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門大圳過嶺支渠步道展區


1號記憶的光廊---過嶺分渠步道(清泉街/高雙路8巷)
藝術家使用客家傳統竹編用品的編織方法及特有圖樣,以竹子為主要創作材料,織作數個竹編拱門參差排列,形成多層次的廊道空間。不僅以此勾起人們對客家生活的浪漫情懷,同時藉機打造屬於記憶的隧道,任民眾悠遊穿梭,增添樂趣與喜悅。

1過嶺支渠-記憶的光廊1.jpg

1過嶺支渠-記憶的光廊2.jpg

1過嶺支渠-記憶的光廊3.jpg

1過嶺支渠-記憶的光廊4.jpg  

2號WA(輪・環・和)---過嶺分渠步道(清泉街/高雙路8巷)
藝術家期待與臺灣民眾一起共創的《WA(輪・環・和)》作品,靈感來自於日文發音相同的三個漢字,意味著眾人發揮自己自身力量並試圖實現和諧的循環之輪。作品將運用竹雕的形式融入設置地點並作為光環境使用。直立式的設置方式呼應都市的景觀線變化,整體造型線條則帶有如自然之風一般的流動感。

2過嶺支渠-輪環和1.jpg

2過嶺支渠-輪環和2.jpg

2過嶺支渠-輪環和3.jpg

2過嶺支渠-輪環和4.jpg  

3號漣圈---過嶺分渠步道
漣圈是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師生與平鎮高連社區(雙連里、高雙里)居民共同創作,結合當地盛行的紡織業和竹編工藝特色,以居民日常的衣物及線材為編織材料、大小不同的圓為單元,桃園地景色彩為織帶,利用漣漪的同心圓,和星狀的編織手法連結而成。當我們行走在石門大圳過嶺步道時,視線被「漣圈」引導並看見隱藏於陂塘、水田和三合院的共生關係。透過「漣圈」的藝術共創,產生人與人的新連結,進一步連繫起人與這塊土地的記憶與想像。

3過嶺支渠-漣圈1.jpg

3過嶺支渠-漣圈2.jpg

3過嶺支渠-漣圈3.jpg  

4號高雙陂塘漣漪迷宮---過嶺分渠步道
《高雙陂塘漣漪迷宮》是在稻田裡的自然雕塑,位於桃園市的農田區。美麗的稻田景象,勾起藝術家的童年回憶,水田裡的漣漪,伴隨著勞動者的耕作,慢慢蕩漾開來,成為藝術家最美麗的創作與生命養分。在田裡泛起的巨大漣漪雕塑作品,就像是農夫細心照料下,金黃飽滿成長的收成。藝術家以水為意象,成為其創作的思考觸媒與實踐,並結合迷宮的概念而成形。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也都是美麗的。我們的生命也是在不斷尋覓的過程中成長。

4過嶺支渠-漣漪迷宮1.jpg

4過嶺支渠-漣漪迷宮2.jpg

4過嶺支渠-漣漪迷宮3.jpg  

5號水 ‧ 源---過嶺分渠步道
掬水,是生而為人的本能,雙手併攏或交疊出足以盛水之容器,將水捧起後可以飲用、清洗、澆灌…若說水是生命之源,掬水則是不可或缺的儀式。我們為生命而飲用;為潔淨而清洗;為作物而澆灌,澆灌出土地與人的連結,人與人的連結,交纏出各樣美麗的文化。本作品以掬水作為主要意象,一雙手從陂塘裡伸展掬水而出,如同大地之母的賜予,也象徵著人將水帶往陸地,此水孕育萬物滋養眾生,才使生命延續而生生不息,代表著我們都是水與土地的一份子。

5過嶺支渠-水源1.jpg

5過嶺支渠-水源2.jpg

5過嶺支渠-水源3.jpg  

6號慢撥 曼波---過嶺分渠
阿美族傳統社會中,竹、藤編織是男性的基本生活技能,同時成就了藝術家創作的基石,其運用竹片及竹管等不同形式的竹材,將其解構、重塑,模擬搭建出往日用於運輸、農忙等工作的竹筏意象,不僅營造出陂塘間的親水氛圍,作品呈現也在溫潤中帶趣味,傳遞生活美好的感受。

