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陽光飛行
作者:李良仁2002
設置地點:天母西路及中山北路六段與七段交接處左側廣場
説明:
下方以綠色的花為主,中間綴以紅色的風扇,上方是黃色的花,可以風的強弱自由轉動,強烈的顏色與簡潔的造型成為獨特的小型地標。
作品名稱:飛行的魚
作者:李良仁2002
設置地點:天母東、西路及中山北路六段與七段交接處右側廣場
説明:
天母商圈像個小小聯合國,部份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就像風靡全球的天線寶寶,飛行的魚能夠接收世界各地的訊息。
作品名稱:滾球機器
作者:喬治羅德2004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售票處前
説明:
滾動球體是用來表現速率、速度、加速度(旋轉及線性)、和向心、離心力的最佳材料。球體由電動鍊狀梯帶動,再向上攀升的同時也獲得了動力的來源。球體從機器的頂端向下滾動,並實際演出能量保存及能量轉換等兩種概念,隨著球體的運動,能量由動能轉為音能(球在軌道滾動時所發出的聲音,由球所制動的棒槌敲擊音樂裝置所擊出的樂聲)。
作品名稱:紡紗之風
作者:塔基士2004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花圃綠地
説明:(已移除)
作品名稱:來電E世代
作者:林一中/張可昱/協能電機有限公司2004
設置地點:台北市通和東街2段160號百齡橋配電所
説明:(參見説明牌)
作品名稱:萬物浮游
作者:王為河/王良銘2006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承德路4段與百齡段六小段
説明:
本地下道公共藝術創作,以造型骨架及粗糙實牆雙空間相互配合而成,雙出入口所呈現之斜坡意象,構想源自樹枝與樹幹的關連,期望塑造兩組“樹”的幾何造型,因此兩棵樹有著透明玻璃的樹葉。民眾穿梭地下道,同時也穿梭著透明骨架的空間型體。此起彼落在地平面上下,不全是動線的引導,而是感受空間的氛圍與“樹幹”在藝術創作下所呈現不同的詮釋。夜間以圓形燈管的照明設計延續圓山的意象,除了彰顯燈光是照明的工具,更塑造光的自明個性,在都會裡的微空間下有著自在而在的獨感。
作品名稱:無為 / 無不為
作者:和泉正敏2008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2樓花台)
説明:
本廣場上的創作為雕刻家和泉正敏所作,他以石材搭配景觀植栽,形成一種既不完全是概念,也不完全是形式;似乎是已完成,又彷彿處於邁向完成的狀態。「石頭全知卻沈默不語。」和泉先生這樣表示,「風雕刻了石頭,最終有一天,這些刻痕又回到原初,我們只是瞥見了其中的剎那。」這是他對石頭生命的隱喻,其作品融合對自然界的觀想及人文環境的觀察,「無為」的頑石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無不為」的力量則是展現一刀劈下的魄力。為與不為,深沉的意念,讓人再度凝想起陳列室中的玉石巧玩與山水繪畫。
作品名稱:知識分享
作者:旗津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沈亨榮2008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5段136巷1號/市立圖書館葫蘆堵分館(大門右側牆)
説明:
"一頁頁書面可凝聚無形的知識力量,成就許多有意義的事,圖書館聚集無窮的知識,貢獻與分享這些無價之寶供民眾來閱覽,無私的分享知識,分享力量,分享彩色人生。 "
作品名稱:福聚
作者:旗津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沈亨榮2008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5段136巷1號/市立圖書館葫蘆堵分館(大門左側)
説明:
從古至今,我們對知識的需求是持續不斷的,透過書本瞭解過往、掌握今日,串起過去及現在,將知識整合、學以致用,創造未來,使人生的學習不斷地向未來延續。
作品名稱:串流
作者:旗津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沈亨榮2008
設置地點: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5段136巷1號/市立圖書館葫蘆堵分館(大廳正面)
説明:
葫蘆堵早期因當地河口河洲,狀如葫蘆。葫蘆是福氣的象徵,以葫蘆造型做為凝聚社區的出發點,透過民眾參與製作,更能聚集民眾對社區的認同與向心力。
作品名稱:方的立足點 Standpoint of the Square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1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戶外草坪開放空間
説明:
方的立足點也就是正義的立足點;八個方形框交錯排列的造形,隱約可見「圓」蘊藏其中。在方與圓的各種面相形成平穩的狀態,期盼透過追求真理的過程,找到正義的立足點。
作品名稱:圓的擴散 Expanding of the Circle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1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主要入口挑空處
説明:
「圓」有著圓融的意象,也象徵司法的智慧與和諧,並以階梯造型期許司法與法制與時俱進。哲學家的名言:「哪裡有正義,哪裡就是聖地。」如漣漪般擴散。
作品名稱:對話之門 Gateway to Dialogue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1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主要入口挑空處
説明:
法院如一扇讓民眾對話的門,這扇門有兩把鑰匙--象徵堅持正義之心的方鑰匙,以及代表智慧圓融態度的圓鑰匙;期望人們透過這扇門,在對話過程中發現正義與真理。
作品名稱:喜悅圓滿的樹 Tree of Sublime Joy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1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主要入口挑空處
説明:
以剪紙藝術的手法描繪出象徵永續發展的樹;不同造型的兩顆樹,卻有著相同的生命力,就如同法雖隨環境與思潮變遷,堅守正義與追尋和諧的理念卻是亙古不變。
作品名稱:真、善、美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3號法官學院/大廳一樓挑高區
説明:(不開放參觀)
真善美的境界,是一種崇高的人類理想,藝術家許宗傑嘗試以視覺的語彙,詮釋他心中的理想境界,藉此與法官學院的精神互相呼應。作品《真‧善‧美》截取西方古典藝術語彙(三女神)與神秘古老的自然文化元素(愛爾蘭三葉草圖騰),精煉地融入科技藝術創作。以三角形LED光板堆疊漸次扭轉,各自以正面、反面與側面交替呈現,彼此卻交揉而成一個無盡循環交疊的圓形。三色光紅、緣、藍分別代表真善美環繞流動,每當三種色光交疊一起時,轉變成純潔無暇的白光,亦為至真、至善、至美三位一體的最美境界。
作品名稱:學無止境--借古喻今 Learning Never Ends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3號法官學院/蛋型會議室外圓弧牆面
説明:(不開放參觀)
作品取自荀子《勸學篇》,以「學無止境-借古喻今」為題,作為法官學院的入口意象,揭示學習的內部規律正是知識的積累,彰顯司法人員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切磋琢磨的求知精神。陳浚豪先生的蚊釘創作結合當代書法家林章湖先生的優美書法,點構成線與面,蚊釘的肌理,讓觀者藉由位移對作品獲得不同感知;同時,也暗喻知識的明辮與精進,是透過一點一滴的鑽研和深刻累積,以英文來說,鑽研也就是「DRILL」,必須反覆不斷論證推敲、修正,使達成理論體系與實踐一致的境界。
作品名稱:懸照 Suspended Mirrors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福國路103號法官學院/二至四樓樓梯間天花板
説明:(不開放參觀)
明鏡高懸,在過去象徵官吏執法嚴明,明察秋毫,判案公正無私。在這裡,作品呼應策展主軸「鏡界」,象徵法律保障眾人所共同追求的社會公平正義,及其光透明敞的崇高境界。懸鏡,高掛於上,參差錯落的群鏡,沿著階梯往上延伸,作品與觀眾有著密切的觀看與反射照應的互動關係。觀,觀看直覺;照,返照自身。光線從懸鏡間隙灑落,走上階梯的人們,沐浴在天窗灑下的自然光線,與鏡面無限來回的反射中,映入眼前的或許是真實的世界;返照至觀者心靈的,是自我論辯以及關照省思。
作品名稱:台北尋寶隊 Taipei Treasure Hunting Team
作者:不詳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承德路5段55號市立兒童新樂園/人口牆面,人口廣場,露台,牆面,天窗下方等園區各處
説明:
寶藏夢想飛船、尋寶相機車、指揮隊長和八位巡邏隊員所組成「台北尋寶隊」,帶領著大家的想像一起追求智慧、勇氣、希望,尋找寶藏與夢想。
作品名稱:一桌二椅
作者:郎祖明/陳旻立/洪志成2017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臺灣戲曲中心廣場
説明:(參見説明牌)
作品名稱:風之舞
作者:松本薰2017
設置地點: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臺灣戲曲中心廣場
説明:(參見説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