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桃園縣---桃園原民部落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又名讀法阿,是復興鄉泰雅族的一支,基國派教堂興建於民國五十二年,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居民為興建教堂,而以當地溪流石材,一塊一塊挑上山堆砌出來,並由牧師以「通往天堂的鑰匙」為概念,設計出獨特的入口風格,加上整個牆面的特殊造型,更加顯得古樸雅致,還被文建會列為歷史百景之一。

三民,舊稱「水流東」,為北部橫貫公路進出的門戶。北橫公路的歷史,可追溯自清光緒 十一年(1885年)劉銘傳主政的年代。當時,劉銘傳在大科崁(大溪)設立撫墾總局,總理全台撫墾事務, 並開闢由大溪通往今日三民、復興的道路,為北橫公路肇基之始。當時清廷的開山理番政策,逐漸侵入泰雅族人的傳統土地, 於是引起雙方衝突,曾爆發著名的「大科崁之役」。一路而上可至復興鄉角板山、東眼山等地旅遊。

宗教100-21.jpg   

17.桃園縣---大溪齋明寺

齋明寺創建於清道光末年間(西元1840年代),由農民李阿甲赴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結草庵清修,供奉由南海請回之「觀世音菩薩」,寺名「福份宮」。清同治十二年(1873)改建瓦葺堂宇。因當時齋教龍華派盛行,法脈又承龍華,改稱「齋明堂」。日治明治四十四年(1911)重建殿宇及東西兩廂,期間於大正二年至十五年,共舉辦七次之齋教「光場法會」,度眾最力。

昭和十三年(1938),日治政府推行皇民化,乃成為日本曹洞宗之聯絡寺廟,易名「齋明寺」。民國四十六年(1957)在距齋明寺600公尺處,建造齋明橋,造福鄉里。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審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八年禮請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代住持,回歸正信禪寺,推展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法務。

齋明寺目前的建築格局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重修後之樣貌,為傳統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寺內保存豐富之書畫、雕刻、經書等文物,例如于右任、梁實秋、釋圓瑛、張妙禪、釋靈源、嚴家淦等人之作品,以及雕工精緻絕倫之〝唐明皇遊月宮〞供桌。最珍貴者,當屬原版影印宋版《磧砂藏經》,為宋元年間三代聖尼相繼斷臂募刻,歷時91年完成之版本。

齋明寺自創建至今,歷經七代住持的經營,在法統上相繼承襲了普陀山、龍華齋教、鼓山曹洞宗、日本曹洞宗、臨濟禪宗等宗派,是一部臺灣傳統佛教發展史的活教材。

宗教100-22.jpg   

18.桃園縣---大溪蓮座山觀音寺暨大嵙崁觀音季

蓮座山觀音寺奉祀「觀世音菩薩」,獨峙於大漢溪畔,因有一青翠獨立的小山峰,形如出水蓮花,故稱為「蓮座山」;地方仕紳亦因其風景奇特,故建寺廟於此山顛,寺名為「觀音寺」,但一般人們仍稱「蓮座山」或「觀音亭」。

創建的歷史有二說:一為清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粵人鍾房緒在此地集資興建廟宇。另一為嘉慶二年(1797)鍾尚儀等人鳩資創建。爾後再經道光十五年(1835)鍾氏信徒募金修繕,咸豐五年(1855)的重修。

日治明治三十七年(1904),大溪仕紳募金大事重修增建拜亭,大正十四年(1925)徹底修繕;昭和九年(1934)將原拜亭改為歇山重簷拜亭,廟宇益見宏麗,倍增莊嚴肅穆。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審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最近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進行古蹟修護,寺廟已恢復早期原貌,為本省北部十分珍貴的古蹟之一,亦可謂為桃園縣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目前之建築規模保留著日治昭和九年之樣貌,建築的最大特色為正殿前的歇山重檐八柱拜亭,屋頂做八角形藻井,斗栱、插角、吊籃均精雕細琢,做工考究。寺右方有一座昭和十一年(1936)所建之三層紅磚砌成的惜字亭,頂上題有「奎星樓」,供奉文曲星君,第二層則為「敬聖亭」,亭身的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剪黏及雕塑精美細緻。

