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惠靈天,是閩南地區十二尊知名鄉土神祇的通稱,包括了之前已經介紹過較爲知名的三應祖師---清水祖師,顯應祖師,及惠應祖師。

應---三應祖師:昭應祖師(清水祖師陳普足,泉州安溪、永春鄉土神)、顯應祖師(泰山祖師黃惠勝,安溪)、惠應祖師(泰湖祖師孫道源,安溪)。

惠---三惠聖王:廣惠聖王(謝安,漳州)、威惠聖王(開漳聖王陳元光,漳州)、靖惠聖王(靈惠尊王詹敦仁,安溪)。

靈---三靈尊王:靈安尊王(青山王張滾,泉州三邑)、靈祐尊王(張巡)、靈著尊王(許遠)。

天---三天真君:法天真君(法主真君張慈觀,安溪)、輔天真君(蕭法主,安溪)、弼天真君(章法主,安溪)。

以上這些都是閩南知名能降妖伏魔、保境安民的地方神祇,在各祖籍民眾交流之下,往往予以合併祭祀,在各地的說法也不盡相同。如同安則說慈應靈惠,慈為慈濟真人(保生大帝,同安)、慈觀真人(法主真君張慈觀)等。


廣惠聖王---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 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謝安 初與權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準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祂自己當政的時候,又 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黨營私,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還於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 而到祂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 的典範。
謝安逝世之後,民間尊奉為神祇,稱為「謝千歲」、「謝聖王」、「謝府王公」、「謝老元帥」、「廣惠聖王」、「廣惠尊王」、「廣應聖王」、「廣應尊王」、「顯濟靈王」、「護國尊王」等。開漳聖王陳元光官兵入漳州時,攜帶謝安之香火,並尊奉謝安為「廣惠王」。而廣惠王的信仰,也隨著漳州人來到南洋、台灣等地。

下圖爲新店日興宮謝府元帥廟及主祀神明

新店日興宮-廟宇.jpg  

新店日興宮-謝府元帥.jpg  


威惠聖王---陳元光(開漳聖王)(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漳州、潮汕與畲族史上的關鍵人物。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13歲那年隨父親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嶺南地區。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四月,陳政卒於任上,年方弱冠的陳元光襲職,代父領兵,封玉鈴衛翊府左郎將,平息廣東陳謙與「蠻僚」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等「寇亂」,閩南一帶遂安定。陳元光被晉階為正議大夫,詔封為嶺南行軍總管。
開漳事跡---當時陳元光所處的漳州屬「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的區域。陳元光認為僅憑武力鎮壓是「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而且「誅之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盡徙」,「功愈勞而效愈寡」。於是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下詔,准奏在原綏安地段創建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漳浦附州為縣,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
平閩事跡---此後,陳元光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邊陲。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耕作技術引進到這個地方,種植水稻和麻、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花卉等經濟作物。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11月5日,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於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岳山。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禦,因援兵晚到,被敵將藍奉高用刀刺傷,後於撤退途中死亡。漳郡黎民,聞之如喪考妣,為之哀號。其子陳珦守制三年。先天元年(712年),繼任漳州刺史。

下圖爲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及主祀神明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開漳聖王.jpg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廟宇.jpg  


靖惠聖王---詹敦仁(靈惠尊王)(914-979),字君澤,號清隱,福建清溪縣(今安溪)人,祖籍光州固始縣(今河南),安溪建縣以來,首任縣令,後被尊稱為靈惠尊王。祖父詹纘為閩太祖王審知的前鋒兵馬使,父親詹世隆,為閩國錄事參軍,以書香傳子,敦仁幼讀四書五經,早歲能文,勸閩王入貢,閩王王繼鵬欲封其為高官,敦仁婉拒,詩曰《辭命篇》:「爭霸圖王事總非,中原失統可傷悲。去來賓主如郵轉,勝負干戈似局棋。週粟縱榮寧忍食,葛廬頻顧漫勞思。江山有待歸須蚤,好向鷦林擇一枝。」表達隱居之意。
閩國為南唐所滅,閩南由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統轄,敦仁與從效友好,進言「南安縣小溪場土地肥沃,舟船繁通,應設有一縣。」留從效許之,955年升格為縣,因為「小溪清澈」稱為「清溪縣」,並命敦仁為縣令。詹敦仁吏聲甚佳,建設頗多,施政慈惠,「邑人歌之」,由於性好湖海,不久就辭官歸隱,推薦閩國宗室王直道繼任。陳洪進繼任節度使後,中原歸於宋朝,詹敦仁之子詹琲勸洪進歸順,避免戰禍。陳洪進歸宋,拜為同平章事,邀詹琲入朝為官,詹琲婉拒,歸隱鳳山,時稱「鳳山山人」。
清溪人懷念詹敦仁父子,尊稱詹敦仁為詹相公、詹大人,詹琲為詹小相公,立廟奉祀父子,1272年,宋度宗賜御匾「靈惠」,故廟改稱「靈惠廟」,追封詹敦仁為「靖惠侯」,詹琲為「靖貞侯」,詔書:「朕惟禮教失而非鬼,越望之祭徧郡國。若畏壘之庚桑,齊社之欒公,是宜命祀。安溪為邑,爾神實始,而從遁之樂,民思不忘,寇、暵、災、癘,禳祈響答,以功詔爵,法當得封。賜爾侯圭,用彰清退,惠利及民,可封靖惠侯。善善及子孫,神人一也。清隱之存履行願,井渫不食,乃金玉焜耀,橋梓相望。侯雨寵綏,國人庶有所式。亦惟能澤吾民,集享丕祉,承可用譽,勿替將之。可封神子靖貞侯。」從此鄉民又稱敦仁為詹聖侯、詹琲為小聖侯。明朝時又尊詹敦仁為「靈惠尊王」,故鄉民也稱詹敦仁父子為「詹老王爺」、「詹小王爺」,也有人稱詹敦仁成為安溪城隍的分靈之一。

