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雙園筆竹風情
作者: 王秀杞2002
設置地點: 興義街2號雙園國民中學/校門口右側人行道
説明:
以當地生活為寫照,自左而右為小朋友追逐嬉戲、小女孩恬靜閱讀,市場邊阿嬤們結伴同行等六件寫實雕塑,不鏽鋼造型串聯主體結構。最右端是兩支高大的筆與校徽標舉的精神結為一體,成為嶄新的地標。該地有大片竹林,「竹」發音與「足」相近,代表滿足之意,台語為「德」之音,鄰近行政區有「和德」、「忠德」與「孝德」等里,於是竹林成為作品設置的背景。
名稱: 舞
作者: 黃文慶2002
設置地點: 興義街2號雙園國民中學/綜合大樓南面牆
説明:
創意來自敦煌壁畫《舞伎飛天》,取其凌空飄逸之造形,轉化成抽象動態構圖,預鑄的彩色玻璃鑲入立牆各樓層,搭以綜合大樓外牆活潑生動圖案,與整座校園合而為一,不論身處校園或教室中,都能輕鬆體驗玻璃晶瑩惕透與豐富色彩之美。
名稱: 福星高照
作者: 李昀珊/2003
設置地點: 中華路一段66號福星國民小學/東側校門口地坪
説明:
1.以羽毛「筆」的造型代表知識的力量。
2.以象徵日晷的「表」來指示時間。
3.以各種圓形裝飾不同的地理人文圖騰,蘊含散落天際的星河。
名稱: 琴韻悠颺(一件加銅音符五座)
作者: 李昀珊/2003
設置地點: 中華路一段66號福星國民小學/都市櫥窗前行道樹下
説明:
1.以「高分音譜記號」原型構成三層高低錯落的街道傢俱。
2.以銅、石材、水泥,與馬賽克等材質勾勒豐富的琴鍵音符。
3.另以銅製小音符座椅沿線(人行步道)錯落,蘊含遠揚的樂聲。
名稱: 如魚得水立體魚拓畫
作者: 周國龍/2004
設置地點: 莒光路315號雙園國小游泳池外墻
説明:
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悠…..記得這首快樂的兒歌嗎? 小朋友學會了游泳,也會像魚兒一樣樂悠悠! 如魚得水創作,是由魚的原形直接翻模製造, 經過藝術的巧手,栩栩如生!
名稱: 快樂向前飛--夢之帆
作者: 許敬忠/大夏數位傳播有限公司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大學之道前廣場
説明:
有一群 快樂鳥, 他們將要乘著 夢之帆, 跨越 希望之虹, 去尋找傳說中的 智慧之樹, 因為聽說吃了樹上的智慧之果,將會得到想要的願望……
名稱: 快樂向前飛--希望之虹(共11組件)
作者: 大夏數位傳播有限公司/趙南開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校門口
説明:無。
有一群 快樂鳥,它們將要乘著 夢之帆,跨越 希望之虹,去尋找傳說中的 智慧之樹,
因為聽說吃了樹上的智慧之果,將會得到想要的願望……。
名稱: 快樂向前飛--智慧之樹
作者: 許敬忠/大夏數位傳播有限公司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操場停車場入口
説明:
有一群 快樂鳥,它們將要乘著 夢之帆,跨越 希望之虹,去尋找傳說中的 智慧之樹,
因為聽說吃了樹上的智慧之果,將會得到想要的願望……。
名稱: 快樂向前飛--快樂鳥
作者: 許敬忠/大夏數位傳播有限公司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家長接送區、199巷外牆
説明:
有一群 快樂鳥,它們將要乘著 夢之帆,跨越 希望之虹,去尋找傳說中的 智慧之樹,
因為聽說吃了樹上的智慧之果,將會得到想要的願望……。
名稱: 青春模型
作者: 邱昭財/理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九龍柱後方
説明:
《青春模型》訴求大家幾乎都有的模型經驗:我們興高采烈地拆開一盒模型,一個個組件分置在邊好號的框架上,按著說明書或全憑靈感,逐一組裝完成。組件最後構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迥異於原本的模型狀態,但每個要素卻構成了整體。 我們的生活也構成了一個個整體:上課、考試、家居生活、看電視、打球、聊天、上網;在這些日常活動中,我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但這些物品有什麼意義?哪些是我不得不用的?哪些是我想要但還沒有的? 這件藝術作品想要問的是:什麼是青少年所期待的生活?
12 名稱: !………
作者: 邱昭財/理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新校舍前中庭廣場
説明:
「!」驚嘆號--出現在驚嘆之後,往往表達出正面的意思。「………」則為青少年朋友常用的非正式符號,有時為了表現出意有所指的沈默,雖然沒有具體意思,但這種有意的沈默卻透露出時間感,它是語意的懸宕,更是充滿期待的等待。 青少年處於學習階段,生活中不斷進行新事物的發現,每每有所新體驗、新知識,帶來了心頭的驚嘆,或許還不明白但總是心有所感。驚嘆號與點點點即是內心獨白句尾的標號,這件作品採取鐘面造型,當時針、分針指向刻度圓點,又恰好組成了「!」,也喻示了時時刻刻都有新發現。
名稱: 微笑‧請坐
作者: 邱昭財/理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08
設置地點: 西藏路201號/萬華國民中學七龍柱區
説明:
網際網路產生了許多新的語言符號,在這些符號中,有的僅是一張臉,或笑或哭、或是半吐舌頭的頑皮表情,有的神情甚至沒有文字可以註解--它就是某種難以詮釋卻能意會的情緒,當這些因網路而起的表情符號,也演變為青少年溝通交談的語言,它們就超出網路世界的虛擬性,成為新人類的世代表徵。 在《微笑‧請坐》中,:)是可以坐靠的椅子,這張表達友善的笑臉,在1960年代曾被當成反戰標記,現在則是網路通訊軟體的常用符號,當它以接到家具的公共藝術面貌出現,也就意味著坐下來面對面的重要性,同學們每天見面,都會笑。
名稱: 記憶的風景
作者: 邱昭財2009
設置地點: 桂林路64號/老松國小綜合大樓一樓走廊
説明:
《記憶的風景》是一組機器儀表,其特殊的圖碼形式紀錄著某些訊息。運用具地緣關係之相關文史資料、圖片作為創作的視覺元素,將原本具象的圖文經過切割與並置成為破碎、抽象的符號。當我們轉動把手,《記憶的風景》便向我們顯現關於老松國小歷史與現在的種種記憶。
名稱: 青青松松
作者: 張乃文2009
設置地點: 桂林路64號/老松國小綜合大樓前方地坪
説明:
作品針對小學基礎教育之意向,以鑰匙的形象出發,再於鑰匙圈頭植一松樹以回應老松國小之校名。另外,鑰匙尾端之齒形亦沿用老松國小建築特色之拱形立面,使作品與學校的意向緊密結合。
名稱: 《聽,生命樹的葉子在歌唱》
作者: 葛菲雅奇視像設計/蔡文祥2016
設置地點: 內江街87號臺灣大學醫學院北護分院/大門入口雨遮及大門柱
説明:
以植物的捲曲、攀爬等生態特性,結合象徵醫療的蛇杖意象,以有形的醫療網為作品的「形體」,以無形的愛心服務為作品的「靈魂」,並延續至地面,象徵札根所在社區,「在地老化」之營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