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建築百景5(81-100)
花蓮縣
81.松園別館---花蓮市水源街26號
建於1944年,原為日軍在花蓮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兵事部辦公室。為二層洋樓拱廊建築,為花蓮縣僅存日治時期軍事建築。
82.林田山聚落---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99號
設於1939年,在日治時代稱為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林田山砍伐事業所,通稱為林田山林場。屋舍全為日式木造魚鱗黑瓦房,採檜木高腳式建築。
83.菁華林苑---花蓮市菁華街四巷巷口
建於1920年,原為殖產局營林所東部出張所,負責造林。採洗石子牆面、木構造日式建築,仿文藝復興洋房樣式建築。目前閒置達40年。
84.邱家古厝---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道化路32號
東里邱氏原籍是屏東縣新埤鄉的客家人,古厝1930年完成。中式馬背客家伙房三合院,七開間大木結構、石雕廊柱,前廊外牆雕花窗及彩繪,正廳內部客家傳統棟對最具特色。
85.台灣鐵路局花蓮管理處辦公室---花蓮市中山路71號
1909年日人勘定台東線鐵道路線,1926年台東線鐵道全線完成。1932年鐵道部花蓮出張所改建,採四合院格局,歌德式塔尖,一字形日式辦公廳舍,純檜木建築。現已閒置。
86.花蓮酒廠舊址---花蓮市中華路、中正路交叉路口
前身為臺灣專賣局花蓮港支局。屋舍多建於日治中晚期,為一至四層樓高磚造建築,僅少數為木造,多採洗石子牆基及鋪面、橫木板擋雨牆面、日本斜頂灰色屋瓦。
台東縣
87.成功鎮泰源隧道---台東縣成功鎮最南端台11號道133公里處
為東富公路的入口,穿越馬沙林尼山,泰源盆地的門戶。1920年日人強迫阿美族人以手工鑿穿,歷時15年完工。現以「桃源洞天」名列臺東十景。
88.河東鄉河東舊橋---台東縣東河鄉東河村(跨馬武窟溪下游)
連接東河鄉與成功鎮主要橋樑,原為鐵索橋,1926年由日本技師吉田設計監造。戰後改造為鋼構水泥橋,一邊為拱形,一邊為支架式,造型獨特。
89.關山鎮舊火車站---台東縣關山鎮花東線上,離新站100公尺
1922年啟用,以中央五腳形近半圓的屋頂,上方及左右側較低採對稱直排式氣窗,立面磚造水泥牆,為東線鐵路僅存的殖民式歐風車站。
澎湖縣
90.跨海大橋---澎湖縣白沙鄉及西嶼鄉之間
白沙和西嶼兩島間的吼門海道湍急,長達兩公里半的跨海大橋在1970年完工後,兩地才得以安全快速的來往。後因海水侵蝕,1985年興建新橋,拆除舊橋。
91.七美人塚---澎湖縣七美鄉南港村
1931年日人所立,為紀念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大嶼島(今七美島)七位不受辱的女子。右側另一碑石1953年何志浩將軍所立。
92.二崁聚落---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
開基於明萬曆年間,日治中期村民紛到台灣從事中藥業,致富後翻修祖厝,村中逐形成三列古意盎然的三合院。
金門縣---提名十處居然上榜七個,在2001當年不知是否有政治或觀光的考量?
93.山后民俗文化村---金門縣金沙鎮
山后可分為上中下三堡,民俗文化村所在的中堡是清光緒年間旅日僑領王氏興建。十八棟房屋中有十六棟為二落大厝,另二棟為海珠學堂及王氏家廟,為閩南傳統聚落的代表作。
94.水頭得月樓洋樓群---金門縣金城鎮水頭
水頭村的建築以精美著稱,以得月樓最具特色,原為料敵槍樓,係印尼鄉僑黃輝煌於1930年所建,有效嚇阻了盜匪的侵襲。水頭村共有十五棟洋樓,可謂僑匯時期洋樓建築的博物村。
95.後浦模範街---金門縣後浦
為築有紅磚拱廊的市街。1925年南洋集資建成,全長約七十五公尺、直街及橫街共四十間二樓店屋。一樓外廊寬約五英呎,乃移植自南洋殖民地的「五腳基」規範。
96.「毋忘在莒」勒石與莒光樓---金門縣太武山、金城鎮
太武山最高峰頂,當時總統蔣介石於民41年題毋忘在莒四字於石壁上。同年,金防部胡璉司令亦興建樓高四層、採宮殿屋頂之民族形式的英雄館,依此典故命名「莒光樓」。
97.小艇坑道---金門縣古崗村
民52年為開闢水陸碼頭,以利運輸小艇之掩蔽始開鑿小艇坑道。包括塔山、漁村、大帽山及小金門九宮坑道等。其設計與潮汐有直接的關係,而有自動起閉之閘門。
98.擎天廳及中央坑道
為了防禦之需,民國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間完成了許多的戰備坑道。胡璉將軍開鑿貫通太武山北支山脈的中央坑道,王多年將軍開鑿擎天廳,使金門有地下堡壘的稱譽。
99.金門風獅爺---金門縣金鄰鄉安歧、金湖鎮瓊林
乃金門獨特的文化地景,立於聚落外圍至少有75尊,鑲嵌於建物壁體者有15尊。風獅爺為厭勝物的一種,具有擋風、鎮邪、止煞等象徵功能。
連江縣
100.北竿芹壁---連江縣北竿鄉芹壁
30-50年代的石屋,絲瓜藤.無盡的蔓延,古厝群無聲的站立,那裡來的小白狗,搖擺中,擾亂了中午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