宗教100-23.jpg   

19.桃園縣---桃園壽山巖觀音寺

壽山巖觀音寺,俗稱「嶺頂觀音媽廟」,位於桃園縣龜山鄉嶺頂村,是國定第三級古蹟,為桃園縣最古老的廟宇。

相傳1742(乾隆7),有一位來自廣東嘉縣的順寂法師(俗名鄧定國),從南海普陀山潮音寺恭請觀音神像,渡海來台,在滬尾港(今八里)登岸,至嶺頂村榕樹下時,觀音託夢欲在此建廟,於是將神像安奉在當地,因嶺頂村位於台北往桃園的縱貫公路旁,乃南北往來大道所經,參拜者日眾。1763(乾隆28),舊路坑莊民張志榮為酬神恩,獨資興建茅屋以安奉神明,名為「三草庵」,即是壽山巖觀音寺的前身,從此信徒日增。

1793(乾隆58),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兵正黃旗蒙古人哈當阿南下平定盜亂,經過此庵時,許下盜亂平定後就改建佛寺的心願。1795(乾隆60)戡平盜亂,於是召集士紳大戶籌建壽山巖觀音寺,至1797(嘉慶2)完工,正式定名「壽山巖」,哈當阿親題「慈航廣濟」匾額懸於正殿。

此後,屢有增修。1860(咸豐10)1864(同治3)經歷兩次地震,牆垣部分倒毀,龜山五大坑(塔寮坑、新路坑、舊路坑、楓樹坑及兔子坑)信徒捐募重修,明顯的祭祀圈已然形成。

現今所見之壽山巖外觀主要修建於1915年(大正4年)-1916(大正5)的日治時期,因當時白蟻蛀蝕,寺宇傾頹,信眾推舉呂深波為總董事推動修建事宜,聘請著名土木大師陳應彬主持兼造,完工後雕梁畫棟,佛殿更形壯麗。

1963年壽山巖成立財團法人,又集資重修後正殿,並增建牌樓、鐘鼓樓、東西廳等建物,於1970年完工,寺宇規模進一步擴大;最近一次增建則是從1986年至1989年在正殿後建凌霄寶殿一座。

壽山巖以蟠龍柱的前檐廊為正面,全由觀音山石雕成「弓」彎曲代表龍身。中門下的石門臼,左右各雕有書、畫圖像,整座廟也因這些精緻的彫飾與結構,呈現金碧輝煌的氣勢。

壽山巖的雕飾可分為木雕、石雕、彩繪及泥塑等。木雕是壽山巖最重要的裝飾之一,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吉祥物、人物等,並採取對稱的佈局。山門為主要門面,因此裝飾性要求明顯,佈滿豐富的精雕題材。

正殿屬祭祀空間,加大尺度的架構與樸實穩重的裝飾,顯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氛;門廳及正殿檐柱的蟠龍石柱以石雕方式呈現,其中人物多為半浮雕,花鳥則為淺浮雕,走獸表現最生動,是以圓雕呈現。

宗教100-24.jpg   

20.桃園縣---蘆竹五福宮及台灣武財神文化祭

桃園縣的開發最早始於南崁,明鄭時期隸屬承天府天興縣。而座落於桃園縣境北端蘆竹鄉五福村虎頭山山麓的五福宮,即於此時所創建,是桃園縣最古老的廟宇。

南崁五福宮,又稱元帥廟、玄壇廟、元壇廟以及南崁大廟,除了是桃園縣最古老的廟宇,亦為台灣最古老的武財神廟,已有350年歷史。明鄭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明鄭軍隊奉請「玄壇元帥」香火護軍征台,安營於南崁;永曆十九年(1666)因護軍有功,特典尊封「開臺元帥」每年例祭;《桃園廳志》載明永曆卅六年(1682)創建寺廟。清雍正七年(1729),南崁玄壇廟已為北台灣重要廟宇,為南崁四社等平埔族與漢人信仰、生活以及教育中心。清乾隆五年(1740),經鄉善斥資擴建。再經乾隆十五年(1750)、嘉慶十三年(1807)、同治五年(1866)、光緒四年(1878)等多次修擴建,期間於清同治五年加建「聖蹟亭」一座。清同治六年(1867),將「元帥廟」改號稱「五福宮」至今。

