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1921的鹿港八景
日領時期的鹿港八景詩,以當地創立於大正6年(1917)的大冶吟社集體創作最為豐富,可惜舊稿如今已經零落。曾任第二任社長的莊太岳詩集中,1921年就有一組七言絕句的組詩最為完整,描寫的就是鹿港的早期八景。
〈龍山曉鐘〉寺門月落曉風輕,春夢驚回天未明。隱約數殘百八下,悠揚猶雜誦經聲。
〈鹿浦歸帆〉布帆片片駛如飛,十里津頭正落暉。欸乃一聲天欲暝,微茫天際幾船歸。
〈楊橋踏月〉野色溪光夜氣清,徘徊欄畔欲三更。尋常一樣秋宵月,偏在楊橋分外明。
〈沙墩買秋〉白沙墩裏看花來,也似柴桑三徑開。自與園丁論價後,夕陽驢背載秋回。
〈雙榕開蓋〉繁葉高枝欲蔽天,亭亭如蓋夕陽前。問渠手植何時代,老幹雙雙已百年。
〈二溪合流〉曾聞風景說瀟湘,水碧沙明映夕陽。清濁原應比涇渭,勝他兩派合流長。
〈南灘蟹火〉寒蟹漠漠起平沙,浩蕩江天月半斜。萬點依稀明蟹火,海風吹作一灘霞。
〈西院桐陰〉納涼應愛鳳凰枝,半畝清陰夏最宜。薄茗一壺碁一局,煙光淡蕩夕陽時。
光復後1969的鹿港八景
臺灣光復後,地理景觀與人文因素變遷,日治時期舊的八景已經不符合時代因素,1969年施文炳向多位鹿港文人請教後,由二十多景選定新的鹿港八景,名為「楊橋踏月」、「龍山聽唄」、「西院書聲」、「曲巷冬晴」、「古渡尋碑」、「寶殿篆煙」、「蠔浦迴潮」與「海噬春嬉」。
楊橋踏月
位在文武廟青雲路南盡頭,有「鹿港溪」係濁水分流,直通沖西港,溪上有橋橫跨,通往福興鄉西勢,為鹿港與臺灣南部交通要道,橋原名「利濟」﹝碑在新興街﹞係前清彰化縣知縣「楊桂森」捐捧所建,人念其德呼為「楊公橋」,昔自沖西至楊公橋邊,成千舳舨停泊其間,裝卸貨物,熱鬧而擁擠,民國二十八年闢「員大大排水」,將鹿港溪南移三十尺,拆楊橋新建「福鹿橋」,並於西四百公尺處建大水壩,壩上有橋通往福興,名「福興橋」福鹿橋東一百公尺另有一鐵橋通往漢寶,故有「三橋連鎖」之稱,風景秀麗,溪水澄澈,其深數丈,北以紅磚為堤,南則綠草如茵,碧水成天,虹橘倒影或望軍山朝霞東湧,或挹鯤海爽氣西來,景色幽絕,儼然圖畫一幅,每逢秋夜,皓月當頭,橋下波光瀲灩,漁燈閃爍,蔚成奇觀,猶勝楊州廿四橋,邀朋三五悠遊其間.或橋上尋詩,堤邊坐月,或臨流垂釣,或波間鼓棹,無限詩情畫意,充溢其間。
古渡尋碑
在洛津國小前,昔日係港中一浮嶼,中隔鹿港溪與鹿港街市相對,為清代碼頭。船舶停泊裝卸貨物,四周檣林立,蔚然大觀。後漸被流沙淤積,遂於內陸連接。內有敬義園遺碑,「敬義園」係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由浙江紹興魏子鳴與鹿仔港巡檢王坦捐帑,得紳士林振嵩合八郊鳩資創立,置義塚、施棺木、修道路、濟貧病、救水災,二百餘年來德澤群民。為本省清代民營最大慈善機構。日人治臺,敬義圈與義濟會合併,為恐先人功德年久湮滅,遂於民國二十四年由碩儒許逸漁,撰文立碑於比,以彰其功德。每當閑暇,躑躅園中,追憶往昔之繁華,而今千檣已渺,高樓櫛比,滄海桑田,令人感喟,剔薊讀碑,緬懷先賢功德,敬意油然而生,發人深省。
龍山聽唄