下圖爲七堵靈惠尊王廟及主祀神明

七堵靈惠廟-廟宇.jpg

七堵靈惠廟-靈惠尊王.jpg  


靈安尊王---張滾(青山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除了原有的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頗具司法神的職能,相當於三邑的城隍爺,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陰陽司等諸司幕僚、謝范將軍等神,也常常有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
此神源由,有兩種說法。
其一: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滾。建安十七年(西元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故鄉民奉之為神稱「青山王」。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滾」。
其二: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軍張悃,奉命鎮守惠安一帶,防備海盜。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傳說事跡---張將軍原葬在惠安縣衙門附近,惠安縣每有新官上任,皆前往祭之。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原不去參拜,後因民意,不得已而前往祭拜時,墓碑突然傾倒,才看到墓碑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崔大驚,並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鎮青山東麓),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被鄉民稱為「青山王」,被視為青山的山神與地方的境主。

下圖爲中和青安宮靈安尊王廟及主祀神明

中和青安宮-廟宇.jpg

中和青安宮-靈安尊王.jpg

下圖爲萬華青山宮靈安尊王廟及主祀神明

萬華青山宮-廟宇.jpg

萬華青山宮-靈安尊王.jpg  


靈祐尊王---張巡(709年-757年),字巡,又稱張中丞,蒲州河東或鄧州南陽人,唐朝縣令。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中,張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史之亂的燕軍,至德二載(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城破被俘,英勇就義。他以區區兩縣幾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陽,二個孤城近二年,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唐朝政府後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

靈著尊王---許遠(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鹽官縣(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寧市伊橋鄉)人。唐朝地方官員。安史之亂時為睢陽郡太守,與張巡死守睢陽城而知名。城破被送至洛陽,後被殺害。與靈祐尊王張巡並稱「雙忠」,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地奉祀為神,在閩南,泉州安溪人奉其為鄉土保護神之一。臺灣暱稱為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後人訛稱尪公。

唐肅宗敕封張巡為忠烈侯,封許遠為忠義侯,合稱雙忠。宋朝時敇封張巡為「忠靖景祐福德真君、東平威烈昭濟顯慶靈祐王」、許遠為「忠順顯祐靈著真君、楚國公、荊州大都督、光祿大夫」,被賜御匾曰「保城儀邦」(保衛城池,是國家儀範),後直稱「保儀祠」,故民間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因年代久遠,兩人已成一體,甚至兩人的尊稱也似乎經常互易。有時稱張巡為保儀尊王,有時稱許遠為保儀尊王,大抵景美集應廟以許遠為保儀尊王,木柵集應廟以張巡為保儀尊王。如要區分兩座神像,是張巡或是許遠,並不困難。許遠是文官打扮,溫文儒雅,偶有執笏。而張巡則是武將裝束,面貌威武莊嚴,手常持劍。
開元年間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幕府為從事,節度使章仇兼瓊,欲以女妻之,許遠固辭,惹怒章仇兼,被貶為高要尉。
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玄宗召許遠為睢陽郡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禦使。後真源縣縣令張巡率兵三千人自寧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六千八百餘人,許遠認為張巡軍事才能較高,主動將統帥權讓賢。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遭安慶緒部尹子奇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張巡固守睢陽。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殺老弱,食人肉。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在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後詔贈荊州大都督,奉其圖像於凌煙閣。