五福宮目前之建築規模為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所建;日治時期之志書均載,五福宮為桃園之重要古蹟勝覽;民國七十四年(1985),內政部更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五福宮每年於新春期間舉辦「拜頭香團拜開廟門」,並設有「平安燈」與「五福臨門七星招財橋」;農曆三月十五、十六日為恭祝「武財神開臺玄壇元帥」聖誕,舉辦「桃園縣經典廟會-台灣武財神文化祭」系列活動;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舉辦「慈悲教孝 中元普渡祭」;是信眾祈求一年平安順遂以及酬神謝恩的重要時刻,亦為一睹傳統廟會與現代社會結合所呈現之人文藝術與傳統信仰之美的重要時機。 五福宮更效法玄壇爺慈悲度世的精神,積極投入社會公益與社會教化的活動。

宗教100-25.jpg   

21.桃園縣---仁海宮及聖蹟亭

中壢市仁海宮又稱為新街廟,已有百餘年歷史,是中壢市最古老的廟宇。在清道光年間,中壢市分成新街與舊街,中壢與平鎮、楊梅少部分13庄聯合興建此廟,因為當時的新街有城堡、商戶,所以才將此廟設於此。初僅供奉觀世音菩蕯,後增奉媽祖娘娘,成為桃園南區信眾的信仰中心。這座廟還有二個有趣的故事,其一是日本人在甲午戰爭的第二年,日軍進入中壢時,久病不癒之北白川宮親王借宿於仁海宮,廟中無床可睡,因而拆下廟門充當,病情因而好轉,事後親王便將這繪有門神的門板運回日本;另外,對日抗戰時,中壢郡守宮崎為徹底皇民化,到處拆廟,可是唯獨對此廟不敢輕舉妄動,在一派力主拆除下,宮崎只好折衷,同意每一街只留一到二間寺廟,其餘盡毀,仁海宮才得以保留至今。

聖蹟亭---新街廟旁有座專門焚燒字紙的「聖蹟亭」,此乃緣自傳統舊習中「敬惜字紙」的觀念,只要寫上文字的紙便不能隨意丟棄,即時是廢紙,必須送至聖蹟亭內焚毀。「聖蹟亭」興建於晚清時代,後在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再重建,亭高一丈三尺,面向東南,亭身為磚造,以外洗石舖面,共分三層,頂層為六面體,正面浮鑴「聖蹟」二字,亭簷圓弧,中層為四面體,爐體底層亦為六面體,聖蹟亭頂以花品瓶為造型,十分特殊,但因該建築在日據時代曾被重建,所以相當有日據時代的建築特色。

宗教100-26.jpg   

22.新竹市---新竹市都城隍廟及竹塹中元城隍祭

新竹都城隍廟遶境賑孤是新竹市年度盛事。中午十二時先鳴第一聲爆竹,「路關」探路,十二時三十分第二聲響聲,全員上香預備,下午一時整鳴炮三響後,都城隍公爺起駕,由東轅門出發,右轉中山路、北門街、一路遶境,由東大路陸橋,再轉南大路、右轉振興陸橋、四維路、經國路、中正路、經鄭氏家廟、長和宮、直走北門街通過感謝台。

遶境的一個特色是路線重新規劃,不走小路,同時過鐵路,將新竹市東西南北四境都遶行一周。城隍遶境儀式自周朝起開始盛行,因為當時的天子不但祭天,同時也祭拜四域神祇,安撫鬼神,城隍奉旨遶境稱做「祭厲」,台灣稱做拜「好兄弟」,新竹市都城隍位階最高,遶境儀式也有全國各地陣頭助陣,共有一百二十個陣頭參加。

宗教100-27.jpg   

23.新竹市---新竹竹蓮寺

竹蓮寺始建於康熙末年,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價值豐富,是為新竹民眾宗教信仰重要的集中區域之一,藉由欣賞宗教建築之精緻及完善設計,瞭解我國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結合的地方,透析在地傳統文化之發展過程,由此為出發點,延著新竹城四個城門的發展歷史,瞭解新竹的特有文化氣息。

宗教100-28.jpg   

24.新竹市---新竹長和宮

 起始年代: 長和宮清乾隆7年,西元1742年,已272年。水仙宮:清同治2年,西元1863年,已151年。

長和宮:國家三級古蹟,民國68年經內政部認定。水仙宮:市定三級古蹟。

位於新竹市北門大街,廟後新建一楝地上九層之大樓,由中山路 圓水池往北門街方向即可看到。界國家二級古蹟「進士第」之左。

 附近有進士第、孝子坊、貞節坊等。

 宗教100-29.jpg  

25.新竹縣---峨眉彌勒大道峨眉道場彌勒大佛

位於峨眉鄉的天恩彌勒佛院,是以超大彌勒佛為主的佛院,佔地約2公頃,土地的周圍都被峨眉湖水包圍,對外道路就靠細茅埔大橋和細矛埔吊橋,而那72公尺的大彌勒佛像,相當於24層樓高,遠處即可看見勒佛開懷大笑尊容,為全台最大的彌勒佛,已經成為峨眉鄉的新地標。

