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52年(1713)鄭珍、賴科、朱焜侯、王謨等人,以「陳和議」戶名,請墾北投庄、海山庄、坑仔口,漢人開始大規模拓墾北投。雍正、乾隆年間,七星墩圳、八仙圳與唭哩岸圳等水利設施開鑿,乾隆年間唭哩岸街發展成淡北最早的街肆,是北投的政治、商業中心。石牌地區於雍正、乾隆之初,漢人墾民與平埔族人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乾隆年間淡水同知曾曰瑛於埔漢交界處立界碑,以絕埔漢爭域,遂有石牌地名。嗄嘮別(關渡)地區於清康熙54年(1715),通事賴科鳩集北投住民,將天妃廟(今關渡宮)易茅以瓦,可知康熙末年漢人已開墾淡水、關渡一帶有成。北投地區早期漢人移民祖籍地及區域分布,在平原地帶漳泉移民混雜,但又以泉州同安人為多;山區頂北投、竹子湖區域,則以泉州安溪移民為多。
由於北投地近山區因而廟宇衆多,且多數爲近代新設的大型廟宇,也有許多未登記的小廟作爲私人團體的禪修拜佛場所。根據臺北市民政局資料登記廟宇有47所,經過一一詳細探訪得知,有規模較大推薦游覽的寺廟有以下10所,其他具中型規模或歷史性特點尚可值得參觀的有12所,其他小型或非開放性廟宇有25所。
大型寺廟如下:
台北行天宮北投分宮 中央北路4段18巷50號 1960主祀関聖帝君---大型
北投天寶聖道宮 幽雅路杏林巷5之1號 1987主祀玉皇大帝---大型
台北慈惠堂 吉利街27號 1959主祀瑤池金母---大型
照明淨寺 崇仰七路51、53號 1971主祀三寶佛---大型
台北市中和堂(中和禪寺) 奇岩路151號 1930主祀釋迦摩尼佛---大型(日本曹洞宗)
陽明山慈惠堂 奇岩路17號 1972主祀瑤池金母---大型
台北市關渡宮 知行路360號 1661主祀媽祖---大型
農禪寺 大業路65巷89號 1975主祀三寳佛---大型
慈航寺 中和街456號 1914爲飛龍寺/1927爲関渡慈航寺 主祀觀音佛---大型
上清宮 復興三路230巷29號 1955 主祀三清---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