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後求戰的兇惡怨靈「平將門」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3613880

日本第75代天皇「崇德天皇」、被譽為學問之神的忠臣「菅原道真」,以及經歷多場戰亂的猛將「平將門」,這三個實際存在的歷史人物,生前皆因政治鬥爭受到迫害,死後抱持強烈怨念的祂們,引發了各種不祥的事故,因此被民眾統稱為「日本三大怨靈」。 

  在平將門存在的「平安時代」,當時的日本是採用「國郡里制度」,來劃分行政區域,就像現代的「縣鄉鎮制度」一樣。依行政規模由大排到小,分別是最大的國、位於其下的郡、以及最小的里。國的首長職稱是「國司」,通常是由中央政府,也就是當時的朝廷來指派,他處理公務的官廳,其所在地被稱為「國衙」。而這些制度,用現代觀念來轉換,就會變成以下的模樣。朝廷=中央政府國郡里制度=縣鄉鎮制度國司=縣長國衙=縣政府所在地

 平將門-1.jpg  

  平將門的生前經歷,可分為一族的內亂,以及對朝廷的反逆兩部份來介紹。日本有所謂的四大姓氏,也就是源氏、平氏、藤原氏跟橘氏、四者合稱為「源平藤橘」。而第50代天皇「桓武天皇」,有一名曾孫叫作「平‧高望」,他是平氏一族的始祖。原本是皇族的一員,被第59代天皇「宇多天皇」,賜予「平」的姓氏後,就脫離了皇族,以官臣的身份活動著,簡單講就是被貶籍。 

  當時在關東,地方上的土豪們,因為不滿政府在稅收上的搾取,而頻繁發動武裝抗爭。在當地任官的平高望,則想藉由鎮壓這些動亂,讓朝廷認同他的功績,藉此重回貴族社會。高望的兒子皆為武士,且都在關東擁有自己的領地,其中一人「平‧良將」的領地,則位於下總國的佐倉。而良將的兒子,也就是本次故事的主角「平‧將門」,則選擇上京當官人,試圖在朝廷闖出一片天。 

  將門為了讓自己的地位更有利,便投靠當時的五大貴族之一,藤原一族的「藤原‧忠平」,在他底下當從者,簡單講,就是找個有力的靠山。事實上,藤原忠平在日後的事件裡,也確實幫了將門。因為父親早年逝世的關係,將門返回了家鄉,並發現良將持有的多數領地,被伯父「平‧國香」,以及叔父「平‧良兼」給奪走了。於是將門決定在下總國的豐田設立根據地,來培養自己的勢力,這就是一切戰亂的開端。 

  時間是西元931年,將門因為女人的關係,開始跟叔父良兼鬧不合。這部份的故事,有兩種說法,常陸國的國司「源‧護」有三名女兒,她們分別嫁給了平高望的兒子,國香、良兼跟良正。而源護其中一名女兒,心上人其實是將門,所以將門跟良兼,兩人關係開始有嫌隙。另一種說法則是,良兼有名女兒,原本是要嫁給將門的,但是被源護的三名兒子,源扶、源隆跟源繁給橫刀奪愛,因此將門、良兼跟源氏,三者開始鬧不合。 

  到了西元935年,源扶、源隆跟源繁三兄弟,埋伏了將門,於是雙方展開對戰。而不敵將門的勇猛,被擊倒的三兄弟,開始逃回源護的根據地,位於常陸國的真璧。而不願放過他們的將門也展開追擊,非但燒了根據地周圍的村莊,三兄弟也全死在他刀下。而將門也順勢攻入伯父國香的根據地,位於常陸國的石田,同樣放火燒村,並成功殺死了國香。 

  事件發生後,國香的長子,在朝廷當官的「平‧貞盛」,在得知父親死訊後返鄉,而他比起復仇,更追求於在朝廷出人頭地,因此選擇跟將門和平共處。另一方面,因為兒子被殺,讓源護燃起了怒火,便向女婿「平‧良正」告狀。於是良正在集結兵力後,便攻向將門的根據地,位於下總國的豐田,將門也出陣應戰,結果則是以將門的勝利收場。

