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聖六莊嚴(或稱二勝六莊嚴)為八位著論或者著疏印度佛教論師。其著作均為藏傳佛教必讀的哲學名著,多被編入五部大論之中。二聖分別為釋迦光與功德光。六莊嚴分別為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此八位菩薩的法相經常可以在藏傳佛寺内看到,以新竹湖口的鳳山寺大雄寶殿内,墻上就懸挂一排有此八位菩薩與世尊的圖像可供瞻仰。

鳳山寺挂圖.jpg   

二勝六莊嚴分別在四種佛教哲學內有所貢獻。

1. 開創與奠基中觀哲學的:

龍樹(Nāgārjuna,西元二世紀),代表性著作為《中論》。

聖天(或作提婆,Āryadeva,西元三世紀),為龍樹的弟子。

2. 開創與奠基瑜伽行唯識學派學派的:

無著(Asaṅga,西元四世紀)

世親 Vasubandhu,西元四世紀),無著之弟,有千部論主的稱號,亦著有《俱舍論》。

3. 貢獻因明學的:

陳那(Dignāga ,約西元五世紀,約440年-520年),世親弟子。代表性著作為《因明正理門論》與《集量論》。

法稱(Dharmakīrti,西元七世紀),相傳為陳那的再傳弟子,其著作《因明七論》之《釋量論》為陳那《集量論》的解釋。

4. 貢獻戒律論的:

功德光(Guṇaprabha)為世親的弟子,造了一部匯集四部毗奈耶內容精華的《律海藏》,也即人們通常所謂之《律經》

釋迦光(Śākyaprabha,西元八世紀),代表著作為《沙彌迦日迦三百頌

下圖中央為世尊(釋迦摩尼佛),其他左右為二聖六莊嚴,世尊左側為龍樹菩薩。世尊右側為提婆(聖天)菩薩。

二聖六莊嚴.jpg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個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龍樹出身南印度,為婆羅門種姓,少年時學習吠陀經典,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相傳龍樹與好友三人習得隱身術,進入王宮,調戲宮女。國王得知後大怒,在大臣建議下,命武士在空中揮刀,其他人被殺,龍樹智高,認為武士不敢在國王身邊揮刀,於是緊臨國王身側站立,逃過一劫,領悟「欲為苦本」,於是決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團。傳統上認為龍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的。龍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並推廣大乘佛教。

相傳龍樹進入龍宮學習大乘方等經典,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根據《法苑珠林》與《大唐西域記》記載,印順法師認為龍樹進入龍宮的地方,在於烏茶國(位於今印度奧里薩邦)。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華嚴經》,藏傳佛教的傳說則是《般若十萬頌》(即《大般若經》)。

龍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曾寫作《寶行王正論》、《親友書》,致案達羅王室。其中《親友書》,求那跋陀羅譯為《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義淨譯為《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宋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龍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家,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不過他的實際身份,在現代學者間仍難下定論。

龍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龍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根據佛教文獻的暗示,他可能是因為佛教部派間的爭論而被一位小乘法師逼迫自盡,或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被王子賜死。

中觀祖師(公元二世紀)。佛在大雲經中授記云:「有『龍』比丘能弘我正教法;後於淨光世界中,成佛名『智慧生處光明如來』。」龍樹菩薩出世於南印度,因為是在樹下出生,又由於龍王請他去龍宮時悟道,所以叫龍樹。

