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閱讀了一本關於臺灣各地老街的介紹,發現居然在新北市新莊區也有老街,記得多年以前曾在新莊化成路附近工作過,倒是不清楚老街在哪里。前幾天又都是春雨綿綿的氣候,哪兒都沒得走,就決定搭乘臺北捷運過去瞧瞧。還真是不去不知道,去了還真嚇一跳,新莊老街的名稱,現在應該已經改為較為符合現狀的廟街,古厝雖然已經很少,倒是老廟,老店,老巷弄,老樹是處處可見,很是值得一遊。一條不算很長新莊街,可以有一間二級古跡,三間三級古跡的老廟,外加周邊總共有十四間廟宇的街市,在臺灣應該算是獨一無二吧。

建議廟街步行遊覽路線

xzh-1.jpg 

捷運新莊站2號出口---右轉至新莊街---慈祐宮(廟門前有遊覽地圖)---僅存洋樓牌坊(329號)---老順香餅舖(341號)---戲館巷(359巷)---挑水巷(278巷)---挑水巷底隘門遺跡---米市巷(387巷)---林泉成古厝(405號)---武聖廟---日日用打鐵店(414號)---尤協豐豆幹(416號)---全安宮---海山福德宮---轉入碧江街---新莊慈惠堂---潮江寺雙廟---港口宮---萬應堂---文昌祠---文德公園古樹群---轉入新莊街---新莊福德祠---廣福宮---翁裕美行(128號)---新莊街口保元宮---轉入中正路---新莊地藏庵(廟門前有遊覽地圖)---新莊水生態公園---響仁和鐘鼓廠(171號)---沿中正路返回捷運新莊站2號出口。

古蹟廟宇(主祀神明)

廣福宮2級(三山國王)、慈祐宮3級(媽祖)、武聖廟3級( 關聖帝 君)、文昌祠3級( 文昌帝 君)、地藏庵(地藏王/文武大眾爺)、保元宮(池府王爺)、新莊福德祠(土地公)、潮江寺雙廟(雙廟樓上觀音佛祖摟下土地公),全安宮(土地公),海山福德宮(土地公),慈惠堂(瑤池金母),港口宮(觀世音),萬應堂(萬應公)。

廣福宮----二級古蹟。原名「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一七八0年),宮內主祀巾山威德報國王連清化、明山明肅寧國王趙助政和獨山弘應豐國王喬惠威三座山神,是廣東潮州客屬人士的守護神。後殿奉祀三乃夫人。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年)閩粵械鬥,粵人敗走後,祭拜人潮大為減少。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此宮焚毀於大火之中,直到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再由新竹新埔潮州籍人士 陳朝網 先生發起重建,大木由大師曾文珍主持,民國二十五年重修完成,更名為「廣福宮」。

慈祐宮----三級古蹟。相傳初創於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惟據史料、文獻、文物所載,本宮極可能始建於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雍正九年(西元一七三一年)完竣,命名為「天后宮」。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四八年)因火災而嚴重受損,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重修完成並更名為「慈祐宮」。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0年),聘請臨濟宗第三十八代「志修」懷公和尚為住持(兼地藏庵住持)。乾隆四十二到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七~一七七九年)重修時,巡檢曾應尉刻匾「水德配天」、進士沈鴻儒刻「德參天地」。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李武侯、李維芝捐九芎林山埔(現今之土城與三峽交界處一帶)為媽組田,並於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0年)刻文、圖,立匾額碑記記載之。

武聖廟----三級古蹟。此廟由貢生胡焯猷於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0年)所捐建。鹹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新莊發生慘重的漳泉械鬥,武聖廟被火焚毀,直到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才擘畫重建,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始告竣工。民國三十四年再度重修,歷經三年完工。

文昌祠----三級古蹟。此祠主祀 文昌帝 君,本為新莊天后宮之配祀神。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曹汝霖於慈祐宮右後側獨立建祠,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艋舺縣丞傅端銓遷建現址。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日明治三十一年)臺北國語學校新莊分教場(即興直公學校、新莊國小)成立,以本祠暫做教學場所。

新莊福德祠----新莊路與思明街交界處。建於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祠內貼有台灣碩果僅存的剪刀 符。此外,憨蕃扛燭台、早期交趾陶、以及精巧的神龕,都是重要的歷史文物。

新莊全安宮----供奉之之土地公原被祀奉于現今新莊路493號之隘門上,日治大正八、九年(西元1919~1920)因路面拓寬,拆除隘門,故於現址建廟,當時稱為“慶福宮”;日治昭和十~十三年(西元1935~1938)又因“河上町部落會”建立而被拆除,將土地公移至新莊路539號民宅祀奉。民國三十五年於原址複建,改稱“福德祠”;民國三十七年又改稱“全安宮”。廟中主祀土地公,同祀 李府星 君、 關聖帝 君、媽祖、觀世音菩薩及五營頭。主要祭典為 農曆八月十六日 土地公誕辰。