   敗陣的良正,向哥哥良兼尋求協助,良兼一口答應請求,並隨後說服了國香之子貞盛,三人組成了連合軍,再度攻向豐田,而將門也率領騎馬部隊出征,雙方在下野國跟下總國的國境交戰。連合軍對上將門的先遣部隊後,因為先遣部隊意外的難纏,連合軍就打算後退重整軍勢,結果將門的本隊在同時刻到達,並發動突擊,將連合軍給擊潰。戰敗的連合軍,逃進了下野國的國府,而將門也隨即包圍了國府,並刻意空出一側,讓良兼他們逃走。因為將門的用意,是要讓國府認同,自己行動的正當性(合理自衛),所以才不殺了良兼一行人。 

  之後,源護向朝廷告狀,而朝廷也發出了命令,傳喚了當事人們。將門授命後隨即上京,在檢察機關接受質詢,結果朝廷判他微罪,並在兩年後獲得恩赦,返回了家鄉。將門返鄉後沒幾個月,叔父良兼又開始集結兵力,朝下總國侵攻,並在陣頭立起高望跟良將的雕像,讓將門軍失去士氣而撤退。隨後,良兼軍趁勢朝豐田侵攻,並四處放火,將門雖率軍迎擊,結果也慘敗。 

  戰勝後的良兼軍,再度展開侵略,並捕捉了將門的妻子。一個月後,良兼雖然再次出兵,但這次將門作好了準備,成功擊退了敵軍,敗陣的良兼,則逃入山中躲藏。事後,將門向他的原主人,也就是一開始提到的藤原忠平,控訴良兼的惡行惡狀,而朝廷也發出了追捕令。另一方面,將門集結兵力,將根據地從豐田,轉移到較好防守的石井。良兼從間諜那得知此事後,便對石井發動夜襲,但被將門軍擊退。連打了兩場敗仗,讓良兼的勢力就此衰落,而失意的良兼,也在兩年後病逝。 

  同樣跟將門處於敵對狀態的平貞盛,因為局勢的關切無處可去,當他準備要上京時,將門怕他會跟朝廷告狀,於是率兵展開追擊。貞盛軍雖死傷慘重,本人則成功逃亡,向朝廷控訴將門的暴舉。朝廷向將門發出了召喚狀,但他不予以理會。之後,貞盛雖透過常陸的國司,遞送了召喚狀,也依然沒得到回應。失意的貞盛,想要就此逃到陸奧國,但將門軍不願放過他,四處展開追捕,於是貞盛的後半生,就在流浪狀態下渡過。 

  一族的內亂到此結束,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是平將門人生裡,最波濤洶湧的一頁。在西元939年,也就是良兼病逝的同一年,武藏國的兩名新國司,皇族出身的「興世王」,跟源氏一族的初代「源‧經基」,剛赴任就想對當地豪族「武藏‧武芝」搾取財產,導致雙方展開了衝突。惡官囂張,失勢的武芝向將門請求援助,將門就當起了仲介人,讓雙方展開會談。興世王跟武芝兩人,雖然達成了和解,但武芝的軍隊,不接受這結果,就開始包圍經基的陣營,被此況驚嚇的經基,就逃了出來,並上京向朝廷,控訴興世王、武芝跟將門三人,企圖進行謀反。 

  經基的胡言亂語,造成了三人的危機,但在當事者將門,跟他的原主人藤原忠平的努力下,成功證明了三人清白。而罪魁禍首的經基,也被朝廷判了誣告罪。經歷此事後,讓將門的名聲,在關東地區傳開來,而朝廷也看上其才能,有意給他個官位坐。而興世王也因為在職場上,跟同事鬧不和,便跑去投靠了將門。 

  關東地區有名土豪「藤原‧玄明」,違反農地經營的法規,偷污了收穫物,又不向國府納稅,於是被國府發令拘捕。玄明跑去投靠將門,而將門也收留了他,並把前來追捕的官員「藤原‧維幾」趕了回去。因為玄明的關係,兩方陣營開始對立,讓將門決定率兵攻打維幾。敗陣的維幾逃回國府後,將門也隨即追上包圍住國府,無力的維幾只好投降,並交出了國府的印璽,而國府與周遭地區,也受到了將門的略奪。 