在他二十歲時已馳名天下,舉凡天文、地理、星相、占卜及其他道術全部通達瞭解。他有三位好友與他程度相當也都是天資才俊,商議說:「天下義理,能夠開顯聰明增長智慧的,我們全都懂了,現在要找什麼娛樂才好呢?」討論的結果說:「世間大概就只有追求美色、放縱情慾才是一生中最大的樂趣了,但是我們是名人,一定要想個計策,否則就很難辦到。」最後想出用隱身之藥,於是這三位好友就去找法術師,請求他教授隱身法。法術師心想:「這些人才高智達,世間一切都研究得如此透徹、廣博,如果我把藥方交給他們,就不會再來找我,不如稍作保留,一次給一點,等他們再回來時,便向他們討教學問。」有此想法後,法術師給了他們一顆青藥丸,交代以水研磨後,塗在眼皮上,自然身體就會隱身不見了。他們回去後把藥給龍樹菩薩聞一次,就知道藥草的成份及份量。當再前往法術師處,告知此青藥丸有七十種成份,並將藥名及錢兩說出來時,法術師大吃一驚,問其如何得知的。龍樹菩薩答說:「要知道一切的藥都有它的氣味及份量,我們因此得知,這有什麼好奇怪呢?」(由此可見龍樹菩薩聰明絕頂)法術師聽了,大歎未曾有,直說:「像你們這樣的人才,連名字都不容易聽過,更何況能親見本人,我又何必吝惜傳授隱身術。」所以把他的法術傾囊相授給他們。

而他們試驗此藥後,果然遊行自在,如入無人之境,因此決定到後宮玩遍全國最美的女人。結果三個月後,後宮的宮女很多都懷孕了。此事震驚了國王,國王在氣極敗壞下,採用臣子的意見,把細的沙土放在每個房間門口,如果是使用法術的人,只要出現了腳印就格殺勿論,假使是妖魔鬼魅就用咒語來滅除。結果到了傍晚,果然見到四人入門的足跡,此時數百名兵將向虛空揮刀砍伐,三個人頭都被砍了下來,而龍樹菩薩因緊跟在國王近身,所以逃過一劫。龍樹菩薩深深覺醒到「貪慾」是痛苦的根源,既敗壞德行,又玷污清淨的梵行,還危害生命。於是當下發誓:「若能逃出此次危難,便去投靠沙門,受出家之法。」

逃出後宮後,他就到一座佛寺,捨離了世間愛慾之心,出家求道,在九十天之內把南閻浮提所有的經論全部都讀遍了,想要再看佛經已經沒有新的。後來比羅師長要涅槃時囑咐龍樹菩薩:「佛法的純淨是能夠去除煩惱及污垢的,你以後要負責流布供養正法。」於是龍樹菩薩廣傳佛法。有次在那蘭陀寺說法時,看見兩位童子在聽法之後便潛入土中而去,就問:「你等何人?」答:「龍。」龍樹就吩咐他們:「請佛母──般若經上來。」龍子稟告龍王後,王說:「請尊者親自來。」於是便應邀到龍宮說法。龍王並展現龍宮無量大乘深奧經典,並問阿闍黎這些經看過沒有,龍樹答:「你所藏的經書有這麼多,大部分我都沒看過,我現在所讀到的,已經是南閻浮提所有經典的十倍了。」龍王說:「在忉利天,釋提桓因所收藏的佛經要超過我龍宮中的百千萬倍,我的藏經還無法和他的相比。」

於是龍樹菩薩在讀了廣大經典後,完全通達明白一相之法,深深趣入無生實相之中,並證得無生法忍。龍王知道他已證道,就送他出龍宮。那時南印度國王因邪見熾盛,信外道而毀謗正法。龍樹菩薩為了要度化他,拿著幟帆在國王面前行走,這樣走了七年,國王才覺得奇怪而問他:「你是什麼人,敢在我面前行走?」龍樹菩薩回答說:「我是具備一切智慧的人。」國王一聽很驚訝地問說:「你怎麼證明你是具一切智慧的人?」回答說:「國王既然想知道,只要提出問題來問,等我回答之後不就可以證明了嗎?」國王想了又想:「我是一切眾生的主人,如果我的問題能使他屈服這不足為奇,但若是說不過他恐怕顏面盡失,該如何是好?」思考良久,不能決定,最後不得已,抬頭看天說:「現在諸天正在做什麼?」龍樹菩薩答:「大王,諸天正在和阿修羅打仗。」大王聽了後,好像被噎住一般,既吐不出來又吞不下去,說他不對並沒有證據,要相信他又很難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龍樹菩薩說:「這可不是虛構,大王且等一下,馬上證明給你看。」說完後從天空掉下很多刀劍等兵器。國王看了說:「這些干戈雖說是武器,怎麼知道是天和阿修羅在打呢?」菩薩說:「好!你再看看。」說畢阿修羅的鼻子、耳朵從天上掉了下來。此時國王才驚悟起來並向尊者頂禮,接受他的度化。

