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文昌原來是天上六星的總稱,即文昌宮,有人說它的位置在北斗魁前,有人說在北斗左邊。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元仁宗時,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

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又叫張育,居住在四川七曲山上。東晉寧康二年 (374 ) 時自稱蜀王,起義對抗前秦苻堅,不幸戰死。因為戰爭去世,人們就為他立廟來祭祀他。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他為雷澤龍王。

有一次,唐玄宗到四川時,經過七曲山,覺得張亞子的事蹟英烈可嘉,就追封他為左丞相,並重新加以祭祀。後來,唐僖宗為了躲避戰亂逃到四川時,經過七曲山又親自祭拜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自解佩劍獻神。到了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 (1316 ) 時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就被稱為文昌帝 君。

 

五文昌---文昌帝君與大魁帝君(魁星帝君)、朱衣帝君(朱熹帝君)、孚佑帝君(呂祖仙師呂洞賓)、關聖帝君(文衡帝君),合稱為「五文昌」。

五文昌.jpg  

臺南市開天宮的五文昌

臺南永康開天宮-五文昌.jpg  

相貌與坐騎---一般文昌帝君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現,持玉板或如意,亦有持筆、持書、持扇、甚至執拂塵的造型。新莊文昌祠有文昌帝君作為儒生模樣,戴笠乘祿馬趕路的造型。另外,文昌帝君的前身張育,乃蜀地的將領,故亦有戎裝披甲,騎戰馬,世稱「祿馬」,相傳能帶福祿而來,俗言:「祿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 在四川,這座騎被稱為「驢特」,是一隻似馬而非馬的神獸,又稱「四不像」,載著帝君往來四方作戰,講學雲遊。

新莊文昌祠祿馬室

新莊文昌祠-祿馬室神明.jpg   

事跡

文昌帝君戎馬起義,抗擊胡人,為國戰死,有忠君救民之功績,被當地視為武神。

文昌帝君為梓潼縣的境主神,許多鄉民在遇到冤屈不平時,會向文昌帝君申訴,一如城隍爺。

《梓潼帝君化書》稱,文昌帝君「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

文昌帝君在瘟疫流行時,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另外,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廟隱修時,遇見五瘟神欲來散行瘟疫,為了保護民眾,於是他化身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寶劍(或如意),另一手變為鷹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新莊文昌祠的五瘟神

新莊文昌祠-瘟祖殿神明.jpg  

陪祀神明---天聾(左),地啞(右),祿馬神。

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僮打扮的神祇,一人持毛筆,一人持簿冊或是文昌大印。代表著「天機不可洩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歷代神仙通鑑》曰:「梓潼真君道號六陽,每出駕白騾,隨二童,曰天聾、地啞。真君為文章之司命,貴賤所繫,故用聾、啞於側,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洩也 。」。

天聾持印,地啞持筆。

文昌祠.jpg

新莊文昌祠---文昌帝君的文官與武將造型同時顯現

新莊文昌祠-正殿文昌帝君.jpg  

 

白沙屯拱天宮---文昌持筆,天聾持印,地啞持卷軸。

白沙屯拱天宮-文昌.jpg

西螺福興宮---天聾持金榜題名卷軸,地啞持簿冊。

西螺福興宮-文昌帝君.jpg

屏東慈鳳宮---天聾持印,地啞持簿冊。

屏東慈鳳宮-文昌帝君.jpg

新港奉天宮的天聾與地啞

 

新港奉天宮-天聾地啞.jpg

不同造型的天聾與地啞

文昌帝君-天聾.jpg 文昌帝君-地啞.jpg

屏東慈鳳宮-天聾.jpg屏東慈鳳宮-地啞.jpg

文昌帝君前的文魁,也就是魁星。     

文昌帝君及文魁.jpg

傳統用來祭拜祈求的供品及其意涵

文昌-求神祭品.jpg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