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五股觀音山區的兩座鄰近的觀音廟,雖然同樣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神,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色,開山凌雲寺為道教性質廟宇,而凌雲禪寺卻是帶有佛教中國唐密色彩,同時參觀此二間寺廟,從建築,神明塑像及稱呼,内殿佈置各方面去仔細感受其中的差異,應該是極富樂趣之事。
開山凌雲寺乃五股鄉歷史最久之寺廟,是由謝建賢創建於乾隆4年(西元1739年)俗稱(內岩),後因毀壞寄祀西雲寺(外岩),西元1815年,楊梅集資重建迎回安座,清末年間盜匪佔據,劉銘傳派兵焚燬,1909年,林知義任管理人時獻地建凌雲禪寺,1927年林知義募資重建凌雲寺,1933年入廟安座,主祀「南海觀世音佛祖」,左陪祀為「顯應祖師」、「大眾爺」及「三太子」,右陪祀為「福德正神」右護龍恭奉「功德祿位」及「地藏王菩薩」,左護龍恭奉「太歲星君」,是傳統的民間信仰寺廟。
凌雲寺建築為單殿式,主殿係以觀音山石建造,屋瓦為傳統紅瓦片,前後不對稱的馬背是一特色,左青龍、右白虎、前有罩、後有靠,絕佳的建築地理環境,是地方的信仰中心。2004年後殿新建落成,恭奉「南海觀世音佛祖」左陪祀「文殊菩薩」,右陪祀為「普賢菩薩」。
下方為道教寺廟的開山凌雲寺,遠處上方為佛教寺廟的凌雲禪寺。
古色古香的寺廟建築
正殿入口
顯應祖師殿
福德正神殿
太歲殿及六丁六甲令牌
五營將軍
地藏王菩薩
正殿三十三觀音及兩側善財童與龍女
有獅子坐騎的文殊菩薩
有大象坐騎的普賢菩薩像
内殿入口
兩獅子之間的大悲咒經文
寺廟入口石碑
古典觀音亭
觀音山登山步道圖
凌雲禪寺
凌雲禪寺,乃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由大稻埕富商劉金波捐獻,幫助三重埔菜寮寶海法師建立[1]。凌雲禪寺地處台灣新北市五股區觀音山上,於開山凌雲寺之後方,廟內主要供奉觀音菩薩。
在《宗教臺帳》一書中,記載凌雲禪寺占地約有9200坪,氣勢與規模甚大,曾於大正三年(1914年)和大正七年(1918年)整修增築,因加入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稱「臨濟宗妙心寺派觀音山凌雲禪寺」,開觀音山派(凌雲寺派),與基隆月眉山派、大湖法雲寺派、高雄大崗山派並稱日治時代台灣佛教四大門派、四大名山,並曾經當選為台灣八景之一。大正十五年(1926年),日本佛教界由各地佛寺募捐數尊石雕觀音像來台,在內巖(凌雲寺)與外巖(五股西雲寺)之間的道路上設置「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即今「禮佛古道」。
寺廟徽章
園區入口門坊
凌雲禪寺建築
鎮守入口的韋陀菩薩護法神
佛教萬字符號標識的小花圃
内殿入口
内殿的觀世音菩薩
左側普賢菩薩的浮屠塔
右側文殊菩薩浮屠塔
鐘樓與韋陀護法神
鼓樓與伽藍護法神
慈氏菩薩玉彫像(就是尚未成佛的彌勒菩薩)
觀音靈場的石雕像
正殿入口
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
供奉牌位與守護的目犍連尊者
大陀羅尼寶殿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與侍香龍女
觀世音菩薩與善財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