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來是個很庸俗的題目,不過我只是將過去的工廠經歷中,一些在管理上成功或者是失敗的紀錄留存下來,提供後輩們的參考。當然時代背景不同,每個人的機運也應有差異,我的目的只是希望能給大家有些甘苦共鳴,甚且或是啟發開導而已,也許文章中難免有無心過度張揚自己,或是貶低他人之處,也就期望看官們多加包涵了。
話說畢業後1971年投入社會,先後在兩家美商電視機及收音機工廠,擔任製造技術類別的工作,兩年後有同學向其親友集資創業,邀請我負責工廠管理,他負責業務技術。1973年是臺灣電子業的南京東路百花齊放時代,不過十幾個員工的工廠,就位置在小公寓裏的一層100平方米樓房,工人都是附近的夜校生。產品是帶唱盤的AM/FM立體音響,主要是國內電器行客戶。
慢慢的工廠規模成型客戶逐漸增多,也開始有些外國客戶來往,委託代工產品也陸續增加,公司擴大到三層樓房,人員也增加到近百人。說實在的在這個1974年代的電子業,僅有外商帶來一些品質管制的知識,還沒有工廠經營管理的學問。我們這些年輕的管理人員,也只能將以前在外商工廠學習的流線生產管理模式引入,開發樣品---估價報價---接單購料---排線生產---檢驗出貨,如此的流程管理而已。產品FOB報價也只是固定的,以材料費用乘以兩倍計算,然後國外買方再以FOB報價加上50%作為當地零售價,當時大家似乎也都是這麼做。
緊接著1974年底第一次的電子業衰退發生,突然間國外客戶訂單銳減,生產工廠互相低價競爭,甚至經常發現客戶要求的價格就是我們的材料成本,但是仍然有別的工廠照樣接單生產,實在讓我們百思不解。工廠就在這種訂單稀少的情形下,被迫大量遣散員工,只是保留了一些較有經驗的生產班長幹部,做一些小訂單的加工品代工,可是卻是連簡單的加工品都是錯誤連連,到最後出資的老闆同學親友也決定不再繼續出錢苦撐,結束了公司的營業,這也算是我的電子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
事後自己做了一番檢討,這也應該是事過境遷以後吧,在公司已經失去競爭力的時候,並沒有為了生存的觀點,積極的找出對策克服困難。當時能存活的小廠為了降低購料成本,幾乎都是購買次級材料零件,以達到報價需求。一個來源是原廠製造出貨,再經過代理商專賣給生產工廠。另一個來源是黑貨店(俗稱電子蟑螂),取自于外商工廠的海關報廢品,甚至是材料倉庫的盜賣流出品。以基本的9011三極管為例,正貨是一隻3元台幣,黑貨是以斤兩計算,以人工過濾挑選之後,每只平均不到2角。(1975當時作業員月薪不過台幣600元)其他電子元件也多半有此類來源,兩相比較可以知道有多大的差別。
另外在選擇遣散員工之時,自己確實也犯下了嚴重錯誤,當時就有一位朋友指出問題,應該反而不要保留這些較有經驗的,因為這些人本身具有能力,比較無法在公司困苦時期保有忠誠度。此外對於只是做產品代工,像是一般簡易裝配工作,不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更加不能認真用心,難怪連加工品都作不好。只要保留一些心態服從工作認真的人,給與適當教導培訓,才能讓工廠在不景氣時期有延展性。
寫到這裏,還是想把這第一次的挫折,加上一些真實的故事花邊。就在公司結束之後,黯然準備重新找工作糊口,哪知才過沒兩天居然是天降全臺灣超大雷雨,當然跟我無關沒那個能耐,讓老天爺為我悲痛流淚,是我們偉大的蔣總統病逝了。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都知道,當時全國人民舉國哀痛如喪考妣,所有娛樂業休市一整個月,報紙電視只有黑白版面,且都是哀慟偉人的相關報導。在這種氣氛下,報紙副刊哪里還會有工作征人的廣告。哇,是整整一個月啊。也就是在這一個月,實在無法承受養家育子的精神壓力,經常一個人在臺北市的周遭群山漫遊,消磨這一段難忘的痛苦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