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日治時期的臺北北警察署,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錦西街口,為臺北市市定古蹟,曾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局舍,今則做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場館。
日本時代的臺北警力部署大約是以舊臺北城的北門為分界。北門以南的城內及其城南範圍歸「臺北南警察署」管轄,另一邊的北門之外一帶則歸「臺北北警察署」。而當時臺北北警察署廳舍,正是設於靠近臺北大稻埕地區的該古蹟建物。
臺北北警察署於昭和7年(1932年)8月8日開工、昭和8年(1933年)4月15日竣工,由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為設於兩街口交接的臨街三層樓水泥建築。外觀上,該建築呈現流線型,警署入口就設於線條轉折處,並立有西洋圓柱表現其權威感。另外,牆面皆貼有臺北北投窯廠所出的褐色磁磚,窗子多為拱形半圓狀。
古跡建築大門入口
常展部分---介紹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日本政府統治當局的抗爭。
臺灣知識分子覺醒的時代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景點,幾乎都在附近大同區的範圍,可點選地圖瀏覽。
與新文化運動相關的歷史人物介紹
臺灣史上首次的農民反抗罷工事件
由於文化協會内部成員的不同主張,產生分裂行動。
因分裂而產生的各種政治團體,及其背後的支持者。
日本臺灣留學生要求廢除統治臺灣的特別法---六三法。
蔡培火在日本東京創刊臺灣青年,批評臺灣總督府的施政,爲新文化運動的創始雜志。
前後在日本推動十五次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終告失敗。
文化運動時期的各項書報雜志
1923年發生臺灣全島大逮捕的治警事件,多數推動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被捕入獄。
被逮捕的成員及其判刑結果
古跡建築的修復作業説明
建築物的使用單位及年代説明
建築物仍留存的監牢房及各項設施
二樓部分爲定有期限的特展---大覺醒時代
重點爲展出臺灣早期(1920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相關文化事務
寬廣的展廳及影片放映
各種相關的文物書籍出版(這些現在都可以在臺北市圖書館找到)
展覽會場的佈置
早期臺灣民報的排版印刷作業展示
臺灣早期戲劇人物及作品介紹
早期在臺灣發行的唱片
留日的臺灣音樂家及作品
臺灣早期在日本得獎的美術作品
本次特展衹到六月底,請把握特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