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北市政府内的臺北探索館,主要展場爲三樓及四樓。三樓的主題爲城市探索廳---以現代的風景及建設爲主題,比較適合來臺北游覽的人介紹市區内各地的特色。四樓則爲時空對話廳---介紹臺北的歷史及時代色彩,就很適合本國人尤其是臺北區域的居民,可以產生回憶的共鳴。另外四樓還有一間放映3D電影的發現劇場,有主題不同的四部影片定時播放。
四樓時空對話廳參觀相片如下:
淡水河之歌---先民的生活
臺北老街相片:由三號水門到二號水門,沿線多製作民船的帆店,故名帆寮仔街。布埔街,位於環河南路一帶,臨河處為滬尾渡頭,為早年艋舺三大碼頭之一。番薯市街, 臺北市「最老」的街與艋舺「最早」的街,即為貴陽街,舊名「蕃薯市街」。是先民開拓艋舺的起點,也是艋舺的重要街道。
臺北市老街相片:蓮花池街爲現在的康定路,老松國小前過去有蓮花池。青草巷在龍山寺旁,現在猶存爲青草藥販賣地點。後菜園街在現在南昌街一帶,現在仍爲南昌公園附近。。
臺北老街相片:栗倉口街爲今桂林路,華西街、華西街16巷、環河南路二段所圍地帶。料館口街梧州街以西到環河南路一帶,現在仍有料館媽祖廟。「料館」則是鋸木廠製材廠之意。其地名之由來,係因遠在清朝嘉慶年間,此地已設有「料館」,後來在三角湧(今三峽),大嵙崁(今大溪)等處所產樟木,皆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水路運抵此處,於木材商所設之「料館」中製材。凹肚仔街今青山公園到環河南路之間的巷子名為凹肚仔街,因巷弄走向形似人的肚腹凹入而得名。
臺北老街相片:書院邊街爲現在的廣州街,目前學海書院古跡猶存。
顯示古城的文化,有典禮及廟宇神明出游相片。
大稻埕商店街古跡建築的模型與相片
臺北人不同時代所穿的鞋子,有清代草鞋,日治期木屐,荷蘭木頭鞋,清代布鞋等。
臺北古城城門模型---北門。
臺北古城城門模型---寶成門(西門)。
臺北古城城門模型---重熙門(小南門)。
臺北古城城門模型---麗正門(南門)。
臺北古城城門模型---景福門(東門)。
城樓上的百姓玩偶
當初日軍進城的相片
臺北城現代化的過程
百姓的田野生活
古城舟船鼎盛的景色
臺北城出身的歷史文化名人介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