位於美濃鎮竹子門附近﹑荖濃溪與濁口溪會流處下游約四公里處,是發電兼灌溉功能之水力發電廠。電廠興建於西元1909年,於1910年完成發電,原稱為竹子門發電廠,於民國六十六年三月合併土壟發電廠後,改稱為高屏發電廠竹門分廠。

  目前土地所有權屬於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使用分區屬於山坡地保育區丙種建築用地﹑工業用地。廠房建築由日籍建築師設計,牆柱為混凝土構造,屋頂係鋼架蓋鐵皮,裝置四部橫軸佛蘭西式水輪發電機組,台灣地區現存與竹門電廠同一興建年代及廠牌的水輪發電機組,僅在台電公司粗坑發電2廠(臺北縣新店市粗坑裡)尚保存一台。

電廠.jpg

  

(6)明寧靖王墓

  位於高雄縣湖內鄉湖內村,明永曆37年施琅攻台,明寧靖王朱術桂與姬妾五人自縊殉國,後人將其葬於此。當時曾有人民基於保護遺體或是對寧靖王表示追悼之意,而設立許多衣冠塚,這也使得明寧靖王墓的確切位置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而依據歷史記載以及實地的考證,目前學界大致已獲得較一致的說法:目前台南市大天后宮為原來的西定坊寧靖王府,為寧靖王﹑五妃及侍官殉國之處;台南市五妃廟為祭祀從殉姬妾袁氏﹑王室﹑荷姑﹑梅姑﹑秀姐五人之祠廟,廟右一祠曰「義靈君」墓,為殉死侍官埋葬處;而高雄縣湖內鄉之明寧靖王墓,則為寧靖王埋骨之處。

明王.jpg  

 

(7)萬山岩雕

  位於高雄縣茂林鄉萬頭蘭山之北﹑荖濃溪支流濁口溪的萬山溪穀南北兩岸,南邊距離魯凱族萬山舊社(Mantauran)約六公里。岩雕共分為三座,分佈在不同高度的河階段丘陵緩坡面上,其中第一座位於東西向萬山溪峽穀東北方,標高1430公尺,面積約80平方公尺,是三座岩雕中圖像最多的一座,地形也最為隱秘。第二座位於萬山溪峽穀南方,萬頭蘭山峰北麓,標高約940公尺,面積約25平方公尺。第三座位於一號岩雕西北約二公里處,標高約1080公尺,面積約300平方公尺。第一座與第三座岩雕之間為一廣闊的赭土面,是早期萬山居民的墾殖區,現有大小工寮遺跡五﹑六處,石砌矮牆和建構仍依稀可辨。

萬山.jpg  

 

(8)甲仙鎮海軍墓

  甲仙鎮海軍墓形成於清光緒12年。於三月時駐防颱灣府城的鎮海中軍前營,奉巡撫劉銘傳之命,由提督楊金龍率領,調防嘉義,會同駐防嘉義的署台灣總兵章高元軍,開闢嘉義經後大埔﹑甲仙埔﹑荖濃溪﹑寶來﹑鑒裡﹑關山啞口至八潼關的越山道路,約今之南部橫貫公路,乃於五裡埔設營壘駐防,兼作工寮。同年四至十月間,由於全線打通乃調防至集集街,開闢新越山道路,因氣候炎熱潮濕多蚊蚋,為數不少的兵士感染瘧疾等疾病而去世,於是於營壘東側草葬,前後計有墳丘八十五座。

軍墓.jpg  

 

重要歷史建築物與傳統聚落

(1)美濃東門樓

  東門樓興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原城高三丈五﹑城座佔地十五方丈,兩邊城腳為拱圓形,上樓供奉文昌帝君﹑太白君星神座﹑關聖賢春秋像。道光年間莊民黃金團高中進士,提「大啟文明」於門楣。光緒二十一年日軍破城門進城,使城門遭到嚴重破壞。於1937年拆危樓重以鋼筋水泥新建東門,高二樓五丈多,最上層建小屋掛巨鐘作發警報之用。光復後於民國四十六年拆鐘樓,恢復龍閣鳳椽的屋頂。