至今仍保有完整自然生態與農村景觀的峨眉湖,是位於峨眉與珊珠湖的人工水庫,湖中尚有小島數座,不時可見白鷺鷥、夜鷺、水鴨等多種鳥禽休憩其間,天氣好時更可遠眺四周山巒疊障之美。湖畔的天恩彌勒佛寺巨型彌勒佛像,寧靜中帶著莊嚴肅穆之美,映著清澈湖水捻指微笑的模樣,讓人塵囂盡拋、神清氣朗。在湖畔四周規劃有一環湖步道,讓民眾可沿著峨眉湖畔,或漫遊、或馳騁,感受峨眉湖美麗婉約的湖光山色!

 宗教100-30.jpg  

26.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新埔褒忠亭,俗稱義民廟,主祀義民爺。「義民爺」源於1786(乾隆51)林爽文之亂,各地天地會會黨響應,攻陷中南部各要隘城堡,並向北攻擊竹塹地區,當時新竹一帶的粵籍居民,紛紛組織民兵,以保護地方安寧,次年清廷派福康安來台勦亂,並利用民兵助戰,當時林先坤、劉朝珍、陳資雲等人帶領義勇,協助清軍攻克竹塹城,而後向南推進與苗栗地區義民轉戰中部,至1788(乾隆53)初始平。戰亂期間義民軍死傷慘重,由王廷昌出資,請鄧五得為首撿集遺骸葬於新埔,並由戴禮成兄弟以先父戴元玖名義,捐地做為墓園及廟基。

平亂後(1789)乾隆帝感其忠義御題「褒忠」頒給粵庄義民,隨後由士紳奏准立塚建廟,遂集資立「粵東褒忠義民總塚」,並建祠於墓前,祀三山國王等神,以慰亡靈,名為「褒忠亭」。

1862(同治1)彰化發生戴潮春之亂,粵籍義民軍再度南下,殉難者百餘人,復拾忠骸葬於墓旁,是為附塚。至1895年乙未之役,義民廟遭日軍焚毀,1899(明治32)1904(明治37)間,湖口庄輪值經理徐景雲等號召十四大庄信眾捐資重建,於1904年完工。1921(大正10)重修義民塚,至19236月完工,並舉行盛大典。1932(昭和7)廟後設花園,成為地方名勝之一。

義民廟建築是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後號店仔湖台地,面向鳳山溪河谷平原,前低後高,左右開帳,形勢天成,宏偉壯觀。相傳義民塚所在位置,為鳳山溪流域所堪得的三大名穴之一,稱為「雄牛睏地穴」,是極佳的風水地。

義民廟前佔地廣闊,除了廟宇本體及前方廣大的廟坪之外,廟後有義民塚及附塚和周圍廣大庭園,而成為本縣重要的遊憩勝地。義民廟建築本體之規模為「二殿二廊二橫屋」,應為1904(明治37)重修之結果,三川殿面寬五開間,中間三開間拓縮成步口廊,牌樓面木石雕刻極為精緻,正殿中央奉祀「欶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上方橫披窗中央另闢一小室供聖旨牌,壽樑上則懸掛御賜「褒忠」匾額,均為本廟重要文物。正殿左右配祀三山國王、觀音娘、五穀爺等,右側神龕配祀福德正神及戴元玖公、開山沙彌開智武禪師之長生祿位。

三川殿與正殿之間為天井,加建遮雨棚以增加祭祀空間,天井兩側為廊,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正間後部以飛罩隔出為神龕,龍邊奉祀創廟有功之林先坤公、聊朝珍公、陳資雲公長生祿位,虎邊奉祀王廷昌公、錢茂祖公、吳立貴公、黃宗旺公等長生祿位。廟內匾額之多是一大特色,包括眾多清代匾額、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等匾,成為本廟重要文物。

廟後方山丘即為義民塚之所在,義民塚為埋葬義民軍遺骸之所,因人數眾多,故規模亦大,義民塚現貌為1923(大正12)修建完成,塚前立有「粵東 褒忠義民之總墓」石碑,全墓為三曲手之形制,前為半圓型墓庭,左有金亭一座,右有福神石碑。義民塚左後方不遠處為義民塚之附塚,為埋葬戴潮春之亂所犧牲之義民,規模較小。

