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戲曲音樂系統説起---南管與北管
南管與北管是台灣民間兩大音樂系統。南管音樂婉轉悠揚,其主要的樂器以以琵琶為主導搭配洞蕭、三絃及二絃輔助。演奏時,可唱可奏,搭配泉州古腔,演奏時感情豐富。曾獲康熙皇帝賜封「御前清客」的美譽。
北管音樂傳入台灣的時間較南管為晚,大約在乾隆、嘉慶年間,或是更晚。只要從廣東福建傳入台灣,非閩、客語系戲曲皆稱為「北管」。由於南管音樂,曲風典雅,緩慢,較受一般文人喜愛,但是北管音樂以打擊樂器為主則較熱鬧,很快被一般民眾所接受,民間喜慶祭典廟會場合、婚喪葬禮經常演出北管戲曲,所以在當時的民間造成風行,成為最熱門的音樂。南管戲的觀眾先被「北管戲」搶走,後來「歌仔戲」興起,南管戲更被冷落,現存的南管戲團的活動已日漸減少。
清代中葉,北管傳統戲曲流傳入台,嘉慶以後簡文登者在宜蘭教習北管時,分裂為西皮、福祿兩派、迭引起紛爭械鬥。西皮派的主要樂器為以桂竹筒包蛇皮做的吊鬼仔(聲音尖銳,被戲稱為吊鬼,即吊死鬼,中國大陸稱京胡),蛇皮音類似西皮,奉祀田都元帥;福祿派的主要樂器是以殼子弦(椰子殼做的胡琴),形狀類似葫蘆,音同福祿,奉祀西秦王爺。
北管福祿派始祖---西秦王爺
西秦王爺之源流一般有數種說法。因唐玄宗喜愛戲曲,曾在宮中設置梨園,培養優伶,對戲曲很有貢獻。安史之亂時,玄宗避難秦、蜀之地,故稱「西秦王爺」。此說法最為臺灣戲曲界接受。臺灣主祀西秦王爺的廟宇集中在新北瑞芳,可說是西秦王爺的信仰中心。而位於臺中市大肚區王田天和宮則是為西秦老王爺開基祖廟。
汐止濟德宮西秦王爺
金山武英殿西秦王爺
基隆護國城隍廟西秦王爺
北管西皮派始祖---田都元帥
汐止忠順廟中央及兩側為田都元帥
基隆覺修宮田都元帥
田都元帥之起源,說法極多。最通行者是:雷海青說。田都元帥乃家喻戶曉之忠烈樂官雷海青,是眾多戲曲、南北管、西皮亂彈祖師、宋江陣守護神,是著名的戲神。民間傳說,田都元帥本為神靈,乃東嶽大帝義子,下凡轉世為唐玄宗的樂官雷海青以應劫數,金雞及玉犬乃田都元帥左右護將,因此神像旁另有金鷄及玉犬陪祀。(下圖可見座位前方左側的玉犬及右側的金鷄)
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於洛陽迫使海青表演,海青不從,以琵琶擲祿山,大罵其為亂賊,被斬於洛城凝碧池。海青雖為伶官,但忠肝義膽,死節一事,人人傳述,玄宗聞之感嘆,民間相傳,殉節後曾顯靈護駕,帝見天上有一軍旗,上有一「田」字,立即封他為元帥,故稱「田元帥」,而實際上則為「雷」字因上半雨字被雲層遮蔽之故,後加封為「都元帥」,故稱「田都元帥」。
世人流傳,田都元帥襁褓時被遺棄在田邊,受毛蟹吐唾沫餔育、鴨子含食餵養才得以維持生命,後被善心農民拾回養育。故其神像的臉上額頭,常繪有一隻毛蟹。另一說,田都元帥臉上所繪的蟹,是因為田都元帥生前,在皇宮御宴時,不勝酒力醉倒,於是在妃嬪戲弄之下,臉上被毛筆畫上一隻蟹。因此傳說,故田都元帥的信徒不吃鴨、蟹以報其恩,供品亦不得供蟹類、鴨子。(下圖臉上的螃蟹)
歌仔戲始祖---歐來助
歐來助(1871年-1920年),藝名歌仔助,宜蘭縣員山庄結頭分堡人,歌仔戲演員,被傳說為歌仔戲始祖之一。原姓歐陽,因當時日本政府不許台灣百姓有四字姓名,遂改為單姓歐。與流氓師(鱸鰻獅])、陳三如(又名林阿儒、陳阿如)皆師承於於貓仔源,學習歌仔。歐來助將原為民謠山歌的七字調,鋪衍成故事,並以一二人將故事演出來,使之具有歌仔戲雛型,因而被認為歌仔戲的始祖之一。四十歲左右,應出生地父老的邀請回故鄉教戲,並先後到過貢寮鄉的卯澳和宜蘭員山鄉的八十佃開班授徒。
2011年11月,國立臺灣文學館曾舉辦紀念歐來助的演唱會。2014年,宜蘭縣政府將員山結頭份大樹公納為文化景觀,登錄理由之一是傳說為歌仔戲發源地,歐來助曾在此唱歌仔戲。名演員陳亞蘭也曾到此樹下追思。
歌仔戲傳承的明華園始祖---陳明吉
明華園是台灣規模最龐大、也最著名的歌仔戲團,今組織已成規模龐大的文化事業體,為陳明吉於1929年(日治昭和四年)創立。
目前由總團長陳勝福(陳明吉三子)領軍的明華園戲劇總團,旗下共有8個子團與4個協力團隊,是台灣最具規模的表演藝術團隊,足跡遍布最廣、觀眾階層最廣、戲劇版圖最廣的表演藝術團隊。另外在海外演出,除大陸地區外足跡更遍及日本、法國、美國、新加坡、南非等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家庭年」推選明華園為台灣「奇特家庭代表」、法國第一大報費加洛報更給予「中華民國的另一個聲音」的美譽。2017年明華園榮獲台北市文化獎、首席編導陳勝國也獲得國家藝文獎肯定。