  跟之前的事件不同,將門包庇罪犯,還侵佔了國府,構成了對朝廷謀反的情況。於是身為同伴的興世王,索性向將門進言,而聽取建議後的將門,率軍占領了下野跟上野的國府,並擅自進行關東地區的新國司任命。燃起野心的將門更進一步,以「新皇」(新的天皇)的名義,來稱呼自己。而周圍一些國司,害怕將門的勢力,紛紛逃離職場,交出了控制權,最後整個關東地區,都落入將門的掌握中。將門謀反的消息,立刻傳播開來,於是朝廷命令「藤原‧忠文」,率領軍隊前往鎮壓。另一方面,流浪的平貞盛,也跟在下野國當軍官的「藤原‧秀鄉」會合,集結了大量兵力。 

  貞盛跟秀鄉的連合軍,因為佔有數量上的優勢,初次對戰就擊退了將門軍。數天後,連合軍集結了更多兵力,朝將門的根據地石井,展開了火攻。將門雖想反攻,但局勢太惡劣,無法順利召集兵力,且貞盛的表弟「藤原‧為憲」,也加入了連合軍,讓雙方勢力差距拉更大。兵力差為數千對數百,將門雖處於極度劣勢,但他的軍隊位於上風處,於是就借用這機運,展開了弓箭戰,並成功擊破了敵方部隊。不過,或許是運氣用盡了,獲勝的將門,在得意洋洋的準備撤收時,突然風向變為下風,而殘餘的連合軍,也藉機展開了反擊。 

  勇猛的將門,雖然親自在最前線奮戰,最後仍被敵方的箭矢射中額頭,當場戰死。隨著將門的逝世,由祂建立的關東獨立國,也僅維持了兩個月就瓦解。與將門共同謀反的人,全部都被處死,而將門也被梟首示眾,祂的頭顱被斬下後,就展示在京都。而討伐逆賊的貞盛、秀鄉跟為憲,則被朝廷獎賞賜位。平將門的生平故事,就到此落幕。然而,平將門的傳說,並沒有隨著祂的死就結束。被斬首示眾後,經過了好幾個月,將門的眼睛一直是睜開的,嘴巴也是維持咬牙切齒的狀態,彷彿祂還活著一般。

平將門-2.jpg   

  有一天,歌人(專門詠唱和歌的人)「藤六‧左近」經過該地,對著將門詠了一首歌,突然四周閃起來雷電,祂的頭顱也開始笑,,並且喊著「將軀體連起再戰一場,我的身體在哪裡」。平將門的聲音,每晚都在響起,直到某天,頭顱為了找尋軀體,發出了白光,朝故鄉關東的方向飛去。而神社「南宮大社」知道這異變後,為了防止將門回到關東後,再度引發戰亂,便用弓箭將頭顱射下,並在祂的掉落之地上,建立了「御首神社」,將平將門視為神祇來祭拜,以安撫祂的怨氣。另外,頭顱在飛往關東的途中,據說也曾掉落在數個地點,而後人在那些地方,建立了「平將門的首塚」來祭拜祂。

 平將門-3.jpg  

  關於平將門怨靈,所引發的事件有很多,但大多年代久遠,難以查證其真實性。這裡選幾個,較有可看性的來介紹。

 平將門-4.jpg  

  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後,當地充滿了瓦礫,於是政府計劃破壞首塚重整當地,並在上面建立官廳。而工程結束後,負責此建案的建築業者、省府官員,以及當時的財務大臣「早速‧整爾」,一些人都相繼死亡。所以民間就流傳,因為首塚受到破壞,所以惹來平將門的憤怒,最後政府將官廳的一部份拆掉,並將首塚重建後,事件才平息下來。 

  到了1945年,那時進駐日本的美軍,不知道首塚的傳說,打算在首塚周圍建立停車場。當建設工程開始時,作業中的推土機,突然整個倒翻過來,導致出現了死者。然後當地居民,告訴美軍司令部,有關平將門的傳說,而美軍也識相的,中止了建設計劃。 

  除了對首塚本身的破壞外,人員若面對首塚,也會產生異變。在首塚的周圍,建有一些辦公大樓,而面向首塚的房間,容易引發生病等異常狀況。因為你在高處看著首塚,等於是在瞧不起平將門(由上往下看),作出了不尊敬的行為,所以引來了怒氣。因為這怪異現象,讓周圍一些公司,都有著一些特殊規定,像是不能在首塚側設置窗戶,而位居管制職務的人,其辦公桌也不能擺成,會讓臀部朝向首塚的配置。 

  最後,將跟平將門有關的一些地區,在地圖上用線連起來,就會發現那麼點,可以連成北斗七星的形狀。

 平將門-5.png  

 