義民廟是新竹桃園一帶的客家族群信仰中心,其祭祀圈之廣大,祭典的熱鬧,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廟宇之一。本廟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嗣後於2006年重新公告為縣定古蹟。

宗教100-31.jpg   

27.苗栗縣---通霄神社

明治30(1897)起,臺灣總督府開始在各地興建神社,祭祀征討臺灣殉職的能久親王(北白川宮),以及造化三神。根據日本昭和年間出版的《新竹州誌》紀錄,通霄神社於昭和12(1937)鎮座,選址在虎頭山腰。明治28(1895)828日能久親王曾在通霄舍營,地方人士曾設置「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促成後來通霄神社的建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神社選址,常選擇都市鄰近外圍、可俯瞰城區的小崗或半山腰凹,除了象徵神、人交會,神聖、世俗接壤意象,也有「居高臨下,守護萬民」的用意。虎頭山海拔高度雖不到100公尺,但可俯瞰通霄鎮街道景緻,所以被選為神社位置。

民國34(1945)日本戰敗,主政者易位,「通霄神社」成為國民黨政權眼中一種蘊藏敵國傳統意識型態與東洋奴化遺毒的建築物空間,所以採取刻意的毀壞與消滅,神社任何與「昭和」或與日本有關的字樣均被刮除。通霄神社拜殿在光復後改建為「通霄忠烈祠」,維持祭祀的空間機能,除了供奉延平郡王鄭成功,拜殿四面加砌磚牆開窗,原木衍樑屋架外側,改成中國傳統建築閩南式燕尾翹脊屋頂包覆,屋頂脊飾還加裝國民黨徽,凸顯當時的黨國意識型態。

通霄神社附屬建築,包括神官宿舍、社務所、石燈籠、手洗舍先後被破壞、拆除殆盡,國軍的空軍、陸軍先後進駐,民國89(2000)才移防他處,社務所被民間(軍眷)佔住使用。改建後的忠烈祠,因為地方經費不足,加上所有權不明,管理維修不易,曾經橫跨兩個威權統治時期的建築物,一度殘破荒蕪,九二一地震後,年久失修的通霄神社,受損更是嚴重。

通霄神社無論是地理位置、建築特質,都與臺灣、通霄近代歷史文化有著鮮明的關係,是豐富的教育題材,民國91(2002)苗栗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1,700多萬元加以維護,94(2005)6月完工,結合周邊景點與產業文化,達到歷史建築再生、永續利用的目標。

「神社」通常擁有一定程度的廣大社地及林木,基本配置包括本殿、拜殿、洗手舍、社務所、鳥居,以及其他祭典附屬建築組成(如幣殿、神饌所、祝詞殿、神樂殿、祭器庫、休憩所等)

通霄神社建築群原本配置完整,從入口開始,鳥居、參拜道、石燈籠,有告知來者進入神聖之地的用意;手洗舍則是祭拜儀式前準備場所;拜殿是主要祭拜場所,中間放置賽錢箱、鈴鐺、參拜人對著本殿的方向祭拜;最上方本殿最神聖,只有神官在重要祭典時才可進入。通霄神社建築群因人為、自然因素破壞,僅存本殿基座、拜殿、鳥居、參道、石燈籠、社務所、宿舍等。

日本的鳥居,類似中國古早的坊門,但常設立再在神社參拜道路口,有引導及強化入口,還是劃分俗界與聖域的象徵。通霄神社第一、第二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兩根圓柱上乘載圓形的笠木,是臺灣最常見的鳥居型式。

原本位於第一鳥居旁,目前已經消失的「手洗舍」,建築本身博愛四支木柱蓋成的涼亭,內設水槽及水瓢,參拜者先在這裡洗手漱口,潔淨身心才能參拜。根據耆老口述應是「切妻造」的式樣。

第一、第二鳥居中間的參拜道,中央為石板鋪面,兩側鋪設小碎石。參拜道兩側各有2座石燈籠,都是地方人捐獻,燈籠裡燈座接電線,通霄街上還沒有電燈,神社的石燈籠已經接電亮燈。

