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各地的公會堂

臺灣最早興建的公會堂為1902年的基隆公會堂,其次是1911年興建的「臺南公館」(臺南公會堂),主要供民眾及團體使用。1918年至1935年之間,各市、街、庄亦陸續興建,估計應有70所以上。發起單位或主事者常有濃厚的官方色彩,落成後也多半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利用公會堂進行宣傳政績或教化百姓之活動。建築風格則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日明治、大正年間,建築主體多採磚木構造,僅少部分為木構造。日昭和時期則以鋼筋混凝土或鋼骨鋼筋的混凝土構造,立面造形也呈現現代建築的簡潔風格。

外觀設計方面,可略分為3級。第1級為中央或州級行政層級之公會堂,形式較為繁複,如臺北公會堂、臺中公會堂等。第2級為市(郡)、街、庄之公會堂,建築多半類似:入口門廊量體較兩旁長矩形量體、正面呈凹狀,在凹口處後面銜接會堂量體,山牆露出於中央最高處,類似簡化後的哥德式建築,如北港、彰化公會堂。第3級為鄰里社區所屬,規模較簡單,出入口不同於前者從縱面向(山牆面)進入,而是從建築物橫向面中央進入。

http://takao.tw/time-space-and-the-texture-of-sinhua-assembly-hall/

 

基隆公會堂:基隆市文化中心現址(已改建)。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1901 年初,日人擇定義重橋的山丘上建築公會堂(現今中正公園信二路入口附近),有石造本館四十坪,木造附館十三坪,屬於日人的活動區域,可眺望基隆內港,景色絕佳,也是臺灣首座的公會堂。1902 9 月公會堂建築大致完成,翌年選擇在日人紀元節(日本建國紀念日,陽曆 1 29 日)舉行基隆公會堂開幕儀式。公會堂內所舉辦的活動,多是屬日人的慈善音樂會、或是日人佛教的佈道活動,以及高級長官來訪的宴會場地。但基隆多雨潮濕,素有雨港之稱,公會堂才落成五年,即有修繕的聲音出現。當時公會堂被形容「不時降雨滲漏,且屋材多朽,幾如危險家屋」,因此當地人士開始有修繕之議。

1913 年公會堂歸為基隆公益社管理後,至 1914 年初,基隆支廳長召集基隆各官衙會社銀行等團體代表,以及市街重要人士,協議應該改建公會堂,便積極的開始公會堂的新建工程,地點屬意於義重橋的舊要塞司令官舍土地(清代「塘汛」所在)。此地為一小丘,臨海可眺望基隆港,又位於大基隆與小基隆之間重要聯絡道的日新橋畔。為了向軍方申請此塊土地的借用,公益社並呈上一份借用理由書,希望軍方能免費借出土地。理由書有二點:一以當時大正天皇結婚紀念為由,希望為了再次紀念大正天皇正式即位,希望軍方借出此地點絕佳的土地;二以基隆是「本島之咽喉」,港務市街迅速發展,公共設備急需建設,其中公會堂可成為基隆官民、遊客、船員等公共的集會地點,尤為重要。獲得軍方許可免費借出後,新公會堂於 1915 年開始動工,工程費用共一萬三千二百四十圓,其龐大費用是由基隆公益社向地方人士與財團會社募款而來。同年 11 月落成,於新公會堂內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此時期基隆港的第二次築港計畫(1906-1912)剛完成,海岸線填平工整,新公會堂與 1911年落成的基隆郵便局相對,成為基隆港畔的新地標。改建後的公會堂有九十九坪,可容納四百人,供市民大型集會及活動使用,一旁並建有基隆俱樂部(原為基隆要塞司令官官邸),作為公益社、商工會所的小型集會用。

1945 年,公會堂因戰事遭空炸毀損,擴建計劃也隨著瓦礫堆灰飛煙滅。戰後公會堂的原址曾於 1951 年改建為中正堂,作為基隆市大規模慶典活動場地。1977 年因十二項建設中推行每縣市設立文化中心之政策,市政府拆除中正堂與鄰近的婦聯會、勞工之家,於 1985 年改建落成為佔地一千二百四十二坪、共十一層樓的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作為市府與市民舉辦藝文活動的綜合館。

http://blog.udn.com/chenkwn/4414241  基隆公會堂    

基隆公會堂-1.jpg 基隆公會堂-2.jpg 基隆公會堂-3.jpg 基隆公會堂-4.jpg 基隆文化中心.jpg   

 

臺北公會堂: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現稱臺北中山堂)

1928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並將欽差行臺部分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臺北公會堂」。「臺北公會堂」正式動工是19321123日,工程費時四年,於19361126日建造完成,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全部工程共耗費98萬日圓,動用工程人員94500人。

公會堂的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所造,為四層式鋼骨建築,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無論其耐震、耐火、耐風,其性能均極為優良。公會堂面積有1237坪,建築物總坪數則有3185坪,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築式樣採極自由的形式,並具有回教式建築風格,其空間可容納人數,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

1945年,接管臺灣的國民政府將公會堂更為現名,亦通稱臺北中山堂。19921月,該建築被中華民國政府以「臺北公會堂」為名公告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3743003  圖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山堂_ (臺北市)    簡介

