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台灣人這一生多少要進出許多宗教廟宇,如果只是以觀光或游覽的目的進出,感嘆于廟宇的豪華宏偉及神像的精雕細緻,卻沒有去對其中所代表的内涵,那就未免太可惜了。能夠以欣賞的態度去發掘其中暗藏的規律及源流的文化發展,應該會更有意義吧。

 

先來大約介紹世界各國主要宗教的誕生與發展

(西元前10世紀)亞伯拉罕宗族猶太教//古印度時代的婆羅門教---

(西元前5世紀)釋迦摩尼傳道的佛教誕生于北印度//耆那教自婆羅門教分出//中國孔孟聖賢的儒教誕生---

(西元1世紀)耶穌傳道的基督教誕生---

(西元5世紀)婆羅門教發展為印度教//中國道教誕生//基督教分裂出中東諸教會---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誕生---

(西元8世紀)伊斯蘭教因繼承問題分裂為遜尼派及什葉派。

(西元11世紀)基督教分裂出東方正教會---

(西元16世紀)基督教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及新教諸教會//此時錫克教在印度誕生。

 

印度本地先後興起的宗教---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

印度教應該算是人類最早成型的宗教,為印度河流域當地人們的原始信仰,早期稱爲吠陀教或被稱為婆羅門教,興盛了一千年之久(西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間)。直到西元前500-600年佛教及耆那教同時在印度出現,以後阿育王統一印度(西元前270年),改信興起的佛教,直到笈多王朝(西元320-550),婆羅門教又融合農村一些民間信仰,作爲新印度教的復興,而佛教在印度則逐漸消失,轉往中南半島(南傳),西藏(藏傳),中國(漢傳),日本等地發展,在印度晚期又有錫克教(十六世紀)出現,因此可以説這裏是各種宗教思想的發源地。

 

印度教基本思想

婆羅門三大綱領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階級化的種姓制度:將社會構想為由四個階層組建出的結構:婆羅門(教師、學者、祭司)、 剎帝利(戰士、貴族)、吠舍(農民、商人、手藝人)以及首陀羅(勞務者)。

人生三大目標:法,利,欲。

四行期(理想的人生):學生期-學習吠陀經,家居期-結婚成家,林栖期-遠離世俗生活,遁世期-獨自游歷。

天啟經典:《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薄伽梵歌》以上者為「天啟經典」,即被認為是神所說的。當然其餘的論著還有很多,不過最讓人感興趣的應該還是印度教多彩多姿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透過寶萊塢電影題材傳播全世界,已經代表了印度炫麗的文化色彩。而多樣的神明功能造型,也被其他地區的宗教所吸納採用。

印度教三大主神: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三神一體)

 

耆那教---西元前5-6世紀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始祖為伐達摩那(又稱摩訶毘羅)自稱是為第24代祖師,也是最後一位祖師。

教義接近佛教---從輪回中解脫,實踐禁欲苦行。連旗幟還有萬字符號,標識也有佛足圖形。更有類似佛教的「正知(samyak-jnana)、正見(samyak-darsh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為生活的核心。

非暴力(Ahimsa)——不傷害任何生物。

誠實語(Satya)——只說實話且語不傷人。

不偷竊(Asteya)——不拿經由不當方法、途徑得到的東西。

純潔行(Brahmacharya)——不沉溺於肉慾的快樂。

不執著(Aparigraha)——完全不粘著人、地和物,多指錢財,也有譯作不貪財者。

印度地區的教徒約340多萬。其中白衣派流行於古吉拉特地區,空衣派流行於邁索爾地區。

 

錫克教---西元16世紀---受到伊斯蘭教影響(唯一神),由印度教改革產生。(古魯-意義即上師,錫克-意義即弟子)

始祖為古魯那納克---第十代以後以經典格蘭特薩希卜為永恆上師。

教義:唯一神,輪回--解脫(同佛教),否定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及儀節。

五種清净象徵---蓄髮留鬍,帶梳子,帶手鐲,配短劍,長髮以頭巾包紥。

全球信徒約有兩千萬---印度旁遮普邦及英國,北美。

 

 

三個淵源及教義類似的一神教

猶太教信奉舊約聖經,基督教信奉新約聖經,伊斯蘭教信奉古蘭經(接受舊約及新約為天啓經典)

 

猶太教---西元前十三世紀猶太民族---祖先亞伯拉罕,其子孫前往埃及生活,卻被視爲奴隸。

根據神話上帝透過摩西傳授律法(摩西五經),記載各種戒律(十誡),摩西帶領猶太人離開埃及,猶太民族成爲宗教團體。以色列在西元前十世紀大衛王後分裂為以色列囯及猶大囯先後被滅,猶太人流散仍維持信仰,羅馬帝國後重返耶路撒冷,在此耶穌誕生產生基督教。

摩西十誡:

禁止崇拜其他神,禁止造偶像,妄稱耶和華之名,遵守安息日,尊敬父母,禁止謀殺,禁止奸淫,禁止偷盜,禁止作僞證,禁止貪戀他人財產。

 

