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地名源自於平埔族道卡斯族苑裡社(Wanrie)譯音而來,原譯為「裡灣裡」,簡化為「彎裡」、「灣麗」,後古文獻稱「宛裡」、「苑裏」,及至今日的「苑裡」,指的都是苗栗縣苑裡鎮。
苑裡鎮,有著「苗栗穀倉」的美稱,位於苗栗縣境西南隅,南以大安溪為界,和台中市大甲區相鄰,北以白沙墩莊北之小溪為界(今白沙屯),緊鄰通霄鎮,東依火炎山與三義鄉為鄰,西濱台灣海峽,是苗栗縣最早開發的鄉鎮之一。
日治時代的苑裡堡,東以火炎山以北一脈山崗直至白沙墩山為界,西以台灣海峽為界,南以下五裡牌(今屬台中市大甲區)合流的大安溪為界,北則以白沙墩莊(今屬通霄鎮白沙屯)北之小溪為界,疆域比現在的苑裡鎮大得多,明治三十年(1897清光緒二十三年)修纂的《苑裡志》時,蔡振豐與蔡相、蔡壽山、湯祿等人模仿各類志書,作「苑裡八景」的詩組。分別為「沙墩觀漁」、「高寮望海」、「虎嶼聽濤」、「蓬溪晚渡」、「苑港停舟」、「火燄夕照」、「滴水流甘」和「田寮早穫」。今將苑裡八景並附蔡振豐與蔡相所作詩詞介紹如下:
第一景:沙墩觀漁(今通霄鎮白沙屯海邊)
白沙墩有石滬,潮漲則魚隨潮入滬,汐則潮去魚留,任人抓取,村人皆業漁,每當風恬浪靜、海平於蓆,山光水影互相掩映,數十葉魚舟來往如織,為獵漁之一巨觀。
蔡振豐---茅舍如鱗別有村,扶藜人立夕陽墩。鯨波漸蕩舟能小,蜃市初開霧又屯。生計不妨耕釣托,畫圖誰辨海山昏!得魚合喚鄰翁飲,壺酒寒篝仔細論。
蔡相---白沙墩上快遨遊,處處觀來景物幽。款乃一聲爭起網,茫然十裡漫搖舟;漁歌時向風前發,活計端從浪裡求。莫道此中無沃壤,天生滄海作田疇。
第二景:高寮望海(今通霄鎮新城秋茂園處)
在白沙墩南五裡,與海相去只數十武(半布為一武)。前人為守海防,建高寮於此以望外洋,萬頃青蒼,胥收眼底。
蔡振豐---高藔極目好煙波,昔日登臨壯若何!一粟蒼茫天地小,萬聲飛射弩弓多。北來涼影雙行雁,東擁山痕數點螺。觀海餘閒時散步,無邊風日曬漁蓑。
蔡相---忽到新埔望海潮(望高藔一名新埔),相傳山上豎高藔。茫茫可有鼇擎柱?渺渺曾無鵲駕橋(此地無鵲)。清水溝邊飛戰艦,白沙墩外蕩漁舠。防番自昔兼防寇(初辟之時,設藔以防生番;繼後兼防海寇。今已廢久矣),卻喜鋒煙此日銷。
第三景:虎嶼聽濤(今通霄鎮虎頭山)
通霄鎮虎頭山,高二、三十丈,山形圓如虎頭,故名。因近海,登其巔者聞怒濤如雷吼。
蔡振豐---一角峰巒曉更青,憑江幻作虎頭形。荒祠苔印何人到,極浦潮回有客聽。驟雨挾同山鳥疾,狂揚吹共海魚腥。黃庭閱後難成夢,九十灘音沸不停。
蔡相---狂奔怒吼勢滔滔。靜聽何嫌地步高。急浪翻時搖虎嶼,雄風從處起鯨濤;駭聲恍惚山軍嘯,破夢依稀海若號。十萬貔貅鏖水上,幾曾射弩展英豪。
第四景:蓬溪晚渡(今苑裡鎮房裡溪)
蓬溪即房裡溪,水奔如箭,石利於刀;該溪為南北往來之衝,非藉舟力,人不能從上飛渡!傍晚夕陽掛樹,舟子往來繁忙。
蔡振豐---艨艟如蟻泊平沙,怪石崚嶒夾港■〈氵義〉。日寫一排帆作字,風吹五色浪生花。鴨頭高湧新潮至,鷁尾相銜夕照斜。商女不知遊客恨,隔江夜夜撥琶琶。
蔡相---苑港重開水道平,停舟如蟻穩干城。綠楊堤外帆斜卷,青草渡邊纜自橫。野店山橋沽酒客,風晨月夜踏歌聲。也知蜃市從茲盛,萬里梯航頌太平。
第五景:苑港停舟(今苑裡鎮苑港觀光漁港)
苑裡港因天然地理環境好,港內寬且深,無任何障礙;故很多商船停泊於此港,桅檣林立,舟人蟻附,形成另一特殊景觀。
蔡振豐---招招舟子詠卯須,更好溪山入畫圖。野渡人來天未黑,綠楊馬系日將晡;一篙亂石流偏急,十裡飛沙路已殊。有客欲歸歸不得,晚鴉空向隔村呼!