為國盡忠的學問之神「菅原道真」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621552

  日本實際存在的歷史人物「菅原道真」,祂與「崇德天皇」以及「平將門」並稱為日本三大怨靈。其家世起源特殊,始祖為日神「天照」與海神「須佐之男」的誓約儀式裡,所誕生的農業之神「天穂日」。祂在「大國主」的故事中略有戲份,天穂日被母親天照命令,下凡前往大國主統治的葦原中國平定動亂,結果卻被大國主拉攏,待在該地整整三年,都沒有向天照回報情況。 

  天穗日第十四代的子孫「野見宿禰」,是一名健壯的勇士,祂被當時的天皇命令,與另一名強者「当麻蹴速」進行角力,並成功獲勝。而根據歷史典籍的記載,這場比賽是日本歷史上最初的相撲,當事者兩人現今也被視為相撲的始祖。野見宿禰的子孫裡,有一族將姓氏改為「菅原」,這也就是菅原家的由來。 

  在道真生存的時代,菅原家已經發展成,能人倍出的貴族。而祂是個文武雙全的才子,在年幼時期便展露出學問方面的資質,僅僅五歲的幼齡就有辦法詠唱詩歌,因此被周遭人視為神童。另外,下方的漢文詩,據說是道真在年幼期所創作的。

 菅原道真-2.jpg  

  由於家世的影響,加上本身也勤學,菅原道真從小就努力用功,並得到了相對應的成果。西元862年,當年十八歲的祂當上了文章生(類似現在的大學生)。到了867年因成績優秀,獲選為文章得業生(等於現在的博士候補者),之後三十三歲的時候,道真拿到了「文章博士」這個學者的最高名位。學識方面的發展很了得,而武藝表現也不遜色,祂曾在弓道上展現過,百發百中的優秀技術。雙方面的高度能力,讓道真有了一定程度名氣。

菅原道真-1.jpg    

  接著要講的,是菅原道真於官場上的經歷。西元886年,祂被任命為讚岐的長官。兩年後因為順利解決了,讓當時的天皇「宇多天皇」煩惱的「阿衡事件」,進而受到賞識與重用。因為不是文章主題,所以只簡單描述,阿衡事件的內容為:當時的重要官員「藤原基經」與宇多天皇之間,基於權力分配所產生的政治紛爭。對自身待遇感到憤怒的基經,用罷工方式表達抗議,這導致國政幾乎停擺,宇多天皇雖致力於和解,但固執的基經不肯理會。最後是菅原道真送了封書信勸告,若紛爭持續下去,對藤原一族並沒有好處,才讓基經息怒結束了事件。 

  阿衡事件的功績,加上宇多天皇為了牽制藤原一族的跋扈權勢,讓菅原道真從讚岐調回至京都,受到天皇信任的祂,開始在朝廷擔任要職,並發展出後續的政治鬥爭生涯。

  當代有個名喚「遣唐使」的職務,它是日本派往唐朝(中國)的使者,等於是現在的外交官,任務是技術與文化的交流。由於阿衡事件的影響,加上受到宇多天皇的重用,讓菅原道真成了藤原一族的眼中釘,於是驅使謀略讓道真在西元894年被任命為遣唐使。其用意簡單講,就是想將祂從朝廷趕到別的地方去。當然,道真也不笨,提出了以下數個理由,建議廢止遣唐使,並順利達到目的。

  1、當時的中國內亂不斷,無法確定能否與日本繼續交流

  2、過往有不少遣唐使遇難,可能會讓國家損失重要人材

  3、日本與唐朝的文化水準平等,沒有向中國學習或交流的必要

  4、遣唐使是基於交流用意派出的,但不知何時,唐朝開始將遣唐使降格為朝貢使對待,無疑是國辱

菅原道真-3.jpg   

  朝廷接受了菅原道真的建議,中止了遣唐使的派遣,讓藤原一族的計謀沒有得逞。而到了西元907年,隨著唐朝的滅亡,讓遣唐使一職正式在歷史上落幕。在遣唐使事件之後,菅原道真體會到身在朝廷的風險,為了強化自身立場,以抗衡藤原一族的權勢,祂將自己的長女與三女嫁給皇室成員。雖然道真藉由拉近與皇室的關係,順利提昇了地位,但最後仍敵不過藤原一族的攻勢。 