當時宮殿裏有一萬名臣子、婆羅門等,見到此等功德,皆要求菩薩剃度出家。外道聽聞此事,全都聚集而來向尊者挑戰比賽。龍樹菩薩就以大智慧和方便言詞與諸外道辯論。對智慧不足者,尊者一言對方就屈服了;聰慧者,頂多二天對方也就窮詞莫辯了。這些被摧伏的外道,全都剃除鬚髮出家求道。總之,龍樹菩薩度化的人,經常讓國王送出十車、十車的白衣、缽,但馬上全被徒眾分光,如此地度了無量眾生。國王有一兒名叫具能童子,當他母后送給他一件無縫天衣時,他說:「等我執掌國政的時候,再穿上這件妙衣。」母后聞言說:「你不可能執掌國政,因為你父親向阿闍黎學長壽辟谷法已得成就,他的壽命將與龍樹菩薩壽命共存亡。」於是王子去到吉祥山龍樹菩薩住處,請求菩薩滿足他的願望,布施頭顱。說完後即以利劍砍龍樹菩薩的頭,但不管怎麼砍就是不能傷一寒毛。於是阿闍黎龍樹菩薩對他說:「我過去生中曾以吉祥草殺害昆蟲命,今天才得此異熟果的報應,你當初是那隻昆蟲,今天可用吉祥草斷我頭首也。」龍樹菩薩要入吉祥山涅槃之前告訴他的大弟子提婆阿闍黎說:「佛因為大悲心憐愍眾生,所以演說甘露妙法來利益未來的眾生,正法一代代相傳,以至傳到我。我將去世,把法付給你,你要流布廣化,要以最恭敬的心來受持正法。」 

 

提婆菩薩

提婆,藏傳佛教譯為聖天、聖提婆,約公元3世紀印度大乘佛教人物,中觀派龍樹之徒。因為他有一隻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稱為片目天音譯為迦那提婆);被佛教徒尊稱為提婆菩薩;在藏地,與其師龍樹為被列入二勝六莊嚴之一。生於公元三世紀,為中觀傳承祖師。提婆菩薩於楞伽島據說是現今的錫蘭,從蓮花中化生而出,當時的國王將他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來撫養。稍長之後,便追隨在龍樹菩薩的座前求法,普遍地學習一切學處及內外宗派的教義,成為一位精通五明善巧、善於辯論者,且無人能與之匹敵。

聖天是大乘佛教中觀派創始人龍樹的弟子。他的出身不詳,中觀派的另一位重要學者月稱認為,聖天生於斯里蘭卡,而且是一位王子;而漢譯的《提婆菩薩傳》則認為他出生於印度南部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聖天從龍樹處學習大乘般若之學。漢文資料說,聖天非常精於辯論。聖天是許多重要的中觀派論著的作者。他的著作的梵文原本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研究者能看到的是用漢語和藏語翻譯過來的版本。但是對比可知,它們也不是完全翻譯(尤其是漢譯聖天著作)。聖天最有名的著述是《四百論》,一共有16品,中文翻譯了後8品(所謂《廣百論本》)。還有很多著作被歸入聖天名下,但較嚴肅的西方研究者認為他們不是聖天本人寫的。

當時國內有一座天神像,以黃金鍛鍊製成、高六丈,人稱大自在天王。凡是到廟裡祈求者,有求皆必應,故信眾有千萬人之多。提婆菩薩深思此景便心生感嘆:我的智慧深遠、聰明機智且一切作為都無愧於心。但為何大眾卻不能信受我語、無法接受我的教化,以致佛法難以宏傳而普利眾生?因此令我深深感到愧對師長的教授教誡!菩薩日夜以此為憂,又聽到求拜大自在天王的信徒如此眾多,於是就打定主意前往廟宇拜訪。以往這些求神問卜的信徒,看到大自在天王的神像是又敬又畏,都不敢抬頭正視天王的尊容,連拜神回家後還要失魂落魄達一百天之久。現在居然有提婆菩薩者,要求見天王,眾人聞言都感到十分好奇,便隨提婆菩薩入廟一探究竟。只見提婆菩薩在神像前,先誠懇地頂禮,之後便攀爬高梯,隨即將神像的眼珠挖出,並且對大眾說:「神明實在是遠大高明,我深深瞭解神明的心以及祂所繫念之處,所以才特別登上金身神像取出眼珠。我並不是傲慢或是褻瀆神明,再說神明哪有被侮辱的道理!我主要的用意是要讓大眾明白,應該注重精神昇華而非只是盲從地追求外在。」說完,提婆菩薩便走出廟宇,連夜大興供養物品、祭祀天神,聽候消息。