蔡相---向晚紛紛喚渡頻,蓬溪恍惚甲溪濱。心忙漫說尋泥馬,望杳須妨露石鱗。萬縷炊煙迷古道,一篙流水暗荒闉。當年解劍人何在?脫卻風波月滿輪。
第六景:火燄夕照(今苑裡鎮南勢裡火炎山)
苑裡諸山,惟火燄山最高;上有數百年古柏樹,多為人跡不能到。俗傳巖腰有猿洞,削石為峰,長短不齊;土赤色,作火燄形。巔際生雲則雨,晴明時,夕陽回照,則作五彩色。山形變幻,面面玲瓏,時作萬千形狀。
蔡振豐---削壁危岩日已欹,嵐光五釆現離奇。即多邃境猿能到,剩有迂途馬不知;人愛晚晴山外綺,天開妙景畫中詩。何時拄杖登高處?眼底雲煙一幅披。
蔡相---火焰妙景夕陽天,一幅畫圖望裡傳。日暮好邀新月上,山高又見爍金然;斜烘石壁三分暖,返照桑榆五色妍;更有溪光相掩映,猴群浴罷向西眠。
第七景:滴水流甘
滴水,又名猴撒尿,於火炎山出西一裡之大坑口,懸崖峭壁間突出一股甘泉,時如瀑布,甘洌且清,極旱不竭,可灌溉數百畝田。山下之草,青蒼倍於他處。
蔡振豐---在山不濁出山清,突有甘泉半壁生。珠噴千回如瀑布,簾懸一幅似磨晶。何人畫譜溪頭寫?費我茶經雨後評。記得家居方夜靜,嘈嘈時送枕邊聲。
蔡相---滴水原因景以名,甘泉流下十分清。垂岩每作飄風絮,噴石翻疑落雨聲;白玉壺中冰倒舄,黃金盆上露斜傾。此間遮莫有廉洞,天賜獮猴酒自生。
第八景:田寮早穫(今苑裡鎮福田裡)
田寮莊(今苑裡鎮福田裡)四面沃田,住民多殷富,收成比他處尤早,每到禾稼登場時稻鼓聲喧,遠近互答,實乃農民豐收之寫照!