基督教---西元四世紀成爲羅馬帝國國教,十二門徒將耶穌言行書寫為新約聖經,以後傳往歐洲美洲各地。西元五世紀古羅馬末期,諸教會對於教義中基督本質產生分裂,派系以地區分爲中東諸教會(五世紀分出),東方正教會(十一世紀分出),羅馬天主教會,基督新教諸教會(十六世紀分出)。

 

伊斯蘭教---受基督教影響,唯一神阿拉及最後先知穆罕默德(始祖)西元570-632。

簡史:繼承人哈里發,到第4代因繼承問題分裂為什葉派(一成教徒)及舜尼派(九成教徒)。

主張---真神面前人人平等

經典---古蘭經(天啓)(真神的話語)及聖訓(聖行)(穆罕默德的言行)

六信---信真主(阿拉),信天使(加百列),信先知(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先知),信經典(包括猶太教基督教經典),信來世(最後審判決定去樂園或火獄),信前定(命運由神前定)。

五功(行爲實踐)---信仰作證(清真言),每日祈禱五次(禮拜),施捨(天課),齋戒月禁食(齋戒),麥加朝聖(朝覲)。

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

禮拜---黎明前,正午,日落前,日落後,晚上。根據禮節朝麥加方向。

天課---財產以一定比例捐贈。

齋戒---伊斯蘭曆禁食月白天禁食。

朝覲---有財力及體力者。

伊斯蘭教法(沙里亞)有四大法源---古蘭經,聖行(聖訓),法學家公議,法學家類推。

 

 

中國教派

佛教---漢傳佛教

儒教---孔子-禮與仁,孟子-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道教---老子與莊子加上各種神明(多神)---漢朝開始教團活動

 

日本教派

國家神道---以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的神話爲基礎的多神信仰

佛教---漢傳佛教

 

 

佛教的四次分裂與海外流傳

釋迦摩尼西元前5世紀創立于印度,佛陀涅槃滅度三個月之後,大迦葉尊者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結(又稱為王舍城集結),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內容是有關佛教戒律的規定與討論)。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即後世傳承的經典五部《阿含經》),兩者結集了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

 

無法參與第一次結集的大眾,在距第一次結集地點二十餘里處發起了數百千人大結集,因參與者廣泛而稱大眾部結集。佛教僧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二者,這個事件被稱為根本分裂,成為部派佛教的開端。

 

根本分裂的原因可説與戒律上的分歧有關。以後佛陀入滅二百多年後說一切有部與根本說一切有部再分別從上座部分出,變成總共四個部派。(另外各派別對於悟道方式亦有漸悟及頓悟的差異)以後流傳的佛教經典也開始有差異,上座部使用印度巴利語原始經典,而漢傳佛教則爲梵文經過翻譯為漢字的經典。

 

佛教的派系流傳

而佛教在阿育王(西元前270年)統一印度時達到最盛期,以後笈多王朝(西元320-550)改宗印度教,因而佛教逐漸式微退出印度地區

  1. 上座部佛教即南傳佛教(流傳至東南亞諸國及斯里蘭卡),
  2. 大乘佛教即漢傳佛教(流傳至東亞中國,韓國,日本,越南),
  3. 藏傳佛教(部分密教流傳至西藏及日本,台灣)。
  4. 佛教傳入中國時再分爲4支---净土信仰(净土經典)/禪(冥想)/天台宗(法華經)/密教(以後衰退)
  5. 從中國再傳入日本及台灣共分為7支---净土真宗(净土信仰)/净土宗(净土信仰)/曹洞宗(禪)/臨濟宗(禪)/日蓮宗(法華信仰)/天台宗(法華信仰及密教)/真言宗(密教)。

由於上述地區流傳的差異,可以發現各地佛寺,佛像,佛經,甚至連神明名稱及戒律都出現很大的區別。

 

佛教的三大傳承---南傳/漢傳/藏傳

現今佛教的三大傳承中,以南傳佛教的律藏最為古老,系統上也最接近佛陀時代的戒律原貌。南傳佛教起源於分別說部,保留了上座部的戒律傳統。現今錫蘭、緬甸、泰國及東西方傳承南傳佛教的僧團都通用巴利文律藏。

 

漢傳佛教的律藏最為廣大。漢傳佛教收集了印度部派(大衆部)的不同毗奈耶(戒律),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律藏。除了印度傳來的戒律之外,禪宗寺院也制定了自己的戒律,如百丈清規(懷海禪師制定的禪院制度)。受到大乘佛教影響,菩薩戒(大乘戒法)在中國也廣受歡迎。

 

藏傳佛教的形成較晚,因此直接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精華。藏傳佛教以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律為主,選擇性的吸收其他宗派的戒律,形成自己的律藏。在顯教戒律之外,因為密宗盛行,藏傳佛教也很注重三昧戒(上師與徒弟之間的戒約)。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