石燈籠常見於日本建築前或參道兩旁,具有引導路徑作用,石燈籠屋頂多位轎頂,有四角、六角的變化,材質多為石材。

拜殿是通霄神社最有意思的建築,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留下雙重歷史建築特徵。日治時期的拜殿是日式神明造,建築式樣屬於切妻(懸山)造、平入式,兩坡水的屋坡面平直無翹曲。

(指建築物側面)飾有千木(兩側邊屋「v」字交叉的垂木,最上端呈「─」者主祭女神,中呈「│」者主祭男神),屋脊上有勝男木(屋脊上水平排列的圓短柱,又稱鰹魚木)、破()風板則有小挾小舞(日本神明造建築常見構件,屋頂應為銅皮(銅板)材質,原有的棟(屋脊)直接包覆在燕尾屋脊內,原先二重軒構造改為閩南燕尾翹脊,二坡水改為四坡水。

本殿是神社中心建築物,有稱神殿、御本殿、正殿等稱呼,是祭神或安置神體、神礼、神符的地方,為營造本殿神聖空間感,一般設於高台上,雖設有階梯,可是因為禁止一般人進入,通常階梯尺寸很小,可以進出的神職人員,也得小心以腳尖登踏,保持崇敬的心情。

通霄神社本殿建築已經消失多年僅剩基座,基座以石板砌築,長約8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180公分,本來灌木叢生,基座石板因樹根著生嚴重龜裂,加上後山駁坎龜裂破壞,已經很難判定原有樣式,目前採殘跡保存方式處理。原本位於拜殿,本殿中間有個幣殿(又稱中殿),也已消失多年,幣殿主侍奉奠幣帛等。第一鳥居所旁的社務所,是神職人員或管理人的辦公務所,除左側、後側略有增建,建築格局、構造大致保持原貌,屋頂屬「入母屋造」(類似中國建築的歇山頂),中央開設「千鳥破風」,懸魚、妻飾保完整,是通霄神社保存最完整的附屬建築物。

社務所下方的宿舍,是典型的日本住宅,雖然光復後使用者稍有改裝,但大體維持日式住宅的式樣。據地方耆老口述,日治時期宿舍為警察俱樂部,是一處專供警察休息或招待日本人住宿的地方。

宗教100-32.jpg   

28.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東海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西元 1955 年建校時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校方深感校園附近缺乏靈性修養與禮拜集會場所,因此決定在校內興建一座教堂。路思義教堂於 1962 年開始興建,翌年完工,定名為路思義,以紀念 1897 年來華宣教 44 年之久,協助創辦齊魯大學及燕京大學的路思義先生 (Henry W. Luce, 1868- 1941)

其設計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築師貝聿銘先生及該校建築系首任系主任陳其寬先生所共同設計,設立的地點係經仔細考量而選定,它位於校區中央,向全校開放,總帶著親切感,但又不座落在任何軸線上。在空間配置上它位於教學區與住宿區之間,早期校區樹木尚不高大,全校區都看得到教堂。

路思義教堂是由四片曲面組合而成,四片曲面完全分離,看起來像一本倒置的書,後二曲面略高於前部,高出之部分恰為教堂內部聖壇所在。走進教堂後,眼光自然會沿著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崇拜時常可觀察到陽光由一線天射下,緩緩在聖壇行進的景象,引發人們嚮往光明榮耀上主之心!

宗教100-35.jpg   

29.臺中市---大肚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祠(廟),供奉五文昌,主祀文昌帝君,為昔時大肚地區的文教中心。清領時期地方仕紳趙順芳之子趙璧舉秀才後,後起之秀輩出,崇文重道,蔚為風氣。趙順芳因思文風之推展與教育之普及,爰於光緒 13年(西元 1887 年)倡議在文昌祠創設書院,名為「磺溪書院」,做為遊藝論學之所。

日治時期,磺溪書院曾充做大肚公學校,其後遷離磺溪書院成為大肚國民小學的前身。民國 74 年磺溪書院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 99 年臺中縣市合併後,由文化部文化資產管理局列管為直轄市定古蹟書院,是臺中市目前僅存的古蹟書院。

磺溪書院是面闊七開間兩進兩護龍帶四垂亭的四合院式書院建築,座南朝北,由外向內分別為山門、拜殿及正殿,兩側均有廂房,正殿與廂房間則有過水相連。磺溪書院臺基為高 30公分正面鑲有青磁花磚,紅磚收邊,背面為卵石砌成,上均以石板覆蓋。第一進以中央三開間為山門,燕尾脊屋頂由此左右層層降落,使七開間正面展佈均勻。第二進為三開間的講堂,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前有八柱歇山屋頂的四垂亭,講堂兩側,與護龍齋舍相連接的過水廊外牆,是磚雕製作最為精美的所在。整體結構力學表現卓越,多處可見大膽與創新;建築美學則以壯觀華麗的磚作獨領風騷,被多位專家學者譽為台灣清代建築中最優秀者。