6過嶺支渠-慢撥曼波1.jpg

6過嶺支渠-慢撥曼波2.jpg

6過嶺支渠-慢撥曼波3.jpg  

7號沉積層:椰林大道---過嶺分渠
順著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向前,會到達一處如窗景的「窗點」,而在「窗點」的草地左右,是整齊排列的二列椰子樹。臺灣對椰子樹在造景的利用上有著很西方的傳統,這種希臘列柱的視覺思考,以熱帶植物作為實現的媒介,無機的大理石對上有機的熱帶植物⋯⋯。

7過嶺支渠-沉積層椰林大道1.jpg

7過嶺支渠-沉積層椰林大道2.jpg

7過嶺支渠-沉積層椰林大道3.jpg

7過嶺支渠-沉積層椰林大道4.jpg  

陸光路14巷96弄碉堡公園展區


8號人蔘甘泉---興發商店(碉堡公園南邊入口處)
《人蔘甘泉》以定格動畫呈現臺灣的人文風景,影射臺灣當代社會不同層面的奇境。作品材質:動畫錄像。

8碉堡公園-人參甘泉1.jpg

8碉堡公園-人參甘泉2.jpg  

9號我們的時光---(碉堡公園走道旁)
本藝術裝置作品邀請了在國際及臺灣各地擅長以結合自然工法的策展人及原住民藝術家團隊,以大量搜集而來的大小原木以直面的方式大量聚集並列,再以橫向連結的擴散方式圈圍在過去為軍眷陣地的大樹與大樹之間,透過了策展人及原住民藝術家的概念及實作的藝術共創歷程,在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樹之下及周邊,以堆疊時間及空間的概念,砌出了足以仰望天際下的樹影的美好生活縫隙的時光,以及讓老少皆得以停留或仰臥於此的感性位所。

9碉堡公園-我們的時光1.jpg

9碉堡公園-我們的時光2.jpg

9碉堡公園-我們的時光3.jpg  

10號聚會所---(碉堡公園草地上)
本次地景藝術節特別邀請,緬甸建築師梭溫措所領軍的建築團體 Pounamu Bamboo Design & Construction,帶來自然取材之作品《聚會所》。
建築師結合緬甸傳統的榫接工藝,發揮竹材獨有的彎曲韌性,使用當代防腐技術延長竹建築的使用壽命,在《聚會所》中除看見具體的竹建築幾何線條外,亦感受緬甸人將物資利用最大化的表現,傳遞永續建築、友善社區的理念。從臺灣就地取材,使用臺灣孟宗竹與桂竹施作,融合出緬甸與臺灣兩地的風土風格。

10碉堡公園-聚會所1.jpg

10碉堡公園-聚會所2.jpg

10碉堡公園-聚會所3.jpg

10碉堡公園-聚會所4.jpg

10碉堡公園-聚會所5.jpg  

11號穿梭之間---(碉堡公園北側碉堡内)
曾經緊張肅殺的軍事碉堡,在歷史更替後轉為遊玩休憩的親子公園。縫合新舊文化共融間,嘗試透過洞口的意象連結兩個時空,引領觀者一窺洞後歷史的痕跡。

11碉堡公園-穿梭之間1.jpg

11碉堡公園-穿梭之間2.jpg

11碉堡公園-穿梭之間3.jpg

11碉堡公園-穿梭之間4.jpg

11碉堡公園-穿梭之間5.jpg  

桃園2020地景藝術節其他展區

https://weng3309.pixnet.net/blog/post/352936043 構築城市搶先看-2大崘展區

https://weng3309.pixnet.net/blog/post/352936727 構築城市搶先看-3中央大學展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g3309 的頭像
    weng3309

    weng3309的部落格額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