蔡振豐---稻鼓聲中大有秋,農家爭報早禾收。平田日暖看羅雀,隔隴煙迷聽叱牛。多稼有如雲一片,利鐮敢比月雙鉤!祈年天子春前事,千萬倉箱願已酬。
蔡相---何處西成早奏功?田藔收穫遍村東。莖肥曾過三春雨,穗老初逢五月風;落粒啄餘鸚鵡少,登場曬罷稻粱豐。他鄉若得今朝熟,笠影鐮聲一樣同。
以上苑裡八景,如今地名仍在,然環境己變遷,除了火炎山地近的滑動依然如故,田寮的農穫仍然豐收,似乎再也看不到其他的美景,徒留後人懷念。玆參考現有觀光景點,推薦較符合新時代之苑裡八景如下:
新苑裡八景:
房裡古城老街---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倡首捐款築城。房裡城周圍約三里,城牆為土石結構,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外環植刺竹,竹外有城溝,溝底遍置釘桶,頗有發展氣勢。但好景不常,光緒二年,遭回祿之災,街市廢棄。
城內媽祖-順天宮---順天宮,位於房裡城內,是年代相當久遠的廟順天宮宇,廟裡主祀媽祖,由於位於房裡城內,被稱為城內媽祖,與城外媽祖-慈和宮遙遙相望,同為苑裡兩大信仰中心。根據耆老傳說,順天宮始建於雍正二年(1724年),是海線最古老的廟宇。
城外媽祖-慈和宮---慈和宮位於本鎮苑北里,以天上聖母為主神,慈和宮舊稱城外媽祖,與順天宮同為苑裡兩大信仰中心,由於交通建設及市區發展等因素,慈和宮不管是建築規模或信眾人數均已凌駕於順天宮,為苑裡最大信仰中心。
康熙五十三年,慈和宮創建於今天下路市場北邊,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三)由黃在榮、黃應祿、陳志城等倡建,遷於今址。
房裡溪官義渡碑---早年,房裡溪與大安溪的河道並無明顯區分,義渡碑基本上溪水流至鯉魚潭後,西北經由房裡庄海岸而入海稱為「房裡溪」,西南而注入大安港者則稱之為「大安溪」,但每遇驟雨,房裡溪與大安溪動輒氾濫,下游往往水勢亂竄,兩溪河面交錯,廣達十里,行人渡河非常困難,常有地方土豪劣紳僱人駕舟擺渡,藉故勒索高額運費,行旅如不照給,甚至以暴力剝掠,一般百姓身以為苦,道光十七年,當時的淡水廳同知婁雲,為革除這些弊端,便出面邀集當地士紳捐助義渡基金,購置義田,再以義田每年租息支付義渡費用,一口氣在各河川渡口設置六處義渡。
蔡泉盛號古厝---房裡蔡家古厝位於房裡里16鄰40號,處於順天宮右後方的房裡街道旁。蔡家古厝興建於清朝光緒23年(公元1897年),距今已有 114 年的歷史,是現存於房裡裡最富有中國傳統藝術的建築。立於屋門前,兩旁販屋林立,為見其特殊之處,抬頭見門屋上方以水泥洗石雕成的店門「蔡泉盛號」,在一百多年前,水泥洗石又稱巴洛克式建築材料手法。
火炎山溫泉遊樂區---火炎山溫泉遊樂區(原臺灣少林寺)位於苑裡鎮石鎮里,全區面積廣達160甲,以少林寺達摩祖師發揚禪武學精神做為遊樂主題。遊樂區中以配合達摩祖師、十八羅漢為主,以遊樂園設施為輔,前者如十八銅人陣、達摩洞、一葦渡江、立雪亭、六祖亭、天池,後者如空中火車、海盜船、夢幻飛車等。另外還設有中國大陸嵩山少林寺古董文物藝術博物館,設備相當多樣而豐富。
東里家風---紅瓦紅磚的古厝,乃是當年屋主特別聘請唐山師傅來台興建而成的,整棟建築呈現著細緻而結實的工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東里家風外觀為三合院建築,是台灣少見的保存良好的紅磚瓦與交趾陶建築物,已被苗栗縣政府登記為古蹟,為苑裡始創民宿。由於房子保存良好,經常有電視台在 此出外景拍攝電視劇。
藺草文化館---藺 草俗名蓆草,原為產於蓬山溪(房裡溪)流於濕地的水生植物,是帽蓆編織材料,因野生不足供應,栽種於水田而得名。藺草自育苗到成品之過程複雜,每一步驟充滿先民智慧,尤其編織過程、使用器材,是藺草延生之文化,藺草文化館除展示其文物與資料,更可以傳承技藝,發揚其 文化。地址:苑裡鎮山腳里彎麗路99號
參考網站:
http://wenxian.fanren8.com/06/05/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