當破曉時分,大自在天王以肉身現身,雖然左眼沒有眼睛,卻很安詳徐步地從天上走下來坐在位置上,看著提婆所準備的豐盛佳餚,就讚歎他的大福德力,將供養辦得如此完善。於是神明對提婆說:「善哉!大士,你實在深獲我心,以如此的福德智慧來供養我,你才是真正恭敬相信我的人。世間人很愚癡,只知崇拜我的形體,只會用食物來奉獻我,他們畏懼我、污懱我。而你的供養就截然不同,真是美味具足。至於我的左眼,你能不能把你的左眼給我呢?」提婆當下就用左手,將自己的左眼挖出來給天神。因此天神讚歎說:「真是無上的布施!你有什麼要求,我一定會滿你的願。」提婆就說:「希望我所宣說的佛法能流佈世間,讓眾生都能信受。」天神回答說:「好,我將護持你。」

提婆菩薩因為此事而聞名全國,同時國王也答應他的請求,為他辦了一場辯論賽。提婆菩薩立了三個論題:一、一切聖人之中,佛是最殊勝的。二、諸法之中,以佛法最為無上,沒有其它外道之法所能比擬。三、救濟世間的福田之中,僧伽為第一。於是來自四面八方辯論的人蜂擁而至,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若我辯輸將斬頭謝罪,有這種愚癡的頭顱,不要也罷。也有人說:若成輸家,寧可斷舌。提婆菩薩提議:「佛法以慈悲為懷,若是各位不如我,只要剃頭做我的弟子即可。」大眾約定之後就開始進行辯論,有些外道智慧羸劣者,一句話就被折服了。縱然有智慧者,也頂多兩天即被破解。於是無以計數的對手,全部都出家歸依,成為菩薩的弟子。

有次菩薩與一位很有名的外道師辯論,此外道師就取笑提婆菩薩說:「你只有一隻眼睛,也要來辯論。」阿闍黎便說:「具有三眼威猛神.不見其能見真實,帝釋雖具有千眼.亦不能見其真實,提婆只具一眼球.能見三有真實義。」意味天神雖有三隻眼睛,也不能見到自己的自性、真實義諦空。即便玉皇大帝雖有一千隻眼睛、也不能見到真實性。然而提婆只有一隻眼睛,卻能見到自性本空。另外,在文殊根本經中也有記載:提婆菩薩證得八地果位。提婆是龍樹的繼承人,其與龍樹之分別,在於提婆激烈地批判婆羅門「外道」,因此最後被婆羅門弟子所謀殺。 

 

無著菩薩

無著,著是執著的著。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或說一切有部)出家,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識宗)創始人。在整個佛教歷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與其弟世親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無著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響,於化地部(或說一切有部)出家為僧,修行空觀,意猶未安。於是無著於阿緰闍城(Ayodhyā)入定往兜率天詢問彌勒,得其教導悟入大乘,成為龍樹菩薩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其偉大的母親生他們的因緣是這樣的,當時印度佛法曾三次被外道毀滅,第一次法難時佛門中有僧人頌曰:「天龍八部所敬供,三寶勝眾擎此椎,粉碎外道邪頭顱,……。」被一外道老婦聽到,老婦誤解其意,予以稟告外道頭首,因此興起大軍毀滅佛教。之後佛教稍興盛時,中印度王贈送波斯王「無縫衣」,然其衣胸前有一塊似足印的痕跡,波斯王認為這是針對他下詛咒的符籙,因此領來大軍消滅印度,同時佛法亦遭毀壞,此為第二次法難。之後,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再度慢慢復興。有一天,兩位外道前來一佛寺乞討,因出家人布施時,不慎潑濕乞討者的身體,他們視為污辱,憤而發毒誓:日後當修「日火法」報復。外道修成就後,即以此法燒燬佛寺和經書,使佛教第三度遭到極大的摧殘。

