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化·授道像
漢武帝好道,遣東方朔太始之年見青禽。帝問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賜不死藥,帝曰,銀像五軀,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賜帝。
第五十六化·遊琅瑘
太上于漢成帝時,下游琅瑘曲陽泉,授于吉太平經一千七百卷。後漢章帝時,複降吉一百八十歲,受戒律一百八十條。
第五十七化·校薄書
太上于漢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劉圖校訂天下薄籍,天堂地獄罪惡報應除罪,悔過文。
第五十八化·傳正一
張天師者道陵,漢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詔道陵應仙道,魔鬼害人,吾斬邪劍□功垂職正一月成之。
第五十九化·說鬥經
太上乘白鹿,漢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于成都大靈玉女修丹所湧王局,與天師說北斗經,後說南斗經。
第六十化·教飛升
太上于玄古三師,降漢洲萬安山,授李真多飛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
第六十一化·授三洞
太上與太極真人,于漢靈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靈大洞真經及上清齋法。
第六十二化·拯民災
道士暮居馬跡山,晉亂,遂飛稟告,感太上,西北來降,語暮曰:子五刑以神咒二經可拯民災。
第六十三化·授神丹
王岩沖,琅瑘人,常濟物,一旦異人來家,曰,早樂仙道,太上令我授於神丹,忽見雲鶴滿室,迎即升天。
第六十四化·封寇謙
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謙有神人曰:太上授謙新科經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聞道,改年號太平真君元年。
第六十五化·建安化
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語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聖□理,社稷延長,宜於長安,化宮,言訖升天。
第六十六化·毗摩銘
太上于于闐國毗摩城伽藍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羅漢盧旗所造銘,東方聖人號是老君,化我國作佛,其銘尚在。
第六十七化·光醮壇
龍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觀設醮,太上觀於殿上,又儀鳳四年,遣道士鄭玄隱醮垂觀。
第六十八化·黃天原
文明元年,道士鄔玄崇同縣令黃天原敕齎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畢升天。
第六十九化·新興寺
太上于唐開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縣新興尼寺,佛殿柱上現太上聖像,奉詔迎柱於大同殿供奉。
第七十化·彰靈寶
太上坐白馬,於開元二十九年參軍日,同秀於丹鳳門,曰,西與尹喜入流沙藏金匱,函關穿有天符。
第七十一化·應帝夢
太上于唐天寶元年,帝夢喜在城西與汝相見,帝差道士蕭元裕錄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興慶宮。
第七十二化·傳丹訣
唐明王妹天寶公主,投龍中條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訣。
第七十三化·現朝元
唐天寶五年冬帝駕幸華清宮,見驪山祥雲,擁太上於朝元閣上,帝與內人贍謁良久,隱。詔為降聖閣。
第七十四化·頒流霞
臨津縣女冠王清進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為汝宿稟仙骨,詔上王京賜玉杯霞漿,飲之升天。
第七十五化·刻三泉
太上于唐天寶五年,現于漢中石三泉黑水之側,帝以禮竭,遂令刻石於所現處。
第七十六化·雲龍岩
太上于蕭宗至德二年,現于龍岩,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執玉明扇,眾瞻禮良久乃現。
第七十七化·居玉堂
太上□金母于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謝自然法錄,然升天。後語刺史李堅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間三輔朝拜焉,言訖升天。
第七十八化·明崖壁
唐文宗開成二年,閬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現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于石,每祈紫雲上浮。
第七十九化·殄龐勳
唐懿宗時,徐州寇龐勳,焚太清宮,見太上自宮而南,須臾,黑霧遍野,群寇迷路,自殺溺水而死。
第八十化·傳古磚
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玄中觀設醮,見紅穿地得寶磚,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災。
第八十一化·起相光
紹聖五年,亳州太清宮道士張景元寺夜朝禮,見太上眉間起光,入洞霄宮,先天聖母殿左右爛紅霞,二更散西北。
注:
1、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版本眾多,因此會存在差異。
2、解説文為龍門洞版本,化義圖為崆峒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