龍山寺原建有舊寺,永曆年間溫陵有苦行僧肇善者(臺灣佛教開山祖)自彫石觀音欲獻於普陀山,舟至海中遇暴風雨,漂流至鹿港,時荊蓁未闢,漢蕃雜處,肇善結茅廬於此苦修,後建龍山寺﹝寺址在九曲巷暗街仔﹞,為臺灣最早之佛寺,乾隆五十一年因感隘窄不敷眾用,遂由陳邦光等發起另覓地重建。石材購自法國,木材運自大陸。聘各省名匠設計興建,仿照溫陵﹝泉州古稱﹞原寺建築,規模宏敞,構造雄健,昔有九十九門,古色古香,全寺佔地一、三八六坪,為本省第一大名剎。 前後有日月池,內祀觀音,日據中期後殿失火,肇善手彫石觀音像與十八羅漢,除伏虎尊者像外皆被焚毀(石觀音石蛭尚存),寺內有銅鐘一口,重千斤,其音宏亮十里可聞。「龍山曉鐘」全省聞名,每當旦暮,鐘鼓齊鳴,梵唄互答,面對古佛青燈,禪味細參,塵念俱消。
海噬春嬉
鹿港港口因濁水、大甲兩溪流沙淤塞,海灘連綿百里,東接梧棲,西迎大城西港。面積數萬公頃。而沙灘遼闊,水產物極類繁多,俯拾皆是,成為假日消遣勝地,紅男綠女,遊人如鯽,或散步長堤,或拾貝沙灘,時見兒童三五,捉蟹馳走於淺水間,如逢潮洄,勢如萬馬奔騰,狂浪排山倒海而來。萬頃沙灘頓成汪洋,採蠣漁民,乘勢入海,隨潮起伏,其身手令人驚嘆。每當午後,獨立三鹽哨口﹝沖西入口,今出海皆由比分路,有哨兵駐守﹞。遠望鯤海,煙波浩渺,夕照蒼茫。偶而可見蜃樓幻景,鯨浪奔雷,嘆自然之偉大,倍此身之渺小,令人胸懷浩蕩,萬慮盡消。
寶殿篆煙
鹿港天后宮建自明末永明王年代﹝公元一六四七至一六六一﹞為臺灣媽祖開基廟,原廟在現址北側,後施世榜獻地重建,坐東向西,與湄洲祖廟遙遙相對,先後於嘉慶十九年、民國四十一年、四十八年間重修。規模宏敞,金碧輝煌。抗戰前常往湄洲謁祖進香。全臺由此分香寺廟共三百餘座,每年由各地來此進香參拜,人數超過百萬之眾,廟中香煙飄渺,鐘鼓悠揚,益增莊嚴氣氛。五十一年重建玉皇殿,一登樓頭,便見青山環其後,大海繞其前,觚稜夕照,相映成趣,頓憶昔年群集舳艫,市繞金碧,繁華景象,如在目前,而今全廟重修工程已完成,加上媽祖廟香客大樓已峻工,綜觀目前之規模,尤為宏麗,且神明呵護,亦將勝以往日,而有以集未艾之庥,降無窮之福哉。
曲巷冬晴
鹿港昔日在天后宮東南二公里處 ﹝現客仟厝港後一帶﹞因地勢卑濕,且航運發達,而公議遷於現址,相傳鹿港街係龍蝦出海吉穴。街狹長而成彎月之形,自泉州街經天后宮,菜市頭、崎仔腳、五福街,至土城。全長約二公里,路寬一丈五尺,兩邊屋頂相連蓋住街路,便是馳名之「不見天」 ﹝現中山路﹞另自泉州街經埔頭、九間厝後宅,暗街仔、六路頭﹝市場前﹞,一分美市街、杉行街,一分金盛巷橫跨五福街入安平鎮,為本省馳名之九曲巷。蓋鹿港近海,風沙特強,街道彎曲則可防止風沙侵入。金盛巷寬三尺至八尺不等,紅磚鋪路,兩邊磚造樓壁對峙,天成一線,中有馳名中外之「十宜樓」,橫跨其內,東西樓相通與巷成十字型,係昔日文人墨客夜宴吟集之所。一入冬天,季風怒吼,寒意迫人,入此巷則靜暖如春。常見老者倚牆曝背,三五行人夾往其間,時聞賣飴之聲,響徹深巷。
蠔浦迴潮