無著菩薩的母親因不忍見到佛法遭受毀滅,讓世間變得黑暗失去光明,人們造作惡業,命終之後墮落三惡道,於是發願要復興佛教。但是心想:身為女身雖有心,但難以女身廣興教法,應當生子,來作興教事業。於是嫁給王種生了「無著」,之後又嫁給婆羅門種生了「世親」。當孩子們長大要繼承父業時,母親說:「我不是為你們父親的事業來生你們的,而是希望你們勤奮修行來振興佛教的。」

於是,無著菩薩到「雞足山」洞,專修彌勒法。修了三年,未見成績,心生厭倦而出山,路上遇到一位老翁,欲將鐵杵磨成針,菩薩於是問道:「這怎能磨成針?」老翁答:「具足堅志力,有志者竟成,雖難仍堅忍,高山亦能摧。」聽了這番啟發的話,菩薩深感汗顏又回山修行。再過三年仍無消息,於是倦意復萌而欲出山門,途中遇雨,見雨水竟能滴水穿石,心生慚愧又入山修行。又經三年仍無動靜,再出山時,鳥的羽毛已遍滿山谷,深深感嘆,再發心四度專研,又經過了三年,前後共計十二年之久,仍毫無進展而心灰意冷。出山時,途中見一隻將死的母狗,狗的上半身,已全被蛆蟲咬食而腐爛,母狗現出疼痛難忍即將死去的慘狀,菩薩生起憐憫的悲心,想除去狗身上的蛆蟲,又怕蟲因此而死,若不除蛆,狗亦將會死。於是割下自身的肉,用舌頭舐取蛆蟲,如此蟲和狗皆得以存活。

再舔時,母狗已不見,只見光明莊嚴的彌勒菩薩呈在眼前。菩薩感動卻又略帶抱怨地說:「噫嘻!唯一救怙尊,雖經千苦不獲見,何故甘露雪海中,萬苦煎熬始降霖。」彌勒菩薩說道:「猶如焦芽與敗種,天雖降雨不生芽,若無賢善與福德,諸佛雖臨有何益。自始至終我都在你面前,因你有業障阻礙,所以看不見我,現在你生起大悲心,因此業障得以清淨,才能見到我,你如果不信,把我背在肩上去市集繞一下,看大眾見到我否?」無著於是背著彌勒菩薩前往市集,並請人們證明,有一老婦見無著肩負一隻癩痢狗而其他人均無所見,無著菩薩因而對彌勒菩薩生起不共敬信。彌勒菩薩問:「想求什麼?」無著菩薩啟白說:「願宏大乘法。」彌勒菩薩說:「你握著我的法衣吧!」於是帶他到兜率天為他說般若經深奧處,即現觀莊嚴論之教義。無著菩薩於領受教法之後返回人間造了「慈氏五論」流布世間。總之無著菩薩住世一百五十年,作出了弘揚大乘教法廣大事業,利益無量有情。 

 

世親菩薩

世親,舊曰天親,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婆修槃頭。佛教45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創始人,世親為婆羅門種姓,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現今白沙瓦市),為國師憍屍迦的第二子,從小受完整的婆羅門經典教育。世親初於說一切有部出家,於阿緰闍城學《大毘婆沙論》義。通曉後為眾講毘婆沙,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於說一切有部論義未通處,則以經量部義解之。後來,其兄無著勸其改宗大乘,轉而弘揚大乘唯識宗義,世親造過百部的大乘論。世親最後於阿緰闍(Ayodhyā)逝世,年終八十。