台灣布袋戲始祖---黃海岱
黃海岱(1901-2007),台灣雲林西螺人,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及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的創始人,在台灣布袋戲界被尊稱為「通天教主」。11歲起,由父親送至學堂讀漢學,建立起文學、音樂的基礎。1915年進入父親黃馬的「錦春園」布袋戲班,與其弟程晟(隨母姓)跟隨父親學習布袋戲,18歲時黃海岱已可獨當一面。
黃海岱育有八子四女,較出名的有長子黃俊卿和次子黃俊雄。其中黃俊雄於1970年將率領的「真五洲劇團」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首度於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造成當時全台轟動;黃俊雄的妻子西卿則是唱紅許多布袋戲主題曲的歌手。[3]而在第三代黃家子孫中,黃強華、黃文擇、黃文耀以及黃立綱等也各以「霹靂布袋戲」、「天宇布袋戲」、「金光布袋戲」系列聞名於布袋戲界。
一般來說,學者都大約認定布袋戲起源為福建泉州,時間則約為17世紀左右。1750年代,布袋戲隨著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其劇本以古書和演義小說為主。至1920年代,多採以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為題,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的展現為主。
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另外,在戲劇之外的表現手法上,金光戲採用華麗的布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由此人們稱為金光布袋戲,而以黃俊雄為始祖)
1960年代初期,電影戲院演出布袋戲相當普遍,野台金光布袋戲也仍是鄉村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1970年,黃俊雄率領的真五洲劇團將本來於戲院上映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首度於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因音樂新穎,口白典雅,加上劇情緊湊與聲光效果驚人,在爾後四年內連演583集。不但如此,還曾締造全台灣97%的電視超高收視率。
中國京劇創始人---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
中國京劇曾被稱爲國劇,在台灣又被稱爲平劇。而安徽地方戲曲的徽劇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劇團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碼、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1840-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誌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碼。
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或稱“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
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京劇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上圖為歌仔戲傳承者陳朝吉(左)及京劇傳承者梅蘭芳(右)
下圖自左至右:清末歐來助,西秦王爺後唐莊宗,田都元帥雷海青,西秦王爺唐明皇,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