臺北公會堂.jpg   

 

內湖庄公會堂: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342號。(現爲内湖區民活動中心)

古蹟名稱:內湖庄役場公會堂(會議室)

類別: 臺北市定古蹟

創建年代:日昭和5年〈西元1935年〉

日治時代內湖設內湖庄,隸屬於台北州七星郡管轄,役場就是現在的鄉公所,內湖庄役場就設在公會堂的右前方,比照片中的公會堂還要晚2年興建(西元1937年),當時是內湖和南港地區的「庄政中心」。臺灣光復後,此公會堂在1945年被改名為「內湖鄉中山堂」,1968年是「內湖區公所禮堂」,1983年再改爲「內湖區民活動中心」。

http://justabalcony.blogspot.tw/2016/07/just-old_23.html   

http://bonddealerbook.pixnet.net/blog/post/202565348   

内湖庒公會堂.jpg   

 

士林公會堂:臺北市士林區大東路165號。(士林國小内)

士林國小是台灣第一所現代化國小,由伊澤修二以總督府學務長身份創校於芝山岩,原名「芝山岩學堂」;1898年改名為「八芝蘭公學校」,後於1907年遷至目前校地。文資團體提報的圖書館(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建於1916年;公會堂則是建於1930年,是台北最早的公會堂,甚至比台北中山堂(公會堂)早六年興建。這個士林公會堂 , 國民政府來台後  改成士林中山堂, 現在則已是納為士林國小的一部分~

http://www.eventsinfocus.org/news/547   簡介

http://blog.sina.com.tw/ymj945/article.php?entryid=601290   相片

士林公會堂.jpg   

 

淡水公會堂:已拆除消失。

淡水公會堂是當年淡水最具規模的文化設施,不分日人或當地百姓,都可至此地參與各種活動,定有「淡水公會堂規則」。完工於19094月,主要提供民眾圖書閱覽、食事棋藝、聯誼康樂等藝文活動的場所,由淡水稅關官吏「五十會」及「商船會社俱樂部」共同籌建。原址置於今淡水教會後側之往埔頂山坡上,正面面向觀音山之宏偉建築,可惜在光復後改為中山堂不久於民國五十年代毀於火災並荒廢一陣子,今日腹地一部為建商心航線大樓及公所另建文化大樓。

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淡水公會堂 簡介

淡水公會堂-1.jpg 淡水公會堂-2.jpg   

 

大溪公會堂:大溪藝文之家現址。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213號。

大溪公會堂建於1921(大正10)年2月,於日治時期為聚會所,提供市街住民集會、典禮等公眾活動使用的公共空間。洋風一層樓磚造建築物,曾為日裕仁(Hirohito).皇太子(the prince imperial)派「御使差遣」(侍從官)巡視時,進餐與休憩的場所。台灣光復後被納為總統行館,1975年蔣公逝世,1976年修建,1978年改設「蔣公紀念館」並開放民眾參觀。建築屬於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Queen Ann's Style)的「辰野式」(Tatsuno style)風格,牆面的造型,則有1920年代的藝術裝飾運動(Art Deco)的時代風格。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8193537  圖片

http://www.tyccc.gov.tw/artasset/historicalbuilding/upt.asp?p0=68  大溪公會堂簡介

大溪公會堂.JPG   

 

三峽公會堂:三峽鎮公所現址。(已改建)

三峽公會堂,建於大正十五年(1926)三月十九日,建平一零五點九六坪,工程費計壹萬零肆佰日圓。建築的興建士緣起庄內當初原無各種公私聚會的場所, 庄民夙有不便之感,乃由地方有志發起,於地方制度改正後即行募捐以營造。 竣工後,於昭和二年(1927)三月七日經建設委員會開會決議捐贈為庄有,旋由庄役場制定使用條例,按規定供公私各種聚會等廣泛利用。工會堂內部的主空間為〔會館〕,右側有〔和室〕,集會空間長六六台尺、寬四二台尺(牆心尺寸) ,短向側設前後門,即位於門廊中軸線上。供堂會為磚木建造,單層木屋架斜屋頂。正面右側設有旁門,日式的屋頂形式鋪台灣瓦,又以日式屋瓦鎮脊,屋簷有三角木架支撐,裝設外露排水管,牆壁以一又二分之一塊厚度的紅磚構造為主體,正面入口門廊(車寄)與主體的關係類似台灣總督府、臺大醫院之處理手法,只是比兩者三開間的規模要小,門廊的方磚柱附圓型洗石子附壁柱,形式別出一格。公會堂屬於帶有本土匠師色彩的大正末紅磚建築風格,建築典雅莊嚴,是很出色的一棟建築物。三峽公會堂在光復後改稱中山堂,仍是鎮民集會、活動 之重要場所,歷年亦經常維護修繕,其地於民國十四年(1985)改建現今之鎮公所大樓。

http://163.21.50.84/database/san/htm/spotmain4.html 

 

新竹公會堂:新竹市武昌街110號。(現爲新竹生活美學館)