當哥哥無著菩薩到「雞足山」修彌勒法門時,弟弟世親菩薩所依止的聚賢大師,正是於「對法論」極有名望的二乘師長,此論亦是過去生中諸獨覺所發願弘揚者。由依止聚賢大師故,世親菩薩對小乘所有經論已全然通達。因不喜大乘法,又聽說兄長造了很多大乘論著時,就嘲笑說:「可惜吾兄住山林,已修禪定十二年,修定不成反造論,冗長雜亂載滿車。」這情況被無著菩薩知道後,擔心他邪知邪見毀謗大乘法,罪過無量。為了挽救他的錯誤,於是派了兩名徒弟攜帶「十地經」和「無盡意菩薩請問經」,囑咐在黃昏和清晨時分,取經給世親讀誦。

二徒依師交待辦事,當世親菩薩看完之後說:「這大乘教義如此殊勝,我詆毀大乘罪業,應割舌以謝罪。」二徒勸阻說:「請勿毀舌,淨此罪障方法您兄長有,應到他那兒求法。」無著菩薩說:「你是五百世的班智達,具有妙寶般的智慧,因初修而詆毀大乘,應多著作大乘教典以謝罪。」於是依止其兄無著菩薩座前,修習大乘法。此後,他對兄長更加敬信,作辭歌頌說:「我兄似龍尊,我如待雨燕;龍王雖降雨,燕喉未下咽。」世親菩薩著作很多大乘法典,成為智慧的「世寶」,也是眾生的「良友」。他能在十二天內,將九十九部般若經義體會通達、牢記於心,一字不漏全文背誦出來。加上他擅長著作論述,修辭非常美妙。所以「地品讚」裡稱讚說:「尊者所成如意樹,發出語枝文字花,花雨注飾成福智,世親座前恭敬禮。」在八千般若佛授記說:「盛稱聖者無著名,成就明智具德尊,由此抉擇造深論,並由所作諸論力,分別實與非實義,善巧通達意氣高,從彼所演釋義中,世親獲得正解處。」地品讚亦說:「世間眾智中勝者,有如第二佛世尊,隨說能成眾親友,能作此者是世親。」

菩薩並著作了「對法俱舍頌」,以感恩之心供送到過去二乘聚賢大師座前,大師很法喜,並造了一部與對法俱舍頌相契的注釋,然世親菩薩引經加以註解,大師不以為然說:「我將叫他用自己的手塗掉這些論調。」說完啟程要找他,世親菩薩得知此消息後,說:「阿闍黎聚賢,是徹底通達毗婆沙宗的大德(小乘),惟不易令其轉變心意(大乘)因此只好任其發展。」說後,即到尼泊爾迴避。後來聚賢大師座下門徒,有如虛空般的盛況,此因緣足見相應二乘法者之眾多。

當阿闍黎世親,在尼泊爾見到有位出家人,身著出家衣服,手中卻捧著酒瓶,不守戒律時,便感嘆說道:「佛法衰落了啊!」於是心生厭離而悲傷,繼而示寂。據說他的骨塔至今還在尼泊爾。

世親菩薩有四位著名弟子,因明祖師──陳那論師、律部祖師──功德光律師、善巧對法論的安慧阿闍黎及擅長現觀莊嚴論的解脫軍。總之,龍樹、提婆(中觀),無著、世親(唯識)菩薩,開啟中觀、唯識二大車軌之後,大乘佛教如夏日江河澎湃洋溢,大彰弘顯,百千萬億的德學自在大善知識,相繼出現於世間,使佛教如日光普照,光輝燦爛。 

 

陳那菩薩

陳那菩薩生卒年不詳,約440年-約520年),意譯為域龍、大域龍,又譯為童授]。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世親論師門徒,除宣揚其師觀點,亦改革佛教因明學(佛教邏輯學),創立三支因明,即新因明。與其師世親、再傳弟子法稱共為二勝六莊嚴之一。

佛滅後一千一百年頃,陳那出生於南印度案達羅國,為婆羅門種姓。從小乘犢子部出家,因邏輯上的爭論改學大乘,師事世親菩薩,其天資聰敏,能言善辯,曾擊敗很多外道論師,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佛教邏輯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被看作新因明之祖。在唯識學方面,陳那首創見分、相分、自證分「三分說」。在因明方面建樹頗多。