木柵忠順廟及主祀靈佑尊王張巡

木柵忠順廟-張巡許遠.jpg

木柵忠順廟-廟宇.jpg

汐止忠順廟及主祀靈著尊王許遠

汐止忠順廟-張巡.jpg

汐止忠順廟-廟宇.jpg

三重護山宮廟宇及主祀神明 

三重護山宮-張巡.jpg

三重護山宮-廟宇.jpg  


法天真君---張慈觀(1024年-1069年)名自觀,一名祥,字其清,一字克勤,道號慈觀,法號圓覺。人稱張真人、張聖者。福建永泰縣道士,亦僧亦道,相傳在世有神通,能除妖伏魔。清高宗乾隆年間所著的《德化縣誌》載:「煉性於蕉溪山石鼓岩,見石牛山夜火晶熒,知有魈魅,因往其處。魅方於人家迎婦,輿徒甚盛。觀出掌,令人從指縫窺之,魅悉現形」。據考証真人為北宋時人,在南宋時得到封號「嘉惠大化普濟真人」,而非生於南宋時代,北宋間何薳的《春渚紀聞》、方勺《泊宅編》均有張真人的故事記載。
民間相傳,張真人曾經在結義弟兄輔助之下,躍入九龍潭石牛洞的潭水之內,以劍刺殺為患福建永春已久的蛇精,故許多廟宇的法主公塑像,是一手持劍,一手握蛇。張真人神通頗為出名,也因為去除蛇妖的功績,被視為降妖伏魔的大神,羽化後被當地人奉為當地神明,因為張真人以神通、法術著稱,因此被尊為「法主公」。據說,宋朝封贈為「嘉惠大化普濟真人」;明武宗亦曾敕賜張慈觀為「張聖法主真君」,是為法主公。

彰化快官法主公廟及主祀神明

快官法主廟-法主公.jpg

快官法主廟-廟宇.jpg

臺北法主公廟及主祀神明

法主公廟-法主真君.jpg

法主公廟-廟宇.jpg  


輔天真君---蕭法主
輔天真君,即蕭明,道教閭山派神祇,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南營將軍。相傳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封輔天靈應真君,賜御匾「溪源顯跡」,人稱輔天真君蕭法主。蕭明,字重興。一名法明,一字其明,號德雲,道號朗瑞,知名的宋朝道士,是都天真君張慈觀、弼天真君章朗慶的結義兄弟,福建省南劍路南平縣大田人,一說為仙遊縣人,或說旅閩的巴蜀人。據說,蕭真人三歲喪母,年方十二就與父親為人撐船,兼以樵採為生,後夢太上老君與定光佛傳授法術,因而成為道人,在南平溪源鳳冠岩作為修煉之所,常持一斧,開闢山野。


化虎為石傳説---鳳冠岩口有猛虎出沒,人稱老虎口,當地鄉民時常遇難,蕭真人得知之後,昭告鄉民徒手打虎,鄉民苦苦勸阻不成,只好尾隨,誰知蕭真人打起手印,指向老虎,老虎所立之地裂開,墜落山谷,蕭真人即打算離去,誰知猛虎卻仍努力攀上。真人笑著念起真言,:「唵喇唎哆喇喇吒....」等數十字,將猛虎化為岩石,是為「虎形石」。
鎮蛟於井傳説---當地水潭還有蛟龍作祟,專門喫小兒,蕭真人持斧入水,蛟龍大怒,蕭真人假裝不敵,掉頭就跑,跳入一井,蛟龍緊追,縱身井內,誰知那並非蕭真人本身,只是障眼法。蕭真人躍起井上,將井以融鐵封死,並貼上符令,人稱「鎮蛟井」。
智取妖精傳説---蕭真人有一次入山採果子,在山中見到一座神廟,神像有十幾尊,皆是綠臉黑袍的武將,廟前樹一紙牌,寫著「見我不禮,我必為戲」。蕭真人覺得非常離奇,不像是正神的語氣,探聽之下才知是當地鄉民遭到託夢,不得已而奉祀的山中精怪,蕭真人取硃砂筆,改為「見我不禮,我不為戲」,廟眾皆太息離去。蕭真人無動於衷,一樣睡在廟中的廂房。身體在睡,但實際上他卻靈魂出竅躲在神桌下方,看到精怪打算報復,捉弄自己,蕭真人連忙作法。精怪們拿著穢物倒在蕭真人身上,然後開心離去,誰知回到神壇之前,發現穢物都在自己的神像上,原來蕭真人又作了障眼法,床上躺著的不是蕭真人,而是他們的神像。他們大驚失措,回頭找蕭真人理論,由於身上都是穢物,無法作法,蕭真人念起咒語,調動百萬神兵,將這些愛作弄人的妖怪押送城隍廟、社廟充當差役以贖罪,城隍與社神都大為讚嘆。蕭真人命廟祝將神廟改建,改奉佛祖與三清。
求雨解旱傳説---南平旱災時,蕭真人指地即湧泉,民眾免於渴死,而後又下起大雨,農作物也得到重生。基於以上功績,紛紛為他建立生祠祭拜。

