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假設50人的流水線日產量為3000台,因應客戶訂單需要,日產量需增為6000台,人力需求應該為多少人?(先不考慮人員熟練度差異)
把它當作一個數學測試的題目,誰都知道答案是100人。
把它當作一個管理測試的題目,卻會有不同的答案。
不良的管理調度,有可能是多於120人,良好的管理調度,也有可能減少至80人。
如果只是把加倍的人力,投入同一條流水線,就能使產出加倍嗎? 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產量加倍,流線的速度當然也需加倍,會有哪些損耗產生呢?
由50人增為100人,每台產品在作業準備時間(即取件及歸位)就多了一倍損耗,尤其在高產出產品上,作業準備時間更占了極大比例。只以3000台為例,每日工時450分鐘,則每工位作業時間為9秒,其中作業準備時間即可能佔有10-20 %的損耗。
其次把作業站工時切割的結果,因工時不平衡的阻塞情形也會更加嚴重。也就是說,如果某一作業站速度較慢,它的後端作業站速度,也會因供應量不足而減緩停滯。在人員增加,作業空間縮減的情況下,減緩停滯會更加惡化。此外,也會間接造成不良率的提升。
至於良好的管理調度,為何能使產出效率更加提高呢?
如果在設備可行情況下,將投入人員分割為相同的兩條線。首先是由於彼此成績競爭的效果,可促使作業人員,甚至管理人員自動激發效率。
其次在解決生產瓶頸的處理對策上,也能產生互相觀摩比較的效果。
針對本公司生產管理現況的效率改進建議
在目前人力增加,又暫時因現有設備限制,未能增開新流水線的情形下,需先安排將屬於加工作業的流程部份移出,或以其他工作臺延伸連接流水線,如此才能有足夠的作業空間,可提高流線速度而不會產生減緩停滯。
現有作業分割方式以材料元件為基準,每個作業站需同時插配及焊接,應該改以作業特性區分為基準,將插件,焊接,與剪腳作業儘量分隔。如此,不但可提高作業熟練度,提升作業效率,也能有效減少工具及電力損耗。
管理人員依然忽視看板的利用。每日每兩小時的產量記錄表,應該會隨著人員熟練度的提升,作業管理上的瓶頸改善,及不良率的回授對策,明顯的反應出持續增長成果。此外,投入產出的差距資料增高,也能突現出因作業站阻塞造成的線上數堆積,或是檢驗站產生的不良資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