尊者為世親菩薩的弟子,特別精通因明、聲明,勤學三乘教法,成為善巧阿闍黎。剛出家時,請求傳授修禪定的要訣,師長說:「去觀修那除『五蘊』之外,無可說的『我』吧!」他如法炮製,而「我」不可得。他想,這也許是內外諸障所覆蓋的緣故,於是在四方點起大燈火,全身露出赤裸身體,睜開眼向周圍尋找「我」,而「我」仍不可得。那時這般舉動被法友們看到並轉告老師,師長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答道:「在找『我』呀!」阿闍黎說:「你是破壞佛法的傢伙,你滾吧!」他本可以據理駁斥師長的,但想想這種行為舉止不可以,也就辭退來到世親菩薩座前受教。

尊者透過抉擇諸宗教義後,深深體會到:一切眾生痛苦的根本,就是對清淨正理不明白。為了斷除無明和生起能對治無明的智慧,於是尊者著了俱舍頌釋、無邊功德讚、入瑜伽修習論及觀三世頌等論著和零散著述約有百種,並將所著作的典籍,歸納作出集量論。在名為「方象山窟」的岩石上用白土寫下頌文道:「我樂成量利眾生,世尊怙主前敬禮,為成量論集自著,零散諸作集於一。」當他寫下禮讚詞,開始著手寫集量論時,頓時出現大地震動,大放光明,發大聲響,一時之間外道大師們雙腿僵直或者發抖等奇特現象。那時外道師中有位有魔變者,以神通力觀察後,知道是「陳那」所致,因此暗中等陳那托缽受食時,兩次擦掉岩石上的讚文,當阿闍黎第三次再將讚文寫好,並說:「此頌文有廣大意義,請不要再擦掉,如你認為有錯,可現身與我辯論,我當奉陪。」

結果外道魔師現前與尊者辯論,辯到第三輪,外道師負墮無言,並惱羞成怒,口吐火焰,燒毀陳那菩薩一切用具。陳那心生悲苦,說道:「我本來為了作利益一切眾生事,現在連一個外道都對付不了。就這樣吧!我把白土拋向空中,假使不落地,我繼續執筆利益大眾,如果落地瓦解,我就示現涅槃。」就起身將石板往空中一丟,此時文殊師利菩薩現身接住石板說:「我兒呀!你不能這樣做,你應當知道你的論作,外道是不能損毀的。」陳那阿闍黎說:「菩薩啊!輪迴中有眾多難忍的痛苦,此心在不能堪忍的情況下,也就動搖起來,非不隨順正士行為。菩薩您若不來對我作加持,我又有什麼辦法。」文殊師利菩薩答說:「我兒,直至你證得佛位之前,我都做你的善知識,你的集量論著將成為諸論中以及未來眾生的唯一智慧眼。」於是陳那菩薩隨即攝受了。完成集量頌論後,降服一切外道,並使佛法大為振興。

陳那菩薩最負盛名的弟子是自在軍,他善巧精通諸學處。並著有集量釋論譯解等。此師的弟子,為南閻浮提六莊嚴之一的法稱論師。 

 

法稱菩薩

法稱菩薩,西元七世紀印度佛教人物,相傳為陳那的再傳弟子。宣揚唯識宗與因明學。曾任那爛陀寺(Nālandā)住持。二勝六莊嚴之一。陳那菩薩是自在軍阿闍黎的師長,其弟子即是法稱菩薩。法稱菩薩生於印度南方著名的外道之家,屬婆羅門種。少年時代就非常通達聲明學,而且法稱菩薩是在佛門出家學習經典,特別是自在軍師長座前聽受了三遍集量論。當聽完第一遍時,心中深有體會。聽聞第二遍時,和自在軍阿闍黎所領會的意境,等同無二。而第三遍時,自在軍阿闍黎說:我認為陳那菩薩沒有比我(自在軍)更好的弟子了,而我也沒有比你(法稱)更好的弟子了。