現今的新竹生活美學館為舊社教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公會堂,由官民集資74,593圓興建,其中10,000圓是由新竹人鄭拱辰等10名紳士捐贈,工程於1920年(大正9年)7月開工,1921年(大正10年)落成,成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集會的重要場所。建築物包含本館磚與混凝土造平房,磚木造平房管理室一棟,磚木造平房廁所。

光復後公會堂改名爲中山堂,而1955年(民國44年)430日新竹社教館正式開館。設館之初因政府財政困難,借用新竹縣政府中山堂作為辦公室及主要展演活動場所,之後陸續增蓋建築物數棟,現本館主體建築美藝堂仍為日治時期公會堂時代建築。20083月改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使用。

http://www.nhclac.gov.tw/epapernew?uid=900&pid=964  新竹公會堂簡介/圖片

新竹公會堂-1.jpg 新竹公會堂-2.jpg 新竹公會堂-3.jpg 新竹公會堂-4.jpg 新竹公會堂-5.jpg   

 

竹東公會堂:已拆除消失。

建于1933-1937年内,位于竹東街役所旁,原位置於現今東寧路與商華街口附近,其他資料不詳。(竹東街役所建于1933

http://www.klci.design.stu.edu.tw/databases/G_9_9.pdf

竹東公會堂-1.jpg 竹東公會堂-2.jpg   

 

新莊公會堂:已拆除消失。

原位置在今第一市場内,其他資料不詳。

http://nanzaigou.pixnet.net/blog/post/100269320

新莊公會堂.jpg  

 

羅東公會堂:已拆除消失。

大正12(1923)4月,為迎接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渡台行啓紀念而建設,約有5分地,工程費15千圓,建坪數160坪,由羅東街役場經營管理,於同年11月竣工,1212日正式啓用。公會堂內部設有街立圖書館、撞球場、大弓場(射箭場)、集會場(72)、俱樂部、物產陳列場等,全部以檜木建造,是當時街民唯一的集會娛樂場所。以昭和9(1934)為例,公會堂共舉辦講習會25次、研究會3次、各種總會13次、各種會議32次、宴會20次、學藝會1次、電影放映53次;而昭和10(1935)的使用次數約有113回。其中圖書館於大正14(1925)61日開館,藏書1,520冊;昭和10(1935),閱覽人數男性1,677人,女性385人,合計2,062人。

為慶祝皇紀2600(1940)祭紀念,羅東郡民計畫籌建新的公會堂,為總坪數252坪的3樓洋館,其中1樓為可容納千人的廣場,2樓為純日本式格局,3樓為貴賓室,工程費需8萬圓,完工後將成為蘭陽第一公會堂。預定自昭和12(1937)度起分4年編列預算執行,但此計畫後來並未實現。

公會堂舊址在今羅東中山公園內,即今陳純精翁銅像紀念碑背後的土地,遺跡早已無存。當時公園入口在街役場方向,射箭場在靠近興東路方向,而鎮公所一帶還是沒有住家的大片荒草空地。

http://ywc1008.pixnet.net/blog/post/29687844

 

蘇澳公會堂:已拆除消失。

蘇澳郡役所與左近的蘇澳公會堂、蘇澳庄役場,約在今日光復路路底一帶,構成日治時期蘇澳最核心的行政區塊。公會堂建築完成于19231130日,臺灣日日新報社主辦活動寫眞會(蘇澳の本社映畫會),16日午後六點半左右於宜蘭蘇澳郡公會堂放映,約有五百名觀眾前來,至十點半於盛會中閉會。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showlevel=2&id=676 圖片

蘇澳公會堂.jpg   

 

宜蘭公會堂:已拆除消失。

宜蘭市中山公園裡,有一座戲院留存在中老年人的記憶裡。很老的老人家,叫它「宜蘭街公會堂」;五、六十歲的人,稱它是「中山堂」或「大同戲院」;再年輕一點的宜蘭人,大概只知道它叫「公園大戲院」或「大觀戲院」。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那座形似倉庫的高大建築,覆蓋著黑色的日本瓦。七十幾年前日本人興建它,主要做為宜蘭街公會堂,相當於現在的社區活動中心,做為政府機關集會或民間遊藝活動的場所。台灣光復後,公會堂改稱中山堂,後來宜蘭市公所動了生意腦筋,把它租給民間商人當戲院,戲院名稱便隨著老板不同而更換。這座戲院演過日本電影、西洋片、國語片和台語片,也讓歌仔戲班和歌舞團在台上大顯身手。

http://reader.roodo.com/huskie/archives/2662104.html

宜蘭公會堂-1.jpg 宜蘭公會堂-2.jpg   

 

其他完全無資料的北臺灣公會堂如下:(共9所)

礁溪公會堂(1923完成),新店庄公會堂(1924/04/13完成),鶯歌庄公會堂(1925/06/17完成),三芝公會堂(1927/08/10完成),板橋公會堂(1933/05完成),桃園公會/桃園公會堂(1911完成),中壢公會堂(1932完成),大湖庄公會堂(1930/08/16完成),三灣公會堂(不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g3309 的頭像
    weng3309

    weng3309的部落格額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