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繁華時期,詩人們將鹽水八個比較美的景點,以詩文方式表達出來。這八景經過環境變遷,有的仍然留有殘跡,有的已經消失在歲月之中。這八景分別是:
興隆水月,聚波漁火,蓮寺荷花,東門曉月,釋寺甘泉,里仁松濤,赤兔望月,月池蛙鼓。
興隆水月:指在興隆橋上欣賞明月倒映的美景。有詩云:
「月轉興隆夜倍瑩,波心添出一輪明,雲衢千里欣高挂,珠玉雙圓孰鑄成,
今古長留蟾影潔,水天磨洗鏡華清,年年最愛中秋夕,吟望橋頭到五更。」
興隆橋建於一百八十餘年前,位在橋南老街往康樂路口方向,舊鹽水港河道上。興隆橋原本是座木橋,後來被卡車壓壞重建,如今舊橋只剩一糯米橋墩,新橋已完全水泥化。
興隆橋遺跡只剩一糯米橋墩,白色的為新的水泥橋。
聚波漁火:指的是在聚波亭裡,看著港灣裡漁火點點。有詩云:
「鼓詍歸來趁晚湖,輝煌燈斗夜迢迢,影浮碧水星千點,光射金波蛇萬條,
艇亂秋螢迷路去,檣危寒炬耀通宵,魚蝦卸罷祠堂外,殘焰搖紅倚絳霄。」
聚波亭現已改建過,位於大眾廟前。 聚波亭前的港灣遺跡,如今因淤積早已成小水塘,不過景色還是很美喔!
蓮寺荷花:指的是古玉蓮寺(不是現在武廟後方的玉蓮寺)旁的荷花池。有詩云:「觀音亭外芰荷芳,馥郁風生水殿涼,梵宇頓開清境界,蓮臺空現法輪王,
暑消九夏擎青蓋,香散諸天逗夕陽,鼻觀靜參禪味穎,閒來坐月對銀塘。」
古月津八景之一的『蓮寺荷花』,因古玉蓮寺已毀壞,而荷花池所在地位於現今修德禪寺附近。
東門曉月:東門在現在的牛墟附近。每天早晨的陽光斜照大地,光彩迴射,相當迷人。有詩云:
「羲和馭日上峰頭,遠近村墟晚霧收,東郭雞催千戶闢,南枝鴉浴一輪浮,
銀河欲曙晨星淡,芳草霑天玉露稠,陽德呈祥城上望,雲霞輝映大瀛洲。」
東門曉月之古東門遺跡在現在的牛墟附近。 牛墟熱鬧的景象,有許多老人閒來無事便會來此逛逛。
釋寺甘泉:指的是釋仔寺的水井。有詩云:
「寺外方池一鑑開,源頭滾滾接天來,清波釁玉無鹽質,靈水烹茶潤喉朋,
地脈穿通流澤遠,井心澄澈挽瀾迴,甘泉不減楊枝露,方便還兼鎮旱災。」
釋仔寺在今康樂路親水公園附近,如今已不存在,水井在康樂路5號至6號之間,如今也已成道路。
里仁松濤:指的是在里仁橋旁的榕樹下,乘涼的好心情。有詩云:
「松飆驀地起橋東,靜聽渾如海嘯同,朝捲虯枝鳴夜月,濤翻雲朵撼秋空,
蕭蕭影漾千重浪,稷稷聲含萬壑風,徒倚西窗傾耳處,文瀾增壯蕩胸中。」
里仁橋位於今武廟後方,原樣早已不在。
赤兔望月:得名於清光緒年間,比喻田野夜色像兔子一樣閑靜迷人。這是在形容土庫、菜寮之間的綠野與池塘之美(在南榮技術學院附近)。有詩云:
「赤兔青丘待月昇,詩心清澈玉臺冰,只同謝諸扁舟賞,勝似瘐樓曲檻憑,
草埔舉杯人意好,方塘浣璧夜光凝,墳中多少爭名客,領略蟾輝幾個曾。」
南榮技術學院附近的田野在清朝有『赤兔望月』的美名。一片寧靜的田園風光,你可以想像一下清朝的這裡嗎?看完這首詩後,應該是很美吧!