宗教100-36.jpg   

30.臺中市---臺中柳原教會

西元 1898 年柳原教會 ( 前稱東大墩佈道所 ) 設教於現址附近,1915 年購得現址土地,並依英國宣教師梅監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提供的教堂圖樣,以本地建材紅磚、杉木興建,造型為蘇格蘭式教堂建築,1916 10 月竣工,次年啟用並正名台中教會。1965 年在原教堂南側新建另一棟仿哥德式新教堂,且改名稱為今日之柳原教會。1998 年慶祝設教百週年修建教堂及興建地下停車場、教育館、牧師館等。

柳原教會教堂內部為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是基督教教堂早期的基本型式,稱為「巴西里卡」平面,其空間合理,採光良好,視線絕佳,是本地基督教堂最好的教會建築範例。會堂式造型,正面山牆開大型拱窗,二側牆面有扶壁柱,柱間開拱窗及六角型窗,整體裝飾以清水磚施以局部洗石收邊;入口有門廊,上方屋簷左右兩側,各雕塑有一隻蹲坐其上之麒麟出水口,有融合本土及西方的特殊風味。

柳原教會為大正4(1915),依梅甘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提供的英國教會圖樣所興建,於大正5(1916)10月竣工。戰後,在舊教堂南側增建新聖殿,民國87 年又大興土木,完成地下停車場、主日學教室、辦公室、牧師館等。柳原教會舊教堂平面圖,為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是為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基本造型,稱為「巴西里卡」平面,其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絕佳,是最早簡單的基督教堂最好的範例。

宗教100-38.jpg   

31.臺中市---臺中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

萬和宮奉祀湄洲天上聖母( 俗稱媽祖 ),相傳聖母神像,係張國於清康熙 23 ( 西元 1684 ),由湄洲恭請護船來台,墾拓南屯,迄今 300 餘年。起初僅建小祠祭祀,後來由最早拓墾南屯的 12 大姓氏集資擴建,於雍正 4 (1726 ) 大廟建竣,定名為萬和宮。「萬和」寓意,希望藉由祭拜媽祖,保佑不同族群,能夠「萬眾一心、和睦相處」,共謀地方發展,建廟以來,香火鼎盛,早已成為大台中地區信仰中心。

萬和宮處處洋溢著漳泉地區傳統建築風格,平面呈「日字形」,三落二院二護龍配置,坐西朝東,結構體系完整,層次分明,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萬和宮經內政部評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宗教100-39.jpg  

32.臺中市---臺中樂成宮及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臺中樂成宮,方位座東朝西偏南,主祀天上聖母(俗稱旱溪媽祖),於清乾隆18 年(西元 1753 年)鳩集資金興建,即今日樂成宮之前身,為內政部評定的三級古蹟,原本木構建築,歷經歲月滄桑,於1921年,進行擴建工程。

樂成宮為四合院格局,現正殿及過水廊龍虎殿三川殿部分為古蹟,係漳派大木作執牛耳之彬司陳應彬的作品,其建築特色為升庵假四垂、螭虎斗拱、金瓜形柱頭、斗座及螭虎團字。三川殿為五門,九開間之規模,三川殿為重檐假四垂形式,下檐亦作歇山是其特色,五門則為斷檐升箭口型式,三川殿之高度頗大,其造型挺拔高聳是其所擅長「升庵假四垂」建築風格,且影響後期臺灣廟宇建造,在彬司的作品中較為特殊。三川殿之木架構,上檐之結構由步通樑疊斗而上,為彬司的一貫手法,又檐口以溜金斗栱出挑垂花,溜金斗栱之尾端向後延伸至步楹頗為精細。此外架內為兩通三瓜之棟架結構,用材飽滿,造形優點,加以螭虎栱造型生動,胸挺並施圓雕等皆為彬司之拿手絕技,五門之木構架則趨向簡潔。

宗教100-40.jpg   

文章待續。 

http://web.topwin.com.tw/WalkToTaiwan/ViewIndex.aspx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g3309 的頭像
    weng3309

    weng3309的部落格額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