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座落于桃園縣虎頭山附近的忠烈祠,只能偶爾看到零星的遊客,無法與熱鬧的虎頭山公園相比。在網路上發現,原來這是目前臺灣保留最完整的日本神社建築,甚至可以說是在日本海外的唯一。據説以前日本離開臺灣之後,留下來的日本神社建築多達兩百多処,光是臺灣各州廳認定的官方神社共68座,而其中規模最大的應該是位在臺北圓山的臺灣神宮。
説來也蠻有趣的,當初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一切事務都以反攻大陸為優先,國民政府與日本的外交關係還挺密切的,所以這些日本神社也就都被保留下來。直到西元 1972 年台日斷交之後,一份惱羞成怒的政府公文發下來了,那是〈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即使是這些神社或是其他遠在深山的紀念碑之類,能夠挖除的就挖除,無法挖除的起碼也要把幾個與日本有關的字樣給刨掉,像是大正或昭和XX年等。
桃園神社興建於民國 27 年(西元 1938 年),當時是以祭拜日本天皇祖先神為主的場所。國民 35 年(西元 1946 年),台灣光復後,桃園神社改祀以為中華民國戰亡為主的烈士,更名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仍未設縣)。民國 39 年(西元 1950 年),桃園設縣後才改為桃園縣忠烈祠,結果又把門口石碑的新竹兩個字刨掉改爲桃園。西元 1972 年台日斷交,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僅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西元 1985 年時縣政府一度要將忠烈祠拆除重建,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強烈反彈,改為耗資新台幣 886 萬元整修,於西元 1987 年(民國 76 年)完成。1994 年 2 月 15 日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2004 年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將社務所整修之後,配合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規劃成立桃園縣忠烈祠文化館,2007 年 9 月 3 日(軍人節)正式開館。
神道也稱為參道,是信眾到廟宇、寺院、陵園等祭祀場所參拜的道路。可以看到石碑上桃園兩個字是修改過的。
中間的鳥居與兩側的石燈籠
手水舍又稱「水盤舍」、「水屋」、「手水屋」,通常位於神社、寺廟的參道或社殿旁,讓參拜者在進入神社前先洗手和漱口,得以清靜身心。
拜殿前的銅馬以青銅製造,腹部原刻有代表桃園神社社徽之菊花型紋樣,可惜目前已遭磨損。
守護神社的高麗犬
通過中門便是拜殿,拜殿為一般朝拜者列隊祭拜的空間,是全區面積最大的社殿,左右兩側的附屬空間為「神饡所」及「祭器庫」。現在拜殿是以祭拜為中華民國捐軀烈士為主的場所。
中門的牌匾都是改爲忠烈祠以後的,還好要不就整個神社被拆除掉了。
拜殿牌匾
本殿又稱「神殿」位於高台之上,這與祭拜程序有關,一般參拜者只能在前面的拜殿祭拜,唯有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
曾經是富麗堂皇的社務所
日式住宅
仰望高聳的中門以及兩側守護的高麗犬
古色古香的廁所
廁所門栓讓人懷念以前老家的日式住宅
附有相片的導覽圖---很貼心的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