月池蛙鼓:指的是在月池(月津附屬港,在今興隆橋側邊)聽蛙鳴。有詩云:
「曲翻新調兩餘天,括耳蛙鳴鳴莫眠,兩部笙歌聲閣閣,三更月沼鼓淵淵。
不平叫鬧嗔誰甚,無病呻吟問熟憐,鼓吹文風憑振起,宮商協奏韻悠然。」
目前月池為鹽水的蓄水池,仍保持原狀。月池就是現在的興隆橋側邊的親水公園。如今老厝依舊,月池依舊,只是因為水池污染,已經沒有蛙鳴了。
〈本頁參考自鹽水鎮誌 468至470頁〉**照片部分取自2012月津港燈節。
既然古月津八景多數已隨年代消失或喪失古意,特推薦今日鹽水鎮十大旅遊景點如下:(新鹽水十景,或許稱爲新鹽水十勝較爲適當)
月津港親水公園,武廟(蜂炮起源地),八角樓,橋南老街,臺灣詩路,鹽水火車站,岸内糖厰,大豐南天宮,護庇宮,大衆廟。
月津港親水公園
鹽水因水而得名,又因河港由東而南轉西有如半弧彎月,所以也稱為月港或月津。清朝時鹽水有船舶可直航大陸福建,為嘉南地區商貿農產集散地,商旅繁華盛極一時,留下了月津八景的美談。如今繁華落盡,只留下一個小水塘供人緬懷,令人不勝唏噓,如今鹽水區因為月津港風華再現的補助,期望再創造鹽水往日的風華。(橋南街旁)
武廟(蜂炮起源地)
又稱「關帝廟」,相傳創建於永曆年間,至嘉慶四年(1799)鹿港林文濬因案至台灣府城,召還時因感 關帝聖君保佑他平安無事,遂出資改建始見規模。 台灣郊商,素來視關公重信義,為商人誠實營生之規範,故本廟亦為鹽水郊商舖戶所奉的信仰中心。 武廟最為人所知的傳說,即是清光緒年間,鹽水流行瘟疫死者眾多,居民束手無策,幸獲關帝爺降旨,在正月十五元宵夜以蜂炮驅逐瘟疫,演變至今為每年農曆元月十四、十五日蜂炮活動,成為地方一年一度的盛事。(武廟路87號)
八角樓
八角樓是鹽水重要歷史地標,由著名糖郊「葉連成」商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所興建。 明治二十年(1895)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駐守於此做為御舍營,昭和十八年三月三十一日立碑紀念此事,至今石碑猶存,是乙未抗日,日本領台重要見證。 八角樓建物由大陸福州杉、石灰建造,並由福州師父一手完成,共兩堂為二層式建築。屋頂採宮殿式背脊,以八角形為屋面,樓上有迴廊為純木造。樓下一層則利用紅磚砌成,正面雕樑畫棟,深具特色。(中山路4巷1號)
橋南老街
橋南老街緊鄰昔日鹽水港舊航道,是當時商業發展形成最早的一條街道,老街上一家外表不甚起眼的「泉利號」手工打鐵的百年老鐵舖,老師傅李一男與其子李信賢父子倆繼續著打造老街歷史的傳奇。
臺灣詩路
台灣詩路是全台第1條打造的台灣詩文學步道,全長約2百多公尺的木棉道,帶給遊客充分的鳥語花香蟲鳴鳥叫村莊鄉間風情,路旁為文學詩詞的陳列,田寮小村莊因此聲名大噪,是學校戶外教學和旅遊的熱門地點。(田寮里68-1號)
鹽水火車站
鹽水小火車站屬台糖公司所有。早期是民眾前往新營的交通路線,更是輸出鹽水糖的重要「經濟動脈」。隨著台灣糖廠紛紛關廠停產及公路的興起,小火車站失去了交通運輸、糖產輸出的功能,已功成身退的正式走入歷史,留下的是鹽水人多少的不捨和懷念。(三福路與文武街口)
岸内糖厰
鹽水區岸內里的岸內糖廠設於一九○三年,原名是「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製糖所」,至一九九四年七月關廠停榨,一九九七年糖廠的製糖設備陸續輸出至越南等地,具有地標作用的岸內糖廠大煙囪也跟著消失,不過,岸內糖廠廣闊的廠區仍附近居民散步休閒的場所,曾是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鹽水製糖一百年」的主場地。(金和路往岸內國民小學)
大豐南天宮(百年古廟,規模大前後有三殿)
南天宮最早奉祀神明廣澤尊王,考其淵源,應追溯蔡觀音未降生前。曾有一位中國人士,隨身奉祀一尊高只數寸,巧雕細琢,玲瓏精緻之神像,即現祀於青峰寺殿 ( 佛祖左邊 ) 內之開基廣澤尊王。光緒五年 ( 一八七九年 ) ,即蔡觀音降生後三年,庄民至諸羅山下路頭草地尾迎奉文衡聖帝令旗蒞庄奉祀鎮守本境,暫與廣澤尊王同祀於草壇。文衡聖帝威鎮大埔不久,即大展神通著手戒除鴉片。(大豐里 88 號)
護庇宮(300年古廟)
初僅為福德祠,康熙二十二年(1683)改為天后宮,康熙五十五年(1716)更名「護庇宮」, 因面臨鹽水港,為郊商船戶舖家共尊祀, 香火鼎盛。 本廟因年代久遠,廟中所藏文物甚多,值得一覽。廟中門神壁畫皆為彩繪大師潘麗水所繪,亦為本廟特色。(中正路140號)
大衆廟(300年古廟)
昔日為月津八景中「聚波漁火」所在地,明永曆十七年(1663) 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在河港出口處的一株古榕樹下創建涼亭,命名 「聚波亭」。 乾隆六年(1741)往來於鹽水港與泉、漳等地的船隻因受「雷府 萬春大將軍」庇佑,航程順利,因感神威顯赫,在聚波亭旁起建大眾廟,主祀「雷府萬春大將軍」。 後殿供奉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嘉慶六年 (1801)、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昭和八年(1933)又重修,民國五十七年(1968)再修時仍保有舊有形制。(中境里武廟路7號)
後記:在鹽水的南榮科技學院也有南榮十二景值得一游。
http://web2.tainan.gov.tw/Yanshuei/CP/11194/guide-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