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苗栗縣南莊鄉去跑了一趟,一個有山有水風景秀麗的地方,地處山中應該算是苗栗的後花園吧。現在臺灣各村鎮都在推動著護溪禁漁的活動,讓所有遊客只能對著滿滿的肥大魚群乾瞪眼,真是嘔得很。難得看到蓬萊溪還有明顯的溪魚種類說明,也激起了我學習識別種類的興趣,趕緊上網搜尋建立資料,也希望那一天能手提魚竿,努力尋獲一些魚類樣品作為紀念。小時候就經常聽到溪哥,石斑,苦花的名字,就是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終於搞懂啦。
蓬萊溪旁的告示牌-----只是它忘了說明哪一種魚最好吃
粗首鱲---俗稱:闊嘴郎、苦槽仔、溪哥仔
特徵:口裂很大,可達眼部中央下方,雄魚體側有10~14條藍綠色橫紋,在繁殖期有追星;雌魚則為銀白色。繁殖期的雄粗首鱲,請注意看鰓蓋和口裂之間有明顯的白圓點(追星)。
臺灣石賓---俗稱:石斑、石冰仔
特徵:有鬚2對,體側有7條黑色橫帶,體色黃綠色至灰黑。
臺灣馬口魚---俗稱:山鰱、山鰱仔、沙鰱
特徵:口裂中大,末端有1對細小紅色鬚,側線完全,體背側灰黑色,腹部白色,體側中央有一道藍黑色縱帶,成熟雄魚有追星,各鰭為鮮豔紅色;雌魚無追星,各鰭無鮮豔紅色。
臺灣鏟頜魚---俗稱:鯝魚、苦花、苦偎、齊頭偎、苦魚
特徵:背部黃綠色,腹部銀白,有兩對非常小而不易發現的鬚,沒有特殊的斑紋。算是溪流中的大魚。
明潭吻蝦虎---俗稱:褐吻蝦虎、狗甘仔
特徵:體被櫛鱗,頭部眼睛前方有2條紅色縱紋,雄魚各鰭末緣橙黃色,第一背鰭突出;雌魚各鰭末緣較圓,無橙黃色。
赤斑吻鰕虎---俗稱:短吻赤斑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苦甘仔、狗甘仔
台灣間爬岩鰍---俗稱:石貼仔、台灣間吸鰍、台灣石爬子
七星鱧(姑呆)---俗稱:鮕魚代、月鱧
日本禿頭鯊---俗稱:和尚魚、石貼仔、烏老(原住民語)、日本飄鰭魚巴虎
臺灣櫻口鰍---俗稱:石貼仔、鹿仔魚、花貼仔、肉貼仔
臺灣白魚---俗稱:台灣副細鯽、白魚仔、肉魚仔
泥鰍---俗稱:土鰍、胡溜、魚溜,雨溜
花鰍---俗稱:中華花鰍、條紋花鰍、沙鰍、沙溜、沙胡溜、土鰍
大肚魚---俗稱:食蚊魚、大肚仔、胎鱂魚
蓋斑鬥魚---俗稱:三斑、台灣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