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標題看起來是非常有趣,有的人會覺得是不是翁某果然年老昏庸給寫錯了。不是很多人都標榜,負責公司品質管制的人,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為了捍衛品質連老闆的命令都可以不予理會嗎?哈哈,當年老翁在初任品管主管的時候,也還是秉持這種信念。不過,慢慢的從工作中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所以要特別寫這一篇文章,免得又有一堆人給誤導,甚至整廠都給受害了。

 

應該誰都有聽過:品質是依靠生產出來的,不是靠檢驗出來的。很好,所以品質管制的真正目的,是要設法誘導生產單位合作,讓公司產品的品質逐步提升,而檢驗只是用來作為衡量及參考的資料,如果檢驗的結果已經無法對於產品品質的現狀予以改進。而此時再根據檢驗結果去堅守崗位,又能有多大意義?因此,正確的作為是要以現狀的資料去規劃,如何能將源流的品質予以管控改善,這些包括了不良資訊的提供,處理對策的追蹤,生產及檢驗流程的變異控管等等。

 

另外,品管人員奉為聖經的MIL-105D抽樣品質計畫,基本上也是以或然率為設定基礎的工具,它應該是可以根據需求去變化運用的。然而就是有一些品質管制主管,沒有把它全盤道理讀通,就這麼食古不化堅守崗位的結果,不僅無法與生產單位協調合作,共同捍衛產品品質,也無形中讓公司蒙受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下面我要提出一些比較實際的做法,也就是過去的工作範例,給大家參考。

1.一般最容易發生糾紛的,應該是抽樣檢驗的部份,如果不良品數量超過可允收標準很多,大概也沒什麼好說的,如果只是略為超出,那麼採取增加抽檢量判定,要求生產部份數量重驗,甚至以整批出貨數量的不良比率考量,應該都是可行的方式,不但可與生產單位良好互動,也可為公司減少損失。

2.在外觀不良的認定標準上,也經常是品質主管遭遇的難題。從供應商檢驗,進料檢驗,生產檢驗,QA檢驗,到客戶驗貨,這裏有許多不同的人為主觀認定問題產生。其實只要同屬品質單位的IQC能與QA密切合作,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因為QA比較瞭解客戶驗貨員的觀點,而IQCQA的互動良好,也會消除了生產檢驗員的疑慮。最後,只要IQC能夠提供QA認定的外觀下限樣品給供應商參考,讓源頭的供應商檢驗員有所依據,材料品質自然能夠得到改善。

3.品質管制單位最讓人詬病的問題,除了不敢為自己驗收合格的批量,擔負起責任與驗貨員合理爭取公司權益外,就是對於產品源流缺乏關心,卻只是在問題發生後才要求追蹤改善。問題前者應該要堅決扮演黑臉爭權,再由業務單位以白臉居中協調。問題後者則是將各種發生的問題,建立成完整的產品履歷表,再以此資料去預先處理各項新生事物。如品質工程人員關注新產品的先期開發,進料檢驗人員關注供應商的設備及制程,成品稽查人員關注生產線的材料人員流程。對於前制程可能發生的問題,應該要儘早提醒改善。

4.產品客訴問題的處理,一般也是品質管制單位沉重的負擔,往往相隔遠地的溝通,語言文字的隔閡,再加上專業與非專業的差距,會使問題越理越混亂。如果不是偶發事件,一定要先相信客戶所提的問題,重點則在於如何在工廠類比出客戶使用時的環境條件。因此在要求客戶提供檢驗方法及不良情況資訊,必要時以相片圖案傳送,或是寄回不良品確認,當然這邊如果能提供多種環境特性試驗的結果,更能強化品質管制的立場。

5.這是我以前擔任品質主管的習慣。在QA人員或是客戶驗貨員發現不良品後,我會要求將此不良品交由生產檢驗員複驗,但是不會告訴他們不良原因。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可以發現檢驗員的漏失,也可能發現因儀錶信號,設備差異,及檢驗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品質工程人員檢修此不良品,找出發生的原因以理清責任及進行後續改善措施。

6.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如果生產線後段檢驗站的不良率偏高,那麼這一批量的產品會很難通過QA的抽驗結果。這個不良率就代表產品的不穩定性,當然優秀的品質主管應該會重視這個資訊,來調節QA人員的檢驗重點與方向。當同樣的不良連續產生後,生產檢驗員往往會偏注于此項不良的檢驗過濾,反而很容易忽略到其他檢驗項目的注意力。因此,QA人員此時要以更寬廣的視野,關注其他的不良專案以維護全面品質。

7.以前在別的文章有提到過,不要忽視那百分之一的不良,我想這是每一個品質主管應有的警惕。只要同性質不良品是在每一批量都有發現,而且在制程前後段的檢驗站都會發生,卻始終找不到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這個產品信賴度的問題,即將是公司未來可預知的大災禍。要知道在廠內是單一簡短的使用環境,在用戶端使用者卻會面臨各種不同,且長時間多次數的使用考驗。千萬別存有僥倖的心理。

 

最後,再附注一段當作結尾吧。相信有些品質主管會感覺很納悶,明明廠內QA驗貨的情況良好,可是出貨到國外客戶,馬上被客訴驗貨結果的不良率很高。知道原因嗎?訂單生產數量的尾數部分,經常都是一些比較難修理的不良品,而此時生產線及QA檢驗員也是最鬆懈的時候,結果這些問題機器就會在其他成品上櫃後,被放置在貨櫃的後端位置。到了國外下櫃之後,卻是經常剛取出的成品,被客戶的業務或品管單位先領取使用。也因而在客戶退貨全數檢驗時,會發現整批貨的不良比例,並沒有那麼嚴重。其實在廠內,依照一般的作業流程,被客戶驗貨員拒收時,應該也有同樣的故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