沖西港受流沙淤塞,成為平坦塢地,面積二千公頃。昔日年產蚵肉一二O萬公斤,遍銷本省中北 部,為本鎮漁民經濟命脈。牡蠣之養殖最理想環境,為平坦而有沙堤為其屏障,不受風浪之侵襲 ,並有淡水流入,海底淤泥,潮流疏通為佳 。海水鹽分之多寡,氣候之變化,地震風浪皆對牡蠣之生長有嚴重影響。本省氣候屬亞熱帶,全年適合其繁殖,其中以十月至翌年七月為盛產期,中秋至九月底為最淡期。牡蠣屬卵產,卵放水中受精後一小時即開始分裂,逐漸發育,用其殼附著於固形物成長。牡蠣最大之敵為蠔螺,及由黑潮或赤潮帶來蝕蟲。牡蠣之養殖法有垂殼式、篊竹式數種,本地多用篊竹式,即用麻竹剪二三尺長,剖開成枝插於沙湖,蠔苗隨潮水之起伏,附著其上成長,鹿港地區蠔肉其味絕佳,質細而嫩,很受市面歡迎。鹿港名菜「蚵仔煎」風味佳,蚵之料理繁多 ,有蚵餅、蚵煎、蚵炸、蚵湯、生醋蚵,此外尚可作蠔干、蠔醬,是有名的補品。 由鹿港天后官前步行約十五分,便是海邊,滄海萬頃,盪漾於炎陽之下,此便是鹿港蠔園,數不盡的蠔枝,整齊而有秩序地插列於沙灘上,一區一區界線分明,宛如稻田,男男女女三五成群,採蠔其間,黃笠褐衣,相映成趣,天上白雲朵朵,時聽漁歌一曲,此唱彼應,隨風飄沒於碧波間。潮漲前便可見到牡蠣一簍一簍被裝上車,車上高掛風帆,成群結隊,步向歸途,是一幅獨特風情畫。回望沖西數不盡的蠔枝,實為本鎮漁民之財寶。置身海岸,面對浩渺汪洋,緬懷巨港,無限滄桑,使誰不倍增興嘆!
西院書聲
重修文武廟碑記云「殿堂居鹿水之東,坐坤向艮,彰山擁其左,瀛海環其右,土城峙其旁,道嶺拱其前,廟外群眾簇立於指顧問,徇乃海外之大觀也。」書院左有路曰「青雲」昔有牌樓匾書「青雲捷步」四字,書院名曰「文開「為紀念臺灣文化開基始祖沈斯庵也。該院昔藏經書二萬餘部,三十萬冊,以供士子研讀,聘名儒執教(如名進士蔡德芳等)有月課歲考,設獎學金,制度完善,甚於現代,與臺南首學,並稱為臺灣最早學府,二百年來,人材輩出,故有「鹿港文化搖籃」之美稱。日人据臺,改為為北白川官紀念堂,事後名儒蔡德宣等與文開私塾聘舉人莊士勳、呂喬南等分任教讀,設塾文廟左廊,另分墊城隍廟。在日人皇民政策百般阻撓之下,慘淡經營,前後維持近三十載,蔡德宣與書院出身 文開書院位居鹿港咽喉,與文武廟毗鄰,占地二甲有餘,與天后宮、龍山寺鼎足而立,為本鎮三大古蹟。書院不特規模宏敞,因其對臺灣文化影響之大,成為本省最著名之文化聖蹟之一,書院周圍七十丈,前列三門,門豎石坊,進為前堂,階崇三尺,中祀朱子(熹),兩旁以海外寓賢八位配祀,再進為講堂,即歲考之處;再進聯以通道,覆以捲柵,左右夾以兩室,是為後堂,以居山長。左右兩邊學舍十四間,為諸學童肄業之所。前有客廳,後有齋廚,規摸宏敞。樸實渾堅,配合文武廟,殿宇堂皇,氣象巍峨,一入其先賢,共冒生命之危,力倡漢學傳佈中華文化,灌輸大漢民族精神,其功莫大焉。日人据臺五十年,鹿港能保存中華道統文化習俗於不墜,非文開書院遺澤安能致此。今日鹿港鎮公所為了重拾鹿藝風采,邀請學者專家對文武廟作整體規劃,藉以恢復書院舊觀,永保文化聖蹟,則重光鹿港文化指日可待也。
「楊橋踏月」---楊橋公園
「龍山聽唄」---龍山寺
「西院書聲」---文開書院
「曲巷冬晴」---九曲巷
「古渡尋碑」---鹿港鎮圖書館前敬義園紀念碑
「寶殿篆煙」---天后宮
「蠔浦迴潮」---鹿港西邊的濁水溪出海口已淤積廢棄
「海噬春嬉」---鹿港海邊現為彰濱工業區
1980後的鹿港新八景
至於鹿港新八景是1980年尤增輝于鹿港三百年著作中所選定,分別為「曲巷冬晴」、「隘門後車」、「宜樓掬月」、「甕牆斜陽」、「興化懷古」、「北頭晚霞」、「新宮讀碑」、與「鐘樓擷俗」。此外還增加了三大古跡及十二勝,促成了鹿港的有利發展。