保元宮----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歲次丙申(西元1776)農曆三月十八日,主祀池府王爺暨元帥(李哪吒三太子),俗稱王爺宮或太子爺廟。宮址所在地往昔稱為(昔邱腳),而鄰近為水運碼頭所在地,是竹子集散中心,故又稱為(竹仔市)據得往昔興直堡新莊對岸王船入滄,後來該莊發生大水王船神木漂流至保元宮現址,因新莊街民深感受其庛護而神靈顯赫;遂由八裏坌文館口張宿南會同新莊街民四方集資,於清乾隆四十一年桐月在神木漂流處即成保元宮現址建廟。又另傳因新莊位於淡水河西北側凹岸水患頻繁,而相傳池府王爺能鎮水患,民間信奉為除災驅害之神;又是工人船夫等守護神,所以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在現址建廟。

港口宮----戲館巷的巷底。因位於昔日的新莊港附近,因而以「港口」為廟名。這廟卻不是古廟,而是民國80年(1991)公路施工單位在修築環河路時,挖出一具泥團,洗淨後發現是一尊觀世音菩薩,因而創建本宮加以祀奉。

新莊慈惠堂----創建於民國56年,主祀神明為瑤池金母。雖然不是古蹟,但也屬於傳統的寺廟建築,彩繪、剪黏、石雕……,一應俱全。

新莊地藏庵----俗稱大眾廟或是大眾爺廟,創建於乾隆22年(1757年)。相傳最初僅奉祀文武大眾爺,後來才供奉地藏王。現在地藏庵崇奉地藏王菩薩,左右陪祀註生娘娘、境生公,右殿前廂配祀目蓮尊者,中廂祀董大爺,後廂為福德正神,最後為功德廳,供奉對地藏庵的建立有功\勞者;左殿前廂配祀文武大眾爺,後廂為乩壇;二樓右廂祀奉三寶佛,左廂為觀世音菩薩。地藏庵的大眾爺分文武,文大眾爺為貧病路倒的屍骨,武大眾爺為械鬥或死於戰爭的亡魂。道光21年(1841年)臺北盆地發生閩粵械鬥,粵人敗走中壢,在這次械鬥中陣亡的孤魂,全部奉祀於該庵的邊殿。董府大老爺相傳為專供信徒詛咒發世的神祇。  

所謂「文武大眾爺」,「武大眾爺」指的是因戰亂、分類械鬥殉身的亡魂。「文大眾爺」則是指那些並未參加戰爭、械鬥而在市鎮、道路不幸因貧病過世的死者。清道光廿年(1840年),閩客械鬥於新莊一帶,閩南人勝利,客家人遠走桃園、新竹,這次械鬥陣亡的死者,被納入「武大眾爺」奉祀於新莊地藏庵.

新莊潮江寺----又名潮江寺與福德祠,位於台灣新北市新莊區碧江街內,原是一棟二層樓的紅磚特色建築。清朝時期,這棟房子是碼頭工人休息的寮房。漳泉械鬥之後,新莊人為防範板橋的漳州人,於是在樓上設立瞭望台,以做警戒之用。日治時期,才將這棟樓房改為「潮江寺」,做為寺廟,使用迄今。此祠相傳建廟以來已有180年以上的歷史。據傳在180年前有一石頭浮出水面,狀似觀世音,當地民眾認為是神蹟顯靈,故加以供奉祭拜,後由蔡盛募金蓋了祠寺加以供奉,那時該寺是面朝大漢溪而蓋,故曰「潮江寺」。 到了120年前,當時新莊已是北部重要商埠,有「一府二鹿三新莊」之稱,往來大陸貿易之民船能出入無阻駛靠新莊,而潮江寺前的巷道,當時為稻米集散地,稱之為「米市街」(現今新莊路387巷),當地居民認為潮江寺面臨大漢溪,保佑到北邊板橋江仔翠一帶地區,反而沒有保佑新莊地區,故將該祠轉向面朝米市街,而形成現今的方位。 在民國24年(日本昭和10年),因潮江寺年久失修,遂由沈應林、杜清彩、高天南、黃明塗、蔡長暖、蔡長青等委員鳩金整建潮江寺,到了民國五十幾年(約為五十三年),又再進行一次翻修,至此潮江寺的規模已備。

三級古跡慈祐宮門前導覽圖

xzh-2.jpg  

三級古跡慈祐宮內十八班武器陳列

xzh-3.jpg 

三級古跡慈祐宮後院大水池

xzh-4.jpg 

三級古跡慈祐宮後院水池旁鎮火石

xzh-5.jpg 

三級古跡慈祐宮內許願池

xzh-6.jpg 

三級古跡武聖廟

xzh-7.jpg

三級古跡武聖廟內石柱牌坊

xzh-8.jpg 

三級古跡武聖廟內五彩龍鳳金爐

xzh-9.jpg 

全安宮

xzh-10.jpg 

新莊慈惠堂

xzh-11.jpg 

潮江寺雙廟

xzh-12.jpg 

三級古跡文昌祠

xzh-13.jpg 

三級古跡文昌祠石碑

xzh-14.jpg 

三級古跡文昌祠 文昌帝君神像

xzh-15.jpg 

新莊福德祠

xzh-16.jpg

二級古跡廣福宮

xzh-17.jpg 

二級古跡廣福宮門前雙獅

xzh-18.jpg 

二級古跡廣福宮三山國王

xzh-19.jpg  

地藏庵牌樓

xzh-20.jpg  

地藏庵圖像雕槊

xzh-21.jpg 

地藏庵百年黃金神轎

xzh-22.jpg 

地藏庵與大眾廟雙廟

xzh-2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