結義三兄弟降妖伏魔---在閭山學道法時與張慈觀真人、章朗慶(一說姓洪)真人等結義為三兄弟,學成之後,與張公、章公四處降妖伏魔。三人修道之時曾經收服許多邪魔,如蟹精等,但聽說永春九龍潭石牛洞有一條千年赤色蛇仙為害地方,動輒作祟,使得水災、旱災不斷,並且要求鄉民以活人獻祭,張真人兄弟聞而大怒。三人駕風火輪入洞,洞中毒水瀰漫,不見大蛇,其實大蛇藏於洞中密處,已知來意,猛然吐信直取張真人,張真人飛騰而起,手持寶劍勒住蛇頭,怪蛇突噴黑煙,張真人頓時變為黑面。章真人焦急而臉色轉青,蕭真人怒甚,滿臉赤紅,掄起月眉斧,猛砍蛇身,在怪蛇掙扎中,誤傷了章真人額頭,在章真人額上留下一道刀疤,更為緊張,臉色遂更紅。終於制服此蛇,張真人念動真言,將蛇纏繞於手上,三人功成行滿。即有仙樂飄飄,香花朵朵降下,踏彩雲登天。
後人塑造法主真君三兄弟神像,即是依照此傳說,張真人為黑面,蕭真人紅面、章真人青面,額部有一條刀痕。


弼天真君---章法主,知名的宋朝閭山道士,後被奉為神靈,是法主真君張慈觀、輔天真君蕭朗瑞的結義兄弟。俗姓章,名洪(一說姓洪,名章),又說名敏,字子周,號志敏,道號朗慶,人稱章法主(洪法主)。福建閩清九都人,少年為鐵匠,篤信佛教,發心齋僧、布施。
得仙傳法傳説---有一次見到一名腳傷的西域沙門,持著斷了的鐵禪杖徒步行走山路,萬分艱難,於是發起了布施波羅密,背僧至己家,免費將鐵杖修好,請僧食齋,招待一番之後,要送僧回寺,誰知該僧飛騰而起,駕起彩雲,原來是龍樹菩薩化身,龍樹菩薩將鐵杖送給他,並傳授他佛法。
力伏獨腳鬼傳説---有一村莊有「獨腳鬼」為患,時常化身,淫人妻女,真正的夫婿回來時,獨腳鬼隨即現出本相,嘻笑之後,獨腳跳走,因有傷風化,一眾皆怒,為了妻女名節,又不敢言。章真人得知後,決心為民除害,他偽裝成長工模樣,躲在受害者家中,等待妖邪來臨。有一夜獨腳鬼佯裝遠地行商的人夫,又要故技重施,章真人為之洗足,卻在洗腳水上作法,化成滾燙熱油。鬼疼痛不堪,立即現出本相,原來另一腳是掃帚所化。鬼持掃帚撲打章真人,真人拿起自己的鐵杖應戰,卻不打鬼,反而塞在鬼的身上,變作另一腳,踢鬼的獨腳。獨腳鬼以腳攻腳,兩腳互踢,跌落在地,真人看得捧腹大笑,念起咒語,命六丁六甲神將,把他押往東嶽受刑。
渡入閭山傳説---還有一次在閩江邊見到僧道糾紛,竟然以拂塵、銅缽互砸。真人過去勸解,說:「君輩皆方外人,為如來子弟,老君傳人,焉能如此?」僧人說:「我瑜伽教中法術高強,伏虎降龍。」道人說:「我閭山道中法術偉大,斬妖除魔。」章真人說:「龍虎妖魔都在心中,一念止即止,一念生即生,二位不爭,便是降伏龍虎,斬除妖魔。」銅缽即刻變船,拂塵化為船槳,搭載章真人,進入閭山,原來僧人是龍樹菩薩化身,道人是旌陽祖師化身,要來渡化章真人,於是章真人到了閭山,向周佐真人學法。

「法主公」意為法術高強的神明,各地信奉的法主公組合均不同,大多有「張法主」與「蕭法主」。在德化的「法主公組合」是張慈觀、蕭朗瑞、章朗慶(一說洪朗慶)等結義三兄弟,是為「法主三公」。在永春、安溪一帶亦是「張、蕭、章」;亦有人奉祀「張、蕭、黃」,加入了黃法師(顯應祖師)。漳平則是「張、蕭、吳」,張、蕭二法主之外,加入吳真人(保生大帝),或是奉祀「張、蕭、吳、黃」。福州是「張、蕭、連」,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三位真人。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劉志達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北四營的主帥。

 

 

 

arrow
arrow

    weng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