  宇多天皇讓位之後,換第六十代天皇「醍醐天皇」登基掌權,然後到了西元901年,發生了「昌泰之變」這終結菅原道真一生的重大事件。祂在當時主張將國家改革為,中央集權的體制,這自然引起來藤原一族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而一些中下級的貴族,也憂心這項政治改革,會破壞自身原有的安穩生活。 

  隨著時間經過,反對改革的聲勢越來越強烈,並由左大臣「藤原時平」點燃了最後的引爆點。祂向醍醐天皇誣告,說菅原道真有意謀反,而誤信讒言的天皇,便將身為右大臣的道真貶職為「大宰權帥」並流放至「大宰府」去。(「大」宰府為古時名稱,現多稱為「太」宰府。) 

  在啟程往太宰府前,待在庭院裡的菅原道真,面對平時所喜愛的梅樹、櫻樹與松樹道別。那時,祂對梅樹詠唱了以下的和歌。「東風吹かば 匂ひをこせよ 梅花 主なしとて 春な忘るな」將上面的詩詞翻成白話文後,大致意思就是「梅花啊,當東風吹起時,就將花香隨著風送至太宰府吧。即使身為主人的我已不在了,也別遺忘了春天啊。」藉由詩詞內容,除了可見到菅原道真文人的一面,也可明白祂對梅樹的感情有多深厚。   

  在菅原道真離去後,思念主人的櫻樹,因為過於悲傷讓樹葉不斷掉落,最後枯萎而死。至於梅樹與松樹,想要跟隨道真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於是就飛到了天空打算前往太宰府。但是松樹在中途就力竭落地,而剩下的梅樹用了一晚的時間,從京都抵達了太宰府,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飛梅傳說」。 

  背負冤罪的菅原道真,即使過著嚴苛的生活,內心仍祈求著皇室與國家的安泰,展現了忠義之心。最後在西元903年,道真在沒得到平反的情況下,於太宰府結束了一生,享年五十八歲。

菅原道真-4.jpg   

  菅原道真辭世後,其遺體被牛車運送著,然而行經至一地時,牛突然趴著不肯動,讓運送者認為,這是道真在傳達,祂想要埋葬於該處,於是墓所就建立於此地。另一方面,由於京都接連發生異變,像是疾病與異常氣象,讓朝廷認為是菅原道真的怨靈在作祟。於是當時的左大臣「藤原仲平」奉醍醐天皇之命前往太宰府,與道真的墓所上建立社殿,這就是神社「太宰府天滿宮」的由來。 

  不過,京都的異變並沒有因此停止,像是生前陷害祂的政敵藤原時平,年僅三十九歲就因病過世。而眾多事故中最嚴重的,就是西元930年發生的「清涼殿落雷事件」。當年發生了旱災,而朝庭為了舉行乞雨,以醍醐天皇為首的一些重要人物,便聚集在清涼殿進行會議。但是過程中開始下起雷雨,接著一段時間之後,有道落雷直擊了清涼殿,並導致許多人傷亡。事後,目睹慘狀的醍醐天皇,身體狀況逐漸變壞,導致三個月後駕崩。 

  當年跟太宰府流放一事有關的人,都接連因故過世,於是菅原道真怨靈作祟的流言,逐漸散播開來。而畏懼道真怨靈的朝廷,便決定赦免祂生前的冤罪,並追贈了名位。落雷事件之後,為了鎮壓菅原道真的怨念,朝廷便在京都的北野建立了「北野天滿宮」,並將菅原道真奉為主神祭祀。原本北野就有著雷神信仰的存在,祭祀著名喚「火雷天神」的地主神,而因為道真能夠操控落雷,再加上這層地緣關係,讓祂被民眾視為雷神來看待。基於這信仰,現今菅原道真多被尊稱為「天神大人」(天神様)。 

  隨著時代經過,怨靈作祟的形象越來越淡薄,而道真因為生前是優秀的學者與詩人,讓民眾將祂視為學問之神來信仰。跟崇德天皇相同,雖然生前皆受到不平待遇,並於死後成為怨靈,但最後形象都獲得扭轉,成為受民眾信仰的神祇。另外,前面提到的飛梅,現實中就存在於太宰府天滿宮之內。與傳說不同,現實經過有一種說法是,有人將飛梅的分株,從京都帶至太宰府種植,簡單講就是純粹的人工移植。