  目前東門樓之主體構造為鋼筋加強磚造,材料以黑瓦﹑紅磚﹑鋼筋混凝土為主,為台灣地區目前無城牆聚落中最高大的城門樓。在東門樓附近地區的景觀及使用情形方面,由於其鄰近美濃莊頭伯公廟及美濃溪,為美濃當地人主要休憩集會中心。

東門樓.jpg   

(2)高屏溪舊鐵橋

  位於高雄縣大樹鄉竹寮村起至屏東縣境,鐵橋全長2,200公尺﹑寬約8公尺,使用36個鋼架拱形橋柱橋墩使用混凝土結構,造型相當特殊。鐵橋興建於大正二年(西元1913年),由日本技師飯田豐二負責設計,興建完成當時屬東南亞首推之第一大橋,為當時縱貫鐵路橫跨高屏溪連接高雄﹑屏東之重要橋樑。

  鐵橋目前雖已停止使用,但結構體由於維護良好仍然相當堅固堪用。現行土地使用多為河床地及少部份農地,鄰近地帶多為農地使用,少有高層建築物,在橋上遠眺,不論上游或下游,視野均可達數公里,為眺望高屏溪之良好賞景點。

 鐵橋.jpg  

 

(3)美濃里社真官

  「社真官」是美濃地區奉祀「社神」的地點。所謂「社神」的信仰習俗早在西漢以前便已存在,為民間土地崇拜的信仰表現;美濃地區之社真官為客籍移民初入美濃墾拓時所建立,凡入墾之地必先建裡社祭祀,用以祈求墾拓土地與人民的平安順利,是與土地關係濃厚的信仰活動。其所在位置多面對「水口」,因為在風水觀念中,水象徵財氣,而水口不僅具有入口的功能,水源更是墾拓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依據,因此社真官的設立位置,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美濃地區的社真官有三座,分別位於美濃莊﹑龍肚莊和九芎林莊,興建年代將近二百六十年,分別為1936年建於美濃莊﹑1937年建於龍肚莊﹑1938年建於九芎林莊,而這三莊也是最早墾拓之地。美濃地區的社真官模仿「天圓地方」觀念,社神壇之建築形式為圓形,正中立一碑石,基座前方半圓低凹,後方為半圓隆起的封土;圓中為方形的社神位,由碑石處向兩旁依序以垂直褶曲向外擴展承攬迎狀。在社壇中的半圓低凹與半圓高隆即是模仿太極圖式。目前仍受到地方居民的膜拜祭祀,但在現況方面,則因年久失修,逐漸受自然力破壞,而龍肚莊的社真官由於位於縣184道路拓寬工程的範圍內,有遭到破壞的危機。

 真官.jpg

 

(4)內門﹑甲仙之公廨

  所謂公廨為平埔族之公共性事務場所,作為聚落處理公眾事務的地點,以往內門﹑甲仙一帶原為平埔族所在之地,依照平埔族習俗,信奉的為的為太祖,而其信仰對像是以壺甕做為替代形象,而不是以供奉具體的佛像為祭祀對象。相對於私人性質的祭祀,公廨亦供奉有太祖,則是聚落共同祭拜的地方,因此公廨空間在當時為兼具有公共事務聚會與信仰中心之功能。目前有以酒瓶替代壺甕,甚至有少數已祭祀漢化的神像。公廨分佈地區以木柵莊﹑東勢埔莊一帶還有為數許多公廨存在,也還有地方居民祭拜,但由於現今留存之公廨建築多為磚壁瓦頂,規模均很小且相當簡陋,外人很難發現。

 公廨.jpg  

http://cls.hs.yzu.edu.tw/twp/Asp/bin/Index_Source_List.asp?sSource=%E3%80%8A%E9%B3%B3%E5%B1%B1%E7%B8%A3%E9%87%87%E8%A8%AA%E5%86%8A%E3%80%8B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kaohsiung/total/txt/1b.htm

http://wywu.pixnet.net/blog/post/22450519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