曲巷冬晴
鹿江曲巷聞名久,冬日偷閒試一臨;十月風沙飛不入,九天霜雪動難侵。
自泉州街起,經新宮口、王宮前、九間厝、瑤林街、低厝仔、暗街仔至六路頭後,一分至米市街、杉行街;一分至金盛巷,跨五福街入安平鎮。九曲巷雖以金盛巷為主,卻亦泛指鹿港街道幹線之後彎曲多折狹隘的小巷。鹿港地區仲秋之後,東北季風恣意橫掃,即為著名的九降風;為減少風害,先民特於建築房屋時,採迂迴方式排列建築,阻擋風勢。冬日的鹿港,九降風寒意迫人,然九曲巷內則靜暖如春,故有曲巷冬晴之稱。
隘門後車
宮後牛墟又菜園,況間前港更難言;誰知三姓施黃許,怙惡原不過隘門。
昔日鹿港的每個街道巷口都有設置隘門,而今僅存一處,位於中山路後一條名叫後車巷的小巷。此座僅存的隘門建於道光10年(西元1833年),高約10尺,寬約8尺,上有題「門迎後車」四字,至今歷盡滄桑,曾於民國68年傾塌,現已修復。隘門在往日負有防守的重責大任,因台人宗族聚落間常有衝突械鬥情事發生,隘門即為聚落間界線的關口,具有防禦及境界的雙重功用,故有「惡不過隘門」之說。
宜樓掬月
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十宜樓橫跨金盛巷,與長巷構成十字,為昔日文人墨客吟詩論對之所,有「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之說。每當明月滿樓,三五騷人墨客夜宴吟集,烹茗煮茶,明月對飲,豈不快哉!
甕牖斜陽
以廢置的紹興酒甕做為建築材料,或嵌入壁中,或堆疊於門上,大致成窗型,以流通空氣,兼具美觀及實用價值,在斜陽下,陰影分明,古意盎然,是鹿港古式建築的特色。
興化懷古
為三級古蹟。鹿港現有的三座媽祖廟中--興安宮、舊祖宮、新祖宮,興安宮可說是其中建築年代最早的。鹿港的移民,最早到達的閩人屬興化人,再來為泉州人及漳州人。興化人於康熙23年(西元1684,即台灣入滿清版圖兩年後)建築興安宮,距今已三百餘年。根據廟中碑文判斷,興安宮為一座半官方性質的廟宇,然近年來因香火不盛,曾一度頹敗乏人管理,而廟柱上的石獅,亦曾因其年代久遠,風化成模糊形狀,經媒體揭露,竟不久招致偷竊!現在的興安宮已經重新修葺彩繪,其滄桑古意卻已不復見。
新宮讀碑
新祖宮(鹿港人俗稱新宮媽)舊全省唯一由乾隆皇帝敕建之媽祖廟,每月朔望欽詔文武百官行香朝拜,地位尊崇,故採宮殿式建築,規格完備而氣象巍峨。廟埕石碑併立,詳載大將軍福康安平定林爽文叛變之事蹟,史物昭彰,發人省思。官服裝扮之金、柳將軍則威儀十足,蔚為特色。
北頭晚霞
鹿港的「北頭」,指東石、郭厝、玉順、新宮四里。「北頭」名稱的來源,是區內民眾的信仰中心奉天宮蘇府王爺劉綎,傳說曾在明朝時,下凡為福建泉州新安鳳頭北人,因此由奉天宮擴展的東石等四里,乃稱「北頭」。北頭向以斜陽迷人著稱。每當黃昏時分,夕陽將絢麗的餘暉潑灑在那些被歲月腐蝕的房屋上,磚紋掩映,凹凸成趣。這時,處處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男女,圍坐在屋簷下縫補魚網,或將麻竹鋸成二、三尺長,剖開成枝,準備明朝帶蠔圃插用。咸豐年間,鹿港港口因受濁水、大甲兩溪流沙的堆積,而由一個大好的良港,變成連綿百里的海灘,北頭一帶的漁民從此以採殖牡蠣、蛤蜊為生,在萬頃沙灘上,插竹編籬,形成所謂的「蠔圃」。