之後法稱菩薩為了破除外道,必須瞭解其中的秘訣,因外道們對其教義三緘其口,所以菩薩經過一番化妝,充當舅媽的奴僕。因為舅舅是精通外道的數論派師,所以菩薩想盡所有辦法,以討得舅媽的歡喜。並要求舅媽和舅舅在行房時趁機問他宗教的要點,還在舅媽腳上綁上一條長繩,叮嚀說:當我拉動繩索時,你就要問:為什麼?於是也因此而瞭解外道宗義的要點和難處。當法稱論師全盤瞭解後,便通知各方人士一一前來辯論,最後擊敗了所有的外道。從而引度外道者,令他們進入佛門出家修行。 

 

功德光菩薩

律藏大論師功德光為世親菩薩四大弟子之一,精通律學,為律學權威。生於印度垌臘地區,世襲婆羅門種,年幼時即精通各宗派教義及大小四明,盛名流布,在垌臘無有出其名者。雖已頗具盛名,但功德光仍時而對諸部教義存有疑惑,無法究竟釋疑,因此決定尋訪上師,廣求諸義,後聞世親菩薩盛名,遂往求見。時功德光請世親教授,世親菩薩不經思索,滔滔不絕、一一回答,於是對世親菩薩生起不共信心,遂依止門下出家受具足戒。初習小乘三藏,得等同上師善巧,次世親授以大乘三藏,以大乘等流故,生起對大乘殊勝不共信心,精進大乘,成就盛名與世親菩薩無二。

菩薩精通三藏,特於律藏善巧,能在一時間以心念背誦無量律藏經卷而不遺漏。後功德光回到垌臘地區,在當地建立寺院,有五千個弟子,其中有一千人在戒律成就與師相等,彼等持戒清淨,連微細罪皆能不犯,因而感得龍天護持、國土祥和、五穀豐收。時國王有一大臣為功德光的弟子,犯王法而為國王挖出眼睛,大臣失去眼睛痛苦不堪,祈禱:「上師救我!」後功德光為其加持並且自己啟告三寶:「以我修行持戒果報,若其清淨,請賜予眼睛如故。」大臣眼睛果然失而復得。國王十分訝異並對功德光生起不共依止,永久護持五千比丘並作大供養。又一次,有一犯戒比丘求助功德光,時菩薩以神通力變化一大火坑,坑內猛烈大火,告比丘往坑內跳,時比丘依信心力故,誠懇發露,不作思索即往火坑躍下,此時猛烈火燄卻化成清淨水池,比丘毫髮未傷,並消了許多罪障。菩薩事後為其說法,後證阿羅漢果。功德光由上述成就及度化因緣,世人稱其謂精進持戒大律師。廣釋中說道:「聖說一切有部中持律大德功德光,出身婆羅門,為自他宗派大海中,徹底通達,飽餐如來戒律正法甘露味,成大智主。」菩薩撰有律經、百一業經、菩薩地論之戒律品、律經自釋等詮釋。壽命久住達四百歲。

 

釋迦光菩薩

律藏大論師。是公元8世紀左右的人,活躍於北印度加西米魯地區的一位高僧。生於西印度很多回教徒的喀計地區,後來度化了許多回教徒令歸佛教。有說他是功德光菩薩之弟子,亦有說是福稱菩薩之弟子。著作有沙彌迦日迦三百頌及光明釋論。此菩薩成就諸弟子中,首推釋迦友最為人稱道。 

 

五部大論

另外所謂五部大論,為五部在印度所造的大乘佛教的論典,所指有兩種,其一是藏傳佛教佛學院僧人必讀的五部大論:

彌勒(Maitreya)的《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alaṅkāra),一說是無著 Asanga)的作品;

世親 Vasubandhu)的《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śa);

功德光(Gunaprabha)的《律經》;(Vinaya-sūtra);

法稱(Dharmakīrti)的《釋量論》(Pramāṇavarttikakārika);

月稱(Candrakīrti)的《入中論》(Madhyamakāvatāra)。

 

另一則為註解唯識經典的彌勒五論:

依漢傳佛教,彌勒五論是

《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分別瑜伽論》、《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辨中邊論頌》

依藏傳佛教,彌勒五論是

《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頌》、《究竟一乘寶性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頌》。

 

http://www.e-fss.org/dharma/legacy1.php 法相山全球資訊網

二聖六莊嚴---維基資料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