 菅原道真-5.jpg  

 

日本最兇惡的怨靈「崇德天皇」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374394

「崇德天皇」,為日本第75代天皇,就系譜方面而言,祂在名義上是第74代天皇「鳥羽天皇」的長子。為何說是名義上?其實崇德天皇是自己的母親「藤原璋子」,與鳥羽天皇的祖父,也就是第72代天皇「白河天皇」暗通款曲後產下的私生子。 

  由於知道不是自己的骨肉,讓鳥羽天皇刻意疏遠崇德天皇,並以「叔父子」來稱呼這名義上的兒子,兩人生前的關係自始至終都很差,這也讓崇德天皇的生涯充滿排擠與波折。 時間是西元1123年,年齡才5歲的崇德登基成為天皇。那時的日本是採用被稱為「院政」的政治體制,天皇並不握有實權,而是由上皇(意指讓位後的天皇)來執行政務。另外,出家之後的上皇,則是被尊稱為法皇。它的地位與上皇相同。 

  到了1129年白河法皇辭世,執政權則由鳥羽上皇承接,而祂與崇德天皇之間的權力鬥爭,也開始逐漸浮上檯面。崇德天皇渴求著執政,若想要實現這個願望,就只能讓兒子登基成為天皇,以讓自己成為上皇的一份子,但是情況卻朝著意料外的方向發展。 

  鳥羽上皇掌權後,與正室藤原璋子的關係開始疏遠,而年輕的側室「藤原得子」深受著寵愛,並產下「体仁親王(近衛天皇)」這個兒子。鳥羽上皇讓体仁在2歲的時候登基,成為第76代天皇,目的是鞏固自身派系,以讓崇德天皇得不到權力。近衛天皇登基後,崇德自然退位成為上皇,但執政權仍被鳥羽上皇掌握著。 

  在1155年當時17歲的近衛天皇辭世後,朝廷內召開會議,討論下一任天皇該由誰擔任,雖然崇德上皇的長子「重仁親王」被視為最有力的人選,最後卻決定讓鳥羽法皇的親生子「雅仁親王(崇德的弟弟)」登基,成為第77代天皇「後白河天皇」。簡單來講,就是崇德上皇再度遭到排擠,鳥羽法皇說什麼都不願讓祂掌權。 

  若情況再這樣發展下去,崇德上皇深知自己將永遠無法執政,然而情勢在這之後更為惡化。1156年鳥羽法皇因病辭世後,朝廷內的對立加遽,並引發了被稱為「保元之亂」的事件。為了打壓崇德上皇,開始有「崇德上皇與藤原賴長聯手企圖謀反」的流言傳出,後白河天皇亦頒布綸旨,限制武士與軍隊的行動。隨後,藤原賴長被冠上謀反的罪名,其邸宅遭到天皇陣營的收壓。 

  聽聞上述風聲的崇德上皇,產生了危機感,認為自己有可能被拘禁,於是帶著少數家臣緊急從居所逃離,並宣言自己是新的執政者,以爭取有力武將與貴族的支持。但最後僅招攬到少數勢力,並在準備展開政變前,就遭到天皇陣營的突襲,雙方兵力過於懸殊,讓崇德上皇的陣營,沒多久的時間就被擊潰。事後,敗北的崇德上皇被判處流放之刑,至死都得軟禁在讚岐,永遠不準回到京都,之後經過8年,崇德上皇於讚岐辭世,享年46歲。 

  崇德上皇為何會成為怨靈,其由來如下:祂被流放至讚岐後開始傾心於佛教,並抄寫起經書以祈求戰死者的冥福,並作為自己反省的證明。費了數年時間抄寫大量經書後,崇德上皇將它們上交給朝廷,希望能收納在京都的寺廟裡,但是後白河上皇懷疑,那些經書帶有詛咒而退還回去,遭到此對待的崇德上皇,感到極度的憤怒,祂咬斷舌頭用噴出的血,在那些手抄經書上寫下詛咒的誓言。 

  「日本国大魔縁となり、皇ってとしとなさん

  「我要成為日本的大魔王,將皇貶為民,將眾民升為跟皇呀」

  「この経を魔道に回向す」

  「將這經文放在魔道」 

  上面的誓言簡單講,就是崇德上皇發誓讓自己成為妖怪,並且會讓皇室的權力失墜。之後祂將經書沉到海底,並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直到臨終前的人生,崇德上皇放任頭髮與指甲不斷生長,讓自身樣貌變得極為恐怖,就猶如夜叉一般,讓後人認為祂是在活著的狀態下成為天狗。