鐘樓擷俗
矗立在這饒富中國古典風味小鎮中的此棟佔地一千三百餘坪歐式鐘樓型建築顯得特別突出,原來是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辜氏故居,亦即成立於民國62年(1973年)的私立鹿港民俗文物館,其建築師與建材竟與台北之總統府相同。此館創設之初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網羅了不少富有歷史意味民俗文物供參觀考據。以地方色彩而言,此館的收藏與規模是台灣任何一個地方博物館所無法超越的。
鹿港八景
名稱 |
地點 |
備註 |
曲巷冬晴 |
九曲巷 |
民族路到三民路間的金盛巷 |
隘門後車 |
隘門 |
位於洛津里後車巷內,於89年指定為古蹟 |
宜樓掬月 |
十宜樓 |
鹿港鎮金盛巷 |
甕牖斜陽 |
甕牆 |
鹿港鎮中山路114號和興派出所後面的謝家甕牆 |
興化懷古 |
興安宮 |
鹿港鎮中山路89號 |
新宮讀碑 |
新祖宮 |
鹿港鎮埔頭街96號 |
鐘樓擷俗 |
鹿港民俗文物館 |
鹿港鎮中山路152號 |
北頭晚霞 |
北頭漁村 |
東石、郭厝、玉順、新宮四里 |
十二勝
名稱 |
地點 |
備註 |
意樓春深 |
慶昌古厝 |
鹿港鎮金盛巷側巷慶昌古厝內 |
金廳迎喜 |
菜園黃宅 |
鹿港鎮菜園黃宅 |
樓井雕欄 |
鹿港舊式樓房內 |
大部分皆為私人住宅,參觀需取的同意 |
鎗櫃風雲 |
十宜樓 |
鹿港鎮金盛巷內十宜樓隔壁可找到鹿港現存銃櫃 |
石碑敢當 |
石敢當 |
鹿港鎮後車巷(後車路) |
半井思源 |
半邊井 |
鹿港鎮瑤林街古蹟保存區裡 |
日茂觀石 |
日茂行 |
鹿港鎮新宮里泉州街65號 |
古渡尋碑 |
敬義園 |
鹿港鎮洛津國小門前的小公園 |
浯江煙雨 |
金門館 |
鹿港鎮街尾里金門巷92號 |
威靈謁刀 |
威靈廟 |
鹿港鎮菜園路95號 |
榕樹對弈 |
新祖宮 |
鹿港鎮埔頭街96號 |
勝亭惜字 |
龍山寺 |
鹿港鎮金門街81號,龍山寺五門右側出口 |
三大古蹟
名稱 |
地點 |
備註 |
古剎蓮香 |
龍山寺 |
鹿港鎮金門街81號 |
寶殿篆煙 |
天后宮 |
鹿港鎮中山路430號 |
書院夕照 |
文開書院 |
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 |
參考網站:
http://mypaper.pchome.com.tw/ling47414/post/1322341782
http://www.old-taiwan.as2.net/006/614.htm
http://vinah1104.myweb.hinet.net/gugi02-01.html
http://kelsy310.pixnet.net/blog/post/96532547 「楊橋踏月」
http://tw.myblog.yahoo.com/ta-mtw/article?mid=7684 「古渡尋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