 崇德天皇-2.jpg  

  崇德上皇辭世後成為怨靈,以天狗之姿在人界作祟,引發了許多災厄。在祂死亡約十年後,與後白河法皇關係親近的人物相繼辭世,各地不斷發生火災、疾病與飢荒等惡事,讓日本變得相當不安穩。其中一起稱為「安元大火」的事件頗有名,一場大火災將京都的三分之一燒成灰燼。 

  諸多災厄讓後白河法皇的精神逼近崩潰,而祂與家臣們意識到這一切,應該是崇德上皇的怨靈在作祟。為解決事件。朝廷於崇德上皇的陵墓附近,建立寺院「頓證寺(白峯寺)」來祭拜,並追贈「崇德院」的尊號,以鎮定崇德上皇的怨氣。

 崇德天皇-3.jpg  

  崇德上皇帶來的威脅,連皇室都為之敬畏,時至今日,祂於民眾心中的形象,已轉變成為了神祇。崇德上皇雖非天狗傳說的始祖,但與天狗相關的人物,祂應該是最有名的。崇德上皇作為怨靈時的形象,是一個擁有金色羽翼的大天狗,為何羽翼是金色,有一說是因為天狗的形象,是來自於佛教的金翅鳥「迦樓羅」。

 

 

日本最兇惡的怨靈「早良親王」(20201206增加)
    早良親王是四大怨靈中最早的一個,尚身處奈良時代。當時日本的首都在平城京,即現在的奈良。平城是繼藤原京之後,日本第二個固定的首都,而且此後這裡也連續作為首都70多年。相比於過去幾乎沒有固定都城的情況,這堪稱是一大進步。

    奈良時代繼承了前代的政治主張,繼續推行儒家律令制來鞏固國家基礎。同時也引進了佛教,作為律令制的補充。佛教除了豐富精神世界,對政治領域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還不是僅僅針對道鏡等幾位得到重用的僧人而言,在直到戰國時代為止的漫長歲月中,「南都北嶺」等掌握土地和武裝的佛教勢力,確實可以實際干預政治進程。至於日本人的世界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被佛教思想所左右,這一點恐怕是當時人始料未及的。

    鑒於奈良時代晚期的政局動蕩,桓武天皇萌生了遷都的念頭。遷都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佛教和舊貴族勢力強大,二則是平城本身的地理位置。奈良當地河川稀少,水運不便,對於需要養活萬眾的首都而言,這一點是必須考慮的。支持桓武遷都的有以藤原種繼等為代表的公卿,早良親王則是反對派。

    早良親王是桓武天皇的弟弟,早年出家。天應元(781)年四月,桓武登基,立早良為皇太子,並讓其輔政。在人事任免權上,早良與藤原種繼早有衝突,爭權失敗後甚至要求桓武殺種繼,桓武不但不聽,反而開始剝奪早良的權力。桓武天皇突然襲擊式地宣布遷都長岡京(784年),本已讓部分貴族不滿。延曆四(785)年九月,趁天皇不在,早良及其黨羽謀殺了藤原種繼。桓武天皇聞訊立即從奈良趕回,廢黜皇太子早良,將其幽禁,而參與謀殺種繼者皆被誅殺或流放。自認無辜的早良,為證明自己的清白,於是絕食抗議,十餘日仍沒死亡,但隨後便在被流放到淡路島的途中,氣絕身亡。

     早良親王死後,長岡京疫病橫行,洪水接連發生。而桓武一家也不寧靜,先是太子安殿親王重病、隨後桓武天皇的妃子藤原旅子、藤原乙牟漏、坂上又子、桓武天皇母高野新笠等人又相繼病死,這些都被認為是冤死的早良親王怨靈作祟所致,於是桓武天皇為了平息早良親王的怨靈,數度舉行鎮魂儀式,甚至遣僧人到淡路島為之讀經修福。798年更下令讓早良親王歸葬大和國的八曷,兩年後再追贈早良親王為崇道天皇。生前未能繼位的早良,死後卻因為一連串難解的災禍,而被尊為天皇,想來也頗令人感慨的。

早良親王.jpg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